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背靠背,脸对脸 》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而视

文艺批评



《背靠背,脸对脸》


导演: 黄建新 / 杨亚洲

编剧: 黄建新 / 孙毅安 / 刘醒龙
主演: 牛振华 / 雷恪生 / 李强 / 句号 / 王劲松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4-09-10(多伦多电影节)
片长: 148分钟 / 205分钟(电视剧加长版)



剧情介绍

Back to Back, Face to Face 


双立(牛振华 饰)是某地文化馆的代馆长,这个馆长一代就是好几年,想升也升不上去,却也没有其他变动。不料一天,来了新的文化馆长老马(雷恪生 饰),这让王双立离正馆长的距离更远了。新馆长老马原是个副乡长,王双立认为他是个土包子,心里很是不以为然,利用自己对文化馆人际关系熟 悉的优势,想方设法给老马出难题。经过几轮较量,老马终于被挤走,王双立又成了代馆长,再次受领导重用,岂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秘书小阎(李强 饰)成了新一任馆长。王双立不甘心,再次和小阎斗法,想将对方挤走,这次王双立还能如愿与偿吗?


获奖情况

Back to Back, Face to Face 


第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


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导演


第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最佳影片奖


导演介绍

Back to Back, Face to Face 


16岁参军,1975年入西北大学学习,毕业后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1983年入电影学院进修,一年后回厂任导演。拍片虽只有6部,但每部都能为其赢得奖项。导演代表作有《背靠背,脸对脸》、《黑炮事件》、《站直啰,别趴下 》等,监制作品有《我和我的祖国》、《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等。

黄建新



杨亚洲1956年生于哈尔滨,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班,现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却不断涉足电视剧的制作,其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有《空镜子》、《浪漫的事》、《家有九凤》等,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杨亚洲



精彩影评

Back to Back, Face to Face 


#1

《导演说》之《背靠背,脸对脸》


——豆瓣·非虚构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85971/


黄建新的作品一向以刻画人物性格取胜。叙事始终以性格发展为核心,不追求故事的因果关系。在细节的巧妙积累中产生戏剧冲突,推动情节进程。《背靠背,脸对脸》运用细节积累准确细致地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尖锐矛盾。围绕着马馆长的上任,王双立在不动声色之中,搅起了一连串的事端。譬如,他当着冷局长的面,提出李会计腾出住房以解决老马的居住问题,但对李会计他却说:“姓马的看中了你的房子,要你腾出来。”立即挑起了李会计对老马的切齿之恨,同时他也报复了李会计早知馆长人选底细却不给他报信的一箭之仇。继而王双立再利用包工头给他的回扣为李会计装修私房,既显出自己清廉不吃贿,且对李会计有情有义,李会计当然感恩不尽。再例如:马馆长为安排冷局长之女在文化馆的工作,求计于王双立,王双立表面站在老马一边献上一策,似乎助马一臂之力,殊不知王的“良策”却挑起了文学组老宋对老马的不满,进而与马馆长闹得不可开交。其结果是老宋更加靠拢王双立,冷局长反而责怪老马不会办事,马馆长落得个上下里外不是人。影片围绕着招聘考试,腾房,丢茶杯,买桌椅,查卫生,拍照片,盖歌厅,修皮鞋,卖血,找出生证……情节如行云流水,把生活常态和盘托出。事虽小,可每桩事都要卷进几个人物,都会引起冲突,展开矛盾,直至愈演愈烈达到高潮。所有的矛盾皆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发生、发展。这里蕴藏着黄建新的匠心,经典的戏剧性因素使情节波澜起伏,好戏纷呈。把官场中拉帮结伙、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人际关系,在漫不经心中描画得入木三分。《背靠背,脸对脸》宛如生活的流淌,看起来逼真、生动、亲切。黄建新的作品往往富于人生的哲理和思想的深度,但观赏时并不感到生涩艰深,这与他精于观察善于提炼运用大量的生活细节有很大关系。



