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藤井省三:《鲁迅的都市漫游》序言及村上春树与鲁迅

藤井省三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编者按


东亚对鲁迅的多元阅读,以及鲁迅文学业已成为东亚的现代经典,面对这一现实,从东亚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鲁迅在当代的意义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藤井省三的著作《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的鲁迅言说》中译本近日出版。在该著作中,藤井省三以鲁迅遍历东亚都市的经历及视角重新追溯他的一生,进而探讨鲁迅的作品如何成为东亚共同的现代经典,并为东亚读者所接受。文艺批评今日选取该著作中文版序言及第九章第四节推送给各位读者。在《中文版序言》中,作者藤井省三通过《鲁迅〈故乡〉阅读史》的研究成果,说明其在东亚文学史的文脉中阅读鲁迅这一学术坐标的由来。而在《村上春树与鲁迅》一文中,他则通过村上春树与鲁迅的相通之处,指出在全球主义思潮这一时代背景之下,鲁迅为我们如何在保持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行动提供了答案。


本文选自《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的鲁迅言说》(新星出版社2020年版),感谢译者潘世圣授权文艺批评发表!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藤井省三


藤井省三著,潘世圣译

《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的鲁迅言说》

新星出版社2020年版


中文版序




本书原为日本的学术出版社岩波书店所刊行,属该社教养启蒙系列丛书“岩波新书”中的一册。初版印刷两万册,售罄后继续以电子版形式出版发售至今。韩文版也已刊行面世,不久中文版也将荣幸出版,我想这都受惠于鲁迅文学已经成为东亚现代经典这一事实。


《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的鲁迅言说》

岩波书店2011年版


现在,这本由日本鲁迅研究者面向日本读者写作的小书有机会被译为中文,以供鲁迅的祖国的读者们阅读批评,我感到由衷喜悦。


阅读和理解鲁迅文学,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层面和文脉,譬如读者自身的阅读体验,鲁迅的个人史,或者是近代中国的文化社会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等等。无论是中学生出色的阅读感想文,还是文艺批评以至研究论文,都是在某个层面和脉络中进行深入广泛阅读的产物。在如何阅读和理解鲁迅这一点上,中国的文艺批评家以及现代文学研究者与日本的研究者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我个人而言,在四十多年的鲁迅研究中,一方面依托了19世纪以来东京大学中文研究室所形成的考据学传统,以及20世纪后半叶开始在东京大学盛行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吸收借鉴了中国学界丰富而深厚的学术研究积累,最终摸索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坐标,即在东亚文学史的文脉中阅读鲁迅。


我在多年前出版了《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围绕着鲁迅如何创作《故乡》,而《故乡》在中国又如何为人们所阅读的问题,对《故乡》阅读史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一、鲁迅阅读了俄国作家契里珂夫(1864—1932)的短篇小说《省会》的日文译本,并模仿《省会》创作了《故乡》,塑造了苦恼的中年男性和快活的少年两种人物形象,表现了辛亥革命后弥漫于中国农村的绝望与希望。


二、中国的《故乡》阅读因时代而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鲁迅的模仿和创造以及中国“《故乡》阅读史”的变迁,与中国的社会历史密切相关,通过《故乡》阅读史可以生动地把握现代中国的脉络。


《鲁迅〈故乡〉阅读史:现代中国的文学空间》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其后,我将研究重点转向“鲁迅与日本”这一领域,主要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四、在留日时期以及北京—上海时期,鲁迅通过阅读大量日文书籍,接触并学习了日本文学乃至世界文学。


五、20世纪30年代之前,鲁迅及其小说、散文诗创作受到过夏目漱石、森鸥外、芥川龙之介等人的影响;而20世纪40年代之后,日本的太宰治、松本清张、大江健三郎、寺山修司、村上春树等人则受到鲁迅的影响。


六、日本作家模仿鲁迅所建构的文学史以及日本鲁迅文学阅读的变迁,也同样与日本社会的历史紧密相关,通过日本的《故乡》阅读史也可以切实地把握现代日本历史的流动轨迹。


在研究成果一至六项的基础上,笔者推断鲁迅在中日间的这种文学现象,推而广之应该也适用于东亚地区。于是召集北起韩国南到新加坡,再加上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开展专题合作研究,先后进行了“20世纪东亚文学史中的村上春树”“东亚的鲁迅阿Q形象系谱”“现代东亚文学史国际共同研究”等三项国际合作研究,历时达十二年之久。本书就是笔者上述鲁迅阅读和研究的集成。笔者的视点和方法与中国的鲁迅阅读究竟有哪些相似又有何等不同呢?——不知道会不会有读者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本书。笔者由衷期待读者们的指教和批评。


