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特稿|“文艺批评”2021年度文学作品书单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编者按
旧的一年过去了,2022年开始了,一元复始,难免要做一些总结和告别,文艺批评公号今年继续邀请师友们推荐2021年度文学作品书目。有师友说,2021年像是文学大年。从大家的推荐情况来看,似乎确有点不同的迹象,限于提名篇数,很多老师不得不忍痛甄选,而推荐结果显示,好几部文学作品获得了大家高度共识,比如陈福民《北纬四十度》、黎紫书《流俗地》、陈继明《平安批》、林白《北流》、林棹《潮汐图》、石一枫《漂洋过海来看你》、朱朱《我身上的海》、臧棣《诗歌植物学》等,均不止一位老师推荐,为避免重复,一些老师主动更换,实在不愿割爱的,我们就一起放上推荐语。同时,所谓文学大年,更在于2021年大家有一种明显的共同意识和努力:文学亟需“破界”“破圈”。不仅有小说革命的呼声,也有各种文学破界、跨界活动;不仅文体或者文类上需要做种种跨越的花样,更根本的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我们拓展甚至发明新的文学性,需要我们开拓新的边界,走到更为广阔的原野上去。因此,今年老师们不约而同地想要推荐相对具有思想公共性或可读性的学术类著作、或难以归类的写作以及一些翻译类作品,还有一些老师特意避开热门文学作品,想给大家提供一些不太受文学界关注,但其实非常有特点、有异质性的作家作品。我们根据推荐状况,今年书单分为四个板块:散文诗歌、小说、学术类和非虚构、翻译类作品,所有作品尽量按类排列,不分次序。由于年底仓促,今年的学术类书目没有提前策划,相对比较随意,希望明年能为大家提供老师们更多、更系统的推荐。
今年为我们做推荐工作的为:毛尖、张旭东、罗岗、刘复生、滕威、何平、黄平、木叶、岳雯、李云雷、黄德海、申霞艳、项静、冷霜、刘芳坤、鲁太光、刘大先、张慧瑜、李壮、王晴飞、来颖燕、乔焕江、李松睿、李广益、胡桑、丛治辰、李振、黄灯、张屏瑾、霍艳、宋嵩、季亚娅、徐晨亮、李丹、沈杏培等老师(排名不分次序),感谢他们的付出!
感谢所有支持、关注“文艺批评”的师友和读者朋友们!祝大家新年快乐,2022年有新生活、新思想、新希望。
2021年度文学作品书单
散文和诗歌作品推荐
散文作品推荐
01
《北纬四十度》,陈福民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
《北纬四十度》红了一年,关于此书的好评已罄竹难书。比如姚大力老师就盛赞《四十度》是一本史学专著,但它又是历史从业者写不出来的。我不想再罗嗦书有多好,就简短聊几句陈福民二三事,因为他曾经在北纬三十度生活过,读的我们华师大的博士,我跟他结结实实同系过三年。
陈福民个子高声音磁,记不清有一次啥会中场休息,九十年代没有茶歇,就自己吹拉弹唱,有人报幕陈福民来一段《哈姆雷特》,他扫一眼围观女生,即兴了一段波洛涅斯教育儿子雷欧提斯的名段:不要向人借钱,也不要借给人钱,借出去往往是人财两失,借进来会让你忘了勤俭……显然他对自己的低音很有信心,后半段脸上散发光芒,而我所以记得他的光芒,因为我们寝室的一个女孩可悲地当场对他动了心。
陈福民没有对我们的姑娘负责,他谦虚地把功劳推给了莎士比亚,但陈福民又是个实在人,多少觉得自己欠了姑娘。后来有一次,我们无意中和他说起,有个渣男欺负了我们的姑娘,陈福民腾一下就站起来,说,走,找他算账去。大家都很兴奋,打架,是我们荷尔蒙的主要出路。赞美九十年代,那时男女生宿舍还能随便交通。可惜我们兴冲冲跑去,渣男不在。箭在弦上必须得发掉啊,我们认出宿舍门口一辆小自行车是那个渣男的,陈福民一手提起那车,三步并两步,冲到小操场的篮球架下,一阵挥舞,把那小自行车给架到篮球架上了。可惜当年没手机啊,否则那画面绝对上热搜。
这是陈福民。生活从来不能缴械他的赤诚,我至今记得,有一次我被导师修理,心情极差。晚上在丽娃河边遇到他,痛诉一番。他把我送回八舍,过了一会,又到楼下叫我,我下去,他从棉衣里摸出两个烤红薯,寒风里吃完烤红薯,他看我满血复活,说,你看,没有什么是一个烤红薯不能解决的。这是我生命中最好吃的一个红薯。
后来,他去了北纬四十度。我们的联系少了很多,但想起来他,全部是温暖的往事。有一阵,他还和格非老师一起学说上海话,一次两人关于“新民晚报”中的“晚”,应该读成“晚”还是读成“夜”,争论起来,陈福民很不服气,找了多人考证为什么要读成“夜报”,他的考证过程,历时很久,直到他毕业离开。
陈福民愿意在考证上下功夫,《四十度》是个例子。不过我之所以想推荐所有的人读读《北纬四十度》,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叫陈福民,因为陈福民和他笔下的长城有一种同构,他守护姑娘,长城守护中国,或者说,他就是每一个姑娘渴望拥有的长城。
推荐人:毛尖(华东师范大学)
文学与历史的辨证交错,时间与空间的融合对证,定居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交流,让这个瓯脱叙事时有洞见。
推荐人: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
02
《人生忽然》,韩少功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10月
韩少功是我们这个时代清醒的思考者、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的随笔立足中国大地的本土经验和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立足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参差、复杂的维度,凸显了当代作家的思考深度和力度。《人生忽然》以自己为锚点,在“大地”和“时代”的双重向度中,以一个作家的敏锐和担当,对当下紧要的现实难题、新的命题做出了个人化的诊断和回应,其阔大的问题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忧虑,让人感受到写作的价值和尊严,标识了一个作家鲜明的精神刻度。
推荐人:黄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03
《漫识手记》,林岗 著
花城出版社,2021年3月
散文是包罗万象、旁逸斜出的。我愿意在蒙田、卢梭、尼采的延长线上来阅读林岗《漫识手记》。“漫识”,不成体系,每段长短不一,是作者从“不惑”之年起探求生命之“惑”,282则漫记涵盖了哲学伦理、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与人生经验等多个方面,手记呈现的吉光片羽总令人想起星星、想起花朵也想起混在普通石头中美玉。《楞伽经》谓“迷智为识,转识成智”,智慧是知识的结晶体。当代不缺知识唯缺智慧,满腹经纶未必能转化为活生生的思想和过好此生的智慧。林岗的《漫识手记》看起来在谈那些与日常生活有距离的事物,但他的想法又切近当代,对书呆子犹如棒喝,唤醒我们穿透事物的表象去追寻真理。难能可贵的是林岗先生意识到智慧、知识的限度,终究是独一无二的经验、个性构成千姿百态的人生,但理性依然可以从大概率上指导我们审视自我,审视人类历史。慢慢生活慢慢想,慢下来,让知识转化为智慧。
推荐人:申霞艳(暨南大学)
04
《读书与跌宕自喜》,马雁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
早逝的诗人马雁同时是一位天才的视野广阔的散文作家,私以为她的散文是当世罕有之品。汉语的美妙、柔韧、鲜活,可以从她的散文中得到真切体会,而在她的文字背后,也可见出她生动的性情和饱满的人格。
推荐人:冷霜(中央民族大学)
05
《北方厨房》,蒋韵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
这是关于女性与美食的篇章,女性的魅力天然在日常生活里挥洒,唯美食与美人不可辜负。从奶奶的瓜菜代、妈妈的油焖大虾到我主厨的饕餮协会,蒋韵愿意还时代于世俗,不变的是以厨房为代表的女性日常生活。在每个时代的转捩点上,食物之变显然是个人与历史交换名片之时,然而蒋韵的厨房无疑体现了一种大抒情、大包容、大谅解。这本书的灵感还来自于“好吃的哲学”,书中写道:“我们的舌头,决定我们居住的地球。”南方北方、有荤有素、济济一堂,地球容纳的皆为凡人,凡人“吃下”了地球。跟随蒋韵的笔端完成的绝非单纯的饕餮之旅,而是历史回忆之旅、乐观英勇之旅和注释反思之旅。
推荐人:刘芳坤(山西大学)
06
