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棒!少年》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

文艺批评



棒!少年


纪录片

★★★★★


影片 · 信息

导演: 许慧晶
编剧: 许慧晶
主演: 马虎 / 梁正双 / 张锦新 / 孙岭峰 / 郭忠健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0-12-11(中国大陆) / 2020-07-28(FIRST青年影展)
片长: 108分钟
又名: Tough Out



电影预告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y3205uxcyir  


剧情简介


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选进北京市郊一个爱心棒球基地,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队,跟着70岁传奇教练“师爷”从零开始学习打棒球。少年马虎以“刺头”状态闯进了基地,天天打架干仗;而“元老球员”小双心思细腻敏感,对未来满是怀疑和不确定。不同家庭背景和心性习惯的少年在一起训练、生活,一支棒球棍,把他们带进无尽的冲突和欢乐,也带给他们久违的热血与梦想。几个月后,他们将飞往美国,代表中国登上世界少棒的顶级赛场,但基地的球场和宿舍却面临拆迁…… 少年们能否逆风挥棒,叫板自己的命运?



获奖情况


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 

竞赛 最佳纪录长片


精彩影评


《棒!少年》

作者自述


大家好,我是《棒!少年》导演许慧晶,感谢大家对影片的喜爱与支持。希望我们的影片能给孩子们带来真正的帮助,有更多的人可以关照他们的成长。孩子们成年后或许会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一名大学生或教练,每当有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时候可以回想起这部纪录他们成长的影片,提醒他们记得年少的自己为了赢得比赛所做的努力和付出,自己是多么的勇猛、坚定和无畏,记得接纳自己过得自然舒坦一些。


——豆瓣·许慧晶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022804/



《棒!少年》

燃与苦交织,棒球与人生之味


初知《棒!少年》,是因为它在今年的FIRST获得了超高的口碑评分、拿下了年度最佳纪录长片奖,被一票影迷誉为“年度纪录片黑马之作”。


《棒!少年》为什么能触发不同层级的观众相同的共鸣?起初,我的猜想是棒球少年们意气风发的那一番“燃”。毕竟本片选择将镜头聚焦于北京市郊的一座棒球少年训练基地,标准的体育题材纪录片视角。


而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它根本不是一个体育题材纪录片,确切地说,它更关乎于生存处境与人生选择。球场之外远比球场之内更精彩,也引发了我另一些层面的思考。


社会问题总是会如“打游击”一般出现在片中各个叙事节点上,让观众意识到小双、马虎与其处境的复杂性,并从他们情绪起伏激烈的日常生活里发散出多个层面的议题——包括对强棒爱心基地运营方式与工作方法的观察与反思,中国城乡图景的迁建变化,棒球与人生命运的关系等等。


这些在叙事中不断游动着的发言位置、视角切换,常常以硬切的剪辑方式快速地将零碎的信息点抛出,灵动且充满巧思。这让它在叙事的切面上显得更为宽泛、散落,着力的点也更多。


《棒!少年》以此清醒地提示着我们观众:即使纪录对象是一群简单纯粹的孩童,他们身上也可以暴露出诸多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去关注的问题。


来自社会现实的阴影,确实在少年的身上随形。在片中,马虎的成长线比小双更为清晰、完整,性格的张力也更引人关注;但我却着实更关注于那个常常在角落里沉默寡言又心思细腻的小双,并因他而心痛了好几次。


《棒!少年》最让我百感交心的时刻,就来自于他们最后在美国比赛时输球后的一幕——小双哭得情绪崩溃,马虎拿着汉堡上前安慰,却进一步引起了他的自责。他懊恼于自己辜负了所有予以帮助的人,当马虎进一步和他说“之后有的是机会”时,他说出了令我震惊的一句话:“机会只有一次”。


令人难以想象,这句如此决绝的话,出自这么小的孩子之口。而也正是在此刻,影片此前不断构建的“宁夏与河北的乡下 - 北京 - 纽约”这一对仗严密的“三城记”结构,被推向了情感上的顶峰。


我们会突然发觉,无论是小双还是马虎,他们在经年累月的训练后,都早已不是自己初来基地时原本的样貌。在城市中,棒球运动的燃、学校教育与集体生活的优越,改变了他们;最后漂洋过海到光鲜的纽约,在那里生活、比赛的时光,也改变了他们;而回到家乡,回到自己原先的家庭中,那个连破败都难以形容的环境里,三方图景之间的巨大落差,窘迫、贫瘠的现实又一次压得小双透不过气。



棒球与人生的关系,在小双此后的抑郁与痛苦中变得无比扎心,他的面前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而这道开放的难题也在影片的最后摆给了观众。


令人欣慰的是,《棒!少年》所拍出的运动之燃,并不在于棒球训练过程里的“自然而燃”;所直视的现实之苦,也并不在于少年们身世的苦情。这些层面之上,它更想让观众真正看见的,是这群少年他们奋力改变自身阶层处境、“叫板命运”所迸发出的冲劲,以及需要忍耐的艰辛。



棒球少年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如果要选择棒球作为一生的志业,那么遍体鳞伤、擦掉血泪、伤口结疤的日子也才刚刚开始。但也正如只有食用苦楚之物方可体验的“回甘”,在这条他们改写自身命运的必经之路上,苦终究会成为成长的馈赠。