本书的译者潘世圣教授多年来围绕鲁迅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发表了很多出色的论著。衷心感谢潘教授百忙中为本书的翻译费心劳神。


藤井省三

2019年9月1日,南京大学平仓巷宿舍


村上春树与鲁迅



 

文 | 藤井省三

译 | 潘世圣


如何保持主体性的思考和行动


1999年12月,我组织召开了东京大学学术研讨会“东亚的鲁迅接受”,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5名学者以及10位旅日中国学者,另外还有100多位日本学者参加,研讨会历时三天。在研讨会上,笔者深刻感受到了东亚对鲁迅的多元阅读、以及鲁迅文学业已成为东亚的现代经典这一现实。本书第8章“东亚与鲁迅”便反映了当时的诸多研究成果。


以此次研讨会为发端,亚洲现代中国文学国际学会得以成立,2002年4月,由新加坡大学中文系主办了第一届大会。大会第一天,会议在大礼堂举行,新加坡各高中有很多学生前来参加;当日我做了以展望21世纪鲁迅研究为主题的报告,提问环节中,有人提问“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鲁迅意味着什么?”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为了抵抗源于欧美诸国的殖民化,19世纪的东亚人民从欧美那里学来了产业化社会和国民国家这些制度,各自进行了建立独立国家的努力。20世纪初叶,各国纷纷模仿欧美,而鲁迅则汲取了欧洲浪漫派诗人的个性主义和反抗精神,阐述对欧美近代要坚持既接受又抵抗这种主体性立场的重要性,并积极付诸实践。在苏联解体和东亚经济危机之后,以美国为标准的全球主义正在席卷东亚。面对这股全球主义思潮,东亚人民只能像昔日的先辈们那样去勇敢面对。但我们怎样才能在保持主体性的基础上去思考和行动呢?我想,鲁迅文学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鲁迅与内山完造


鲁迅曾用日文为内山完造的文集《活中国的姿态》(1935)作序,他说:

 



像日本人那样的喜欢“结论”的民族,就是无论是听议论,是读书,如果得不到结论,心里总不舒服的民族,在现在的世上,好像是颇为少有的……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今天,我们在面对“鲁迅在当代有何意义”这一问题时,同样不必急于去寻求结论,而是应该扎扎实实地重读鲁迅文学——东亚的现代经典。而现在,又出现了另一位作家村上春树(1949——)。他继承了鲁迅的课题,并获得东亚读者的极大欢迎。他将当代日本定位于东亚的时间和空间中,他本人也成为东亚共同的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原点。

 

后现代文化的原点


事实上,村上文学的主人公们一直都在重复着大大小小的追溯东亚历史记忆的冒险。在1979年发表的处女作《且听风吟》里,主人公“我”在杰氏酒吧(“Jay'sBar”)向店长讲述叔父在“上海郊外”“于战争结束两天后踩上自己埋设的地雷”殒命。“是吗……。有各式各样的人都死掉了。不过大家原本都是兄弟的”——那个温情地回应“我”的中年男人杰便是个中国人。在朝鲜战争(1950—1953)和越南战争(1960—1975)这个中美两国激烈冲突的时代,杰在日本的美军基地工作谋生。作者通过《寻羊冒险记》(1982)中“我”及好友“鼠”与满洲国的亡灵对决的场面交代了杰的灰暗过去。在前一篇的冒险故事《1973年的弹子球》(1980)中,“鼠”是那样痛苦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杰”所生活的这个港口城市——“鼠也搞不清楚,为何他的存在会如此扰乱自己的心绪”。


村上春树


这样,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便成为“我”及其分身“鼠”以及年长二十岁的中国人“杰”这三个人彼此叙述的历史记忆。之后的《奇鸟行状录》三部(第一部出版1992—文库本刊行1997)追溯诺门罕事件和满洲国记忆,《去中国的小船》《托尼瀑谷》等系列短篇小说则表现了对中国的赎罪意识以及对忘却历史的省察。至于《海边的卡夫卡》(2002)《天黑以后》(2004)等作品,譬如在香港便被理解为“呼吁日本人反省内心潜藏的暴力的种子”。

 

村上接受的四大法则


另一方面,在华语圈的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我们可以发现村上接受的四大法则,即四种形态:第一,台湾→香港→上海→北京,以时针旋转的形式展开。第二,各地的“村上现象”均发生于高速成长的经济开始衰退的时期,台湾为1989年,上海则是1998年。第三,华语圈(韩国也同样)于1980年代末兴起民主运动,民主化潮流对各地的村上接受产生了很大影响。第四,是“森高羊低”法则。村上热于1989年由“100%纯情率直”(台湾版的引用)的“森”(《挪威的森林》)而开始,但“羊”(《寻羊冒险记》)的翻译介绍却晚了很多,台湾是1995年,中国是1997年(韩语翻译同),并且“解说”也被省略,与“森”相比算是受到了冷遇。