很难用语言来概括王双立的性格。在机关里,他能干尽职,沉稳老练,不贪婪。在家里,他孝父爱妻亲子。他处事圆滑,为人乖巧。他时而狠毒、狡黠,时而可怜、向善。他与马馆长及小阎的明争暗斗,拼搏厮杀,实乃出自官本位的欲望。王双立保有着浓厚的权力崇拜的历史文化心理。王双立“代”了三年的“馆长”想“扶正”有什么不正当?难道他做出的成绩与实际能力,还没有资格做馆长吗?然而,王双立错了!能干并不意味着升迁。恰恰是对领导唯命是从逢迎讨好的马乡长当上了馆长,尽管老马无德无才。王双立用尽招数,终于挤走了老马。可是,再次任命的馆长居然还不是王双立,倒是局长的亲信秘书小阎。王双立虽然懂得官场的诀窍,可他缺少的也是最致命的一条是没有“后台”,没有“根子”。王双立为了适应现实的生存环境他不得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手段之巧妙,权术之隐蔽,可谓费尽心思。在官本位的制约下王双立活得真累,也真烦啊!这是一个何其生动、丰富的艺术典型。黄建新既注重开掘性格形成的外在社会因素,更注重对性格形成的内在基因的发现。王双立经历的甜酸苦辣,正是社会生活的投影。小小的一个文化馆,透视出当今中国社会,在人治与法治相互冲撞下的内心矛盾与惶惑、尴尬。


王双立性格的丰富性,还在于影片后半部分,其性格发生了一个突变性的转折。在一次次权利之争中败下阵来的王双立,终于病倒了。这会儿他似乎有所领悟。王双立开始淡泊官场,自适无为,专心练字、养身,一心一意为妻办下生育第二胎的准生证。他遵父之命,为王家传宗接代续香火。挣脱了权欲的羁绊,他变得宽容大度,与世无争。当摄影员猴子掌握了阎馆长的把柄准备大肆报复时,王双立一反过去,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他从追求官位升迁,到渴求子嗣兴旺,这不正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两个主要方面吗?显然传统的文化心理仍然统领着现代人而且是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王双立的生活道路。饰演王双立的牛振华,对其性格把握恰切,分寸适度,人物的内心与外在行动有机地融为一体。他尤其擅长把与各种人物(上级、下属、同僚、父亲、妻子等)的关系区别得十分准确而有特色,使王双立的性格生动,可信,血肉丰盈,充满时代气息。



作为导演和编剧的黄建新(另一编剧是原小说《醉秋风》的作者刘醒龙)精心构置了影片的结构。情节主线是王双立争当馆长过程中的坎坎坷坷。前半部王施展各种手段,挤走马馆长,可谓整人。后半部小阎施展计谋,让王双立大吃其苦,可谓被整。整人和被整的过程足以展现权欲造成的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与主线并行的副线是王双立父亲朝思暮想抱孙儿衍生出家庭成员间的吵吵闹闹。开头相当一段时间,主副线平行发展,彼此关系似乎不大,副线无非是王双立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而已。随着情节的发展,两条线互相交织汇合,最后扭结成一体。原来王双立父子的欲望是互为补充的,就是人生欲望的精神与物质两个基本方面。父子两人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人的典型的传统观念——仕途发达和传宗接代。他们面对社会、人生的态度正是和历史文化对他们的熏陶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们精神深处的根基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王双立父子提供的文化空间,何尝不在提醒人们,在变革的新时代里,对于传统文化心态除了继承精华外,同样需要反思和批判。这便是《背靠背,脸对脸》从具体的事件、人物升华出的文化底蕴。



《背靠背,脸对脸》是一部表现人间众生相的作品。它不仅成功地塑造了王双立的性格,同时刻画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文化馆里的人们在这场领导的争权夺利大战中,一个个登台表演,每个人都称得上是一台戏。李会计、猴子、老宋等紧跟王双立,出点子、做手脚,为的是个人私利。老罗紧拍马馆长,无非是曾挨过王双立的剋,借着老马上任出一口恶气。第二任馆长小阎有“来头”、“根子硬”,群众便转向他,连“死党”李会计也“杀了回马枪”翻脸不认王双立。这些人纠葛在一起,便构成了一种氛围,一种人文环境:降服于权力已成了社会的普遍心理逻辑,牢牢攫住了人们的心,人治大大超过了法制的威力。黄建新利用西安市古老的城墙和山陕会馆古旧封闭的建筑格局连同居民楼中的单元房,造成一个封闭挤压的空间。人在其中“惶惶不安,想冲出去,又被撞回来的心态”,“这大概是农业思想向工业文明过渡时一定会出现的状态”(黄建新语)。意象性的环境,象征着改革过程中,冲出传统的固有观念,会遇到层层阻挡。凝结于各色人物心头的积垢,是不可能在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很容易被撼动的民族文化心理。影片让人们穿过生活的表层,看到生活背后那些不变或很难变易的东西。它昭示了改革之艰难,人们观念中精神的负累更是阻碍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从而引起人们警惕和鼓起改革的勇气。


