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侠女》

胡金铨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 ╱ 关注文艺批评

MOVIE



电影 · 信息

片名:《侠女》

导演: 胡金铨
编剧: 胡金铨 / 蒲松龄
主演: 徐枫 / 石隽 / 白鹰 / 田鹏 / 曹健
类型: 剧情 / 动作 / 武侠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 中国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70-07-10(中国台湾) / 1971-11-18(中国香港)


剧情简介


没落书生顾省斋(石隽 饰)在小镇经营字画铺“代写书信春联”过活,奉养家中老母,偶然结识了家附近废屯堡新搬来的杨之云(徐枫 饰),与其暗生情愫。恰逢东厂人士欧阳年(田鹏 饰)前来打探,其与附近算命瞎子(白鹰 饰)动手,被顾生与其母遇见,遂将受伤的算命瞎子就近带到杨之云处, 从而得知他们的真正身份——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被杖毙的左副都御史杨涟之女杨慧贞;保卫忠良之后的石门樵将军。因二人都被朝廷通缉,东厂追杀,顾生就此在屯堡设下重重计谋,又得高僧慧圆(乔宏 饰)帮助,以期摆脱东厂追兵,逃出生天。
  电影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侠女》一篇改编。


导演简介


胡金铨


胡金铨,电影导演。1932 年生于北京,1949 年移居香港,初入电影界曾担任美术助理及演员,后于1965 年升任导演,在邵氏独立执导了首部电影《大地儿女》。作品有《龙门客栈》《侠女》《空山灵雨》等长片12 部、短片1部,其中《侠女》获得了第28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 奖,由此将华语武侠电影推广到全世界,成为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瞩目的华人导演。1997年1月因心脏手术失败在台湾逝世。



获奖情况


第28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第28届戛纳电影节 

技术大奖


第10届台北金马影展 

金马奖 最佳美术设计


精彩影评


#1

忆金铨(节选)

李欧梵


在这位影界之王、武侠片的霸主面前,我确曾"巴结"过。那还是金铨最春风得意的时代——七十年代初,我初到香港,记得是老友戴天和刘绍铭介绍我识得金铨。我当时早已为他的《龙门客栈》所折服,觉得从来没有一位中国导演把坏人拍得如此出色:那个明朝东厂的头子武功盖世,个性和造型都绝妙,真有点"前无古人"的味道。说不定就在那个时候,我立志在电影中演个坏蛋,而且只想演三分钟就够了,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演技不佳。
    
  当金铨拍《侠女》的时候,我适在香港,又成了他的朋友,当然要巴结他喽,于是一有空就跟着他去郊外拍片。记得有一次在现场等了大半天,就看金铨指挥工作人员点火煽烟,但金铨老觉得气氛不够,搞了一整天才拍完这场数秒钟的过场戏。记得这场戏是描写一个樵夫来通风报信,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不胫而走。后来金铨把拍好的毛片在接剪室中演给我看,一个个通风报信的镜头接起来也有数分钟长。当时我自认是行家,于是向金铨举出刚看过的一部美国片 The Thomas Crown Affair ,片中有一个镜头,是把十几个小镜头放在同一个画面里,效果甚佳。我于是对金铨说:"何不依样葫芦一番?这样过场戏的节奏就快多了。"不料竟蒙他接受。事后他告诉我:"你这个建议,害得制片商多花了几万港币!"
  
   我和不少人提过这个掌故,而且颇为自豪。另一个掌故,却不常提起:金铨有一次真的要我和他合作写剧本,片名叫做《红毛大将军》(指的是一尊巨蛟),以明末的澳门为背景,描写一批勾心斗角的人——军火商、海盗、官兵、还有天主教的传教士——在这个弹丸之地各逞所能,都想渗入中国内陆。金铨向我指手画脚,大谈镜头:"你看,片子一开始就是梵帝冈的大远景,然后一队修道士经过,镜头移到主角的特写......。片头字幕过后,就是澳门,街景,破落的教堂,然后那个荷兰军火商出现了,最好找詹姆斯梅逊( James Mason )来演......。"而我当时恰好在中 文大学教授"中西交通史"一课,于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大谈天主教未入中土时的心态,甚至还建议在教堂开一个别开生面的 orgy (狂欢会),把天主教士的颓废面显露出来。但金铨听后不感兴趣,说我的看法思想成份太多,拍"狂欢会"更会得罪人。"电影是视觉的艺术,不是思想史!"记得他如是说,我当然不服气,两人谈不拢,这个拍片计划也不了了之。
  

《侠女》电影剧照


   现在回想起来,才悟到金铨是对的:电影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金铨的电影成就和建树就是在视觉上。然而他的影片中的画面和镜头有内涵,因为他非但精于美工,而且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也是内行,所以"视"之有物。相较之下,张艺谋的《英雄》则徒有画面之美,令人眼花缭乱,内容却空无一物,如果有也是不自觉的"法西斯"心态。李安的《卧虎藏龙》可谓是向金铨致敬之作——特别是《侠女》——但却缺乏历史感,成了一种"混杂"片,却最受西方观众激赏。然而,还有谁可以拍得出象《空山灵雨》、《山中传奇》和《侠女》后半部的意境?这种意境,虽是视觉的产物,但没有对中国古典文化潜移默化的功夫,是拍不出来的——或者可以说,拍出来的都是哗众取宠的"假"货!
  