《诗来见我》,李修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3月
传统并未断裂,创新不过是草蛇灰线的伏笔,今人与古诗词的相遇中,中国人与中国文化浮现出自己的面孔。
推荐人: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
07
《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孙甘露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
如今看来,那些先锋的部分新添了温润的气息,那些原本温润的部分则又萌生出锋锐或别样的意味。这本书中文字的写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电影、书籍以及音乐等,篇幅不拘,有两百余字的《海明威》,也有《像奈保尔那样谈论奈保尔》和《略说安娜》等长文。书最后的几十页是1980年代以来所写诗歌的辑录,或可借此探寻先锋作家孙甘露所从来之处,以及其小说文字殊异的些许缘由。我们住在“宇宙的郊区”,格雷厄姆•格林的这一警句仿佛一种降维打击,但又分明能感觉到,它同时解放并释放了太多东西。
推荐人:木叶(《上海文化》杂志)
08
《跑步集》,李敬泽 著
花城出版社2021年9月
就像跑步至酣畅淋漓,这部文集言谈自由,声音律动,气息贯通,“我”从有限的、顽固的肉身中跑出去,“文”从分类和约定惯例中旁逸,没有固定目标和规范,但展开了更宽阔的路径及可能。人和文学都进入天地间万事万物,交给了更大的坐标,交给了地球和星辰。这是一个中国人回归古典,致敬伟大的‘文’的传统,又是一个当代作家打破边界,“跑”遍古今中外,穿过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绘制当代新的文学星图。
推荐人:李音(海南大学)
09
《未被摧毁的生活》,李伟长 著
译林出版社,2021年9月
李伟长说,“想说的和能说的,都在书名和封面里......所收文章来自这些年的阅读随笔和所经受的生活感想。想继续持有的信念就是,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李伟长这么说,是因为他真的践行了毛姆的建议,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这本评论随笔集中,李伟长让一本书引出一堆书,一条线索牵出一串故事,一人牵出一群人,从书里到书外,他带着我们问迹追踪,见证一群与可能摧毁生活的力量搏斗的独一无二的作家,一段段明暗相间的人生,由此阅读无限递增,生命互相扩展。文学界有不二定位法术:提升一个人和一本书,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和耳熟能详的大牛人物放在一起。2021年,《未被摧毁的生活》极大提升了Nobody的一年,因为李伟长让作为Nobody的我们和众多大牛一起活了一遍又一遍人生。
推荐人:李音(海南大学)
诗歌作品推荐
01
《诗歌植物学》,臧棣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11月
臧棣的诗发明出了自己的调性,他在语言的悬停中抽取物的影像、时间的片段,发展出思的流转和起伏。这种流转和起伏已经超出了语言的嬉戏,而通向符号的可变性和意义的丰富性。
臧棣的诗歌有着序列和体系,但又不构成同一和整体,而是保留了词与物的差异、可能和意外。在这本《诗歌植物学》里,植物成为想象力的来源,不断激发着名称悬置、暂停、重启和敞开。
不同于单独的“入门”、“协会”、“丛书”、“简史”等系列,“诗歌植物学”囊括了近三百首诗作,具有强烈的综合性,与前面这些系列有所重合,又有着一个属于自身的独立系统。来自事物的教育,对情感的辨认、对语言的拓展,都缠绕、渗透、熔铸在一起,经由植物之名而显现出一个偶然的、生机勃勃的宇宙——让即兴写作发挥出了巨大了的潜能。但在这宇宙中,臧棣让我们倾听、凝视、沉思每一种植物的生命及其语言形态。
推荐人:胡桑(同济大学)
02
《城邦之谜》,杜绿绿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11月
在这本最新诗集里,杜绿绿的诗获得了一种高度的自由和轻盈。她善于安放自我的感受,但通过适度的修改、装饰甚至虚构,展开似真似假、如梦如幻的叙述,揭示了当代人无定型的生命和情感。
在这本诗集里,我们仿佛能听到一个寻寻觅觅的声音,一个热烈又自我怀疑的声音,一个在肯定中不断闪现出否定的声音,一个复数的自我的声音。这个声音看上去是在和自我对话,但其深处却回荡着另一个自我的困惑、恳求和爱,以及他人的旁观、召唤和质疑。这个自我看似对自身满不在乎,却对他人情意浓浓。
杜绿绿的诗与生活之间有着复杂却又积极的对应,但并不贴合甚至臣服于日常的逻辑。在她跳跃、翻转、起伏、陷落、徘徊的词句中,我们能够看见她的诗显影出一个时代和时代中的人的境况,有关事物的陌生知识,共同体的可能性,人与人的关系的重新命名。
推荐人:胡桑(同济大学)
03
《张枣诗文集》,张枣 著,颜炼军 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
张枣是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风诗学对当代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去世11年之后,他的诗歌、随笔、讲稿、诗论、译诗、书信、访谈经其学生、友人搜集整理合为一帙,可使我们观其作为诗人的全貌。
推荐人:冷霜(中央民族大学)
04
《我身上的海:朱朱诗选》,朱朱 著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5月
诗人朱朱30年诗歌写作的首部选集,也完整收入了他写作达20年之久的长诗《清河县》。他以精细、稳健、让人信赖的诗艺刻绘出他从小镇到都市、从南方到北方、从本土到域外的行旅,也展开为一幅有着历史纵深的当代中国精神变迁的长卷。
推荐人:冷霜(中央民族大学)
05
《奇迹》,韩东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
韩东的诗歌宫殿是以人间的砖墙搭成的。这砖墙是朴素的陈旧的,渍着时间的痕迹,一匹站在马尼拉街头的马,桌上两只毛茸茸的小鸡,守候主人的狗,母亲生前住过的房子,韩东平静地不加点染地叙述生活的情状,敏感,纤弱,那么轻,又那么慢。正所谓无意于造语,因事以陈辞。然而,恰在无所用意时,韩东化实为虚,仿佛若有光。这光亮以诗人的赤诚、天真与久经人世的疲惫、通透淬炼而成。隐约间,语词的蝴蝶蹁跹不知所踪,是为奇迹。
推荐人:岳雯(中国作家协会)
06
《搬山寄》,张二棍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
那些年,地质队员张常春行迹于荒村野店之间,出没在山林峡谷之中;这些年,诗人张二棍运笔山川,见自我、见众生、见天地。 他说他的创作“无关灵感,只是冲动”,然而,张常春和张二棍就像是生命凝视的两个出发点,最终合二为一。张二棍的诗作是及物的,饱含现实血肉相连的细节。在对自我的困惑、对微小生命的痛切体悟中,他的诗同时拥有着朴素诚恳、直抵人心的力量:“我不舍昼夜,研习着搬山法/只求摆脱这遗世又困厄的无用。”张二棍要拥抱这个世界,《搬山寄》再次展现了在行走大地多年的岁月中,对这个人世审慎而又难以克制的爱。
推荐人:刘芳坤(山西大学)
07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陈年喜 著
台海出版社,2021年6月
陈年喜因为《炸裂志》为人所知,并由此通过自我的发声,确立了一个群体的主体性地位。从谱系性而言,《活着就是冲天一喊》、《微尘》 依旧延续了《炸裂志》的精神脉络。他用叙事的方式,聚焦熟悉的个体,就这样一笔一笔用非虚构的文字,拙朴、庄重地篆刻着一个时代关于劳动者的印迹,这种文字,流淌着生存的汗水、浸染尘世的悲欢,彰显了写作者对同类人群的悲悯和深情。
推荐人:黄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08
蒋浩《悼亡友胡续冬》(诗)
请点击放大阅读
人哀伤而悼亡,但应永久地哀伤,而不应该谈论一首悼亡诗。但我还是推荐蒋浩这首诗。悼亡诗最古,我辈复凋零。蒋浩醉心于诗技,一向喜欢新诗调出古意,当代借镜古典,然而这次他“手里什么也没拿”,开口即吟江山空留胜迹,就像死亡千古以来不需要技艺;他固执偏爱从诗中生产诗,这次他却文学内外适得其所,因为他抄写着胡子的诗,从兄弟身上互问互否互相确证自我。我辈复凋零,悼亡诗最古。但这些年,诗太难了。诗遇到了困难。献上玫瑰觉得不对,交出眼泪也不一定准确。语言跟不上世界的变化,“风景”陈旧人心不古。在爱和死亡面前,我们既老练又是新手。两手空空,什么忙也帮不上,要不,拿一截海浪,抱一束芭茅。
