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亲爱的同志》

康查洛夫斯基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 ·  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电影 · 信息

片名:亲爱的同志 Дорогие товарищи (2020)

导演: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编剧: 埃伦娜·基斯勒瓦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主演: 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 / 弗拉迪斯拉夫·科马罗夫 / Andrey Gusev / 尤利娅·布罗娃 / Sergei Erlish / Alexander Maskelyne / Goga Pipinashvili
类型: 剧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语言: 俄语
上映日期: 2020-09-07(威尼斯电影节) / 2020-11-12(俄罗斯) / 2021-01-29(美国) / 2021-02-05(美国网络)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Dear Comrades / Dorogie tovarishchi


预告短片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v32293q2aid  


剧情简介


该片聚焦于新切尔卡斯克事件,讲述了苏联共产党高官柳达米拉寻找参与罢工的失踪女儿的故事。

1962年6月1日,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发表讲话,宣布提高一些商品和其他畜牧产品的价格,其中肉价提高30%,黄油价格提高25%。于是在苏联一些城市出现了工人自发聚集起来举行的抗议集会。在新切尔卡斯克。该市电气机车厂2月份提高了工作指标,导致工人工资下降,物价又要提高,不满的工人开始罢工。

6月2日,他们打着旗帜,排队向市委大楼行进,手里拿着列宁像、旗帜和鲜花,声势很大。不断有工人加入进来,人数达到5000多人。当地领导求助于军队,游行者越过了设置的封锁线,双方发生冲突……


导演简介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别名: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译名),男,俄罗斯著名导演,编剧,生于1937年8月20日,莫斯科,前苏联(现俄罗斯),弟弟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亥克夫。

1937年生于莫斯科的艺术家庭,父母都是知名作家,原本立志学习音乐,最后进入VGIK学习电影。在学校结识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并担任《压路机与小提琴》、《伊凡的少年时代》、《安德烈·卢布烈夫》等片的编剧。原名Andrei Mikhalkov-Konchalovsky,为了与弟弟尼基塔·米亥克夫(Nikita Mikhalkov,《蒙古精神》、《西伯利亚理发师》、《烈日灼身》导演)区别,因此各自使用复姓中的一个字。1965年刻意远赴吉尔吉斯,以改编艾特玛托夫小说的方式,拍摄第一部长片《革命鲜师》,当时就因为片中对苏俄政权的能力采取模糊的态度而引起苏俄当局的注意。第二部影片《亚夏的幸福》终于因为他对集体农庄(kolkhozes)不留情面与悲观的描写触怒当局,遭到国外禁演的命运。为了避免继续招引当局的目光,他再度选择改编屠格涅夫、契可夫古典文学的方式拍片。直到1978才以史诗《西伯利亚》一片得到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晋身国际影坛。随后他移居美国拍摄各类型的影片。冷战结束后才又回到苏俄拍片。


精彩影评




01




豆瓣:冰红深蓝


https://m.douban.com/movie/comment/2734942089?dt_dapp=1&dt_platform=mobile_qq


康查洛夫斯基最近两部新作又回归黑白摄影与古典学院派画幅了,这部关注鲜为人知的新切尔卡斯克事件,苏联解体后才被公开。拍得很冷静克制,全程均无配乐,仅有几次画内音乐(结尾场景似有若无的音乐有点介于二者之间)。对核心的枪击混乱场面也作了冷处理的调度,画面被室内墙壁部分遮挡,摄影机透过理发店的门框与窗框静静窥视,随后,收音机里传出的抒情歌曲进一步掩盖了枪声与尖叫,切至在地上兀自抽动的、被桌椅挡住的死者,片刻之后,女主与另一人搀扶伤者进入店内,模拟窥视角的客观镜头在女主关门躲藏后合流为主观镜头,玻璃碎裂声,射入脖颈的流弹……反讽般无时不想起的卫国之歌,对斯大林时代的怀念,宵禁中的射杀,信仰动摇后唯有回到东正教向上帝祈祷。摄影美丽却不过分精致,只是第三幕推进有些过于顺利,结尾虽神倒也开放。





