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脑中动脉解剖与临床(值得收藏)

ANDs 2020-01-05

大脑中动脉(MCA)

是颈内动脉两个终支中较大的血管,缺血及梗塞最常累及此区。


大脑中动脉(MCA)在解剖上一般分成4段或5段,

M1=水平段,

M2 =脑岛段,

M3=岛盖段,

M4、M5合称为终末段或皮层支。



大脑中动脉分段详解(简图 DSA 实物)


先来个分段的彩图展示:

下图是安妮G.奥斯本教授对大脑中动脉分段的一个前后位解剖图解,解说比较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1=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分段详解(简图 DSA 实物)


2=大脑前动脉

3=Heubner返动脉

4=颞前动脉

5=外侧豆纹动脉

6=大脑中动脉分叉处

7=大脑中动脉膝部

8=侧裂顶部(环状沟上限)

其中, 大脑中动脉(MCA)Ml段从颈内动脉分叉延伸至侧裂,包括分叉前及分叉后段, M2段自膝部至侧裂顶及环状沟, M3段自此通过侧裂向外延伸, M4段则为大脑中动脉的皮层支,其走出侧裂, 弯曲分布在额叶、聚叶、顶叶岛盖上: 上图中,FPO为额顶叶岛盖; TO为颞叶岛盖;I为脑岛。


大脑中动脉分段详解(简图 DSA 实物)


自颈内动脉分叉部起点延伸至侧裂,可以看出它包含两部分,分叉前段及分叉后段。分叉前段是单独的主干,分叉后段则可能是单干,双干、三干甚至更多。



自M1段远端大脑中动脉主干转向后上形成的膝部处至侧裂顶部到达环状沟的终端。M2段包括6-8支主干动脉在侧裂内走行脑岛之上。



自环状沟的顶部开始向外行走处,终止于侧裂表面。

自侧裂表面开始,然后在大脑半球皮层表面延伸。

感觉有点抽象哦,可以看上图或下图:



上图中

2=豆纹动脉

3=侧裂

大黑箭指环状沟的顶部,M3段从此处开始转向下外走向大脑表面

4=M2段盘曲于侧裂内的动脉(实及虚线),许多袢形成血管造影的侧裂三角



5=大脑中动脉的脑岛盖支(M4)

再来一张DSA造影正位图:

解说:

1=Ml段(分叉前段)

2=Ml段(分叉后段)

3=大脑中动脉膝部,也就是M1及M2分界处

4=豆纹动脉

8=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也是M2与M3分界处。

再来一张侧位:



M2段 (小箭)向上走向环状沟的顶端,这些袢顶相连应形成一相对的直线。


再学习 再复习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为颈动脉的直接延续,为颈内动脉最大的分支,平均直径4mm。大脑中动脉一般在视交叉外侧、嗅三角和前穿质的下方,由颈内动脉分出。分出后,先近乎水平位向外侧走行,在前床突附近经侧窝进入大脑外侧沟,然后沿外侧沟深面,与外侧沟方向一致由前下向后上走行。途中发出许多深穿支和皮质支。皮质支主要供应半球外侧面、颞叶外侧面、颞极、眶部外侧半、岛叶各部皮质、深穿支主要供应基底节、尾状核体、豆状核及内囊上3/5处。


大多数方案将MCA分为4段。(图1):


  图1大脑中动脉


1.Ml自ICA至分叉(或三分叉)

2.M2自MCA分叉至岛叶环沟

3.M3自环沟至侧裂表面

4.M4皮层支


一   M1段


Ml段(水平段或蝶骨段),起自1CA,平行蝶骨翼向外走行,终于分成M2处。Ml起始部的管径是Al的两倍。虽然许多解剖学研究认为在侧裂的90度转弯处,Ml终于MCA的分支。(分叉前、分叉后)。大多数的临床学家认为分叉点就是Ml、M2的界限。MCA两分叉占71%,三分叉占21%。9%为四分叉。Ml的平均长度为16 mm。


1.分支

(a)外侧豆纹支。源自MCA,豆纹动脉中的80%起源于Ml。平均数量为10支,多数起自Ml段的上部。它们进入前穿质供应前连合、内囊、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和无名质。


(b)颞前动脉。颞前动脉最常起自Ml中点附近。少数起自下干,或作为Ml分叉的一干。沿颞尖行向前下,一般不进入侧裂。供应颞叶前部。


2.变异


(a) Ml双干。该变异含一大的MCA分支起自ICA分义的近段, 发生率为0.2%~2.9。该血管在M1主干的下方并与之并行,主要供应颞叶前部。该血管变异与动脉瘤有关。


(b)副MCA。起自ACA,与MCA并行,发生率为0.3%~4.0%。有一种称为Manelfe分类法,对副MCA进行分类:1型:起自颈动脉;2型起自Al;3型起自A2段。副MCA主要供应眶额区,与动脉瘤的发生有关。这种异常不能与Heubner返动脉相混淆。


  (c)发育不良。少见,若出现则与动脉瘤的发生有关。


  (d)开窗。Ml开窗有过报道。


2  M2段


M2段(又称脑岛段)是Ml分叉后的延续,在侧裂内的岛叶表面,终于岛叶环沟。约18%的半球,MCA供应皮层分支的管径是一致的,上干偏大的约占28%,下干偏大的约占34%。上干供应的皮层区为眶额部至顶后区。下干供应的皮层区为颗极至角回区。在成为M3之前,M2的数目为6~8支。