推荐人:李音(海南大学)
2021年度文学作品书单
小说作品推荐
01
《大地双心》,徐皓峰 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年11月
多年前和朋友一起去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参观,内有末代皇帝溥仪的照片展览,题目类似“从皇帝到公民”,用影像记载溥仪的一生,所谓“像由心生”,从小皇帝,到傀儡皇帝,再到被俘、改造和新生,溥仪的面相几经变化,似乎将时代铭刻进了自己的容颜,让人不禁感慨命运的神奇。“影像溥仪”与“真实溥仪”之间仿佛被建构起来的关系,预示了“多面溥仪”媒介化的结果:他被不断修改的《我的前半生》之类的回忆录反复书写;他也被《末代皇帝》《末代皇后》乃至《川岛芳子》这样的影视剧几番呈现……他是“千年帝制历史的人质”,还是“百年革命历史的见证”?《大地双心》看似用另一种滑稽突梯的方式让“六飞”也即“溥仪”澜入清末民初以降的大变迁大转型之中,正史之外旁及灵异谶纬,军政之余兼顾武林梨园,并非只是打造某种风格化的“传奇”,依然还是在“人质”和“见证”、“被动”与“主动”、“保守”与“革新”……之间传递某种并不合乎时宜的“史观”。“大地双心”,如果“一心”是“忠诚”,“二心”为背叛,那么上述悖论式状况,不就是彷徨于“忠诚”和“背叛”之间吗?真实的“溥仪”在历史中的被动,和虚构的“六飞”于小说中的主动,两者之间的“视差”,不就是构成了进入历史的某种瞬间吗?
《大地双心》2019年曾发表在《收获》杂志上,今年终于出了单行本,同时出版的还有徐皓峰的其它作品。如能将《大地双心》和他的另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武士会》合观,那么就更能体会徐皓峰从庙堂到民间的世界观以及奇正之间、相辅相成的历史观。这位当年出道于“王小波门下走狗”的作家,终于可以开宗立派了。
推荐人:罗岗(华东师范大学)
02
《一日三秋》,刘震云
花城出版社,2021年7月
《一日三秋》体量比《一句顶一万句》小,但形式更纯净、叙事更灵动,文学想象和表现空间反倒更大。白描笔法下,活人个个入木三分,死人无不有情有义,动物形象也出乎意料地令人动容。据几幅灰飞烟灭的画,娓娓道出一部生活世界的演义,则是有方法论意义的小说形式实验。这是《一句顶一万句》之后的创作里程碑。在以纹丝不乱的对话展现复杂情理世界、顺着中国人行为与道德肌理描摹人物方面,刘震云的创作,实为明清小说以来不多见的艺术成就。
推荐人:张旭东(纽约大学)
03
《民谣》,王尧 著
译林出版社,2021年4月
《民谣》以温婉节制的笔触,以一个少年的视角,晕染和勾画了一个时代的印迹,弥漫着一个江南学者的气韵和审美。将《民谣》放置在王尧的整个学术生涯中,更能看出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有生命力的学问,其基座正来自切实的生存经验和内心的追问与犹疑,一旦时机成熟,一旦感性的堤坝冲垮理性的森严,那些记忆深处的细节就会倾巢而出,就会在恣意的表达中,显露一个学者的生命来路和生存肌理,从而在一种立体的书写中,显影一个写作者复杂、有机的丰富性。《民谣》是王尧所有学术思考的基点,也是他学术表达的一种浪漫兑现。
推荐人:黄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04
《流俗地》,[马来西亚]黎紫书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4月
黎紫书《流俗地》是近年来华语文学可喜的成就,小说将华裔盲女银霞的成长融入时间的长河之中。在“楼上楼”这逼仄的边缘空间,银霞与儿时密友细辉、印裔少年拉祖共享生活的磨难与成长的欢喜,三条不同的人生道路见证了马华的历史变迁。盲乃社会的弊病,盲女的命运与锡都的社会现实互相映照。小说浓墨重彩地描绘“流俗地”的声、色、气、味,以及魑魅的重重暗影;另一面着力刻画银霞心灵的趋光效应,银霞虽盲,其心有光,她对光的习得、想象、渴望与争取乃这部小说的暗线。盲女携带着先天的卑微,但是没有知识分子预先设想的自怜,她的自立、独立最终让她能够在停电的电梯这样狭窄而黑暗中与顾有光老师平等地敞露灵魂,“欢迎你来到我的世界”!印度智慧之神“伽尼萨”的观照和马来老师伊斯迈的关爱同样照亮华人银霞的精神世界。霞光照进“流俗地”,黎紫书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来自异族的光束,这正是当代马华文学的时代新质。
推荐人:申霞艳(暨南大学)
这是一部琐碎日常构建的宏大叙事。作者侧身避让风云激荡的马华叙事传统,以黑暗写光明,以静默写欢呼,以小日常写大历史。《流俗地》讲述一位盲女、她所生活的居所、城市、国家数十年的风雨变迁,在小人物命运遭际里留下家国之变的时空坐标。那些隐痛与流光溢彩,身份与大义,怎么写,写与不写都是一种选择。
万物有声。黎紫书让叙述沉浸在市声里。当“看”成为一种认知与理解的障碍,她的盲女用倾听的方式辨认沉默边缘、生活之底部那细弱而丰富的回响。“楼中楼”五方杂处的男男女女,他们的悲欢歌哭、生离死别,麻雀啁啾、警笛长鸣、满城欢呼,市井之声有如交响曲,噪音与乐音缠绕交汇,终成一方天地乐章。
万物亦有光。盲女对光明与黑暗的认知,不是修辞意义上的俗套比喻,像是庸常之中的神性,由缺憾发现另一个“暗世界”,再由这另一个世界感受和确认自我,最终抵达众生平等的慈悲。小说结尾处的“光”,更像是作者为失重的历史与逆流的时光重新找回秩序,而这秩序就在市井凡俗的生生不息里。
推荐人:季亚娅(《十月》杂志)
马来西亚华语作家黎紫书的小说《流俗地》,通过将主人公盲女银霞设置成出租车公司的接线员,使这个始终生活在黑暗中的女性勾连起大街小巷万千小人物的命运,这里有悲悯,更有感同身受的共命感,是一部具有强烈本地色彩的小说。
推荐人:李松睿(中国艺术研究院)
05
《北流》,林白 著
《十月》2021年第6、8期(双月号3、4)
《北流》始终没有用长情节推动,而是保持着绵延的细节之流,仿佛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每个细节都从容婉转地伸展到了饱满的地步。如此,过往的岁月不再是某种风干历史的后置证明,而是重新成为可触摸可直观的鲜活时间之流。变动不居的时空因为有了充盈的细节,就不再是一个科学的框架或冰冷的客观,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变成了无比璀璨的人间烟火。
推荐人:黄德海(《思南文学选刊》杂志)
女性意识、南方写作与回望过往的记忆与时间之书,精雕细刻而不露痕迹。
推荐人: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
06
《平安批》,陈继明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11月
平安批就是平安家书、平安信,作者以近代以来潮汕地区丰富的史料和历史遗存为基础,在开阔的历史视野中重新讲述了中国人“下南洋”的故事,将独特的地方文化融入其中,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新的中国故事。
推荐人:李云雷(《小说选刊》杂志)
侨民记忆与现当代历史变迁,潮汕地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流播,抒情与述介的有机交融。
推荐人: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
《平安批》据说是主题创作,或者叫命题作文,人们通常以为这样的写作很难动人,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如果不是命题作文的契机,我其实多少有点怀疑,我们的作家是否能够发现如此耐人寻味的题材。“平安批”真是一个太好的题目,它是汇款,也是家书,是故土亲眷的经济保障,也是南洋游子的精神寄托。正是这种复杂性,让人们对它充满了敬畏而温暖的感情。在相对和平的岁月里,即便是最惨无人道的土匪海盗,都不会动那些跋山涉水的“批客”一根毫毛,否则就会遭到鄙夷与敌视。这样一种古老的道义向我们证明,任何一个人,哪怕是穷凶极恶的人,都对家园有向往,对亲情有渴念。因此到了一切秩序统统崩塌的抗战时期,“平安批”成为南洋侨商毁家纾难的渠道,也就顺理成章。在那样的时刻,人们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所谓家国,究竟是什么意思。而读者也会因此对那些背井离乡的潮汕侨商,对这一地区人实干的精神与深沉的情意,有更加富有层次的认识。
