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千禧曼波》

侯孝贤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千禧曼波》



导演: 侯孝贤

主演: 高捷,舒淇,段钧豪,钮承泽

类型: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台湾、法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1-5-19(戛纳电影节)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千禧曼波之蔷薇的名字


1

预告短片



2

剧情介绍


年轻生命的消耗像是一首风驰电掣的摇滚乐,以热情洋溢的节奏,疯狂起始,然後又在某个浑然忘我的时刻,曳然而止。电音感官的放纵、暗夜生涯的浪荡、过渡爱情的沈沦、江湖义气的不归路,都是多少热血灵魂曾经走过的无悔无憾。 
  一个年轻女孩活在她自己的异世界里,写着虚幻颠簸的年轻故事。迷幻的时序,跳跃的空间,所有事件都在若有似无的混沌里进行。 
  女孩名叫Vicky(舒淇 饰),带着五十万存款,跟小她两岁的双鱼座男小豪(段钧豪 饰)拍拖。小豪是无业游民,以极度自私的方式爱着Vicky。他精准计算着她下班回家的时间,检查她的各种帐单与手机通话记录,并且嗅窥她身上的气味,然後在发现不寻常的蛛丝马迹之後,歇斯底里地发怒,让猜疑迷惑了年轻冲动的心智。 
  两人这样互相折磨着,不平衡的恋情难以长久。Vicky为了养小豪而在酒店当公关,她有一群玩伴,带她在PUB里认识了捷哥。捷哥年长而成熟,他们在一起像是大哥骄纵着小妹。Vicky开始觉得她需要到另一个世界,於是在一个苍白的日子里,她想要离开,离开小豪,离开这个岛屿的不安,她想要逃得远远的。






3

角色简介


   Vicky (舒淇饰)

是个多变而迷离的台北女孩,因为男朋友豪豪时时刻刻严密地监视着她,使得她日夜不宁,甚至连工作也大受影响。与此同时,另一个男人捷哥走进了她的生命。她在豪豪和捷哥这两个男人之间周旋得心力交瘁。


捷哥(高捷饰)

他是个城市冒险家,一个居所窗明几净凡事理解凡事包容周到、冷静沉稳经济条件良好的大阿哥。进行各种各样的投资也从来不拒绝任何人,所有人都找捷哥讲话、谈事情。可他的慷慨大方却给他自己制造了不少麻烦。他以一个成熟、稳重、关怀、坚毅的真男人形象,来覆盖和稳定Vicky心中的迷离。


    豪豪(段钧豪饰)

一位从不工作、终日在毒品、游戏机、吵耳音乐中无奈无力不愿长大的男孩,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为了不让女友Vicky离开他,他检查Vicky的帐单、电话单、移动电话记录乃至她的体味以确定她的活动。Vicky无法忍受,毅然离开了他,但很快又被他找到并乞求Vicky回到他的身边。


4

精彩影评

豆瓣·木卫二


侯孝贤电影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开场并且贯穿全片的情景并不少见,D厅里时不时爆发的口角冲突拳脚之争,看到了高捷、钮承泽,这些都算是细腻舒服的熟悉之处,我们在《千禧曼波》里又一次领会了老侯的铁轨情结。


《千禧曼波》刻意营造的色调对比使得D厅和居所之间清冷与亮色反差强烈。镜头还是不怎么动,大段大段的一镜到底,但这次镜头靠得近了——以致《千禧曼波》里的人物情绪压得相当低沉,Vicky的快乐无忧总是旋被破坏。影片的确“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一个女人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但事实是它很难挖掘得深入。Vicky的脆弱传达的更多是一种暧昧不清:她的难舍难弃,说不听点就是病态的欲言又止,一镜到底的无病呻吟,好比那无处不在的音乐,隐约似有所指但毫无头绪。

    开场D厅里的男男女女,在世纪更迭后的音乐狂舞中失去了空间感,沉浸在双耳轰鸣中。我仿佛看到侯孝贤也身处其中,不知道自己该表达什么,随着一干年轻人肆意扭动。也许jeuce说得对,可能侯孝贤在后期对朱天文的依赖太大了,这些生活并不是他所接触的。

