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斜目而视 | 《阳光灿烂的日子》

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太阳照常升起》



斜目而视

导演: 姜文  编剧: 姜文 / 王朔
主演: 夏雨 / 宁静 / 陶虹 / 耿乐 / 斯琴高娃 / 更多...
上映日期: 1995-08-21(中国大陆) / 1994-09-09(威尼斯电影节) / 1995-06-28(香港)

获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  

夏雨 /获奖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姜文 /提名    



每个人都有一段或清晰或模糊的青春记忆。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青春的荷尔蒙在理想的光辉下涌动,然而,当我们逐渐成长,努力触摸到那曾今幻想的倩影之时,才发现一切不过是梦幻泡影。在时代骤变的卷轴之中,丧失理想的少年彷徨不定,太阳似乎照常升起,但世界却已变成了灰色。


导演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姜文导演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记录了一群人的青春,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幻灭。


01

剧情回顾


开头,马小军在歌颂毛主席的歌声中送别父亲。那时候,他的理想是中苏开战,那样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英雄。那时候,父亲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无比光辉。



书包飞向天空,童年变成青年,一群享有“红色特权”的少年在躁动的荷尔蒙激发下开始了他们的“黄金时代”。



上课捉弄老师,下课拍婆子,在家里穿军装照镜子,日常溜撬偷去别人家玩耍。在一次偶然中马小军闯入了一个挂着妙龄少女照片的屋子。



“我向来只开明锁,但是这次却鬼使神差的开了暗锁”,在刺激的开锁之后,马小军不禁被这屋子里的物件所吸引,自鸣钟,望远镜,尤其是那少女的彩色照片,青春可人,笑容灿烂。从那之后,他总是情不自禁的潜入这间屋子。



而不久之后,就像约定好的一样,马小军遇到了他的梦中情人,也就是照片上的女孩——米兰。



她带着墨镜,穿着裙子,个子虽矮但是却不失风情。马小军跑上前去认姐姐,几次三番下来,马小军和米兰逐渐熟悉。


在勾搭到米兰回家之后,爸爸在马小军心中的神圣地位在妈妈的打骂中一落千丈。



本以为激烈的群架以“和平”方式结束,欢庆的歌声,鲜艳的画面,狂欢的场面,像极了那个时代的荒唐与激昂。



在和米兰单独相处的时候,马小军发现原来米兰家那个红色泳衣的照片不见了,似乎记忆出现了偏差,还是米兰本身就没有红色泳衣。帮助米兰洗头,和米兰一起在阳光灿烂下玩乐。但是这一切似乎都是幻觉。


“我的记忆已经出现了偏差,事实和幻觉搅到了一起”,姜文总是用极其强烈的感光对比,营造梦境般的幻境。这样类似的“记忆偏差”在后面也出现了很多次,甚至让观众分不清,米兰是否真实,记忆是否是幻境。



在经历了“爬烟囱“、“看电影“、“去泳池”等事情后,故事的高潮出现在刘忆苦和马小军的生日宴会上。



在和米兰开玩笑讲荤段子时,得知米兰不是处女。马小军愤怒,并对刘忆苦大打出手。然而,此时画风一转,时间静止。原来又是记忆出现的偏差,之前的一切不过是幻想。


“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背叛我,捉弄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难辨。”

      ——《阳光灿烂的日子》



米兰是否真的存在?于蓓倍是否和米兰是同一个人?难道一切都是谎言?理想主义的幻灭,似乎曾今那阳光灿烂的日子都只是梦境中的幻影。



在梦与现实的交接点上,在一片瓢泼大雨中马小军向米兰告白,但从后文的叙述中这一切似乎也是马猴的幻想。在理想被打碎之后,马小军报复性的回击,企图释放内心中的绝望。



脱下鞋子,拉开帘子,马小军侵犯了这个曾经心目中的女神,曾今美好的理想。爬上巨高的跳台,抱着誓死的心态,纵身一跃,当他想从泳池中爬起时却被一个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双脚踩踏。天旋地转,理想与现实,记忆与背叛。




多年以后,画面不再是曾今鲜艳的色调,在灰白相间的镜头下,马小军一群抽着烟,坐着车,在路边遇到曾今的傻子,对暗号得到的回应不再是“欧巴”,而是“傻逼”。



02

精彩影评


如果说,“‘文革’记忆的童年显影”是1990年代的某种文化时尚 ,那么,它事实上意味一种新的文化诉求:不是第四代式的“营救历史的人质”,而是向历史——某种官方说法——索取个人的叙述。它间或成为文化意义上的新一代人登场的姿态与方式。


而《阳光灿烂的日子》 的文化意义之一,在于它成功地实现了一种对“文革”记忆的个人化书写。在此,所谓个人化,并非在立意于“作者电影”或个人“风格”之上,而是在于切入历史与社会的视点、叙述身份及位置的个人表达,以及由此形成的叙事的边缘化或曰中心偏移。


     ——戴锦华点评《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的电影,总是具有浓郁的荷尔蒙气息。“鞋”、“脚”、“屁股”、“楼顶”、“火车”总是他惯用的意象,而理想主义的幻灭是他多部影片所渗透出的共同主题。


姜文在电影中常用的房顶意象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总开篇马小军对父亲的崇拜而期望当一名光荣的战士,到发现父亲并非战斗英雄而极有可能是一个逃兵。父母的婚姻,上级是不支持的,而母亲也变得越来越暴躁。


马小军听别人说米兰,看照片上的米兰,对米兰怀有无限的憧憬与想象,就像是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在新的时代有着无限美好的想象。然而,当他试图触及,试图了解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米兰不是处女”,“原来,你老婆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理想的幻灭,迷惘的悲途。类似的书写方式,使影片事实上成了一部当代电影中所见不多的“青春片”。不是高亢明彻、乐观昂扬的主流青春故事,而是一部“青春残酷物语”。那是一个少年开始面世时的艰难。“他”已开始作为一个个人面对社会,而社会、人群却拒绝承认“他”的主体位置,其间有种种不为外人知、亦耻于为外人道的细碎辛酸。


似乎记忆中的美好都只是幻觉,都只是差错,然而真相不堪入目,不过是自欺欺人。在《太阳照常升起在》以枪毙疯妈的儿子来泄愤理想的破灭,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登上跳台纵声一跃从而完成理想的最终毁灭。


当理想毁灭之时,那阳光灿烂的日子远去,留下的只有灰暗的世界。不变的是骑着棍子的傻子,变了的是坐着豪车的少年,然而,傻子却骂我们“傻逼”,的确,失去崇高理想的人坐在豪车里和坐在棍子上又有何区别?


《阳光灿烂的日子》并非是对某一时代的歌颂,它亦是批判,但是并非是一种伤痕苦难的叙述。导演从画片色彩、布局光线、背景音乐、记忆偏差等多种角度,对文革时期进行了深层的探索。“文革时代”的色彩虽然浓烈,充满激情与荷尔蒙感,但并不正常。与现今时代的灰暗相比,它是另一种“极左”的偏激。


当骂走日被枪毙,当张麻子被背叛,当马小军跳下泳池,当唐叔开枪击毙疯妈儿子,浪漫的幻梦被击碎,化作无数个泡沫。人们或选择麻痹自己试图忘记,或不知所措惶惶终日。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得影片链接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美国往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太阳照常升起》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鬼子来了》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邪不压正》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杀人回忆》

 文艺批评 |  毛尖:《邪不压正》——分裂的小姜和老文




编辑|绛芸轩

图源|网络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