推荐人:丛治辰(北京大学)
07
《潮汐图》,林棹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
《潮汐图》是一部带有创世气息之书。林棹以斩截之笔,破开混沌,捏造出一只并不存在的巨蛙,以此获得虚构与想象的自由,游历常人难以遍历的时间与空间。在19世纪的世界里,人类正怀着烈焰般认知万物因而也可能摧毁万物的热情,为万物命名,给万物以精确的分类,从上帝手中夺回掌控万物的权柄。无以名之的巨蛙因为无法命名与难以归类,成为现代博物学的例外,也是对人类雄心勃勃的认知热情在另一向度上的回应与补充。《潮汐图》的世界虽是虚构,却并非向壁自造,文学性的想象唤醒了遥远而偏僻的知识,使其焕发勃勃生机,也因精确的细节获得了坚实细腻的肌理。
推荐人:王晴飞(杭州师范大学)
信风与岛屿,怪物与异语,地方与全球,土洋杂呈,水陆交错,氤氲着瑰丽飘逸气息的海洋写作。
推荐人: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
08
石一枫,《漂洋过海来送你》
《十月》2021年第10期(双月号·5)
三个换错的骨灰盒,牵连出北京胡同平民、红色贵族、海外劳工三种身份背景的家族故事。漂洋过海也要换回爷爷的骨灰盒,北京男孩那豆这一执念,将故事的发展推进至太平洋彼岸,在相似的亲情羁绊里,那豆和黄耶鲁,这两个不同阶层的年轻人达成了某种理解;而他们的祖辈们,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也曾有过一段军民鱼水情的偶遇……
也可看成当下年轻一代的成长小说,他们最终学会在长时段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里,去理解家族和中国命运。叙事主线之外司炉工李固元一家外地来京的支线情节也颇具看点。曲折离奇的故事背后,是作者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制以来中国阶层分化的思考,构成隐在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推动力。
推荐人:季亚娅(《十月》杂志)
作者以轻松的笔墨,从小处入手,写北京一条小胡同的人与事,但又通过故事的勾连,将北京文化放置在广阔的国际背景下审视,其中既涉及到国企改制等社会问题,又远到埃及、阿尔巴尼亚、美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新冠疫情之前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图景。
推荐人:李云雷(《小说选刊》杂志)
09
《谁在敲门》,罗伟章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
罗伟章的《谁在敲门》对当代生活做出了整体性描绘,是近年来长篇小说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作者借鉴《红楼梦》的传统与“奇书体”,寻找到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叙述方法——零度写作、网状叙事与漫谈的艺术,以耐心与细致的艺术方式,深入到当代中国乡村的内部皱褶和细微之处,在世道人心之变中书写时代之变与中国之变,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整体的时代生活史诗,也呈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性与新颖性。
推荐人:李云雷(《小说选刊》杂志)
10
《太阳转身》,范稳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1月
以一宗儿童失踪案的追踪为线索,涉及到脱贫攻坚、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国境线保护等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英雄人物,这是作者由历史转为现实题材的探索之作,对当代中国有艺术性的把握和呈现。
推荐人:李云雷(《小说选刊》杂志)
11
《百川东到海》,郑欣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21年5月
作者以《红楼梦》的笔法讲述了民国初年一个大家族的覆灭,但是就在这个家族之中却出现了一个叛逆子弟,他是第一批共产主义研究小组的参加者,也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最早的译者之一。小说由此打破了《红楼梦》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盛衰循环,带领我们进入现代,也进入了新的时空。
推荐人:李云雷(《小说选刊》杂志)
12
《回响》,东西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6月
《回响》(《人民文学》2021年第3期)是作家东西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一如既往的好看,一如既往的耐人寻味。小说以“案件线”与“感情线”双线叙事结构并推动小说。冉咚咚侦破年轻女性被杀案的过程,也是东西聚焦世道人心,并试图接近人们心理现实和情感现实的过程,面对复杂的人,东西在说:爱、情感和人心是无法破译的。
推荐人:沈杏培(南京师范大学)
13
《远去的白马》,朱秀海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2月
《远去的白马》里那匹白马像是一个精灵,一个战争的精灵,象征着青春的热血与必胜的信念。因此白马将军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人,在白马远去的夜晚里,有一只庞大的军队在战斗,在行进。但小说家偏要在这样气势磅礴的图景里写出一种别样的柔情,在解放东北的广阔战场上,他的目光穿过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始终注视着一位从未加入军籍的女支前队长。赵秀英从胶东到东北,阴差阳错地被裹进一场她本不必参加的战役,却不离不弃,为保障所在部队的后勤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开创了一套与军事行动相配合的地方政治工作方法。小说以这样一个极富创新意义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在战争中女性的重要作用,更深刻地揭示了党的军队和人民之间的关系。赵秀英是伟大的中国女性最好的代表,也是中国人民最好的代表,她坚韧而智慧地承担了沉重的历史任务和压力,却几乎毫无索求地又回到大地上去。好在,小说毕竟代替历史宣判:那些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不仅能因之而担当患难,也因之得到患难的回报。
推荐人:丛治辰(北京大学)
14
《俄罗斯套娃》,三三 著
译林出版社,2021年11月
2013年,22岁的三三即写出《离魂记》。时隔八年,三三的《俄罗斯套娃》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三三以其一贯的精怪的灵光一闪将“俄罗斯套娃”英译为“RUSSIANTOWER”。这个译名出现在小说的封面。“TOWER”音译为“套娃”,但“套娃”却不像“TOWER”的意译“塔”那样不断向上向天空生长,而是嵌套的、包含的,向无穷小收敛——无穷小到无,到孤独的无。这是到目前为止三三小说基本的世界观。《俄罗斯套娃》以一年十二月对应十二个故事,最先揭开的七月,内置三三的生日,这意味着整部小说集可能始于最内核之处。对三三而言,世界无非层层套叠的套娃,写小说就是解世界之套,给读者重新置套,而读小说亦无非解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三三对当下青年生活虚幻的时尚浮华素无兴趣,反而对人和世界的本性持续地追问,比如善性与恶行,比如爱意与伤害,比如完满与残缺等等,这和她大学所受的法学教育也许不无关系,故而她以冷峻和精确的叙事逻辑写世界的荒谬荒诞。《俄罗斯套娃》是“现场文丛”之一种。一年以来,这个书系已先后推出陈思安、周恺、朱宜、王苏辛等青年写作者。
