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信的中国人 ——赵尔丰在藏区的改土归流

李子旸 李子旸 2022-08-10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在近代史中,赵尔丰的名声并不好,甚至可能会被归入“反动派”的行列。辛亥革命前的四川保路运动中,时任地方大员的赵尔丰严厉镇压,招致民怨,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因为成了辛亥革命的对立面,赵尔丰此前的政绩,就很少被提起了,一般人知之甚少。不过,研究近代史的学者并没忘了他。赵尔丰在川边藏区的改土归流,对国家贡献很大,清末以来的历史学者,对此一致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功不仅在一代”。

 

“改土归流”,意思是把土司改成流动的——也就是中央派遣的——官员。这是个很重要的国家整合进程。在一些边疆地区,由于中央鞭长莫及,无力直接统治,于是便委任当地人做头领(土司),实行间接统治。说白了,就是中央承认当地“土豪”的统治地位,换取“土豪”对中央的臣服。当地的种种事务,实际上是“土豪”说了算,中央很少能干涉。

 

随着国家能力的增加,加之国家整合大趋势的需要,在适宜的时机,中央会对这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剥夺土司的地位,由中央实行直接统治。

 

可以想见,改土归流势必招致当地土豪们的反对和抵制。这个过程不会是轻松愉快的。就算是各方面条件具备,敢于动手改土归流的,也一定是强悍有为的皇帝和大臣——否则不敢捅这个马蜂窝。

 

云贵广西等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的雍正,算是这种强悍有为的皇帝的典型。而大臣呢,赵尔丰可算是典型代表了。

 


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驻藏帮办大臣在紧挨西藏的川边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遭到激烈反抗,当地爆发叛乱。四川总督赶紧派兵剿平。大致平定以后,大军主力返回,留下赵尔丰为善后督办,继续平定叛乱。

 

手里有了权力以后,赵尔丰强力推行改土归流。朝廷看他干得不错,干脆把他提拔为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更是放手大干。他先是在川边藏区各地乱七八糟的地名整理为正规的府县等行政区,实行和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然后,他又大张旗鼓地强行收缴土司的印章等物,废除土司地位。到宣统三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那一年,清廷正式批准了川边藏区的改土归流。

 

不久以后,赵尔丰调任四川总督,就此走上了不归路。不过,川边藏区的改土归流已经基本完成。这要算是赵尔丰的大功一件。

 

如果你以为改土归流仅仅是设置府县、收缴土司印章这些是,那可就错了。改土归流对当地来说,是一场深刻全面的变革,甚至可说是革命。要做的事情,多得很。

 

政治方面,彻底废除土司的名号,代之以守备、千总、把总等官职名称。原来的土司,接受改土归流的,可以担任这些官职;抗拒的,则没收全部财产,并抓一批关一批杀一批。

 

同时,各地新设地方官衙门,兼有汉人和藏人官员,管理当地事务。衙门开支由上级政府拨给,不许向民间索取。地方上有事,必须随时向上报告。总之,政治上完全接受朝廷的统治。

 


宗教上,赵尔丰的措施非常严厉,强硬地推行政教分离,严格削弱寺庙实力。寺庙的土地,一体向国家交粮缴税。严格限制寺庙喇嘛人数,大寺庙也不能超过三百名。喇嘛的个人情况,均需登记造册,呈报给官府。寺庙所在地的各种行政事务,都归汉官管理,严禁喇嘛干涉地方行政。

 

经济方面,赵尔丰在各地清户查产,统计人口、土地、牲畜的数量,制定税则,统一度量衡等等。这其实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编户齐民”。

 

赵尔丰还大力鼓励垦荒,从内地招募农民来此开垦土地,政府发给路费,并借给住房、农具、耕牛、种子等等。垦荒收获以后逐年偿还。当时,这个政策吸引了不少内地农户迁往川边。

 

此外,赵尔丰还在川边地区建工厂、开矿藏、建学校、发行货币、建桥梁、通电线、开设邮局等等。可谓是推行了一套综合性的全面改革。

 

当然,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不足,加之清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投入的资源很有限,赵尔丰在川边藏区的改土归流,给藏区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后来完全不能比,差距很大。在某些方面,甚至仅仅是聊胜于无。

 

