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弗里达 Frida (2002)》

Julie Taymor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   

Movies&Theater

文艺批评

   而视



影片信息


片名:弗里达

原名:Frida

又名:笔姬别恋(港) / 挥洒烈爱(台) / 弗莱达

导演:Julie Taymor

主演:Salma Hayek / Alfred Molina / Mía Maestro / Ashley Judd / Antonio Banderas / Geoffrey Rush

类型:剧情 / 爱情 / 传记

片长:123分钟

制片国家 / 地区:美国 / 墨西哥 / 加拿大

语言:英语 / 法语 / 俄语 / 西班牙语

上映:2002-08-29(威尼斯电影节) / 2002-11-20(墨西哥) / 2002-11-22(美国)

IMDb链接:tt0120679






预告短片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z32101ol5jf  




人物介绍


Frida是墨西哥著名女画家,18岁之前她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少女,跟其他人一样,享受着爱情的甜蜜。然而一场车祸让她遭受重创。Frida虽然死里逃生,却从此与病痛相伴,原来的小情人也离她而去。在漫长的康复期里她培养起了对绘画的兴趣,并逐渐展露天赋。


向左滑查看更多

Frida(Salma Hayek饰)

弗里达 Frida (2002)剧照



Diego Rivera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他对于Frida的画作十分欣赏,于是决定收Frida为徒,将她培养成真正的画家。此后他与Frida渐渐从师生变成了伴侣,婚后夫妻俩共同经历了墨西哥最动荡的革命时期,却始终追随着共产主义的脚步。


向左滑查看更多

Diego Rivera(Alfred Molina饰)

弗里达 Frida (2002)剧照



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托洛茨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却在不久后的政治斗争中落败,被斯大林逐出了苏联。来到墨西哥避难的托洛斯基得到了Rivera的热情接待,然而他却对Rivera的妻子Frida产生了朦胧的爱意。


向左滑查看更多

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

(Geoffrey Rush饰)

弗里达 Frida (2002)剧照




获奖记录

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化妆(获奖)

最佳配乐(获奖)

最佳女主角(提名)

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最佳原创歌曲(提名)

第60届美国金球奖  

最佳电影配乐(获奖)

剧情类最佳女主角 (提名)

第59届威尼斯电影节   

米摩.罗台拉基金奖(提名)

金狮奖(提名)

弗里达 Frida(2002)海报




精彩影评


Mtime时光网 | jeanne _ y ao

烈酒·弗里达


http://content.mtime.com/review/5678399


弗里达的丈夫里维拉评价她的画说:“我画的是我所看到的这个外头的世界,而你,你却泼洒出最幽微的底处。”里维拉能够看到弗里达的痛,所以他成了她最最深爱的男人。他是墨西哥著名的壁画家,在长达11年的婚姻里,两人恩爱,外遇,相互憎恨,到最终的离婚,又复合……爱欲交错、一生纠缠。她对他说:“我的一生有两次大意外,车祸和你.而你是最严重的。”——那天,她亲眼目睹他和她妹妹在画室内的偷欢。

因为有诸此种种性与爱的描写,影片是引人入胜的,但这正是我觉得遗憾的地方:对艺术的弗里达,或者说是对她自身的光彩着墨太少。她丰沛的激情和锥心刺骨的苦痛,似乎都被解释成了爱情的衍生物。然而我相信,有些东西是内生的、天赐的。这个盛装的墨西哥女人,作画,或者躺着,或者躺着作画,坐着,站着,或者接吻,无论何时何地,哪怕躺在病床上,穿着打了石膏的紧身衣,她头上的发式依然纹丝不乱,两鬓的花朵永远盛开。她从本质里散发出来生命的力量,她的才华,她的执着,她的狂野,她的痛楚,哪怕是她的风流,她的放荡,她的双性恋倾向……都具有难以抗拒的魅力。或许她早已明白了灰飞烟灭的道理,于是选择拼命地透支。她在最后的日记中写到:“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意再来”。

