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 (2010)

马克·罗曼尼克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别让我走 海报


影片信息

导演: 马克·罗曼尼克
编剧: 石黑一雄 / 亚历克斯·加兰
主演: 凯瑞·穆里根 / 安德鲁·加菲尔德 / 伊兹·米克尔-斯莫 / 凯拉·奈特莉 / 查理·罗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科幻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0-09-03(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10-09-15(美国) / 2011-02-11(英国)
片长: 103分钟
又名: 爱·别让我走(港) / 不离不弃 / 永远别让我走 / 不要让我走 / 克隆学校 / 莫失莫忘 / 千万别丢下我 / 爱别离
IMDb: tt1334260




精彩预告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r0865h9urqb




剧情介绍


该片根据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九九零年代末的英格兰乡间的一所学校里面的学生发现自己非同寻常的出身和不可思议的命运故事。

28岁的女子Kathy(Carey Mulligan 饰)自幼生活在校风严谨的寄宿学校黑尔舍姆,Tommy(Andrew Garfield 饰)和Ruth(Keira Knightley 饰)是她最重要的两个朋友。少男少女们在英国乡间那温暖阳光的沐浴下,度过了人生最青涩浪漫的时刻,也收获着真挚的友情。然而某天,少男少女们却从Lucy老师(Sally Hawkins 饰)的口中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黑尔舍姆的终极目标是将他们培养成器官捐献者,他们必须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直到年轻的生命之花凋零。在18岁之际,他们得以走出黑尔舍姆,去往各地的寄宿学校。黯然的命运如影随形,在短暂的生命中他们还将经历更多…… 


向左滑查看更多

《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 (2010)剧照




原著简介


《莫失莫忘》

Never Let Me Go

 《莫失莫忘》是石黑一雄一部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科幻小说,曾入围2005年布克奖和美国书评人协会奖决选名单。2010年翻拍为同名电影,2016年翻拍为10集日剧。


出版信息: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张坤 
出版年: 2018-6
ISBN: 9787532777938


向左滑查看更多


別讓我走》張淑貞译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12



《莫失莫忘》张坤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6



《别让我走》朱去疾译

译林出版社

2011-12



电视剧《别让我走 わたしを離さないで

首播: 2016-01-15(日本)



电影《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

首映:2010-09-03





作者专访


专访石黑一雄:

谁生,谁死,谁讲述故事?


https://mp.weixin.qq.com/s/OZkj8Dv8lTaAczKfv5aeTw


GQ报道:你之前写过科幻小说《莫失莫忘》,其中克隆人为人类提供器官,到了《克拉拉与太阳》,人工智能陪伴、治愈人类。人类与克隆人、人工智能的关系似乎是纯功利主义的,这会成为我们技术进步上的道德困境吗?


石黑一雄:对应到现实,两本书的道德议题并不相同,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克隆人,不把他们当人看当然是错误的,但如果我们有很多机器人,我也不确定这会是一个问题(笑)。我最近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Kate Darling聊过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她的观点很有意思:即便机器人没有任何感知,我们残忍地对待他们,并且习惯于此,这会对我们自身产生影响,让我们更容易残忍地对待其他人类。这就像是一种训练。我们如何对待动物、机器、玩具,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一面,也说明了我们会如何对待同类。


GQ报道:文学一直在讨论“人何以为人”,科技进步将这一问题再度抛出,你的书里也讨论了基因编辑,科技是否会最终改变人的定义?文学又将如何处理这一议题?


石黑一雄:过去一个世纪,文学对人与宗教,人与上帝的关系问题很感兴趣,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书都在追问何为人、何为人类的灵魂。目前这些问题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但蕴藏在人和科技的关系当中,没有牵涉太多关于上帝和宗教的问题了。现在大部分人不信上帝了,至少不是过去那种信仰,但我们相信科技和科学,那是始终充满力量的事物,我们会对此害怕,就像害怕天神生气。即使我们害怕科技,也依然无法抗拒它,因为那会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世界。对文学来说,这是崭新的。


GQ报道:瑞典学院将你的创作母题归纳为“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在你之前的作品中,主人公大多经历过创伤,需要以某种自欺的形式活下去。自我欺骗是我们对抗命运的一种方式吗?


