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末王爷在民国的好日子

李子旸 李子旸 2021-01-24

点击上方[李子旸]关注→点击右上角[...]→选择[在看]


 

 

义和团运动中有一个风云人物端郡王载漪,简称端王,是道光皇帝的孙子。名字是载字开头,可知和光绪帝载湉是同一辈的。

 

端王的夫人,也就是福晋,门路硬。慈禧是她姑姑,并且,这位侄女和姑姑的关系还很密切。凭着这层关系,端王成为清廷权力核心圈的人物,出任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首席大臣,外交军事一把抓,权倾朝野。

 

更重要的是,百日维新之后,慈禧打算废掉光绪,让端王的次子当皇帝。端王有望成为太上皇。所以,在义和团运动中,端王非常活跃,主张围攻使馆,剿灭洋人。可是,爬得越高摔得越狠。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以后,端王被洋人列为罪魁祸首,要求务必处死。

 

慈禧确实很够意思,顶着洋人的压力,保住了侄女婿的脑袋,改为发配新疆。这是1900年的事情。后来端王1922年死于宁夏,享年67岁,年老得病而死,算是寿终正寝。关于端王载漪这个人物,一般的历史记载也就到此为止了。

 

1900年到1922年这20多年,被轰出北京的端王在西北生活和活动。这些活动中没什么军国大事,但很多细节也耐人寻味。端王的孙子毓运写过回忆录,记录了这位倒台王爷的后半生。今天,就来聊聊这个。

 


定了把端王发配新疆以后,慈禧赶紧给新疆地方政府下令,端王可是皇亲,待遇必须优厚,钱要给足。可是,端王并没有去新疆。他带着一家人去了内蒙古阿拉善。原来,端王的福晋,也就是慈禧那个侄女,是蒙古人,是当时蒙古王爷罗王的妹妹。端王这是投奔大舅哥去了。

 

这消息秘密报给了慈禧。慈禧听了很高兴。罗王在蒙古有权有势。端王此去,可就享福了。慈禧吩咐必须保密。这事儿可别让洋人知道了。

 

罗王果然对妹夫很热情,不但隆重欢迎,还高规格接待,从王府里选出100多间好房子让端王一家人居住。端王的生活费本来由新疆地方政府承担,可他没去新疆,这钱就没了着落。罗王得知,大手一挥,这不是小意思嘛。来人啊,给王爷准备200匹骆驼,100匹种马。骆驼找人去承包了跑运输,种马也有人负责运营赚钱。端王一家的生活费,没问题了。

 

端王一家在罗王府住下不久,慈禧派亲信太监来探望,送来10盆端王最喜欢的梅花。太监走了以后,端王扒开梅花花盆一看,每个花盆里有四个10两重的金元宝,一共是黄金400两,折合白银4万两。太后老佛爷对亲戚,那真是没得说。

 

在和八国联军的战争中,甘军首领董福祥是参战的清军大将之一。后来败退回甘肃,但是很不服气。见端王来到西北,董福祥常去拜访,一起大骂洋人。而且,每三个月董福祥还派人送来白银1500两。

 

罗王的照顾、太后给的金子、董福祥送的银子。端王一家在蒙古的生活富裕舒适得很。二位王爷的交情尤其好,经常通宵喝酒,一喝喝好几斤,畅谈庚子年的事情,痛惜当年不该败给洋人。

 

前前后后,端王在罗王府住了11年。这11年的日子,算是端王离开北京以后最舒服最得意的年头。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光绪末年,罗王去世,他儿子继了王爷位,被称为塔王。端王总是摆老资格,拿塔王当后辈看待,脾气又不好。渐渐的,大家的关系就疏远了。继续住下去未免尴尬。端王一看,得了,别等人开口轰人了,我自己走吧,就决定离开阿拉善。

 

离开阿拉善,就只能经过宁夏去新疆——原定就是发配新疆嘛。而且只有到了新疆,才能有生活费。一大家子人呐,没钱可不行。这时候已经是民国了。好在当初慈禧规定政府要给端王发的钱,民国政府承认,同意接着发。不光端王这一份,民国政府保留了很多清朝延续下来的供养费,继续养活端王这样的前朝权贵。

 

可是,正要去新疆的时候,有人给端王报信,大事不好,新疆去不得了。那边政府里有人已经张开罗网在等着端王,去了有性命之忧。

 

端王一听,不敢去新疆了,就滞留在宁夏的一个旅店里。这一滞留,家庭财政就吃紧了。

 

当初罗王送给端王200头骆驼,如果善于经营的话,本来是一支很大的驼队,可以一直有现金流收入。可是端王这种贵族老爷哪懂经营啊。有了钱只管花,从来没有更新换代补充骆驼什么的。结果骆驼老死病死,越用越少,就剩30多头了。

 

100匹种马还不错,已经变成了200多匹,可宁夏不比蒙古,没有那么多草原牧场。200多匹马,天天吃草料这一项就是很大的开支。养不活,只好低价卖给宁夏当地的马贩子。

 