    侯孝贤不少作品围绕着台北,但最后都没有停留。Vicky家在基隆,到了台北,唯一觉得靠谱的是这里,私以为Vicky(舒淇)的气息正符合角色定位。小豪处境糟糕又沉湎于毒品,他们做爱时她觉得他像雪人般会在天亮后融化,他有的只是对Vicky自私冷酷的爱。疑神疑鬼的小豪重复着他令人嫌恶的举动,我再一次产生了不耐烦的冲动——上一次是《海上花》里面对无力的男人。

    Vicky后来去了日本追随捷哥,夕张纷纷扬扬的大雪无法掩盖这情感的空洞无奇,影片表达传递的“温情”让人很难有所谓的情境交融。与之Vicky和捷哥之间暧昧的承诺或恋情,《千禧曼波》所能体现的内涵比《南国再见,南国》以及其他作品狭隘得太多,不绝于耳的音乐也没有点题功效,更少去了《南国再见,南国》里隐藏的背景。

    镜头对准的狭小居室不能说陌生,但琐碎对白实在是无聊透顶,也许《海上花》还有人可以考究方言、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在《千禧曼波》更多却只有男女之间闹不零清的对峙,封闭了和外界沟通交流的空间,夕张的雪再大再厚,怎不让人烦闷。

    这是世纪初都市年轻人的情感迷失?影片一笔带过。又或者它已经不需要时代背景了,需要穿透的只是几十年的光阴?《千禧曼波》低浅的旁白又不像如何沧桑,回忆也只是跨越十年而已,还不如夕张街道上的大幅电影海报来得年代悠久。

    这流于形式的愁滋味、年轻人的牢骚。



豆瓣·沁云


正如电影标题《千禧曼波》所指出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千禧年。影片开头,主人公Vicky正在夜景中沿着一条长长的通道/走廊行走。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她的画外音告诉我们她正在回忆十年以前,千禧年(2001)的时候。尽管这是一部2001年的电影,它却用如下方式采用了一种回忆的姿态:通过叙述“现在”而进入了未来。这种安排将另一个时间点带入了电影——“现在”,而这个“现在”恰好是真实时间序列中的“将来”。这正是侯孝贤/朱天文对时间的敏锐感受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Vicky行走于其中的通道就像是一个“时间隧道”,而这一昏暗通道的视觉形象引发的是如下问题:这个隧道指向何方呢,是过去还是未来?



      当Vicky和小豪一起生活时,他希望完全占有她。他是不工作的,他们有一阵靠Vicky在制服店上班的收入为生。尽管如此,他检查她的商店收据、电话卡余额,甚至她身上的味道。有一个场景是小豪把Vicky拖到床上闻她的身体,以此来确定她没有和其他男人发生关系。小豪的这一行为是一种“寻找”,但是是非常物化的一种。与此同时,Vicky也在寻找着什么。当她第一次从那两个台日混血兄弟哪儿听到北海道的小镇夕张——他们的故乡——她被她自己的想象所打动。她按照杰哥给她留的纸条去了日本,可是她并没有在那儿见到他。于是经过漫长的等待后,她最终去了夕张,而它仍然只是别人的故乡。在某种意义上,Vicky在寻找一种稳定的状态,或者说,她自己生活的根——一个她可以真正认同的精神故乡。尽管全球化正在减少可见的边界和差异,人们仍然需要一些东西来定义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身份。Vicky曾经设定了一个时间期限,一旦她把存款全部花完,她就要离开小豪。这个关于时间的期限只不过说明她根小豪在一起的生活是不稳定的,因此她需要改变它,期限的存在是她对这种不稳定状态的妥协。