石黑一雄:我认为区分个人和社会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这里只谈论个人。人类有时不得不逃避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我们有非常复杂的思想,能够忘记了一些我们不想记住的事情,用其他更容易被我们接受的版本来复述整个故事。我不想对这件事妄下结论,这是许多人的生存机制。在我的故事里,你会看到人们和记忆做斗争。有些人想记住过去,有些人又不想记住过去。我早期的书确实如此。但比如《莫失莫忘》,对主人公凯西而言,记忆是她最珍视的东西。她不愿去想和她亲近的人很快会死,她自己也很快会死。某种程度上,克拉拉也是如此。最近20年我作品中的叙述者,倾向于否认未来,而不是过去。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精彩影评


只用一样年轻,就得各式百转千回的灵魂

豆瓣 | seren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4561164/


一部电影,能打动人主要有两种方式:用故事的带入感激发观众内心的情绪,或者用纯粹表演征服观众。而用表演征服,又有两种,一种是压倒性的强势,例如Meryl Streep或Al Pacino这种,另一种是在表演中大量留白,仿佛中国山水画,剩余的空间用观众自己的情绪去填补。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后者。


Never Let Me Go的故事是怀旧科幻,核心是抵死浪漫,也许与原著作者背景有关,透着一股东方文化中特有的“竟无语凝噎”的绵长悲怆。这种内敛的气质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英式气场,使其从头至尾,演者和观者均屏气凝神,只让最复杂凝重的情感缓慢流淌于精致的画面中,达到多一分即冗的境界。


Garfield身形极为瘦削,但如果看过Social Network就会对他表演上惊人的爆发力过目难忘。影片中他饰演的Tommy与Carey饰演的的Kathy之间的情感暗流涌动从青梅竹马到生离死别层层叠加了接近一百分钟,这种能量和情绪的积蓄如果掌控不好,在最后爆发处会显得分外生硬和造作。然而镜头在他们的眼神,动作,甚至背影中天衣无缝的流转,Tommy的内敛脆弱在他倾斜的双肩和断续的脚步里得到充分流露,成为Donor后被释放的人性在雀跃的步伐,明亮的双眼中得到诠释。他与Kathy间并无太多对话交流,但静默之时皆为传情达意,互相依靠的身躯,紧握的双手,乞求希望时Tommy迫不及待的向前倾的身体和加快的语速,以及得知真相时的瞬间双手立刻去搜索Kathy的回握,这些细节有些在重复中被加强,有些前后呼应,为最后车灯前的爆发做了恰到好处的情绪铺垫。


向左滑查看更多

《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 (2010)剧照



石黑一雄的有无之辨

豆瓣 | 倪湛舸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4978997/


电影版《别让我走》颇为赏心悦目:人物青春,服饰淡雅,面画考究;故事却颇为惨淡,这自然源自石黑一雄的原著。通常的科幻故事都有明确的“危机-解决”主线,过程也大多紧张刺激,《别让我走》虽然有着克隆人主题,却更像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毕竟,少男少女的三角恋爱时刻发生在我们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中,由成长到死亡的时光流逝更是谁都不能逃脱。然而,与一般意义上的成长和爱情故事不同,《别让我走》的少男少女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他们为克隆技术所创造,自出生起就被精心豢养,生活在看似世外桃源的寄宿学校里,却注定要捐献出健康的器官,直到生命凋零。他们曾经浑然不知主宰自己命运的“上帝”正是那些想要征服自然、掌控命运的人类,即使被告知克隆的身份和器官捐献的使命,他们仍然误以为自己就是人类成员,仍然义无反顾地去爱,去贪恋生命,去承受“爱别离、求不得”的痛苦。如此看来,我们这些人类,倒是可以被理解成“上帝”玩弄于掌心的克隆。


