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无主之作(Werk ohne Autor)》

多纳斯马尔克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文艺批评”关注我们


斜目

而视



导演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编剧: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主演: 汤姆·希林 / 塞巴斯蒂安·科赫 / 葆拉·贝尔 / 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 奥利弗·马苏奇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意大利
语言: 德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2018-09-04(威尼斯电影节) / 2018-10-03(德国)
片长: 189分钟
又名: Never Look Away / Work Without Author


剧情简介


库尔特(汤姆·希林饰)在纳粹德国背景下成长,他的阿姨曾被关在集中营,后被纳粹医生卡尔·西班德教授(塞巴斯蒂安·考奇饰)害死在集中营。库尔特在柏林围墙建成前成功逃往西德,并进入杜塞道夫美术学院就读,但他仍深受童年经历的纳粹时期及东德政权的阴影和创伤所折磨,也成为他部份创作的灵感来源。当他遇见了女学生艾莉(葆拉·贝尔饰),他相信自己遇到了生命中的挚爱,但艾丽的父亲却坚决反对两人的关系。于是他开始绘画,这些画作不仅映照出他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反映了一整个世代的创伤。


主要角色

库尔特·巴纳特 (汤姆·希林 饰)


现实主义画家,他从小就有着成为艺术家的梦想,在模具车间工作期间,他一直偷偷地在一边画画,并如愿被当地的艺术学院录取,之后他很快成名,但他的作品却被纳粹用来进行政治宣传,几十年后,这段经历激发他创作出一系列极端的艺术作品。


卡尔·西班德教授 (塞巴斯蒂安·考奇 饰)


纳粹,德累斯顿医院的院长,艾莉的父亲,他以保存人类的血统为己任,因此残酷地将库尔特的姨妈伊丽莎白送进了毒气室,后来女儿艾莉和库尔特谈了恋爱,他却坚决反对二人的关系。

艾莉·西班德 (葆拉·贝尔 饰)


艺术学院学服装设计的学生,库尔特的同学,卡尔·西班德的女儿,长得跟库尔特的姨妈伊丽莎白很像,因此在库尔特和她相恋后更喜欢叫她“艾莉”,这是父亲给她起的昵称。


伊丽莎白·梅(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饰)


库尔特的阿姨,对艺术有着超越自身时代的体认,却被诊断患有“青年妄想症”并送到集中营,被强制执行绝育手术,最终死在集中营的毒气室中。


演员介绍


汤姆·希林(饰 库尔特·巴纳特)


1982年,汤姆·希林出生于东柏林,他在柏林长大,至今也一直住在柏林。希林算是童星出生,在他6岁的时候就参演了东德的电影《真相的时刻》(Stunde der Wahrheit),从12岁起希林就开始演话剧,他在柏林剧团(Berlin Ensemble)里演了四年话剧。希林一开始其实想学的专业是绘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演戏专业。真正让希林的演戏生涯有所突破的,是在他参加完高中毕业考试后参演的电影《疯狂》(Crazy),他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16岁的性格内向的寄宿生,也因为这部电影希林获得了德国巴伐利亚影展最佳新进演员大奖。

不管是什么题材的影视剧,他总能演出角色该有的感觉。无论是二战题材《我们的父辈》和《希特勒的男孩》中的“致郁系”美少年,《我是谁》(Who Am I-Kein System ist sicher)里的黑客,甚至是《阿德龙大酒店》里客串的异装癖叛逆少年……汤姆·希林的表演都可圈可点。


精彩影评

 

 他为艺术献身,只求真实的美


在战争灾乱和高压统治之下,艺术往往既次要又重要。

      《辛德勒名单》中,只有技工这样可用的生产力才能免于被送去集中营,会长笛的作家和文史老师只能通过伪装进入搪瓷厂来保命。



而《钢琴家》中,斯皮尔曼恰恰凭借对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深情演奏,感动了纳粹军官得到了救助。



      有时候艺术终究是占据着人的一部分本能,在关键的时刻唤醒善与良知。

      《窃听风暴》里,秘密警察卫斯勒在监听中为剧作家德莱曼的艺术所动,选择承担风险暗中给他打着掩护。

      结局处的“这是给我的”一语双关,即使再无他人知晓,但卫斯勒仍欣然收下了“献给好人的奏鸣曲”。



      影片在当年荣获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同时也是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的处女作长片。