虽然如此,回顾赵尔丰这次改土归流改革,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作为汉人高官,赵尔丰在藏区推行改革时的理直气壮和充分自信。在赵尔丰看来,土司统治下的川边藏区就是有待开化的野蛮落后之地,而他自己则是来自文化昌明、制度先进的中原地区的精英。他要做的,就是居高临下地教化民众,输入文明,消灭野蛮。

 


改土归流以前,除了寺庙宗教教育以外,藏区基本没有学校。赵尔丰在兴办学校时,毫不犹豫地大力提倡儒家文化,排斥佛教文化,比如明确指出:“(教育)其要旨,两言总,一忠君,一尊孔。”“教以汉字,无非令其同文”。

 

在教给当地儿童的“兴学歌”中,内容有:“讲忠孝,讲文化。不论蛮娃,不分喇嘛,人人都要入学堂,学官话,蓄了头发,讲究礼法。”赵尔丰毫不客气地强令青年童僧半日读书,半日学习制陶,以各有专业,自谋生计。

 

对自己在藏区的办学成就,赵尔丰颇为自得,曾对人说:“甫经三年,初等小学堂男女竟能作数百言文字。问以义务,皆知以忠君爱国为主。”“蛮民归顺之诚,已有变夷为夏之势。”

 

对,就是这个“变夷为夏”,是赵尔丰这种士大夫面对异文化时充满自信的根本原因。他们深信,华夏文化大大优于夷狄。变夷为夏,用夏变夷,当然就是文明的进步。这还用说吗?

 

所以,看到藏区独特的文化或者风俗,赵尔丰可没有兴趣去理解,去分析其中的价值。他直接就用中原汉地的制度风俗取而代之。关于婚姻制度,对藏区的自由婚配,一妻多夫,他嗤之以鼻,认为是乱伦败纪,要严禁。规定必须一夫一妻,他印发婚书——也就是结婚证。结婚不领证的,要惩办。

 

赵尔丰还在藏区推行百家姓,让各地百姓自领一个,以便追祖求宗,知道自己的家族来历,也防止近亲结婚。在丧葬习俗上,赵明令禁止天葬、水葬等,要求实行土葬,认为“按大清律,(天葬)属禽兽之不如……按国法亦在必诛。须及早禁革”

 

对藏人的穿着打扮,赵尔丰尤为不屑,要求“不得再似从前之披头散发似活鬼一般”“尔等男女皆不穿裤,自问是何形象”。在藏区,赵尔丰还推行“厕所革命”,在大街小巷设立公厕,禁止随地大小便。

 

总之,赵尔丰的改土归流,不仅在政治上实行国家的直接统治和管理,而且在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大力改造“化外”之地,而改造的方向,就是边地内地化、中原化。

 


当然,赵尔丰的这些改革,从今天的角度看,肯定有不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简单粗暴的弊端。可是,看到赵尔丰在川边藏区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叹不已的是:即使是在国势不振的清末,中国人也曾经如此自信过。

 

这种对自身文化优势的高度自信,其实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赵尔丰所作所为,相信在古人看来,很正常,就是一个士大夫应该做的事情。自古以来,在落后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明的士大夫,前后相继,连绵不绝。比如苏东坡之于海南,王阳明之于贵州。这些地方,都因为中原文化精英的到来和教化,而深深受益。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解放西藏等地的历史进程中,也有这种对于自身制度、文化先进性的充分自信。但是,这种自信,由于中国一度的贫穷落后而遭到严重冲击,可说所剩无几,以至于现在国家要特别提出“四个自信”。

 

从这个角度来说,赵尔丰这种自信的中国人,已经是有些陌生的形象了。我们不太习惯看到如此自信的中国人。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充满自我怀疑、自我贬低乃至自我否定的中国人,而且,还多半会同时有对异文化的盲目崇拜和神化。

 

国家的复兴,必然会表现为对自身的充分自信。因此,有理由相信,中国人全面恢复历史上长期拥有的文化优越感和自信,就在不久的将来。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两世为人”看世界

中国历史的深层规律 ——曹丕的焦虑

从一件小事看周总理应对危机的能力

古人怎么对付“躺平”

为革命正名,理解中国人

原子弹确实有用

中华文明一个不为人知的强项

中国外交面临的战略大挑战

平静的世界被打碎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对社科理论的挑战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看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