小说/电影中有这样一处情节:克隆少女露丝在朋友们的陪伴下去小镇上寻找自己的“原本”,却发现在旅行社工作的陌生女郎只不过与自己容貌略有相似而已;露丝大失所望,对朋友们哭着说:“我们本来就是照着渣滓做的,所以才能被轻易抛弃,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我们的位置。”当克隆孩子们在寄宿学校里得知自己的宿命时,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真正的“觉醒”发生在那次远足。怀着“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克隆孩子们怯生生地闯入了世界,他们趴在窗前好奇而羡慕地张望旅行社里工作的人类,却最终意识到这个美好的人类世界并不属于他们。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早在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里,就曾出现过怪物透过玻璃窗窥探普通人家的情节。无论《别让我走》中的孩子们如何地青春逼人、美丽精致,他们却不过是肮脏丑陋的弗兰肯斯坦的升级版本,是源自渣滓、归于废物的“医疗用品”。正因为如此,曾经视察寄宿学校的慈善家贵太太才会在见到克隆孩子们时流露出“见到可怕蜘蛛却又不敢有所表露”的僵硬表情。


《别让我走》中,寄宿学校曾经鼓励克隆孩子画画、做手工,其背后的目的却是为了向人类社会证明克隆也有灵魂。用看蜘蛛的眼光打量克隆孩子的贵太太收藏并展览他们的作品,以此推动“维护克隆权益”的崇高事业。该项事业毫无悬念地失败了,一来要归咎于人们不愿意放弃克隆为他们带来的健康长寿;二来,更是因为慈善也好、维权也罢、更还有所谓“映射灵魂”的艺术,其实都不过是某些人寻求自我满足的渠道。与克隆技术的实用相比,艺术终究无用。更有甚者,就连“艺术无目的且无功用”的说法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运作所必须的意识形态。


无法理解这一切的汤米只管埋头画画,他是自己画作的上帝,他爱这个诞生于想象的世界,甚至幻想这个世界能够证明他的灵魂,能够为他赢得区区几年的多余生命,在这求来的额外时间里,他能够与心爱的女孩平静地生活,并最终满足地死去。然而,当他带着自己的画,和爱人一同去见克隆权益维护者时,却被告知“用艺术证明爱情,用爱情赢得生命”只是幻想。回程路上,汤米跪在车灯前,摧心裂肺地哭嚎,为身为废物的自己,也为那些毫无用处的画,但更深的痛苦却源自对这些渣滓割舍不下的爱----这是故事中的第二次“觉醒”。人们可以随意割取克隆的器官,取消他们的生命,却无法阉割他们的对彼此、对世界的依恋,因为,拥有、利用并最终抛弃一切的人类,唯独把这个东西留给了那个被命名为“上帝”的终极废物。


向左滑查看更多

《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 (2010)剧照



《别让我走》电影——克隆、生命与自由

知乎 | 鞋盒里的鱼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1736639


克隆人并不是对本体完完全全的复制。将本体的细胞核移植进一个去核的受精卵内,这只是拷贝了本体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传递给这个克隆人。况且基因在复制和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测的突变,因此在人类解决真核细胞生物不能以体细胞复制出一个个体的问题之前,世界上不会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因此严格来说,克隆人只是以你的细胞核为主要遗传物质,诞生的一个不同于你的生命体,你可以将他理解为异卵双胞胎。因此克隆人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也不是任何人的副本,从他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起,他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与环境产生交互,最终也会形成他自己的思想。而思想是区别人与人差异性的重要指标。


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很多疾病需要靠器官移植来治疗。器官是独一无二的,是人类生命的有机构成,它不是物品,更不是商品。我们尊重那些自愿捐献器官的人,但我们不能道德绑架所有的人在去世后捐献器官,更不能强迫或者利诱人进行活体器官移植。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个人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尊重。以前监狱内执行死刑后的犯人,无人认领的话会“被捐献”器官。以前的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反正人已经死了,但是器官还能救活别的生命,何乐而不为。


电影中所讲述的世界,是一个可怕的冷血的世界。人类不思考如何使医疗技术得到进步,而寄希望于豢养克隆人进行活体器官移植,真是荒唐至极,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底线,成为了肆意剥削他人生命的寄生虫,一种怪物。


向左滑查看更多

《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 (2010)剧照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l0023htcfg6

《别让我走 Never Let Me Go》 (2010)插曲







  



或许你想看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内容)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沙丘》(2021)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大都会 Metropolis 》(1927)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无姓之人》(Mr.Nobody)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堤 La jetée》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降临 Arrival》




本期编辑 | 勤雯

图源 | 网络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