 

喜读鲁迅的影响


说起来,村上春树在高中时代便爱读鲁迅作品,《且听风吟》开头一段有“所谓完美的文章是不存在的,正如完美的绝望并不存在一样”。鲁迅在散文诗集《野草》中写过“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村上或许是受到了鲁迅的触发。村上与鲁迅有深刻的相通之处,尤其是“阿Q”形象更是村上从鲁迅那里所继承的重要主题。村上在《青年读者短篇小说指南》中指出,自己在尝试进行严肃的文艺批评时,接触到了《阿Q正传》(1922),“作者出色的描写了那个与自己所创造的人物完全不同的阿Q形象,浮现出鲁迅自身的痛苦和哀愁。这种二重性深深浸润到作品的内部”。村上自己也写过以“Q氏”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没落的王国》(1982),之后仍继续描写了Q氏的兄弟们。


村上春树:《1Q84》Book3

新潮社2010年版


在最新出版的作品《1Q84》Book3奇数章出场的女主人公名叫“青豆”,她是个受人雇佣的杀手。“青豆”是个奇异的姓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指代和尚。说到“青豆”这个名字的特异,大概应该是那个无名无姓的“阿Q”的反转吧。青豆读“有关1930年代满洲铁路的书”,谈论女性护身术时会引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最重要的是,“青豆”在杀死那个用家庭暴力伤害妻子的男人后,为了缓解杀人后的兴奋,在高级酒店的酒吧诱惑一个中年白领,在与他性交时居然嗫嗫私语:“我呀,只是喜欢你的秃头!”


怀有秃头自卑情结的阿Q调戏小尼姑,摸人家的头捏人家的脸,将自己所受的屈辱转嫁到弱者尼姑身上。对此小尼姑只能照例骂一声:“断子绝孙的阿Q!”而《1Q84》的主人公“青豆”接二连三地向那些DV男子们复仇,两相比较,令人感到“青豆”简直就是《阿Q正传》中小尼姑的亡灵。


此外,在Book3中,除“青豆”“天吾”之外,还有另一位主人公,那就是原为律师的“牛河”。这位牛河,无论在容貌性格境遇还是姓名上,怎么看都像是阿Q的直系子孙。“牛河”二字反过来就是“河牛”,用日语罗马字拼写的话便是“Kagyu”,与“阿Q”的“Akyu”很像。这种在发音拼写上的小游戏,也算是村上式的幽默吧。


《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清朝“末代皇帝时期”“未庄”的一个以打短工为生的农民。阿Q经常被村子里的人嘲笑和欺辱,但阿Q总会用自己的逻辑来对付这些,“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于是便会有一种自我满足。后来风传旨在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1911)要来了,于是地主老财们惊惶万状。阿Q看到这种情景,不禁向往革命。不料未庄的留日回国的地主少爷们立即组织起革命党,没给阿Q一点参加革命的机会。不久赵家被强盗抢劫,阿Q成了犯人,被抓到衙门受审,他自己糊里糊涂一无所知的被枪毙处死,而未庄的人们则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一幕。


在作品中,鲁迅以充满幽默的笔法描写了将自己的屈辱和失败转嫁给弱者以获得自我满足的“阿Q精神”,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国家论——没有基层民众的改变便没有革命。鲁迅以严厉批判和感同身受的心绪描写了阿Q这一形象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国民性,但对鲁迅来说,所谓阿Q不仅仅是占中国人之多数的下层农民,还有正处于欧化途中的都市民众,乃至于包括鲁迅自身在内正在努力于国民国家建设的那些中国人。

 

