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杰伊·比姆》(Jai Bhim)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杰伊·比姆

Jai Bhim

(2021)


片名:杰伊·比姆

原名:Jai Bhim

又名:万岁毕姆/斗争万岁

导演:T.J.Gnanavel

编剧:T.J.Gnanavel

主演:苏利耶·西瓦库马/Liio Mol Jose/Manikandan/Rajisha Vijayan/普拉卡·什拉贾/Rao Ramesh/Guru  Somasundaram/M.S.Bhaskar/V. Jayaprakash/Sibi Thomas/llavarasu/Jayarao/Sujatha Sivakumar/Ravi Venkatraman/Tamizh/Padmapriya

上映:2021-11-02(印度)

类型:剧情/犯罪

片长:164分钟

地区:印度

语言:泰米尔语 



预告短片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剧情简介


一名部落男子拉贾坎努因涉嫌盗窃而被捕并被残忍杀害,他的妻子森加尼求助于一名人权律师钱德鲁以伸张正义。钱德鲁经过层层调查和一场场的庭审对抗,拉贾坎努案最终得到公义的裁决。


人物介绍


 

拉贾坎努

作为印度四个种性以外的“不可接触者”,与妻儿幸福生活。然而当地权贵家中的失窃案改写了拉贾坎努的命运。权贵家中珠宝失窃后,失主首先怀疑的就是前几日来家中抓蛇的拉贾坎努。警方认定拉贾坎努是第一嫌疑人,对拉贾坎努进行棍棒、辣椒抹伤口的酷刑折磨,并将他残忍杀害。


 

森加尼

拉贾坎努的妻子。她每天到警局给拉贾坎努几人送饭,后来拉贾坎努失踪,警察谎称拉贾坎努越狱。束手无策的森加尼前往城中求救律师,获得了钱德鲁无偿帮助。


 

钱德鲁

拉贾坎努的辩护律师,致力于反对种姓歧视,保护人权。钱德鲁经过层层调查和一场场的庭审对抗,拉贾坎努案最终得到公义的裁决。


精彩影评


01豆瓣·Bind


从印度教发源而来的种姓制度,在印度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代表着神话中原人的嘴到脚。除了四大等级,印度还存在着大量的“不可接触者”。他们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连脚都算不上,被称作贱民或达利特*。

 

达利特人,汉语中常意译为贱民,是印度和尼泊尔(卡斯人和廓尔喀)种姓制度的最低阶层,主要以“秽不可触”(Untouchable)为其特征。达利特(Dalit)的字源可追溯至梵文,字面意思为地面、被控制的。包括旃陀罗、穆萨哈尔、恰马尔等族群,在印度都被归类为贱民。(来源:维基百科) 


这群“第五种姓”一度不被认可为印度人民,只能从事最为卑微低贱的工作。而印度种姓制度带有世色彩,贱民的悲惨从出生就被定了下来,无妄之灾。虚无缥缈的种姓还象征着身份品质,低种姓自然而然被认为是道德败类。早在1959年,印度宪法便明文规定不可接触者法律地位与一般公民相同。但腐朽的世俗观念并没得到改善,贱民依然是印度社会中被迫害的对象。

 

本片的故事改编自九十年代真实发生的案件,当时宪法的平等还只是一纸空文。为了提高破案率,营造高效的假象,印度警察经常故意制造冤假错案。导演没有刻意卖弄原本破案过程的悬疑要素,也没有将案件刻意复杂化。

 

钱德鲁是一位纯粹的正义破局者,印度法律赋予了律师极大的调查取证权,所以他能够抽丝剥茧寻找对手的设局漏洞。黑警一方中也特意安插了位正直角色,组成双雄式的探案搭档。简单却有效,整体观感可谓激情澎湃,呈现出一场属于底层百姓的公正胜利。

 

现在回到片名,杰伊·比姆是谁?

 

其实杰伊在印度语中指的是胜利的意思,而比姆才是人名。所以片名的原意更贴合“万岁比姆”,或“胜利比姆”,是句印度常见的口号。而比姆的全名,为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1891—1958)。

 

杰伊·比姆


比姆出身贱民,是这一阶层首个获得大学学位还出国留学的高材生。致力于改变种姓歧视的他是“不可接触者”们的领袖,也是公认的印度宪法之父。他多次组织抗议集会,并在1956年率领百万贱民改信佛教。他用人道理念解释佛教,倡导人人平等,抨击落后的种姓制度。只可惜,比姆为人权事业奉献了一生,死前却未能看到印度社会的实质性改变。

 

如同钱德鲁看见的,懵懂的孩子有模仿切·格瓦拉的,也有模仿甘地的,但没有孩子会穿成比姆的样子——即便他再成功也是传统制度下的贱民而已。钱德鲁从不想抬高自己,把自己和宪法之父比姆相比。他不接受花环,坚持人人皆为凡人,没有身段也不在乎身外之物。没什么比为弱者发声更让他满足,也没什么比敲除社会糟粕更为重要。钱德鲁想让人们都成为自己的比姆,拥有比姆的思想,能为自己的自由发声。现实中,他接手的人权案也是从不收费的,六年间主持了96000多起案件。为了工人,为了低种姓的人权,钱德鲁奔波在一次次的法庭斗争中。拉贾坎努案的人身保护令则极具突破意义,保护了底层居民的人身权益。

 

杰伊·比姆!