结果,端王一家在宁夏就没收入了,要靠当地官员的私人接济,还有一些绅士百姓送的柴米粮食等等。这可就不好受了。正在没辙的时候,接到甘州镇守使马璘的来信,邀请王爷去甘州。这可真是及时雨。端王一家人立刻动身,来到甘州。

 

到了甘州,发现张掖这地方比较富。甘州有“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端王就决定住在张掖。端王的长子——差点当上皇帝的是次子——精通医道,在张掖挂牌行医,深受当地人欢迎。通过行医,也挣了不少钱。

 

作为主人,甘州镇守使马璘对端王多方照顾。专门给北京政府打报告,呼吁给王爷发钱。北京政府回文,同意甘州从公款里每年拨给端王白银2000两。

 

端王一家在甘州住了9年。其中,蒙古的好几位王爷去北京拜见大总统路过甘州,都特来拜访端王,并且赠送大笔财物和金银。一位蒙古王爷见面就高呼:“大清国对蒙古皇恩浩荡”。另一位蒙古王爷则专门送来贡银元宝,以表示对清朝的怀念。端王不禁感叹:满蒙一家,还真是感情深厚。蒙古人,是真朋友!

 


在甘州住到第9年时,端王的长子,就是在当地挂牌行医的这位,突然病故。这对端王打击很大。悲痛之余,端王决定,必须把儿子埋在北京的祖坟里。也就是说,王爷一家要回北京。

 

当初是被轰出北京,发配新疆的。现在要回北京,这一下,可就热闹了。

 

先是给北京政府发电报请示,理由是王爷要回北京看病,顺便把儿子的灵柩带回北京,埋入祖坟。北京政府回电允许,并且通电命令沿途各省好好接待。

 

出发前,甘州镇守使马璘设宴送行,私人赠送白银1000两,预支端王一年生活费白银2000两,并且派卫队护送。

 

马璘做事周到,弄了很多小旗子插在端王车队每一辆车上,旗子上写着“回京就医”四个字,中间是一个大大的“端”字。当时官员的车队有插旗的习惯,上面写着官衔。这次写的却是“回京就医”。一路上的百姓见了,就很奇怪。这“回京就医”是什么官啊?没听说过啊……

 

到了凉州,凉州镇守使派出马队前呼后拥,见了端王,还要行跪拜大礼。大加款待就不用说了,临走时奉上白银3000两。

 

下一站是甘肃省会兰州。甘肃督军名叫张广建。见到端王以后,张广建首先提出来的就是,您老人家务必在兰州多住些日子,怎么也得住上一个月才行,不然我不依。端王急着赶路,说一个月太长了,盛情我心领了。住几天就行了。说来说去,还是要住上半个月才能走。

 

随后,张广建安排隆重晚宴。到了时间,派轿子马队来迎接。到了省公署一看,好家伙,张灯结彩,所有大门敞开,仆人两旁列队,一切都是按照清朝的礼仪安排。到了公署里面,甘肃政府的各厅局长都到齐了。大家恭恭敬敬地拜会王爷。

 

可是张广建还是搞砸了一件事。他安排的晚宴是西式的:长桌子、白桌布、刀叉等等。端王一看就要发作。他老人家一辈子最恨的就是洋人。看见洋人洋物就暴跳如雷。不过现在毕竟是客人,只好强忍着不发作。

 

好在后来张广建安排的一个节目,让端王不但怒气全消,还异常高兴。

 

晚宴结束以后,张广建把端王和几个心腹人让到一个小客厅里,说各位稍等,我去去就来。过了一会儿,张广建噔噔噔走回来,手里捧着一个清朝官帽,严肃地对端王说:张勋复辟的时候,我非常高兴,正要联合陕西、新疆通电拥护。特地准备了这个官帽,就等着接着当大清朝的官了。没想到,张勋没几天就失败了,真是痛心疾首啊……端王一听,大喜过望。连连夸奖张广建,真是大将之材啊。

 


在兰州,还有一个人特别有趣。这人名叫王学尹,是甘肃省警察厅厅长,相当于今天的省公安局局长。王学尹听说端王来了,特别高兴,赶着去拜见。王学尹曾经是端王一个老朋友的部下。见到端王,王学尹特意提起那位老朋友,意思是套套近乎献献殷勤。

 

没想到拍马屁拍到马脚上。那位老朋友虽然和端王交情很好,但在义和团运动中,他们二人共同反对洋人。端王就是因为反洋人失败而政治上倒台,所以特别忌讳被人提起这个老朋友,认为是讽刺。

 

王学尹哪知道这么多讲究啊,愣呼呼地大谈他这位老上级和端王的交情。端王大怒,当时就给了王学尹几句损的,然后就端茶送客了。

 

虽然不欢而散,但礼节还是得讲。对王学尹的拜见,端王得有个回访。在清朝的礼节中,上对下的回访有个简易程序,叫做“过门拜”,回访者去一趟,递个名片,不进门就直接走。意思是我来过了,但就不见面了。

 

端王照此办理,到王学尹的警察厅门外,给看门的递个名片,让送进去,这就准备起轿走人。没想到名片刚送进去没一会儿,警察厅三堂大门哗啦打开,王厅长一路飞奔,一边扣着上衣扣子,一边大喊“快请!快请!”死活要把端王让进去。可惜端王还是没给他留面子,喝令轿夫赶紧走。王厅长吃了个大窝脖。