燃与苦交织,才是棒球与人生之味。


——豆瓣·徐若风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019805/


《棒!少年》

振奋理想下猝不及防的现实悲伤


记录电影《棒,少年》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它在一种振奋激昂的印象下,讲的是永远变革背景下永远无常的小人物命运。《棒,少年》以一种写实记录的风格拍摄下一段孩子成长的岁月,在传达现实背景和人物成长过程中,以一种冷静、客观,甚至悲悯的方式,对于小人物命运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客观描述;以及孩子们未来无常的命运,进行合理的悲观推断。

 

就像海报上说的是“叫板命运”,却在电影中传达出深深的悲剧气质。以及在结尾处,在小双的笑脸和歌声中,依然感受到他未来命运注定的悲观结局。

 

就像现实一样,悲剧和希望,永远在轮番上演。

 

棒球基地从全国各地网罗了一批身处困境的孩子,组成了一支特别的棒球队。全片以问题少年“马虎”的作妖和前期成长为主线,辅及心思敏感的孤儿小双,以棒球队为了维持生存辗转各地努力谋生为背景,通过这样一个架构模式,展现出了不断变革的社会背景下,来自于不断发展的社会层面、球队运营层、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全篇幅的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大社会背景下小人物无常命运的全景浮世绘。

 


不管是着眼现实的记录片,还是讲故事为主的类型作品,一涉及到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最终都会是落地到个体命运的无常这一注定的悲剧元素。《棒,少年》也是这样。

 

棒球队由一群曾经的中国第一代第二代的前棒球队员在运作,师爷爷、球队经理都是曾经的主力,而现在依然希望通过这种薪火相传的模式,将棒球这项运动在中国继续下去。这支棒球队作为基层的自我管理运营的个体,面临着两个困境:最基本的场地,和持续运营的资金。

 

场地需要自己解决,在现在不断变革和发展建设的背景下,这支球队仅仅为了场地就不停的在京郊大地上不停的辗转,不是面对停水停电的困境。为了解决适龄教育阶段孩子们入学的问题,也是煞费苦心。


涉及到资金问题,作为自主运营的个体,只有通过融资、合作类型的商业行为,不断从外部获取资金,这样孩子们也不断站台保持曝光。“困难儿童”成为这个棒球队的“商业特点”,不断呈现在国内甚至国际舞台上。

 

由此不难看出,在没有被国家利好政策福泽到的棒球队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也由于这个原因,棒球队策略性的在全国各地寻求这些身处穷困环境中的孩子们,来组成了这支有着特殊背景的棒球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有吸收国家补助和商业运作层面的多重考量。而背后也是一群为了延续棒球运动而不断绞尽脑汁的个体的无奈和努力。

 


成年人的无奈和坚持,对孩子们就是在保证一片球场,让他们能够继续打球。对于他们来说,能够通过打球就能改变曾经困苦的命运。电影《棒,少年》中也对于通过打球改变命运的模式进行了介绍,打好了入职业队、进国家队;没有出成绩,经过十多年的专业训练后,将来当教练是没有问题的。对于这支特殊的棒球队来说,孩子们确实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来自于各自性格和家庭背景层面的原因,都成为这个转变命运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随时让这个美好的设想转变方向。


球队的经理,就是被师爷爷所帮助,摆脱了混迹社会成为小流氓的命运,这是一个乐观的结果。问题少年马虎能不能重走这条路,成为这部电影《棒,少年》里时刻揪着观众心房的重要看点。

 

曾经的问题少年,拳头解决问题,十来岁就混迹社会拳头解决问题,这是马虎的底色。在进入棒球队之后,个性的原因,和周围队员这些小朋友们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甚至在借读的学校,也因为行为问题饱受诟病。所以,马虎在影片中程面临了一次被遣送回家的波折。


还是来自于家庭的督导、对于旧有生活的再次接触,让这个还是懵懂的少年有了些许的对于改变命运的思考。说的是“些许”,因为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未来的命运依然妙不可及,是根本没有意识、没有能力思考的东西。


所以,还是命运的无常。是来自于老师们的一霎那的心思,是来自于家庭对于孩子未来命运的最粗浅和功利的考虑,以及,来自于马虎个人的面对困苦生活时的一丝丝的无所适从,最终让马虎再次回归球队。


即便是这次“忆苦思甜”之旅,依然没有改变马虎的性格,和在球队中的固有方式。只是太多偶然性的因素,以及不断长大的粗浅的对生存环境的认识,才最终改变了马虎的命运。


依然是无常。



作为辅线角色的小双,则称为这个命运无常写照中最终走向彻底悲剧的代表。


小双是个敏感的孩子。他比马虎的身份更为孤独,是个完全没有父母亲情的孩子。过早的人情冷暖,让这个敏感的孩子更依赖情感。在球队里,要比马虎更懂得和队员们的相处。对于一直照顾他的亲人伯父,会想到报恩。也更懂得打球对于命运的意义。


不过,同马虎一样,年少的小双对于更长远的命运的思考,同样保留在“再多打两场球”的阶段。一涉及到更多的现实问题,就会再次回归到简单的少年心理,回归到依然贫苦的圈子,为的是拿到父亲的死亡通知书来获得孤儿抚恤金,然后为伯父治病来报恩。


敏感,以及人之初的良善底色,让小双最终命运走向作为观众的我们所不希望的方向。

 

 

孩子们尚还无力左右自己命运,脆弱而无常的走向未知的未来。眼看着孩子们在触碰到能够改变自己命运机会的时候却依旧走向悲剧结局,这种痛苦让善良的我们悲痛莫名,无以复加。

 

小双回归悲剧命运时却以灿烂微笑示人,这种痛苦来的猝不及防,催人泪下。


——Mtime时光网·红衣人

http://movie.mtime.com/268275/reviews/8222820.html




或许你想看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metro

图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