      时隔12年,他又带着更纯粹的艺术命题冲入了奥斯卡。

     《无主之作》



这部电影用3个小时完成了1937到1966年的时间跨度,从德国艺术家库尔特的成长,延展到艺术逾越战争和极权的自由意义。



库尔特的艺术启蒙来自阿姨伊丽莎白。



现代派的作品被纳粹德国归为“堕落艺术”,年轻的阿姨不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强制灌输的思想所左右。

      美不该是一味地符合常规,顺应时代和政治。

真实才是美好,包括那些不和谐的东西。

      她爱公车震耳的鸣笛,褪去衣物的轻盈畅快,满载生命与宇宙力量的琴音和那些禁锢之外的生存规则。



      可惜人人自危的社会普遍遵循着错位的定义,他们把前卫当作癫狂,把清醒当作病态。

      被诊断患有“青年妄想症”的伊丽莎白须进行强制治疗,她哭嚎着被抬上车。

      母亲蒙住库尔特的眼睛,他执意要亲眼见证这一幕。

      因为阿姨曾告诉他:“永远不要把目光移开。”

      他把手遮到眼前又放下,不论画面是聚焦的还是模糊的,虚实如何转换,真相它总是在那儿。

      不管理由有多么崇高,小人物遭受冲击与伤害是事实。

     《地久天长》中的绝育是配合计划生育。

     《无主之作》中的绝育是实现种族净化。

      伊丽莎白先是被剥夺了生育的权利,后是丧失了活着的权利。



      因为战局紧张,她和其他被医师判断为无药可救的病人成为了节省医疗资源的牺牲品。

      少年库尔特注视着空军投下锡条和炮弹,望着远处陷入火海的房屋仿佛也看见了自己亲人的命运。



阿姨葬身毒气室,死不瞑目。



两个哥哥死在白雪覆盖的战场,相依而卧。



      二战结束,从小就展露出绘画天赋的库尔特进入了艺术学院。

      那里只认可一种艺术风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他爱上了一个学服装设计的姑娘,她和自己的阿姨一样,也叫伊丽莎白,也有着令人向往的美貌和神韵。



更巧的是,她的父亲正是决定送库尔特阿姨去死的纳粹妇产科教授。



      但只有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才知晓。

     而库尔特知道的是他杀死了自己和爱人的孩子。

      这位父亲宁可给女儿堕胎,哪怕她今后不孕不育,也坚决不留下劣种。

      日夜有缪斯相伴,库尔特的才华却无可施展。



民主德国容不下有思想的艺术家,作画的人皆为国家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工人阶级的图像符号虽由手绘油彩构成,却和不具感情的印刷品没什么不同。



      他和伊丽莎白从东德逃到西德之后,才得到了创作与自我表达的空间。

      “先解放自己,才能解放世界。”导师说完这句话便烧掉了政党的展牌。



     起初库尔特陷入了过于注重形式的误区,后来他终于为自己苦苦追寻的真实找到了一个适合的载体。

      彩票提供了理论:“如果我现在说6个数字,那它们是无聊且无意义的。但如果这6个数字是中奖号码,那就有意义了。”

      照片提供了素材。记录大事件的报纸头条或平常的家庭合影,库尔特都选来进行临摹,当它们落在画布上,也就被赋予了特定且永恒的意义。



      灵感的迸发既能从自身内部挖掘,也可以在外部事件中获取。

      用刷子模糊化画作,失焦效果的点子源自库尔特儿时的记忆,这样一来,作品的整体就产生了虚实结合距离感。

      大风把画室的窗户吹得一开一合,岳父证件照的幻灯片刚好投射在了库尔特和阿姨的那张画上面。



      幼年库尔特的手刚好指向他的脸,像是在指认罪人。

      库尔特便把岳父和另一个“杀人魔”纳粹的形象融合到了画中。



      岳父见了他的这些作品不禁大惊失色,但库尔特始终都不知道就是这两个人害死了阿姨,一切全是艺术的指引。



      画展上,库尔特表示自己不认识这些肖像的本尊,这样就能尽可能去除艺术家自我的痕迹,更好地还原真实。

      因此无主之作与零度写作的概念有相似之处,而且人物身份成迷,画作的背景也是匿名的。

      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过,好在他自由的灵魂终于在艺术中得以安放。


——(百科TA说)影视怪蜀黍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啊,男孩(Oh,Boy)》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窃听风暴》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赎罪》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性别为本 (On the Basis of Sex)》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特工(공작)》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华盛顿邮报》


本期编辑|玉宇灵空

图源|网络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