推荐人:何平(南京师范大学)
15
《初冬》,李亚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10月
国外输入的各种试验性的文学样式,似乎在某个时期之后归于歇绝,连带着摸索中的当代文学回到了某些固有的写作方式。我有时候会设想,如果当年那些试验性的文学样式继续下去,更为切实地落到我们面对的这块土地上,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许,李亚的《初冬》,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文本,那汪洋恣肆却每每安稳落地的奇思妙想,让我们热忱的期望不至于变成无奈的奢望。
推荐人:黄德海(《思南文学选刊》杂志)
16
《唱河渡》,杨志鹏 著
作家出版社,2021年9月
《唱河渡》是杨志鹏的长篇小说新作。小说故事极简:两个底层出身的基层干部,对自己的人生定位非常明确,就是做社会这面城墙上一块不大的砖石,因而清廉自守、勤勉敬业,以回报社会、回馈乡里。但其中的一位好不容易才守住了自己,另一位却一时不慎,陷入泥坑。不过,在作者笔下,算计这两位官员的商人好像也不是什么奸恶之徒,因为他之所以千方百计地送礼,而且一定送成功,是因为心里不安。这样,这个现实主义的故事就有了寓言的色彩:怎样才能彼此心安?由此,作家向千年历史、千年文明、千年汉水发出了深沉的叩问。读完这部小说最强烈的感受是:人间最是平常不容易,无论为人为文。
推荐人:鲁太光(中国艺术研究院)
17
《以鸟兽之名》,孙频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4月
孙频在旋动小说的取景框时,会特别留意那些孤独的、古怪的乃至具有魔幻色彩的人,在他们身上,人的根性被掀起一角,露出未知的部分。中篇小说集《以鸟兽之名》被称为她的转型之作,在气息和写法上与她既往的小说有着一目了然的间距,但内在的筋骨又割舍不断。集子里的三个故事讲述了“我”重返“老家”,以各种方式与山林深处的秘密相遇的经历。它们情节独立,人物之间也并不交叠,但集结成孙频的“山林系列”小说,只因它们都在阳关山的巨大投影之下。孙频善于在故事中埋入悬念,让我们对后事的追问成为小说前进的动力和压力。但虽然出发的起因是为了探秘,但一路上遇见的种种人和事,却没有成为解谜的环环相扣的节点,反而游离出去,不断伸出新的藤蔓——各式各样诡异的人和事涌了出来,又消失在山林的深渺之中。在他们显而易见的差异之下,共享着一种彷徨和犹疑——关于留守还是下山,关于接受现代文明还是固守旧日生活。阳关山的身形开始氤氲弥散,它似乎责无旁贷地要成为昔日生活方式的化身,但又分明不只是局限在象征的向度之中。用孙频自己的话说:与以往不同,她现在更关注的是人与万物、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探究的是人在整个世界中的位置。所以,在这些故事中,她加入了许多闲笔,调整了故事的节奏,小说的格局也随之更为开阔。而这些“闲笔”扎实、细腻,让看起来缥缈的故事根基沉稳。它们的真实可感让在这片土地上冒出来的古怪的人和事都不再唐突,他们与山林、与生灵万物一起退至共同的深处。但构成整体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相互致意的和谐共处。有人因为孙频对于山林和生灵的大量着墨,认为这些故事具有“桃花源气息”。但孙频是从关注现代人——无论身处山上还是山下——的处境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她笔下的人们是彷徨、焦灼的,他们深陷现代与往昔的缝隙,并没有自绝于尘世地享受山林中的静好岁月。他们从阳关山深处走来,但对于他们,阳关山又是独立、漠然甚至敌对的存在。整部集子流露出的是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推荐人:来颖燕(《上海文学》杂志)
18
《夜游神》,孙一圣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10月
孙一圣的小说轻盈、迅速、灵动,意外和可能四处埋伏,中断和停顿随时到来。他的语言充满着危险动作,他不关心沉重的历史和命运,但对每一个游走于叙事沟壑里的人物心生同情和爱怜,让他们在情节的涯岸尽情展演。《夜游神》里的五篇故事枝枝蔓蔓地展开,贴身于经验,又不断在语言的激动里用力撑破经验的外壳——故事就成了零零落落的碎片,那断掉的手指,那丢失的抢,那不见的钱包,总是在不经意间熠熠生辉,成为生活中不可把捉的时刻。
推荐人:胡桑(同济大学)
19
《王能好》,魏思孝 著
《小说月报》2021年第6期
四十多岁的王能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不是外面有什么吸引,而是眼下的生活让他失望透顶。青年作家魏思孝摒弃了乡土文学中田园牧歌的浪漫和当代文学里脱胎换骨的城乡跨越,借王能好的离乡与返乡铺展开鲁中农村最为普通的男女老少的生活图景。小说以吃喝拉撒、婚丧嫁娶的日常细处由内部瓦解了那种田园乌托邦的存在,同时这内在的崩坏亦使向外的探寻变得乏力且乏味。从《余事勿取》到《王能好》,魏思孝写出了眼下的乡土中国和人们生活并寻找生活的足迹,它是并不遥远的我们父辈的故事,也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乡愁。
推荐人:李振(吉林大学)
20
《仙》,徐衎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7月
徐衎试图通过营造自己的文学“婺城”,来记述江南县城小民的欲望、失望和绝望,《仙》是他在小城中反复穿行和游走所留下的足迹。沿着集子中的七部小说,现代江南工业城镇的种种敞开与幽闭纷至沓来,让人领略到别样的肌理与气象。
推荐人:李丹(南京大学)
21
《沉默的人》,李云雷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
《沉默的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是李云雷的中短篇小说集,借农村“少年”的视角,从乡土内部讲述了80年代以来乡村生活的内在性和完整性。乡村不是他者眼中的别人的生活,而是和城市一样的现代经验。云雷用细腻的情感和洁净的语言,展现了乡村的波澜不惊和诗意,这是处在改革开放之初到90年代激进市场化改革之前的沉寂而恬静的乡村。从云雷文字中,读到了孙犁、汪曾祺等现代作家的影响和延续。
推荐人:张慧瑜(北京大学)
22
《今夜通宵杀敌》,郑在欢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11月
在全新小说集《今夜通宵杀敌》中,郑在欢“残酷+欢乐”式的标志性风格依然鲜明。我们可以将这本小说集看作《驻马店伤心故事集》的某种延续及发展,它在题材和经验上依旧“野生”、在风格层面则进一步凸显了那种“含泪的笑”“热闹的荒凉”“喧闹的沉默”。插标卖首的鬼魂、归去来兮的旧友、田野或网吧里嘈杂的人声……郑在欢的小说世界是“莫名其妙”的,但这“莫名其妙”背后又有巨大的真实感乃至必然性。郑在欢笔下的故事常常是想象飞扬、诙谐有趣的,它们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幽默感,却能够写出人世间天然的残酷和朴素的苦难。不仅如此,在苦难的背后,郑在欢的文字间又充满了深沉的悲戚、甚至无尽的“不忍”。于是,欢乐的笑声下掩藏着心碎的声音,残酷的废墟上蔓延开无限的温情。在当下青年写作的总体图景中,这是颇为珍罕的特质。
推荐人:李壮(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23
《受命》,止庵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3月
《受命》是2021年现象级的文学作品,一面在市场上受到青睐,屡次加印,一面在传统文学评论领域没有任何反响。
止庵长期以来通过媒介建立、强化着一套新的美学标准,希望与读者形成一个美学共同体。《受命》是他小说美学的全面展示。止庵为这部作品酝酿了三十年,扮演了写作者、阐释者,推荐者的多重角色,太过周全地从形式、语言、细节、意义、背景做了全盘的考虑和布局,使得《受命》像一个精巧的艺术品。但作品两极化的口碑显示这种尝试还算不上成功。