02




豆瓣:幽灵不会哭


https://m.douban.com/movie/comment/2735112395?dt_dapp=1&dt_platform=mobile_qq


一个斯大林主义者,一个母亲,一个铁血的政府官员,一个不愿意屈服的女人,康查洛夫斯基将一个被秘密镇压的抗议事件用极其人性化、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在规整构图下的一个个黑白镜头中,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那种压抑、愤怒与焦虑的感觉如影随形,哥萨克、克格勃、军队、地方委员会等各种势力的撕扯,工人阶级和普通百姓成为了棋子,他们不能抱怨物价上涨,只能接受降薪,而不能得到解释,所以抗议急速被流血镇压,人人都需要保守秘密,在特权之下,如此扭曲的世界,自由的幻梦,顿河还是在静静流淌,谁愿意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出真相呢?希望在结尾终于出现了,时间真的能带领我们去往更好的生活吗?





03




豆瓣:死者的倒影


https://m.douban.com/movie/review/12867400/


新切尔卡斯克机车厂工人发起罢工,一位市委领导的女儿在参与者之中。这位原本忠诚坚定的共产党员目睹了镇压、经历了女儿的失踪之后渐渐陷入了迷乱…… 

在Konchalovsky的讲述中,除了莫斯科来的机器人般的常委以外,每个人都不乏人性的一面。从因为女儿而陷入信仰混乱的党员妈妈到后来决定帮助她的克格勃地方头目,甚至后者的上司,也悄悄在汽车里告诉他:这些工人的诉求本是理所应当。沉重的历史议题并没有让这部电影失去幽默感:开头的素描便很快勾勒出了苏联制度的荒唐一面(市委会议上各部门汇报群众拥护生活物资涨价的决定、工厂厂长对厂里的情况一无所知……),即使在紧张的事件发展中,对话也不乏幽默(女主的父亲讲述了20年代红军在的北高加索的暴行,坚定忠诚的党员女主说:“那我们能怎么办?红军、白军……当时那么混乱。你没读过肖洛霍夫吗?你不知道那时的情况吗?”她爹淡定而犬儒地回答:“你的肖洛霍夫写的要是真话的话,我们早就读不到他了。”),而克格勃地方头目为了跟女主说话同时避开人群注意力而举着报纸装作读报的动作,也是让人哭笑不得。



总体上说,导演用极度写实又充满关怀的镜头追踪着事件的宏观进展和女主个人的心路历程两条线,展现了在制度巨大的碾压力之下,人性的力量完全不值一提。没法不带情绪看这种电影。太写实了,以至于没法不做类比:地方官员犹豫不定、部队军官并不情愿镇压、示威者打出苏维埃缔造者的肖像、人群欢快地越过军车、特务混入示威队伍、目击者被要求封口、医生试图保护伤者和家属避开特务追查、广场上血迹被覆盖然后开始新的庆典、原本坚定死板的党员信仰破碎、平日缄默不语的老者悄悄地说“I told you”、为平复情绪人们唱起的歌仍是革命歌曲……不能忘记,不能忘记。

当然,作为一个严肃知识分子,不能代入感太强而忘记了历史的复杂与当下的微妙,不能陷入西方至少是普通人在大多数时候的那种把苏联历史视为时间和空间上一体的简单化做法。当片中信仰轰然崩塌情绪几近崩溃的女主突然说出“要是斯大林在就好了”的时候,放映厅的法国观众都笑了。但女主多次怀念斯大林、怪罪赫鲁晓夫的情节,恐怕远非都是讽刺。



90年代俄罗斯当局解密、公开面对62年发生的新切尔卡斯克屠杀以后,克格勃出身的普京也曾前去给遇难者献花。在怀念斯大林之风大行其道、得到官方默许乃至支持的当下俄罗斯,62年发生的这一事件某种程度上被视为苏联陷入停滞的开端。考虑到Konchalovsky与普京这些年渐渐走近的关系,一部悼念新切尔卡思克惨案的电影可能算不上是为当局背书,但从导演讲述来看——开枪的是克格勃而不是苏联军队、赫鲁晓夫是懦夫而民意怀念斯大林、东正教成为最后的信仰根源……——电影的所有元素都与俄罗斯主流的民族主义复苏潮流一致。



或许你想看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十里

图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