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玛丽亚·施佩特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导演: 玛利亚·施佩特
编剧: 玛利亚·施佩特 / Reinhold Vorschneider
主演: Dieter Bachmann / Aynur Bal / Önder Cavdar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2021-03-05(柏林电影节)
片长: 217分钟
又名: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班级 / Mr. Bachmann and His Class



剧情简介



    在哪里才有家的感觉?在施塔特阿伦多夫这个有着复杂的排斥和融合外国人历史的德国城市,和蔼可亲的老师迪特·巴赫曼帮助他的学生们体会家的感觉。这些学生年龄在12到14岁之间,来自12个不同的国家,有些人还没有完全掌握德语。在退休之前,老师希望激发这些未来公民对不同工作领域、主题、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心。看完这部引人入胜、让人感同身受的纪录片,让人不由自主地意识到,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幸拥有这样高情感、有耐心的老师,冲突就能通过讨论得到缓解,约翰·列侬的"想象"就能成为现实。导演玛丽亚·斯佩德和摄影师Reinhold Vorschneider向人们展示了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可以是一个壮观的过程-并将其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以至于电影本身几乎具有了某种英雄气概。



关于导演



玛丽亚·施佩特


    德国导演,作品隶属于“柏林学派"。施佩特曾学习过表演,但首先通过作剪辑助理和导演助理进入电影圈。1996年进入德国唯一具有大学头衔的巴伯尔斯贝格影视学院学习导演。2008年成立了自己的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并与次年拍出聚焦留宿街头的青少年的纪录片《九种生活》。2014年的《女儿们》令她进入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2021年则凭纪录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班级》进入柏林电影节主竞赛。



获奖情况



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


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银熊奖 评审团奖


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纪录片竞赛 火鸟大奖



精彩影评



No.1

纪录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德国课室风云

澎湃新闻

    无须为巴赫曼先生歌颂,他只是一个成功与学生建立个人情感联系的优秀却并不出众且不该是个例的普通老师,或者说一个好的“培育者”;但在这个错序和混乱的时代中,他却又显得颇为珍贵,甚至有一些伟大:他帮助学生们越过社会的、文化的和语言的障碍。过度平庸化和日常化的“教育”一词,也重新让人油然心生敬意。将巴赫曼和他的班级学生作为“缩影”和“示例”自然是纪录片最聪明甚至过分聪明的选择,但电影确实也摆脱了不同类型但同样题材电影的一些窠臼,它甚至让人觉得《墙壁之间》(Entre les murs,2008)都颇有些过分算计。这似乎证明了,恰当捕捉到的“真实”,立刻就能比平庸甚至颇为优异的“虚构”更加有力。优秀的“选角”和恰当的处理,也使得电影超越了对德国教育体制“展现”这一框架。


    这些来自土耳其、俄罗斯、保加利亚或者德国的学生自然是这部电影的主角和“明星”,他们的家庭极为普通甚至颇为拮据,他们继续受高等教育的可能、社会发展程度也许都是有限的,但称职的“培育者”却成功地使他们成为一群“梦想者”,也是因此,巴赫曼老师才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主角,尤其当我们知道他的志向远不是成为一名老师,甚至也是迫于“生计”他才成为一名“培育者”的时候。电影极令人动容的一刻亦是巴赫曼向学生们解释自己“家姓”的来源:祖母一家作为第一代移民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波兰/普鲁士人,是在更名登记处被纳粹户籍官随口一“扔”变成了巴赫曼。最鲜活生动的一堂移民历史、民族融合课!



No.2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荣获2021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奖银熊奖 |

专访导演玛利亚·施佩特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学生喊着“巴赫曼先生”的声调总是亲昵开心的,因为他们知道,在巴赫曼先生面前可以尽情做自己,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也许会因为不守秩序被请出课堂,却绝不会因为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被批判羞辱,更不会因为自己的文化宗教背景被歧视霸凌。班上学生来自世界上十二个国家,多半因为父母在施塔特阿伦多夫的工厂里工作的关系,跟着一起从家乡移民到德国来;有些刚来几个月,德语都还听不太懂。他们一起玩乐器、唱歌、雕刻石头、做蛋糕、创作拼贴艺术;巴赫曼先生教他们的不只是数学和语言,更多的是,生活在人类的群体当中,我们如何有意义地讨论争辩?如何不被骄傲、愤怒、嫉妒、自卑等等情绪所控制?如何不对种族、性别、宗教心存偏见?如何有效表达自己,同时又时时怀有同理心?如何在全球化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No.3

巴赫曼先生的一滴泪:

影片速评

霓虹映画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是一部“教育片”,也是一部“历史片”,又是一部“音乐片”。除此之外,它还是什么。如果用观看香特尔·阿克曼影片的方式,即想看看阿克曼的摄影机是“如何不受任何干扰的观察着的”,就如同她的影片《家乡的消息》中呈现出来的那样。“巴赫曼先生”无疑也是一部关于片子里面这些人所生活的小镇的一部“景观片”。我们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孩子们坐上校车,目睹着那些工厂里面的工人们在单调乏味地工作,零件们日复一日在生产线上流过,空旷的街角快餐店门可罗雀,凝固的建筑物在冷眼旁观,纪念馆里关于二战集中营的投影重复讲述那段不容遗忘的历史,而巴赫曼先生的学生们就要在这里(异乡)或者那里(故乡)选择未来的人生。它强调着历史想象与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之间存在着构成关系,它同时与未来的幻想联系在一起,将这些真实的个体收纳在这个特定的时区里面,而巴赫曼先生无疑是最美丽的那道风景。


    所以,当影片结尾巴赫曼先生即将送别毕业班的孩子们,自己也要告别讲坛之际,望着眼前的那些悬置的空椅子,戴上Hasan送给他的那顶保加利亚国旗配色的毛毡帽,背对着我们悄悄的落下那一滴热泪的时候,影片突然切换到那个一直隐藏起来的摄影机视角,它告诉我们你看到的是一部“电影”,但它又无比的真实。因为在此前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沉浸在镜头里面的生活中。而多数是处在“巴赫曼先生助教”的视角去观察这些孩子们,而就是在这一刻,我们在观察这个男人,体会到巴赫曼先生的那份落寞的心情,不由得发自内心的说一声,“谢谢您!巴赫曼先生!”





或许你想看

WENYIPIPING



  


本期编辑 | 云波     图源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