 

杰伊·比姆!

 

杰伊·比姆!

 

短短的口号,代表了底层人民对比姆的崇敬,也展现了他们反抗不公的勇气。胜利的不只是比姆,也是万千人民的权益。


完整影评请查看: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054838/



02豆瓣·突突


电影《杰伊·比姆》虽然讲的完全不是印度宪法之父的故事,但显而易见其内里的精神一脉相承,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取材自上世纪90年代的拉贾坎努案,电影的主人公是名为“钱德鲁”的印度律师,他从小受比姆的思想影响,同样一生都在为司法公正做斗争,竭尽所能一心为“贱民”伸张正义。

 

这是一部充满力量的电影,电影中处处彰显印度落后的种性制度下的恶劣现象,人被三六九等划分,上等人处处有优待,下等人命如蝼蚁,哪怕是犯罪,上等人可以无罪释放,而下等人总是屈打成招,随意被拉去顶替判刑,哪怕只是路上多看了警察一眼或是躲在一旁,也可能被抓起来打一顿,随便判个几年。电影的主线故事,围绕着一个悲惨案件而展开,富人家金银首饰被偷,怀疑是出身贱民部落的拉贾坎努所为,只因他前一天曾帮忙捕蛇,警察们简单勘查后,便抓来拉贾坎努及家人,意欲屈打成招,就像他们一直以来所做的那样,可善良坚毅的拉贾坎努不认,最后被活活打死。警察们试图瞒天过海,谎称拉贾坎努一伙越狱而去,拉贾坎努的妻子苦苦等不到丈夫的消息,四处找人帮忙无果,最终找到了律师钱德鲁,这是一桩几乎所有证据都在警察手里的案子,钱德鲁一开始就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对抗当权者对抗政府的斗争,但他仍旧在拉贾坎努其妻子声泪俱下的控诉里,毅然决然选择接下这个案子。

 

《杰伊·比姆》(2021)剧照


电影始终围绕着这一场斗争而展开而深入,伴随着钱德鲁的层层调查,一场场的庭审对抗,拉贾坎努案最终得到公义的裁决,在这个案件中,拉贾坎努从来就不是偷盗者,也从没有越狱,警察们一早就知道偷盗者另有其人,只因为拉贾坎努是种性制度中的无名者,他们根本就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只是照常程序一般的想要让拉贾坎努这个贱民“认罪”,他们动用暴力,杀人后又弄虚作假,若不是钱德鲁律师的步步为营,坚持调查真相,这个案子在本该进行的任何流程中,根本不会有任何人觉得有问题,只因为贱民本就如此,本该如此,已是根深蒂固的认知。

 

看这样的电影,总有许多场面及镜头让人怒不可遏、不寒而栗,当权者漠视生命的理所当然,犹如家常便饭般的滥用暴力,那种直接镜头甚而超过恐怖片的直观。同时片子里依然是充满真善美的力量的,当拉贾坎努的妻子拒绝警察部高层的和谈,当钱德鲁律师在庭审上怒斥不公,当有不愿意同流合污的警察站出来表明态度,那些人物的高光时刻,就像是这部影片存在的价值,让我们充满力量,这世上纵有千般丑恶万般苟且,只要有不甘沉默的声音,世界便不至于那么糟。

 

《杰伊·比姆》(2021)剧照


杰伊·比姆,杰伊·比姆,我想,当印度人高呼比姆万岁的时候,他们呼唤的并不仅仅是这个人,而是某种态度或精神,这种精神指引了钱德鲁律师,也指引了这部电影,指引了万万千千的人,才能让印度社会变得更好一点点,人们需要杰伊·比姆,仍将继续需要下去。正如片子结束后字幕卡所写的,来自一篇马拉提诗作:杰伊·比姆是光,杰伊·比姆是爱,杰伊·比姆是黑暗通向光明的道路,杰伊·比姆是数百万人眼角的泪水。


完整影评请查看: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040173/



03公众号·书影斑斓


剧中最震撼我的,还是印度警察在对几位无辜民众实施酷刑时,惨不忍睹、震撼人心的场景。警察挥舞着棍棒,肆意殴打着监牢中被诬陷为窃贼的“贱民”,而那些半裸着身体的“贱民”,如同狗一般哀嚎着,四处爬着躲避着警察的棍棒。可是,他们的哀嚎声非但没有引来警察的同情,反而激起了他们更为变态的怒火和残暴。

 

歌剧《浮士德》中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我相信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秉持何种立场的人,无论他如何学富五车、见多识广,当面对这种侵犯基本人权和尊严的暴行画面时,都会产生无比的愤怒和战栗。

 

《歌剧《浮士德》海报


影片中后来负责调查警察犯罪暴行的一位印度督察,他本来就因为自己和属下曾经的刑讯行为,而遭受到律师钱德鲁发起的抗议。但当他亲耳听到无数曾被当地警察诬陷、饱受酷刑之害的“贱民”们哭诉时,还是被深深地震惊了。因为对每一个人的暴行,其实就是对全体人类的暴行。


完整影评请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LvUHcCVYKMpfvVW0zgmArQ(点击直达)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十二怒汉》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罗生门》

●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审判 Le procès》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文艺批评”

 


图源:网络                   编辑:素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