对中产社会的根本批判


据说罗曼·罗兰在阅读《阿Q正传》法文译本时曾流下眼泪,而村上大概也是通过阿Q这一形象深刻感受到时代转换时期的小市民之生存方式,并产生了强烈共鸣。1994年6月,为了创作《奇鸟行状录》第三部,村上奔赴诺门罕事件的现场进行采访。在回国后发表的游记中,他对日本战后所形成的“市民社会”,即中产社会进行了根本性批判。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我们将效率低下视为前近代的弊端,并认为它终将导致日本这一国家走向破产,我们一直努力去尝试打破它。但我们并不是将这种非效率性的责任作为自己内在的弊端进行追究,而是把它当作外部强加给我们的弊端,用类似外科手术那种单纯的物理手法进行排除。其结果是,我们的确建成了一个基于市民社会理念、具有良好效率的社会,高效率为社会带来极大的繁荣。……尽管如此,时至今日,在许多社会局面中,我们作为一种无名消耗品依旧在被安静平和的抹杀着……(《边境!边境!》新潮社,2000年)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从作为传统帝国的清代中国到近代国民国家的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每当中国迎来蜕变之际,总有很多人不愿主动参加变革,还有很多人欲参加而不能。鲁迅满怀激愤和同情,将这些人凝聚并塑造成阿Q这一形象,并对新时代的国民性进行了探索。而在日本方面,村上春树认为,尽管日本人饱尝了侵略所带来的战败苦果,但他们并没有去深入拷问“自己内在的非效率性”,而是一头闯入后现代社会,“作为一种无名消耗品依旧在被安静平和的抹杀着”。村上笔下的Q氏形象便是上述日本人的一种表征,村上显然在以此探求一种内省的市民形象结构。


鲁迅的原名是周树人,用罗马字母标注日语发音的话,是“Shujujin”,而春树的罗马字母标音则是“Shunju”。仔细比较,便会发现两者十分相似。村上春树的名字大约是来自生日,即1月12日。“Shujujin”和“Shunju”的相似也许只是偶然巧合,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也可以说,这种相似暗示了鲁迅和村上春树这两位在东亚最受读者青睐的作家之间的某种因缘。


本文选自《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的鲁迅言说》(新星出版社2020年版)





《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的鲁迅言说》



作者:藤井省三

译者:潘世圣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20-5





目录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中文版序/I

序言/V

 

第一章  我与鲁迅

一 、我的鲁迅体验/3

二、《故乡》之旅/9

三、邓小平时代的绍兴/15

四、现代东亚与鲁迅/21

 

第二章  觉醒与出走——绍兴、南京时期

一、生兹江南古城/29

二、保姆与绘本/36

三、父亲的病与传统批判/39

四、告别故乡/46

 

第三章  充满刺激的留学体验——东京、仙台时期

一、留学“帝都”/53

二、时间与空间差异的消失/56

三、置身“读书社会”/59

四、仙台学医/64

五、文学运动的正式启航/70

 

第四章  从官员学者到新文学家——北京时期

一、从杭州、绍兴到北京/79

二、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大学/82

三、文学革命与五四运动/86

四、从官员学者到新文学家/91

五 、“彷徨”时期/104

六、“赎罪”哲学的求索/118

 

第五章  恋爱、电影及绯闻——上海时期(上)

一、北伐战争与辗转厦门、广州/125

二 、免遭查禁的《两地书》/128

三、共和国的发展与老上海的繁荣/141

四、文化市场的高速成长/145

 

第六章  左翼文坛旗手——上海时期(下)

一、面对独裁的无畏批判/163

二、与内山完造邂逅/168

三、自由谈:与审查的博弈/173

四、抵抗日本侵略/177

 

第七章  日本与鲁迅

一、鲁迅与大江健三郎/183

二、世界最早的鲁迅介绍/186

三、文库版《鲁迅选集》与《大鲁迅全集》/191

四、中文教科书与鲁迅/196

五、太宰治《惜别》与竹内好《鲁迅》/199

六、多元化的鲁迅研究/208

七、鲁迅文学的日译/213

 

第八章  东亚与鲁迅

一、共同的现代经典/227

二 创造性改编:香港与鲁迅/229

三、民主化前后:台湾与鲁迅/233

四、“狮城”的特性:新加坡与鲁迅/240

五、脉脉相承的“鲁迅阅读”传统:朝鲜、韩国与鲁迅/243

 

第九章  鲁迅与现代中国

一、神化鲁迅:毛泽东时代/253

二、作为“独立思考”的读书:邓小平时代的鲁迅/256

三、暗杀鲁迅传闻的来龙去脉/267

四、村上春树与鲁迅/273

 

简略年谱/283

图片出处/287

译后记/289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译文快递 | 藤井省三:村上春树中的“南京大虐杀”——新作《刺死骑士团长》中的中国

文艺批评 | 孙歌:横向思考的东亚图景(上)

文艺批评 | 孙歌:横向思考的东亚图景(下)

文艺批评 | 邱焕星:鲁迅研究——从区域视野到世界视野

文艺批评| 子安宣邦:日本现代批判与“奴隶论”视角 ——竹内好与两个鲁迅(节选)

文艺批评 | 但汉松:历史暗影下的文学与肖像画——论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法国梧桐

图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