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孟悦:写在“生态与人”专辑前面

文艺批评 2022-03-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今天文学 Author 孟悦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编者按




由北岛发起、孟悦主编的“生态与人”专辑,将于《今天》第126期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一专辑邀请陈曦、穆萨、王楠、孟悦、张嘉如等作家、学者,他们就当下生态和疫情引发的全球生态、道德及政治危机,展开反思和批评。通过破除“把地球及其生物当作牟利的原材料”这一当代“妄念”(illusion),他们试图把人文想象重新引入被“原料化”的生命系统和地球万物,同时尝试以一种广义、跨界但切中问题的生态人文书写,由此呼唤人文能力的回归。文艺批评今日推送孟悦老师的《写在“生态与人”专辑前面》,以飨读者。


本文将刊于《今天》第126期,转载自公众号“今天文学”,特此感谢!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孟悦


“生态与人”专辑


写在前面



不论个人有怎样的故事,生于当今时代的所有人都面对着同一道前所未遇的“坎”:其一端是迫在眉睫的气候变迁和生态灾难,另一端是尚未彻底完结的疫情,而横在中间绕不过去的,是“生而为人”的谜团。之所以“谜”,因为生态灾难和疫情这两个可以将人们带入绝境的坑,是人们自己挖下的。

 

就是说,在当今世界“生而为人”意味着难以逃避的自相矛盾和自我分裂。就生态危机而言,生而为人是那样渺小可怜,在气候变迁、冰川消融和物种消亡面前似乎无能为力;可是同时,生而为人又是那样霸凌天下,一衣一饭皆可致其他物种于死地,在生物圈里无可匹敌。就疫情而言也一样,一方面人类的处境空前地脆弱敏感,一个小小病毒就使全球空巷,各国自危,引发有关政治、公平和行政有效性的种种争端;同时另一方面,人类似乎又空前强大,小小的恣意妄为就足以导致超越想象、无法控制的后果。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伤害和利用尤其任性,随便就激活了数种前所未知的病毒,不知怎地就扩大为地区和全球瘟疫,一次比一次更凶险而不可预知。

 

范达娜·席娃(Vandana Shiva)


关注政治、公平和公正的人文工作者们也许已经想到,在生态和疫情面临双重危机的新时代,政治和公正的标尺变得飘忽不定,正是因为“生存”和“生而为人”这件最基本的事情变得不可思议,变成对生存本身的政治无意识。印度环保女性主义者范达娜·席娃(Vandana Shiva)一语戳中了这背后的真相。她把生态危机和疫情的根源归结为生而为人的一个根本“妄念”(illusion),即“把地球及其生物当作了剥削牟利的原材料”。原话是这么说的:“把地球及其生物当作剥削谋利的原材料——这种妄念创造着一个以瘟疫来勾联的世界。”[1]“全球化的饮食模式和工业化农业侵犯了其他物种的栖居地,毫无尊重地操控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从而导致新疾病以及气候变迁的出现。[2]

 

细思极恐,又极真。现代世界的生存正是动用科技、经济、行政乃至暴力手段把地球及动植物一再变为原材料的生存。每年我们从海洋中捕捞高达3兆吨的海洋生物,导致了90%海洋生物的灭绝。[3]每年我们吃掉700多亿头陆地动物[4],人类人口的十倍,并因巨量的饲料需求而不惜毁掉宝贵的热带雨林和大地植被。每年我们向陆地和海洋撒入2500亿吨化肥农药和其他毒素[5],以至夺去了地球本身的磷氮循环系统。我们大举占据其他物种的栖息地,仅剩7%地球土地还留有没被经济化的森林。[6]是我们把地球生态推到了临界:从1970到2012的短短42年,近百分之六十的有亿万年历史的野生脊椎动物已经灭绝[7];同时,人类经济带来的气候变迁只差0.4摄氏度就达到高于工业革命前1.5度的危险红线,一旦越过,即将断送的不是一家一国,而是地球的整个生物圈。能否停止对地球及其生物的掠夺,已经是当前最紧迫的道德和政治。

 

人文思想以探询“我们是谁”为职责,但是“人”却已沦落为自身的谎言。那个居于万物之首、自诩比动物更“进化”的“人”,其实根本不知自己是谁,以至于违背了自己作为生态成员的本真。对于“人”陷入的这类危机状态,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曾经做过深刻的描述。狂人故事中的“他人”策划了吃人——一个以人为“原材料”——的巨大阴谋,而“我”则莫名其妙地沦陷其中,“未尝不吃了妹子几片肉”。“我”最终发现自己同时是受害者和同谋者,因而陷入了癫狂中的癫狂。若是鲁迅活在今天,愿意直面现代“生存妄想”背后的真相,他应该很可能会以生命网络为始点来重置和重述狂人的故事?很简单,那个巨大的、以生命为原材料的吃的阴谋和习惯仍在延续。这一次,被吃掉的是南北极的冰川冰盖、森林大地海洋、无数物种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我们自愿或被动地吃了同为生命网络上无辜的手足,因此沦为生态暴力的同谋,同时,也变成生存妄念的受害者。