《受命》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悬念故事,更是对80年代的别样书写。小说呈现了三个80年代:“走向未来”的多元80年代,激情澎湃的文艺80年代,以及想要追寻历史真相、守护传统的80年代。作者认为80年代是最后有责任感能完成复仇使命的年代,是秉持道德感不屑用爱情作为工具的年代,以此和当下氛围形成对比。《受命》书写80年代知识分子命运,但并没选择“受难史”的处理方式,而是凸显知识分子选择与时代氛围的差异。主人公看似身处时代之中,却和时代产生了一种错位关系,并不接收前进的信号,而是逆向而行,在和过去记忆的拉扯中落得被时代吞没的悲剧结局。
推荐人:霍艳(中国社会科学院)
24
《离觞》,杨怡芬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小说书名取自苏轼的《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写的是战乱中“云海天涯两渺茫”的恋人与亲人,咏叹着大时代里若干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作者以细腻、绵密又不乏凄婉的笔调,在风云际会、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勾勒出普通中国女性骨子里的坚韧与顽强。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读到类似的题材,小说的笔法和叙述语调也令人心有曾相识之感,但是作者眼光与境界,使得《离觞》在同题材虚构作品中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推荐人:宋嵩(《长篇小说选刊》杂志)
25
《唯水年轻》,林森 著
《人民文学》2021年第10期
畏惧与吸引,出走与回归,海就是岛民的宿命。海是神秘的,吞噬性的力量,也是宽厚的力量,救赎的力量。《唯水年轻》是一部海南的精神的地方志,描绘了海南本土人眼中的布满氤氲水气的天空与晃动的土地。它讲述了海洋家族的隐秘创伤,以及无法磨灭的深潜与上升的意志。这篇小说试图通过岛屿的命运史去讲述中国人视野中的世界,或者说,展现别样的海洋生存视野中的中国文明。它让我看到了海南写作的潜能,背靠大陆,迎着海风,想象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中国气质。这是中国文学少有的视野和文学经验。它代表了一种来自南方之南的冲刷力。
《唯水年轻》,篇名来自海南本土老诗人云逢鹤的同名诗集。想当年,我还是青椒的时候,曾接了省里的任务,写过一本《海南新诗史稿》(现在不好意思提了),曾列专门一节讨论过云逢鹤。还记得大概是2005年的那个上午,阳光正好,我和云老吃着早茶聊诗,他动情地回忆起在广州读书时追随牛汉的往事,忽然,他苍老的脸上泛起红晕,仿佛重回革命青年的时光,他激动地说:我认为诗的本质就是激情!我没有接话,在当时自以为通晓新理论和新潮流的我看来,这种诗观也未免太落伍了。
现在看,是我浅薄了。我不懂得一位饱经桑沧而依然年轻的海南诗人的诗学。唯水年轻。而我始终是土做的北方人。
"蛩音渐远,
复活的神话,
催醒了林与洞,水和山,
铜鼓十八峰,
一面南中国海,
峰峰如潮,
呼唤一口铜钟。
海老了
唯水年轻
凡潮水洗刷过的,
也都年轻。"
推荐人:刘复生(海南大学)
26
《长夜余火》,爱潜水的乌贼 著
起点中文网连载小说,正在连载中
在乌贼笔下,废土大陆上的漫游和探险,既包含着网络小说读者喜闻乐见的战斗和成长,又有公路片的风光旖旎,更演绎出理想主义的礼赞。当一部文学作品在我们心中同时唤起诗意、热血和希望,尤其是对一个更美好的现实世界的憧憬,它的优秀自不待言。
推荐人:李广益(重庆大学)
27
《大奉打更人》,卖报小郎君 著
追梦人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年10月
本年度完本的《大奉打更人》(作者为卖报小郎君),2020年上架后热度始终只增不减,成为近年网络小说的现象级作品,小说订阅、排榜屡创纪录,作者也由此成功在起点封神。小说的主人公北漂前警察许七安穿越到大奉王朝,从待斩囚徒的第一身份开始,一路开挂,自打更人许铜锣最终成为拯救国家乃至人间的武神,其世界体系设定虽未见新奇,却胜在结构明晰。更值得网文爱好者称道的是,小说虽被归为仙侠类小白爽文,但穿越、架空、历史、探案、言情等其他诸多网文类型的套路运用娴熟,当下经验和情感现实的日常桥段穿插自然趣味横生,人物塑造特点鲜明又生动可亲,故事爽点和叙事节奏把控到位,堪称网络类型小说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性集大成作品之一。
当然,集网文大成,同时也意味着当代大众文化典型症候的集中体现,但换个角度想,正因此,它也会成为我们从中捕捉当下真实感觉结构的有效切入口。如果承认《大奉打更人》在一个架空历史的故事空间恰恰提供了浓厚的现实感,而正是这种现实感将海量读者聚集为一个共情的群体,对研究者来说更重要的则是:通过这部现象级网文,或可更及时准确地把握当下具体的大众其社会文化心理的微妙但重要的变动。比如爽点加快、即席“打脸”意味着普通群体社会忍耐度的降低或矛盾张力的临界;比如主人公在儒家、巫术(自然)、佛道、武夫等诸种修炼体系中善于集各家所长但落根基于武夫体系,比如在前期很多热门网文中起重要叙事推动作用的诸种“情怀”、“理念”,在《大奉打更人》里褪变为诸多故事线索中的“梗”,则显示出当代社会对基于身体、物质等可直接把控的力量的信任;等等。此外,作为网络类型小说成熟期的代表作,《大奉打更人》也充分体现了网文作者对网文生产和写作技术的掌握已经进入自觉阶段,而大量读者书评中出现的基于日常现实对网文的使用式阅读,也让我们能够更多的意识到这种新的文学生产方式所蕴蓄的可能。
推荐人:乔焕江(海南大学)
2021年度文学作品书单
学术和非虚构作品推荐
学术作品推荐
01
《样板戏--文化革命及其最新形式》,張晴灩著
人間出版社,2021年1月
本书以流畅的文笔,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样板戏”这个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但在批评和美学层面长期缺乏分析和理解的文艺样式。作者指出,“样板戏”虽形式多样,但主体是交响化的革命京剧、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和改编自戏曲的交响乐,因此可视为一种广义的、载歌载舞的音乐戏剧作品。在重新发现历史和重读文化经典的意义上,本书已具有很强的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但它最令人刮目相看之处,却在于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工作假设。首先作者是在世界性音乐、戏剧、歌舞、合唱、交响艺术的舞台-银幕总体框架里研究“样板戏”,包括对社会主义和革命中国条件下的“总体艺术”再认识。其次,本书也是对传统戏曲舞蹈音乐、民间文艺和大众宣传脉络里的种种艺术形式及其创造性演化过程的研究。其中对“京剧交响”这一核心问题的分析,特别是对传统唱腔的转板、转调、“特性音调”、“主题动机”和交响配器等具体形式-技术问题的探讨尤为精彩。这是一本在当代学术规范和标准下,实践并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路的作品,同时体现出作者打通专门研究同广泛社会文化兴趣之间隔阂的表述能力。
推荐人:张旭东(纽约大学)
02
《库页岛往事》,卜键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11月
卜键先生的著述,常在手头翻看的是坊间俗称“人文金”的那套《全本详注金瓶梅词话》,时而重读他和白维国先生的点校注释,不只对理解《金瓶梅》很有启发,而且对把握晚明社会也颇多助益。正如《金瓶梅》可由文学而历史,卜键先生同样出入于文史之间,近年来对有清一代流放至“极北之地”如宁古塔的文人骚客多有留意,文章散见于《读书》《书城》等杂志,而这本据说“太少的可信赖的文献、太多的理不清的头绪、太过复杂缠结的情感带入”的《库页岛往事》则继续向北,来到了当年北对黑龙江口、翼卫东北大陆,曾享有“大护沙”之誉的中国第一大岛;来到了契诃夫声称“就像土耳其人朝拜麦加一样”,“我们应该去朝拜”的“萨哈林岛”;来到了后来我们读日本文学如小林多喜二《蟹工船》中常常提及的“北虾夷”或“桦太”……“库页岛”已成“往事”,但往事并不如烟,借助看似陈年的往事,目的并非对旧时领土的声索,也不止于徒具悲情的感怀,而是在同样一个岛屿的不同指认和归属中—中国的库页岛、俄国的萨哈林岛、日本的桦太岛——显示出历史的交错和地理的交汇,呼唤着“跨国”的思想与“越境”的学术。