《背靠背,脸对脸》在“看透不说透”的那种极其微妙的又难于言传的人物关系中流泄着幽默情调。没有声色俱厉、刻意的批判与张扬,没有卖弄的调侃,没有做作的俏皮话,却是在平静自如的幽默中潜藏着批判意味和思想的冲击力。于是,这部影片具有了别样的令人深思和回味的厚重。如果说《站直口罗,别趴下》还稍有点油滑处,《背靠背,脸对脸》已是十分老到和淳厚了。它达到了平易与深刻、平静与热情的协调一致。严峻的批判精神与轻松的幽默情调构成了黄建新的都市影片的艺术风格。



#2

中国处事哲学集锦


——豆瓣·米小虎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908109/


小李的势利,老罗的懦弱,老冷的假正经,老爸的"深刻"等等。平淡的日常生活里蕴藏着无数的惊心动魄。如果说"一地鸡毛"里的大单位是琐碎和麻木的,那"背靠背,脸对脸"里的文化馆就是惊悚了。


这样的一帮子人精凑到一块,除了花钱照顾上下级以及为本单位谋福利,互相勾心斗角以外,几乎一点正事也没干。以至于看着看着我都快忘了这是一个公家的事业单位。这就是官府和官府管理下的文化机构。



看到最后也明白了,只有像王双立那样处事圆滑,对谁都留有余地,也没什么理想抱负,随遇而安的人才能在中国的很多场合立于不败之地,你不得不承认,他居然比其他人好,比其他人有能力。如果这就是中国人崇尚和赖以生存处事哲学的话,那中国真的永远脱离不了五千年的古代社会,也更无法进入现代社会了。中国的食品,空气和产品质量能够走到现在这一步,很大程度上得归咎于这种圆滑的,谁都不得罪,只为自己或者本系统考虑的处事哲学。敢于说实话,认真做事,不耍花枪的人在中国绝对算勇者。


电影很真实的表现了熟人之间的交往和"方便"。在中国熟人或者人际关系太好用了,以至于形成了制度以外的完全独立甚至公开的体系。有了熟人,就有准生证,有了熟人,就能住特护病房。九十年代有熟人就够了,现在可能是熟人+金钱才管用。人情社会就是特权社会。总有人可以利用关系提前起跑,甚至不参加比赛就拿冠军。这样的环境下,何谈公平? 当王馆长拿着制度质问老罗时,就是强者拿规则来规范弱者的写照。强者却在很有“魄力”的玩弄规则。



#3

背靠背,脸对脸


——知乎·狗掌

zhihu.com/question/53135092


郭沫若在蒲松龄的故居题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我感觉《背靠背,脸对脸》对古老的官场文化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


影片中多次出现且慢镜头展示的场景,象征着古老的官场文化,而影片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故事讲的是文化馆副馆长王双立代理馆长三年,却一直无法转正,而后跟新来的两任馆长老马,小阎之间的政治斗争。斗争很精彩,里面的手段、心机,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把官场的虚伪、势利、党争体现得淋漓尽致。


试举一例:在徐副局长宣布让老马担任馆长后,老马提出希望馆里能解决住房问题。王双立立马就能顺势而为,提出只能腾出李会计那套房子给老马。老马还没上任,王双立已经给他树了一个劲敌了。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也让自己的马仔李会计不会去巴结新领导,彻底跟自己站在一条船上。影片接下来,马仔李会计用爆表的战斗力报答了王双立的“知遇之恩”。


如此短的时间,如此突然的局面,王能立马看清局势并布下自己的棋子,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心机之深沉,机变之敏捷可见一斑。


类似的情节充斥着整个影片,让人不得不感慨官场的“背靠背,脸对脸”。


影片看到最后,我不禁有个疑惑:为什么能力突出,群众基础过硬,整人手段一流的王双立怎么也不能转正呢?



或许你想看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 | metro  

 图源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