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吴俊:“三栖评论”专栏致辞 ——代首期主持人语

文艺批评 2022-03-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小说评论 Author 吴 俊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编者按



多栖写作已是当代普遍现象,学界也有不少研究,但将之作为一种学术和文学现象进行批评史、文学史研究,或将之作为作家创作现象而进行文学评价,并未形成自觉观念,《小说评论》杂志2021年01期针对这一现象开设“三栖评论”专栏。文艺批评今日推送该专栏主持人吴俊教授的专栏首期致辞,此专栏旨在针对创作领域自成一家的学者批评家现象,在专业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学术层面上,专题探讨其学术批评以外的多文体创作贡献,或就其学术批评与创作进行贯通研究,并在此意义上发现多栖写作者的独特价值,倡导一种开放、活力的大文学风气。


本文原载于《小说评论》2021年第1期,转载自公众号“小说评论”,特此感谢!



敬请关注本公号明后两日即将推送的“三栖评论”之南帆专题:

南帆︱散文:文体、视角与重组世界的内在逻辑

孟繁华︱思想之光与趣味之魅 ——评南帆的散文创作





吴俊


《小说评论》

三栖评论”专栏致辞

——代首期主持人语

                              廴              匚


三者,取其多数之意,虚数而非确数。古人有一日三省、三省吾身、三思而行之说,还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之类,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都是借三夸张。本栏之“三栖”,是指学者批评家而擅多种创作文体的现象。


工业社会以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隔行如隔山成为常态。有时这种现象其实可笑。比如在文学领域,所谓作家多指小说、散文等写作者,写诗有诗人专名,戏剧有剧作家之称,理论文章是学者评论家写的,诸如此类。虽然都可称为文学家,但彼此显然仍有分别,甚而至于老死不相往来。一旦学者写了小说诗歌等,立即有人称此为跨界,而且还总有点不屑之意。作家诗人写了评论文章,则称作家批评,以示与专业批评即学者批评的不同,不一定语含轻蔑,往往倒是高看的。本来正常的现象,久而久之却成了反常。评价尺度也会游移得很。这也是无奈之事,当真的话,有点说不清;不理会吧,也确实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李陀


吴亮


李庆西


 

李洁非


滑动查看更多


这一现象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家和分而治之相似,无怪唐代文学各治初中盛晚成为惯例,如果加上诗词文赋等类再一分家,全唐文学门户乃屈指不能尽数,学问之逼仄可怜由此一见。极端之下,必有反其道而行者,这也从现当代发起先端。比如上世纪就有了20世纪中国文学之说,首倡贯通的文学研究,影响至今仍有余波。而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惯常的跨界写作更是渐成一种风气了。举其显著者,1980年代李陀就在小说和批评两道引导风气、领袖文坛;吴亮可能是较早试水小说创作的批评大佬,直到今年(2020)上海书展仍有新小说诞生。杭州李庆西也是小说和批评两道卓然名家的新时期文学人物。早先还有批评家李洁非等试水小说,著名编辑家程永新也有过多文体写作。更有几位其实一直都是诗人散文各体作家,但几乎都被主要看做了学者批评家,如张清华教授就是个诗人,张新颖教授是诗文兼长的作家,王尧教授向以散文知名,却还是位小说家,这三位还都是长江学者。丁帆、南帆三十余年间学术成家立宗,同时无愧散文名家大师,影响广而知名,成就可著入史。李敬泽前几年自谦戏称小说新秀,但在文章一道上出手实足惊人,成就不让批评文字,堪当兼融古今、出入中外、行文至远、波及海外。张柠说得坦率,至少在朋友之间,他要让小说家知道一下小说还能怎么写,专业评价他竟是一个“能说得明白、也写得明白”的批评家和小说家的合体,无怪两三年间他的长中短篇之高产令人瞠目结舌。举例至此,忽然发现,以上诸位都是男性须眉,竟无女流精英,眼看着就犯错误了。那我告诉你,只要说出一个何向阳来,就少有人能专美于前。向阳女史诗文批评无所不涉,落霞孤鹜,挺然翘楚。有才,难得其匹,哪里都难装得下。



程永新


张清华


张新颖


 

王尧


滑动查看更多



能列举出来的还很多,姑且打住。总之,理论批评而兼擅各体创作、且成就不让作家的批评家学者,以知名者论,恐怕远多过作家诗人而能成理论笔墨者。这就有点像古人的情形了,或者也更近于现代的大陆民国。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本或暗含有一点文体等级之义在其中,文是最高级的,所谓载道之文,乃天地宇宙之文;诗词曲而下,重在抒发个人情志。前者大道,后者小技。大道正经事业,小技闲暇玩意。可是,在经济市场价格左右下,小技应时能成大气候,大道遂渐零落式微。一般眼里的作家远比教授更受瞩目尊重,也是世风大势所趋。新文学以来,起初多少保留一点古风传统,如鲁迅郭沫若辈,都是有学者根底的作家,文学史上是高峰,学术史上更是典范。当代伊始,老辈人物仍能秉持传统人文学术,新学者新作家渐渐就走上了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分道扬镳的路径,这种歧途不知起于何时?也许可以从制度设计中寻找部分答案。一是高校研究机构的学科设置,二是作家协会等专业团体的建设,从此各行分立各治。各人自扫门前雪,井水犯不着河水。你是一级作家,我就是二级教授、研究员,行业专业俨然分明,评价标准也就各异。学者不创作,作家不研究,文体形成惯性写法,久之竟然作文、治学难得兼顾。一旦越界就引来了大呼小叫。此风迄今尤盛。


好在历史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治日久,难免出现越界革命者。文学精神本就内涵有革命造反性格。这才看到了上述各体文学创作的大家学者。我们的重点尤其是在表彰学者而兼创作的大家。如果说有学者以创作为学术之余事,玩票而已,也有的则已进入职业、专业的创作境界,其诗文成就绝不在专业作家之下,也可比肩自身的学术成就。真正意义上的多栖写作者就有了独特的价值。



丁帆



南帆



李敬泽



张柠



何向阳


滑动查看更多


本栏之设,目的就在针对创作领域自成一家的学者批评家现象,专题探讨其学术批评以外的多文体创作贡献,或就其学术批评与创作进行贯通研究。不夸张地说,多栖写作已是当代普遍现象,个别研究也曾有过,但将之作为一种学术和文学现象进行批评史、文学史研究,或将之作为作家创作现象而进行文学评价,并未形成自觉观念,遑论予以普遍性的观照和考察。就此可以明白本栏旨趣,主要在专业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学术层面上,对学者之创作进行文学价值的研究。当然需要宏观眼光,也要有案例分析的技术,有点像是给同行专家把脉,鲁班门前耍斧头,也是一种切磋,他服不服倒在其次,难度不小,胆大为先。


借此也想倡导一种风气,文学本是最有生命活力气象的领域,多栖写作本是文学题中固有之义。不要把文学狭隘化,把文学写小了。文学小了,文学家就成了侏儒。归根结底,我们要把文学的世界、文学的眼光,发扬光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从学者的创作文体研究开始吧。


“三栖评论”就是研究学者批评家多文体写作现象的一个栏目。不久前为此邀稿于方家,承教云,王世贞不善书,但好谈书法;曰吾腕有鬼,吾眼有神。你这专栏可叫“说神论鬼”。神鬼易说而实难,人间期待出奇文。


本文原载于《小说评论》2021年第1期




文艺批评



或许你想看



  



         长按关注

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Chestnut

图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