推荐人:罗岗(华东师范大学)
03
《十九日谈:<古诗十九首>里的生活与英雄》,杨无锐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4月
过去一年的文学出版物里,李修文的披肝沥胆之作《诗来见我》是我特别偏爱的一部,但该书已被众多名家与榜单推荐,借此难得机会我想推荐一位素未谋面的青年学人的作品。同《诗来见我》一样,杨无锐的《十九日谈》也是在疫情的“非常态”之中,借私人阅读札记,让古诗中的生命经验“提撕”自己的生命经验。杨无锐将目光投向《古诗十九首》中反复被书写的平静绵延的日常。在他看来,突发灾难和利维坦的邪恶之处在于剥夺人们的日常生活,腐化人们的心灵,使之丧失秩序。而在本书的“外传”部分,他借讲述荷马、托尔斯泰、茨威格、庄子、杜甫等不同时空下的故事,与《古诗十九首》这组伟大的匿名诗篇相互照亮,从中读出一位又一位不知名的兄弟,在各自生活中守住人的样子、捍卫日常的英雄气概。虽因编排体例的原因,本书形式略显芜杂,但掩藏不住内在的光彩。就像他形容《行行重行行》是首健壮的诗,《奥德赛》是个健壮的故事,《十九日谈》也让我看到了何为健壮的心灵。
推荐人:徐晨亮(《当代》杂志)
04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黄小峰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7月
新锐艺术史学者黄小峰以侦探般训练有素的眼光,细读传世古画与艺林遗珠,按照皇宫、市井、生灵、山水、历史、眼睛、身体七条线索,将那些无法妥帖整合进条理分明之画史叙事框架的视觉经验碎片,连同那些归属不明的图像、看不清的画面细节、模糊的印章、不完整的题跋,一同还原到政治的、文学的、民俗的、博物学的“视觉语境”之中,揭破画作与外部世界隐藏的关联。虽然是艺术史的门外汉,仍然从他抽丝剥茧的分析与别出心裁的结论中获益匪浅,甚至想它当成常置案头的工具书,借以获得细读文本的方法论启示。
推荐人:徐晨亮(《当代》杂志)
非虚构作品推荐
01
《张医生与王医生》,伊险峰/杨樱 著
文汇出版社,2021年11月
关于东北的长篇非虚构,“我们都这么庸俗了,怎么还是不快乐?”
推荐人:黄平(华东师范大学)
02
《梁庄十年》,梁鸿 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1月
从《中国在梁庄》到《出梁庄记》,“梁庄”已成为这时代文学与文化的象征性风景。这十年对“梁庄”的离别、重返、出出进进,梁鸿已告别“博士返乡”的俯身式观察,而替之以“内部居民“和“在场者”才会有的融入视角。《梁庄十年》是梁鸿十年人物、主题、情感模式的延续,也是非虚构写作方式与可能性的变革。放弃先在的问题设定,和对于深度意义的焦灼企图,从村庄内部翻腾的人事开始叙述,是文学或者小说的观察方式。尽管章节结构仍然借用“房屋”“土地”等社会学主题,这一次的《梁庄十年》,梁鸿在社会学与文学的天平两端明显偏向文学。这不仅指溢出章节主题的复杂故事维度,也包括作家在文本形式上的轻度洁癖,剔除议论与主观、保留细节与故事,将材料和思辨的部分以脚注的方式呈现。梁鸿在克制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将”我“隐没在梁庄儿女众声喧哗之中。“湍水有鱼”,十年梁庄的人事变迁、现实与人心的风景,内在于家长里短的乡村话语体系与乡村深层文化结构的口齿声腔里。
推荐人:季亚娅(《十月》杂志)
03
《孕育》,海江、凌翼 著
《十月》杂志,2021年4期
在传统中国转变为现代中国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诞生,最关键的是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及将他们汇聚在一起的北大红楼。海江、凌翼的长篇报告文学《孕育》讲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北大红楼“孕育”的故事,以及北大和红楼诞生的过程。作者在行文中摇曳多姿,将史料、趣闻、议论融为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采。
推荐人:李云雷(《小说选刊》杂志)
04
《蒙尘记》, 夏佑至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
作为一位文学圈外的写作者,夏佑至的前一本书《上街》是意外地闯入了我的视野,并带来不少惊喜。新书《蒙尘记》如前作一样,能看出社会学训练的印记与摄影家不断调试焦距、放大日常细节的观物方式。作者像一个误入都市丛林的异乡背包客,兴致勃勃地描述小区、街道、建筑,无名的面孔与突然闯入视线的动植物,无从命名的色彩、气味与声响,但隐现于零散篇章之间昼夜交替、四季轮换的节律,又提醒我们,这其实是他寄居、相处了十年的都市。而书中关于个人生活经验的部分,更让人感慨:如果说本雅明提醒我们,只有在城市度过孩提时代者才能真正理解何为城市经验;那么本书则证明,在城市里抚养一个婴孩一天天成长的经历,能让人重新对都市日常有更入微的体察。本书的数十则文字断片就像插入书中的百余幅黑白照片一样,初看并不具有通常理解的美感,合成整体则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味。近两年我特别感兴趣日本学者所说的“路上观察学”与“考现学”,本书也可以形容为当下中国都市的“考现学”写作,记录下那些尘埃般被风一吹就会飘散开的经验。
推荐人:徐晨亮(《当代》杂志)
2021年度文学作品书单
翻译作品推荐
01
《苏格拉底的申辩》,[古希腊]柏拉图 著,程志敏 译
华夏出版社,2021年10月
按说没资格推荐“申辩”,毕竟不是古典学的专家。又不懂希腊文。说错了不负责任。
仅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推荐程志敏这个新译本。中译不下十种了,我手头就有五种。除了王晓朝和谢善元等译本可以不论之外,个人观感,王太庆、吴飞、严群的译本各有优点(其他的没看过),但是,按某位朋友的话说,可惜都太正了,容易给人以某种错觉,似乎“申辩”真成了一篇申辩辞。毕竟,现代人都有一种刻板印象,仿佛庭辩就必须是义正辞严,逻辑谨严(其实是当场忽悠住的逻辑),至少是正儿八经,严肃认真,以事实为依据(准确地说是以有利于自己的“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理辞俱胜。尤其是在英美法系的影视剧中,最后的申辩和对抗都是戏剧高潮,这是我们在好莱坞和香港的律政电影中经常领略的经典场景。
但是,苏格拉底的申辩恰恰与此完全不同。如果从后世的观点上看,“申辩”压根就不是一篇合格的辩护辞。苏并没有正经地为自己辩护,一开始他就拒绝按常规方式进行辩护,那样的话术体现的正是他所反感的智术师的修辞。事实上,他有多种方式免于一死,但凡他把脱罪当作主要目标,就不会这么自辩,甚至都本不必陷入这场审判。苏辩护根本没按常理出牌,甚至明知大众不爱听,仍要不策略地激怒陪审团。智慧如苏,为什么这么不明智?显然,他另有目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柏拉图要借老师之口表达哲人在城邦中的命运。说到底,苏真正的辩护对象不是他自己,而是哲学。
这不是一场正经的辩护,毋宁说它是一篇提前说出的临别赠言和死谏式的对雅典城邦的劝谕。这是一堂暗藏机锋、语带双敲的“隐微”公开课。它偏离“主题”,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实则实之,虚则虚之。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正话正说,反话反说。正怼中夹杂着反讽与戏访,阴阳怪气,云山雾绕。苏一开始就强调自己不善辩,真实意思是说不擅长或不屑于像智术师那样去辩论,他的谈话是另一种类型,是辩证法。所以,苏特意提醒听众,“如果你们听到我用自己在市场里的钱庄柜台边——你们很多人在那里都听到过——以及别的地方习惯了使用的同样语言来辩护,请千万不要惊讶,也不要为此起哄。因为有这样的缘故:我虽活了七十岁,今天却是第一次出庭登台,所以对这里的说话方式完全外行。”(程译)外行倒不是,只是不屑于,这明显是反话。因此,我们必须要在辩护辞语法之外寻找苏的秘密修辞术。