 

在兰州住了半个月以后,端王接着赶路。临走,张广建赠送白银2000两。离开兰州以后,一路经过的州县,官员都有送银,几百两不等。王爷就这样一路收着钱往北京走。

 

到了西安,陕西督军陈树藩同样是热情接待,临行赠银2000两。然后就到了河南。河南督军赵倜也是赠银2000两。此外,还在郑州安排了火车专车奔北京。

 

王爷最恨洋人洋物,但火车是不能不坐的,毕竟比马车快得多舒服得多。一家人占了三个车厢,舒舒服服地奔北京来了。路上,家人对火车的舒适干净赞叹不已。王爷只好闭着眼睛装听不见。

 

到北京之后,算了算账,王爷一路上收到的赠礼,白银有5万多两。

 


端王回到北京,还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谣言风潮。有人说这下洋人要倒霉了。端王这是带着兵马来的,大清国要恢复了。更有端王撒豆成兵之类的迷信。

 

在北京的外交使团也有小小的惊讶。端王被发配新疆,这可是条约规定的。现在就这么回来了。是什么意思?不过,对洋人来说,清朝恢复、对洋人开仗等等,都是无稽之谈,不值得担忧。对端王,洋人更多的是好奇。这个当年带着义和团民和八国联军打仗的风云人物,长什么样啊?

 

所以,很多驻京使馆人员就来到王爷家要求会见。王爷成了大熊猫,但又没法不让洋人来,于是就很烦。北京政府也担心洋人拿条约说事,就跟端王商量,要不您老人家挪挪地方,别在家住了,住医院去吧。您不是回京看病么。

 

端王只好搬进了当时的中央医院(现在白塔寺附近的人民医院)。可洋人消息灵通,追到医院来看“大熊猫”,还拿着照相机咔咔照。把端王气得没辙没辙的,只好坐在大椅子上,把辫子散开,把脸一蒙,爱咋咋地吧。

 

一来二去,留在北京也没什么意思了。谁愿意当被人参观的“大熊猫”啊。端王一想,我还是回西北吧。那边大家多捧我啊。于是,春天来北京,到了秋天,不到一年,端王就动身离京返回西北。

 

到西安时,绥远镇守使马福祥派人来见,希望端王去宁夏住。这个马福祥是谁呢?马福祥是董福祥的部下,董福祥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甘军首领,和端王关系密切,所以马福祥非常尊重端王。后来西北有马家军: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等。红军西路军跟他们打了不少仗,损失惨重。其中的马鸿宾就是马福祥的侄子。当时,马鸿宾是宁夏镇守使。

 

端王应邀来到了宁夏。马鸿宾花大洋2400块在宁夏南王元街买了一所住宅,供端王全家居住,并且根据北京政府的命令,划了两个县承担端王的生活费,每年大洋3000块。

 

后来,冯玉祥的西北军控制了西北几省。冯玉祥还专门到宁夏拜访端王。端王可没忘了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这事,深恨冯玉祥,但也只有装聋作哑冷待而已。冯玉祥见话不投机,只好放下1000大洋走了。

 

后来甘肃省为了节省政府开支,开了一次会,决定取消前朝遗老的种种补贴,当然也就包括端王的这个每年3000大洋。可是民政厅厅长站出来反对,力主接着给端王发。后来才知道,这位民政厅长的父亲是前清的翰林。看来,这位厅长对大清还是念念不忘啊。

 

到了1922年,端王病逝于宁夏。王爷这后半生就此结束。

 


看上去,端王这后半生的二十几年,拉拉杂杂的,没什么大事。但如果联系到王朝更替的大背景,就会看出其中的不寻常。

 

作为前朝的权贵,还是犯了大罪的人,虽然被发配,其实二十多年基本上继续过着荣华富贵、前呼后拥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中华民国从上到下,从官到民,对这位王爷敬仰依旧、供养依旧。民国政府是出了名的财政紧张,但却多年维持对前朝遗老的高额生活费,也就是维持他全家不劳而获的生活。

 

尤其是民国各级官员对端王的由衷崇敬和高规格接待,让人印象深刻。当然,这一切看上去很和谐很有人情味,似乎没什么不好。但通过这些可以看出的,是民国政治基础的脆弱和旧有权力关系的顽固。

 

在这种脆弱的政治基础之上,根本不足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国家和新社会。旧有的、腐朽的、落后的权力关系依旧深深支配和影响着人们。要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新中国,靠这种和平友善和温情脉脉,绝无可能。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为什么难以复制(之二)

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为什么难以复制(之一)

从出口导向到国内大循环——改革又到了十字路口

从出口换美债到国内大循环:中美贸易的得与失

西方“自由民主”的前世今生

抗战,重新塑造了中国的国民气质

跨国公司是世界的,还是国家的?

世界需要新的互联网秩序

没想到,美国也有被“和平演变”的一天。

美国经济的诊断书

美国盛世的终结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美国为什么如此歇斯底里地打压华为?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看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