   在这个真假不分的"后现代"社会,金铨的作品可能更不合潮流,然而也说不定。近观荷里活另一个宠儿 Quentin Torantino 的新作《刺杀比尔》( Kill Bill )二集,此公据说深受香港和日本武侠片的影响,但片中除了上集最后那一场大开杀戒的日本场面外,几乎乏善可陈。如果有它的"意境"的话,也是回到美国乡土的西部片类型。第二集中最糟糕的一段,就是金发的女主角向山中某中国武术大师学艺的场景,非但不伦不类,而且连"后现代"式的噱头也玩不好。如果金铨在世,不知作何感想?
  
   金铨逝于一九九七香港回归的那一年。即使他现在仍活着,也不过比我虚长几岁而已,最多不过七十,而世界导演名人中在七十岁享誉甚隆的大有人在。走笔至此,只有掷笔而叹。适才老友张错从洛城打电话来,知道我正写此文,他提醒我说:金铨走时正是一月初,美国人圣诞节期间去扫墓所献的"圣诞红"还没有凋谢。张错每逢金铨忌辰去他坟上致祭时,都看到漫山遍野的红花,美得出奇。我听后不禁想到去年底到台北近郊金宝山向父母亲墓地致祭的情景来:也是冬天,也是一片花色,从双亲的墓地走出来到金宝山的入口,我突然发现小山顶有金铨的雕像,旁边还有音乐家许常惠。台湾的朋友总算没有忘记金铨!我一时百感交集,一个人在寒风中冲上山去,望着金铨的像,又说不出话来,只有兀自默默祝他在天之灵安息,将来总有一天可以在天堂和他重聚,再来拍一部《红毛大将军》,以偿宿愿。


二零零四年六月六日于剑桥



#2

胡金铨导演(节选)

北岛


我和胡导演是一九九〇年在洛杉矶认识的。我这些年四处漂泊,时间、地点和人物往往都混在一起,我却还清楚地记得那次见面的环境、氛围和谈话细节。那是由原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穆晓澄夫妇,在一家相当典雅的江浙餐馆「钱塘春」请客。我实在孤陋寡闻,既没看过他的电影,甚至也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他身材不高,略微发福;和身材相比,脑袋显得很大,眼睛炯炯有神。我被他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吸引住了,那是没有经过革命风暴污染的京片子,会让人唤起一种比乡愁更加悠远的记忆。
  
  他离开北京正是我出生的时候:一九四九年。当时他高中毕业,在同班同学的怂恿下,想去香港试试运气。他去找刚接管北京的当区长的亲戚帮忙,被狠狠训了一顿,可没过两天,他去香港的通行证被批准了。
  
  在《他乡与故乡》这篇散文中他写道:「也是在『旧社会』,有这么个说法:世界上有两个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只要你在这两地方住上几年,就不想搬了。说北京和巴黎像『流沙』,是形容这两个都市迷人的地方,要慢慢地体会,时间长了,你就爱上她了。越陷越深,终于老死斯土。这种说法是对『外地人』而言,像我这种在北京土生士长的人,并没有这种感觉,而且很厌倦那种死气沉沉的环境,时时想冲出去。」
  
  他从小好读书,在香港找到的头一份工作是在印刷厂当校对,这多少还算有缘分。可校的头一本书竟是香港的电话簿,第二本更倒霉,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佛经。他干过的工作五花八门,在美国新闻处打杂,在广告公司画画,在电影公司当布景师,当演员,终于熬成了导演。他的成名作《大醉侠》,一炮轰响。接着又转到台湾拍了《龙门客栈》,在香港创国语片的卖座纪录。随后他花了三年时间拍《侠女》。《侠女》获一九七五年嘎纳电影节「最高技术奖」。权威的英国《国际电影指南》一九七八年把他选为国际五大导演之一,在亚洲导演中,他是继日本的黑泽明之后第二位获此荣誉的。那是胡导演的鼎盛时期。
  


  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拍《侠女》时,有一场戏要古宅空庭的萧瑟效果,可他嫌芦苇不够高,宁可再拖几个月等芦苇长高了再拍。如此刻意求工,不计成本,必然会和老板发生冲突。连着几部片子不赚钱,就没人再找他拍电影了。这十年来,他只拍了《画皮》,都是好编剧、名角,就是不成功。我认识胡导演,正赶上他走背字。也许正因为此,才和我们这些社会上的闲杂人员来往。我常路过洛杉矶,每次和朋友们聚会都少不了他。