 

鲁迅:《狂人日记》


专辑的作者们试图破除“把地球及其生物当作牟利的原材料”这个当代妄念,把被“原料化”的生命系统和地球万物,重新引入人文想象,重建我们作为生物圈一份子的人类意识。同时,我们也尝试一种广义、跨界但切中问题的生态人文书写。在中文中,“生态”的“生”本来就像一张可伸可缩的万物网络。为名词,它联贯生命、众生、生态系统的概念;为动词,它连着生存、生计、生而为人的母题。“生”的网络和对生的书写一度被民族国家、族群身分、物种等级上分野所旁置,被现实及知识所割裂。我们试图通过凸显那些被掩盖被遗忘的链接,再接生命意义之桥。

 

陈曦《重返生命的家园》和王楠《有脉搏的树》是两篇切中当下、见解独特的文学和文化评论。现代以来,自然界被当作无生命、无道德、无智慧的客观对象,使我们与地球的真相隔了三层。这两位作者则相反,以地球是有生命的星球作为人文论述的出发点。“重返生命的家园”透过“封锁”中的“流浪”来分析经济起飞的城市与生命家园之间的渐行渐远。作者对护生艺术的读解展示出,“家园”不仅是一方山水,而首先是一种人文能力,一种可以感受和想象“生态共同体”、在“活宰现杀”的野味中见出“可哀悼的”生命的能力。“有脉搏的树”则叩问着印度作家高希的叩问:人类中心主义的、以中产阶级生活为叙述框架的现代小说能否、如何表现生态危机?作者同样呼唤人文能力的回归,描述着生命的自性如何藉“传奇式”叙述进入意识和语言,从超现代的都市机器中艰难自救。

 

穆萨《气候变迁时代的经济主人公》、孟悦《第一步是戒杀》、张嘉如《精神维度的拓展》从大主题着眼,又各自精辟而独到。《气候变迁时代的经济主人公》是一篇实验性鲜明的、人文立场的政治经济分析,不可多得。穆萨对当代气候政治和资本原则的阐发前沿性强,信息丰富,相当开人脑洞,加之用半虚拟、半解读的叙述穿插于作品与现实,精准地切入了底层和中下层主人公在经济自我和生态自我间的分裂,也展示出他们在气候变迁时代可能和不可能的前路。《第一步是戒杀》一文则举出了人类作为物种的进化主题,从今天穿越到五四之前,自达尔文的批评者们笔下拉来一道历史边框外的人文风景。孟悦在其中铺陈不一样的现代人类想象和道德对话,凸显他们的物种关系论述和人类进化思考,以历史的地平线来衬垫出当下人类想象中的缺席者。

 

最后,《精神维度的拓展》是一篇富于开创性的访谈。张嘉如教授在揭示消费文化带来的普遍不幸福感同时,深度阐述了精神维度对于当今文化的重要。作者在和西方文化以及其他传统的比较中,展现亚洲传统的人文深度、特点和可实践性。文章对佛教幸福观和佛教生态思想的阐发尤其精彩,如此了解佛教的经典和当下的实践,同时又站在跨文化生态人文研究前沿的书写,屈指可数,难得一见。

 


2020年春的一天,疫情惶惶。北岛从微信另一端打来电话,慨叹全球步入不测之年,提到了为《今天》编一期环境人文专辑的事。感于北岛的人文关怀,震撼于生态危机和疫情的急迫,我未加思索地应了下来。付梓之际,谨代表作者们感谢北岛的动议,以及鲍昆、肖海生两位《今天》同仁的建议和包容。风雨如晦,世事如惑。唯愿乱云之上,星月清明。


孟悦

2020.5.20


本文将刊于《今天》第126期




注释





 1 见Vandana Shiva,“Ecological Reflections on Coronavirus”对新冠病毒的生态反思. Medium, March 23, 2020. https://link.medium.com/4xgrwNN6J6

2 同上。

3 Mood, A & Brooke, P. “Estimating the Number of Fish Caught in Global Fishing Each Year,” July,2010.

4 FAO, Food and Agricultural Data. http://www.fao.org/faostat/en/#home

5 Julian Cribb, Surviving the 21st Century: Humanities’ Ten Greatest Challenges and How We can Overcome Them. Springer, 2017.

6 IPCC,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836.

7 WWF, Living Planet Report, 2014.




或许你想看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法国梧桐

图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