像她胸前石膏上绘制的那只只飞舞的蝴蝶,她画画,就是美丽的陨落和石膏层层剥离的过程。


弗里达 Frida (2002)剧照



豆瓣 | 阿涅斯  

弗里达·卡洛:一位女性艺术家的肖像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189812/


或许正是由于个人经历太过丰富多彩的缘故,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弗里达的作品看作一篇篇对苦难生活的注解:作于1926年的《自画像》是赠送给初恋男友阿列詹德罗的礼物,公主般纤细优雅的弗里达摆出令人伤心的波提切利式手型,希望挽回已逝的爱情;《稍稍掐了几下》取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一个男人乱刀砍死了自己的妻子,当被法官问及这样做的原因时,他却满不在乎地答道:“只是些小伤口罢了。”但这幅作品画于里维拉与弗里达的妹妹克里斯蒂娜发生暧昧关系后不久,所以实际上是她内心痛苦的真情流露。而那幅著名的《断裂的脊柱》显然是弗里达一生的最好写照,她将自己描绘为融圣塞巴斯蒂安与悲叹圣母为一体、着铁质胸衣的圣徒形象,原本是脊柱的地方却为一根裂成三截的爱奥尼亚式圆柱所填满,生活就这样被飞来横祸击得粉碎。甚至弗里达的静物画都被认为折射着她的人生。我们被告知,《剖开的水果》一画表现的是她具有侵略性的性欲,以及生育能力对她的困扰,就像在她自画像中出现的猴子一样,即使她只是把它们视作宠物(显然,她经常画的宠物狗则没有这种内涵)。

茱莉·泰默2002年拍摄的电影在所有关于弗里达的品类芜杂的传记作品中未必是最有深度的,也未必是最有特色的,但她在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却显然是明智的。当电影中的弗里达说自己的绘画值不了几个钱,“它们只对我自己有意义”时,导演却以同位女性艺术家的敏感借托洛茨基之口指出:“不,弗里达,人都是孤独痛苦的,而你的作品无疑为他们带去了黑暗中的一道光芒。国人在分析艺术家的作品时,每每强调要“知人论世”也不乏生搬硬套,硬生生地把艺术作品理解为影射历史,或是表现作者生活经历的可笑例子。现在看来,这倒是一条全球通用的公理了。从米开朗琪罗到凡高,从但丁到兰波,似乎一个艺术家就必须经历各种磨难,并将这种磨难隐晦地表达在这些作品的背后。真理与烈士被划上了等号。而这样的一种成见,在女性艺术家身上似乎表现得尤为明显,人们喜欢视她们为平静受难的女性典范: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家丁托列托的女儿玛丽埃塔·罗巴斯蒂的名字流传至今,却并非因为她不朽的作品,而是因为她悲剧性的死亡。19世纪的艺术家将这位天才改写成了“一个患结核病的人,在临终之前,她还激励她的父亲在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雕塑家卡蜜尔·克洛岱尔作为罗丹的情人和家庭冷漠的牺牲品而广为人知。同样的,当人们谈起摇滚歌手特里·安莫斯时,更为津津乐道的是她早年被朋友强奸的不幸经历,而非其晦涩难懂的另类歌曲。了解艺术家的生平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作品,但生平经历却绝非作品背后的全部;关于艺术家的传记作品好比一个个敬献在其墓碑上的花圈,他们引领我们走向伟大的艺术家,却不能够真正重现已逝艺术家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应该到艺术家的作品本身中去寻找。是什么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听到莫扎特乐曲时全神贯注,是什么让金发碧眼的欧洲绅士与衣衫褴褛的非洲老妇一同为《罗密欧与茱丽叶》落下眼泪?正如一切伟大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禀赋一样,弗里达的作品应当不仅仅是自传,而是有着更为宏大的主题。

电影对弗里达生平重大事件的刻画可谓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但导演也绝没有放过任何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影片构思精巧,色彩明艳,通片弥漫着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气息(弗里达当年几乎被包括到这场运动当中,但她从未承认自己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比如关于那场改变弗里达一生的车祸的描述。据当时在场的目击者回忆,那是一次奇怪、缓慢、几乎无声的车祸,有轨电车无法停止,一点一点地,以噩梦的可塑性压碎了巴士的侧部。电影中,事故发生前弗里达曾久久注视里维拉作于预科学校的壁画《创世纪》——画面中央的男人伸开双臂,表示牺牲与付出——却被阿列詹德罗一把拉走,这竟成为弗里达生命的一个隐喻。当阿列詹德罗劝说弗里达乘坐下一班巴士时,她却拉着他疾速追赶上去——一种投入自己命运怀抱的可悲愿望。而在有轨电车撞上巴士的那一刻,一只青鸟从一位戴礼帽的乘客手中振翅而飞,穿过整个混乱的车厢——关于捉摸不定的命运的一个象征?此外,片中对于《断裂的脊柱》、《两个弗里达》等作品的解析也令人印象深刻。只是导演把1926年那幅《自画像》中挽回爱人的感伤手势变成了对里维拉的诚挚邀请,多少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但从电影情节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墨西哥风情浓郁的原声也值得一听,尤其是由导演茱莉·泰默参与作词的片尾曲《Burn It Blue》,从某种程度上与Don McLean怀念凡高的绝唱《Vincent》有异曲同工之妙。


弗里达 Frida (2002)剧照




弗里达部分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或许你想看




本期编辑 | 勤雯

图源 | 网络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