#3

豆瓣:无尽藏 

"想像的异邦"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96799/


《侠女》改编自《聊斋志异》,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冷静悬疑的气氛、熟练精准的技巧和渗透其中的禅思哲理受到如潮好评,获得戛纳电影节最高技术奖,将中国武侠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推向了顶峰。

这部中国武侠电影的扛鼎之作是中国“作者”导演第一人胡金铨花费三年时间精心打造的。拍摄周期之长、耗费金额之巨在当时都是空前的。虽然因时代原因商业利润惨淡,但其在华语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意义是此后所有武侠片都难以望其项背的。香港动作片自胡金铨开始注重打斗的视听语言,逐步吸收了国外优秀影片的处理手法,终于逐步确定了比较明确的风格规范。

正如约翰福特的野性西部与黑泽明的忠义武士一样,胡金铨的电影有着独特的美学考究,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到了类型电影之中,赋予之前武侠电影中单纯挥舞刀枪棍棒的世界中悠然雅致的中国神韵,节奏精确、剪辑考究,戏剧化的人物亮相与器乐伴奏,具有独特的胡氏武侠风格——素雅淡薄,苍劲雄伟,挥洒自如。他的电影中的冲突地点多在边疆客栈与竹林寺院,寄托了他对侠客忠良的演绎以及对民族国家的思考。他的电影大多黑白分明,十分概念化,以女侠的塑造为突出特色。

《侠女》的武打较之胡氏早期作品,武打更臻妙境,深刻表现了佛禅境界,片中人物象征儒、侠、释不同的价值观,文人卷入朝廷党争的漩涡,民间义士与阉党宦官展开恶斗,高僧收拾残局,为之引渡。这种武侠禅思为以复仇推动情节发展的武侠类型片提供了思想升华的典范,并以个人创作承担中国的文人传统,探寻人生真实意义的释放,为其以后的《山中传奇》《空山灵雨》等作了很好的铺垫与过渡。


除此之外,《侠女》中的市集废堡、荒山野岭等都呈现出丰富的空间感,角色性格塑造入木三分。竹林打斗一段已经成为武侠片中的无上经典,俊逸洒脱,飘然曼妙,节奏缓急有致,构图优美考究,富于天人合一的韵味,以至于今天的《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等影片都不约而同对这一神来之笔致敬。徐克、吴宇森等导演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

《神女》分上下两集,因导演过于精益求精而预算超支且与制片公司产生观念分歧,历经坎坷终于完成,但绝对堪称胡氏作品的巅峰力作。它融动作、悬念与意境为一体,在港台与东南亚掀起新武侠片的热潮。

这是一部十分考究的电影。影片还没开始,仿宋的字迹、粗糙的宣纸就将观众带入一个颇具真实感的世界里。电影开场,大全横摇,茂密的芦苇、幽静的废堡、斑驳的石狮,每处布景都是如此一丝不苟,据说当年胡金铨为了追求绝对的真实感常常特地跑到故宫博物院寻找明代风俗画进行考证;他不仅操刀镜头与剪辑,连服饰与动作都要亲自设计。


《侠女》电影剧照,胡金铨帮徐枫整理头发


传统武侠故事中,正邪交战、邪不压正就可以结束了,而在这部《侠女》中出现了衍文性的情节——侠女不辞而别,顾省斋被东厂特务盯上,女侠又在高僧帮助下救出了顾省斋;东厂头目假装皈依佛门却突袭报复,高僧伤口流出金色的血液,所有人跪倒在高僧面前。这样的安排对于胡金铨来说并不是多余的——在他随后的作品中,对高僧和佛教的描述仍然贯穿其中。他从小生活在北京,接触大量传统文化,身处港台仍眷恋故土,顾省斋的人生境遇是胡金铨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写照,体现了乱世中找不到人生方向、只能以文化自守的疏离感。最后一段衍文与作者寂寞不安的心理以及寻找解决方案的尝试是分不开的,代表了一代文人的无力与迷失。顾省斋的软弱和无力也许也是作者对自己的反省与剖析。

评论家张建德如此总结胡金铨的成就:“后世将会记得他是在理论实践上提出戏曲风味电影的中国导演,成功地将电影技巧与传统戏曲艺术融汇贯通于电影中。在这一方面他依然是无人能及的。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在香港与台湾影业内的成就的确充满英雄感。胡金铨将武打类型推上电影概念的九重天上。在试图融汇中国戏曲与电影这种源于西方艺术形式时,胡金铨也许就是佛学里提及的周子,将观众从东方的河岸渡到西方,然后再将他们渡回来。”是的,这便是胡氏武侠美学最重要的一点——使中国武侠片具有传统的、戏曲化的韵味与美。




# 或许你想看 #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 | metro

图源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