一本正经的翻译可能恰恰错失了这种最微妙的含义,也容易被后世的文化语法所污染。在我看来,程志敏翻译“申辩”是自觉地往这个方向努力的。他的确是翻译“申辩”的合适人选,这倒不是因为他精通多种外语,擅长古希腊语。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很不正经,大家都喜欢宴饮时听他机智地胡扯,插科打诨,随机现挂。于是,风格对路。虽然,离开饭桌来到书桌,他多少还是端起来了,不那么不正经了,译笔不自禁得雅驯起来了。再放开一点可能更好吧。
推荐人:刘复生(海南大学)
02
《波德莱尔传》,[法]克洛德·皮舒瓦 著,董强 译
商务印书馆,2021年11月
波德莱尔诞辰200周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法国著名的波德莱尔研究专家皮舒瓦的重磅传记,书中大量一手资料是中文读者首次有机会了解到的。译者是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董强老师。
推荐人:滕威(华南师范大学)
03
《三只忧伤的老虎》, [古巴]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凡特 著,范晔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
拉美文学史上最不可译的小说《三只忧伤的老虎》,终于有了中译本。感谢译者范晔在翻译《百年孤独》十年之后接受了这一新的挑战。每一位阅读完这本奇书的读者,都会沉浸在因凡特的叙事游戏中无法自拔。
推荐人:滕威(华南师范大学)
04
《派对恐惧症》,[美]卡门•玛丽亚•马查多 著,
叶佳怡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
《派对恐惧症》,书名似乎暗示女性生存图景和精神症候。生于1986年的卡门·玛丽亚·马查多思考的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一切朴素而基本的情感关系以何种方式继续存在?她以绮丽幻美的想象讲述最真实切肤的女性故事,这是安吉拉·卡特式的文学传统,但被马查多接过来则更为灵活、敏锐,她从电视剧、民间传说、分身故事中汲取灵感,将迷离、即时、多变的当代性和那种浓烈、简练的寓言美感完美融合。马查多尤其擅长描写微妙感觉、情感和日常生活,字里行间充满女性的温柔与强悍。马查多小说关于社会结构中“隐形”女性的观察,在当下中国可以找到她的同路人。不仅如此,马查多以文学的方式处理公共议题应该能够给中国青年小说家同行很多启发。
推荐人:何平(南京师范大学)
05
《萨德式女人》,[英]安吉拉.卡特 著,
曹雷雨/姜丽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
《萨德式女人:文化史的操练》是安吉拉·卡特唯一的一部文化批评类著作,为此她阅读了大量性别理论以及生命政治的哲学研究,除了萨德以外,可以看到她在书中与弗洛伊德、拉康、福柯等人的对话,但这本书的写法全然不顾及任何学术研究和批评的“规范”,更像是作者想象力、书写力和论辩力的一次集中爆发,一次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跨界非虚构创作。此书初版曾引发极大争议,卡特利用极端厌女者萨德来推进女性解放事业,这本身就被视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冒犯行为,而她反对原型批评,反对超验结构,背后的社会政治倾向亦展露无遗。在讨论萨德最臭名昭著的几本长篇小说时,卡特深入到了性欲、权力、肉体和伦理关系等主题中,把萨德文本重写为20世纪晚期两性问题的全新阐释,这种大胆的尝试,对当下中国的性别研究以及跨文化写作也颇见启发。
推荐人:张屏瑾(同济大学)
06
《什么也别说一桩北爱尔兰谋杀案》, [美]帕特里克·拉登·基夫 著,熊依旆 译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
北爱尔兰冲突中的一桩谋杀案,究竟是谁杀害了琼•麦康维尔?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民族国家、宗教、权力、媒介、暴力、猜忌、复仇和沉默,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追寻真相的人们像是撞到了一堵无声的、坚实的墙壁:谁都不愿提起这件事。在这部来自异国他乡的非虚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同样的熟悉感,仿佛正在上演的时代剧本。
推荐人:项静(华东师范大学)
07
《悼念集》,[英]丁尼生 著,张定浩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10月
再好的翻译也会有非议,尤其是大诗人的经典诗集。张定浩翻译《悼念集》,丁尼生的悲恸、抱憾和沉思最终还是镇静了异域嘈杂之声,使人“在言辞中渐渐获得安顿”。有读者说这是他读到的丁尼生作品最好的汉语译本,我同意这位读者。我信任写出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既见君子》《爱欲与哀矜》的诗人张定浩,愿意经由他到达丁尼生。
推荐人:李音(海南大学)
08
《穿过一条街道的方法》,[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著,胡凯衡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
大约十年前有朋友谈起过这本书,而我是比较晚才将此书的作者和传奇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合而为一的。他有着不一般的大脑,游走于文学、哲学、数学等等之间。看这本书时,眼前会浮现高中期间大家讨论“飞矢不动”和光速究竟是不是宇宙极限速度时的场景。岁月流逝,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甚至更加疑惑,但是这样的场景会影响一个人对未知的兴趣和思维,以及对艰深与奥秘的好奇和敬畏。无穷,诱惑着每个创作者,华莱士在虚构和非虚构的世界里均关注于此。在本书中,他怀有耐心和智慧,对于“无穷大”的来龙去脉,一直循序渐进,以微叙事、已知理论或标志人物乃至复杂而必要的推导来引出。书写的同时,他轻轻埋入了数学和科学的刺,也隐含着属于寻常生命的欣喜。很多部分是看不太明白的,但在那里也可能生出小小的乐趣。
推荐人:木叶(《上海文化》杂志)
09
《寒门子弟上大学》(美)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著,田雷、孙竞超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8月第1版
寒门子弟上大学,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则是安东尼的独特发现。这种体恤和理解的视角,毫无疑问来自作者个体经验的激活和唤醒,贴着最日常的切口表现不平等,使得本书实现了对美国大学社会图景的描述。安东尼所提供的经验不仅仅属于美国青年,也属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所有青年。田雷和孙竞超近几年聚焦对国外教育现状的关注,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照系。
推荐人:黄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10
《美国黑镜》, [美]巴顿·格尔曼 著
思齐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3月
《美国黑镜》的作者是最早与斯诺登直接对话的记者之一,从后者那里获得上万份保密文件,因此被视为“叛国者”的同谋,因此在本书中他描述的不仅是斯诺登的命运,也是自己所处的困局,是对新媒体新技术加持的美国这一监控帝国的揭露和谴责。
推荐人:滕威(华南师范大学)
End
或许你想看
● 文艺批评·目录|文艺批评2021全年推文和影视作品推介
●文艺批评·元旦特刊 | 2017年度作者和关键词
●文艺批评 | 2020年度“通识阅读”书单
● 文艺批评 | 新春致读
●文艺批评·元旦特刊 | 2017年度作者和关键词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文艺批评”
本期编辑 | 素静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