3  M3段


M3段(盖部段)始于岛叶环沟,终于侧裂表面。这些血管行于额叶岛盖和颞叶岛盖表面,到达侧裂的外表面。M3分支与M2 一道,发出干动脉,后者再发出皮层支。通常每侧半球有8支干动脉,每支发出1~5支皮层支。


4  M4支

    

M4段(皮层支)始于侧裂表面,向半球表面扩展。(图2,图3)最小的皮层支起自侧裂前,而最粗大的于侧裂后部出现。皮层支可以按照其所供应的区域进行分组:某一区域可有一支或多支动脉供血。下述的12分支系统是最常用的。虽然每一分支按照一支动脉来论述,任何指定的皮层动脉实际上是以多支(最多5支)的形式存在(起自一支干动脉)。

    

1.眶额动脉起自M1或M2段,可与额前动脉共千,行于侧裂的前水平支内供应额叶的眶面。


2.额前动脉可与眶额动脉共干。供应额下回盖部及额中回大部。

    

3.中央前动脉  行于中央前沟内。供应额下回一部及中央前回下部。


4.中央沟动脉(Rolantic动脉)  行于中央沟内。可与顶前动脉共同起始,是到达额叶的MCA的最大分支,供应中央前回上部及中央后回下半部。    

    

5.顶前动脉可与中央沟动脉或顶后动脉共同起始。行于中央后沟内,供应中央后回上部、中央沟上部、顶下小叶的前部、顶上小叶的前下部。

    

6.顶后动脉MCA最靠后的升支。可与顶前动脉或角回动脉共同起始,供应顶上下小叶的后部,包括缘上回。


7.角回动脉   MCA的最大的终末支。出于侧裂的最后端,行于颞上回表面,终于枕叶上部,供应颞上回后部,缘上四角回一部,枕叶外侧上部。


8.颞枕动脉  与与角回动脉共同起始。供应颞上回后半,颞中回、颞下回的向后的延续部分,枕叶外侧下部。


9.颞后动脉离开侧裂后部之后,行经颞上回、颞中回表面,供应颞上回的中后部,颞中回后1/3,颞下回向后的延续部分。

    

10.颞中动脉  出于侧裂中部,供应颞回的中部。

    

11.颞前动脉经颞叶行向前下,终于颞中沟。供应颞上、中、下回

的前部。

   

12.颞极动脉供应颞叶前极。 


按照其所供应的脑叶将皮层支分组:


1.额叶眶额动脉、额前动脉、中央沟前动脉、中央沟动脉

2.顶叶顶前后动脉及角回动脉。

3.颞叶颞极、颞前中后动脉,枕颞动脉。

4.枕叶   枕颞动脉。

  

也可按照其所发出的M2节段进行分组:

  

1.上干眶额动脉、额前动脉、中央沟前动脉、中央沟动脉。

2.下干颞极、颞前中后动脉,枕颞动脉。 

3.主侧干(这些分支可出自任一干,但常出自较粗大者),前后顶动

脉和后顶动脉。


图2   MCA的皮层支。1.顶前动脉;2.顶后动脉;3.角回动脉;4.颞枕动脉;5.颞后动脉;6.颞中动脉;7.颞前动脉;8.颞极动脉;9.眶额动脉;10,额前动脉;11.中央前动脉;12.中央动脉


图3    MCA分支的记忆法。由于表盘上有12个小时,而MCA的分支也是12支,皮层支可按照表盘上的小时针来记忆。中央动脉占据表的中位置,即正午。角回动脉为3点,反映该动脉十分重要,因为众所周知,3点钟是孩子放学的时间。颞中动脉在6点,在表盘中部最下。眶额动脉在9点,最左侧,因其是MCA的最靠前的分支。

推荐阅读:



  1. 大脑-枕叶,枕叶癫痫

  2. 大脑-顶叶

  3. 小脑的解剖与定位诊断

  4. 大脑-额叶(功能及病损表现)

  5. 脑室系统和脑脊液循环

  6. 大脑-颞叶

  7. 间脑-丘脑(diencephalon)

  8. 间脑-上丘脑、底丘脑

  9. 脑干的神经解剖

  10. 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及常见的脑干临床综合征

  11.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

  12. 脊髓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13. 脊髓损伤

  14. 脑的血管

  15. 脑血管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6. 脊髓的血管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相关疾病

  17. 脑神经(第Ⅰ、Ⅱ、Ⅲ、Ⅳ、Ⅵ对神经)

  18. 脑神经(第Ⅴ、Ⅶ、Ⅷ、Ⅸ、Ⅹ、Ⅺ、Ⅻ对神经)

  19. 头颅MR高清解剖

  20. 真人演示:耳石症复位法详解(快快收藏!)

  21. 颅神经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定位

  22. 精美脑血管图谱

  23. 脑梗死的MRI分期图解

  24. 脑出血MRI信号演变丨包懂包会~

  25. 孤立性眩晕(Isolated Vertigo)

  26. 复视的诊断思路

  27. 颅内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

  28.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

  29. 脑微出血(CMBs)除了SWI低信号外还有哪些特点?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公众号ID:c18872921615扫码关注最新动态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