      Vicky的画外音常常出现在电影中,告诉观众她对2001年发生的事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每当Vicky谈论她自己,她都用“她”而不是“我”。从始至终,她在旁白中保持着同样的语调,不激烈也不悲伤——观众甚至难以得到任何关于她的情绪的印象。这种第三人称叙述不仅拉开了“过去”和“现在”的距离,也将年轻的Vicky从2011年的Vicky身边拉开——她在观看她。看上去侯孝贤用这种方式又提了一个问题:两个Vicky是同一个人吗?从生物角度看她们当然是一个人,但是她们的社会/文化身份是同样的吗?电影暗示我们Vicky花了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她自己的身份/故乡(或者说,精神乌托邦)。这十年在电影中是被完全省略掉的,观众只知道在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之间有十年的距离。关于这一点,又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应该被提出:2011年的Vicky在哪里?但我们是不知道答案的,我们也不知道在电影的第一个场景中她是走向何方。如果年轻Vicky对不稳定性的妥协是现代人生活的常态,我怀疑她能够从十年的找寻中获得什么。

      最后,Vicky的精神故乡是日本,这是否和台湾的被殖民历史有关呢?本片似乎是有一个副标题的,“蔷薇的名字”,名字是对身份的最直接的体认。本土的侯孝贤和“外省人”的朱天文在世纪初年合作了这样一部关于时间、关于身份、关于时间中的身份的作品,意味深长。




时光网·最初的凝视

     

     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我显然更喜欢他早期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这种喜欢并不是因为这个导演,而是几乎来自不需要反思的自觉。我想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这些影片展示出来的作者们的态度,这种历史感和宿命感把家庭和淳朴的爱情放置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下。在这样的视角下,历史变得很悠长,而空间很寥廓,人与自然与天地万物具有了某些共同的属性,既是变迁的也是永恒的。另一方面,也是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这些故事对于我这样的观众而言,是时间上的过去,空间上的别处,是一个陌生的也是期待的世界。而对于侯孝贤他们而言,则是自己的故事,自己对自身故事的表达。一句话,他们那些作品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


   《千禧曼波》不属于这样一类片子。它和《南国再见,南国》等片子一样,把目光转移到当下,转移到当代的年轻人身上。《南国》中的现代的一面,据他说在有的人看来,还是旧了点,而《千禧曼波》则把时间延伸到“未来”,无疑在时间的序列里面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侯孝贤是那种对生活本身有敏锐洞察力的导演,他关心自己想什么,但同样关心别人想什么,怎么做。于是在这样的片子里,他开始书写一群年轻人的生活。他似乎放弃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些人,这不像他对待自己的家庭自己这代人的历史的早期片子。他想尽可能的用年轻人的方式去理解年轻人,于是他的影片在获得现代感和客观性时,失去了那种平和宁静的诗意,甚至于失去了他崇尚的血性和激情。


   他对当代的关照,无疑令人十分敬佩。和那些通过编织一些现代神话来哄骗观众的电影导演而言,他不知高明多少。不过,对于一个心在当代的人而言,对他影片中的年轻人的那种衰败感,说实在的有些反感。也许他看得很准,他的悲观和宿命感是有理由的。但就像一个人不愿意直面自己的现实而要给自己一些梦想一样,看到这样一些混乱的没有希望的世界我是不太情愿的。我想,别的方式才是我感兴趣的,那种历史学家的平静应该让位于激情和暴力。


   《千禧曼波》里的故事,有的地方我仿佛经历过,所以我在重温时,不断的思考作者们进行的创作。毫无疑问,他们不是为了阐发某个粗糙的理论,而是为了刻画一群和他们不同的人的生活。于是就会发现那些平淡无奇,无足轻重的世界的完美再现,费劲了他们的心思。也因为这种深思熟虑,我才会觉得和电影创作者对话,是一件有趣的事,然后就会发现,某句台词其实自己也说过等等。然后不断去回想,去搜肠刮肚的记起那些场景。但大多已经忘记。


   以后还会看《千禧曼波》,不过肯定不是因为它的精彩故事,而是看导演的苦心孤诣。通过这个片子对现代社会的关照,仿佛与我心里认定的现代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而这个距离可能就是导演固守的那个“客观”的位置造成的。当导演和主角们都疯狂的时候,这个距离也许就会消失的。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风柜来的人》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恋恋风尘》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童年往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燃烧 버닝》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重庆森林》


  


本期编辑 | 木青

图源 | 网络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