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个人跑步跑出来的人生意义

李子旸 李子旸 2022-08-10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整理书架,翻出一本老书。确实很老,1981年出版的,定价只有0.75元。而且,当初我是从旧书店买到的这本书,只花了4毛钱。

 

                         

 


这是冯骥才的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我从头到尾仔细读过。其中几部作品,印象非常深,这么多年一直难忘。因为这几部作品,在我心目中,冯骥才真是个好作家,虽然现在他老人家后来不怎么写这种现实主义的作品了。

 

今天聊聊其中的一个中篇小说《早起跑步》。

 

小说的时代特征很明显,是“文革”刚结束那几年,各方面都在“拨乱反正”。这个时代特征,距离今天比较远,有些陌生,但类似的一点是:当时,就兴起了早起跑步锻炼的风气。不过,和今天的“跑步党”不同,那时候的人,对跑鞋等器材,没什么概念。

 

小说开头,一个瘦瘦的中年男人和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女人,二人早上结伴在公园里跑步锻炼。二人并非一家两口子,只是早上跑步时偶然遇到。结伴而跑,是为了互相有个促进。显然,二人都是跑步新手,刚跑了几分钟,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一定要有转折和冲突,要有读者意外之处,否则,何必写小说呢?这两个跑步党,有什么曲折的故事可讲呢?

 

直接的情节是:这二人跑步锻炼的“坚持性”,有很大差距。那瘦瘦的男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周顶多来个三天。又过了些日子,干脆不来了。

 

那胖女人却持之以恒,天天坚持,风雨无阻,即使有蒙蒙小雨,也要打着伞坚持早上跑步,并且,成效明显,原来胖乎乎的身体,已经成功“瘦身”,整个人也变得利索多了,天天精神抖擞的。

 

意外之处在于,如果说有正面和反面人物之分的话,不能坚持锻炼的瘦男人,反而是这个小说的正面人物,那持之以恒的胖女人,就算不是坏人反动派那种反面人物,也是被讥讽和嘲笑的对象。

 


这要从“七年”说起。二人在锻炼上,有个奇怪的共同点,都是为了能再活“七年”。

 

那瘦男人原来是个总工程师,“文革”中被打倒,一直被折腾,没法工作,并且身体被搞得很糟,瘦得像根竹竿。“文革”结束,他已年届六旬,虽然可以恢复工作,但身体跟不上劲儿了,力不从心。可是,他规划了一个大项目,大概需要七年时间。

 

为此,他找到医生,看看有什么办法。医生建议他早上跑步健身,至少能再活上十年。瘦男人一算,每天跑步一个半小时,占全天工作时间的20%,多活十年,减去20%也就是二年的锻炼时间,还剩八年,够本,值得干。于是,他就开始每日早起跑步,为的就是能再活上七年,把那个大项目做完。

 

那胖女人呢,解放前家里很有钱,一直在家里吃现成饭。后来政治运动中存款被冻结。“文革”结束才予以发还,有个好几千块——这在当时堪称巨款,属于怎么花也花不完那种。

 

胖女人的丈夫已经去世,也没有子女,她必须独自承担花掉巨款的“任务”。为此,她天天大吃大喝,胡吃海塞,不久身体就出现各种问题。找医生看病,医生说你这么吃下去,心脏负荷太大,再有四五年就差不多了。她一听大惊,人死了,钱没花完,这如何甘心?!

 

医生建议,你别那么胡吃海塞了,改吃清淡的,就能健康长寿。胖女人摇摇头,这不行,要是吃都吃不好,活着也没啥意思,不如死了。有没有既能放开吃又能活的办法?医生说,那你就早起跑跑步锻炼锻炼吧。只要你能坚持天天跑步,再活个七八年没问题。

 

七八年什么的,医生其实只是随口一说,但胖女人却很认真。她坚定地说,只要能痛痛快快地想吃啥吃啥地活上七年,她就知足了。好,就这么办,从明天起早起跑步。

 

就这样,两个都是想通过锻炼再活七年的人,早上在公园里相遇了,他们就此开始结伴锻炼。

 


那么,那个瘦男人为什么没坚持下来呢?原来,研究一段以后,他找到了突破口,完成那个大项目,不再需要七年那么长时间了,估计一年多就够了。这样一来,瘦男人就不舍得每天再花一个半小时去锻炼了,况且,他经常熬夜工作,早上根本起不来。早起跑步,就这样半途而废了。

 

更要命的是,拼命工作一年多以后,瘦男人突发脑血栓,倒下了,被送进了医院,凶多吉少。好在那个大项目基本完成了。某种重要产品的产量因此大幅提升很多倍。

 

而那个胖女人,一直坚持早起跑步。后来,医生再遇到她的时候,居然没认出来——她的变化太大了。胖女人向医生感叹,早起跑步锻炼的效果太好了,并且,嘲笑了有些人不能坚持半途而废。医生当然知道她说的是谁。

 

写到这里,读者已经能看出作者要说什么了。在小说中,作者借用医生之口说出了“主题思想”:

 

一个为别人活着的人,常常会忘掉自己;一个为自己活着的人,时时都要把自己摆在生活的首位。

 

许多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在旁人眼里都是不可理解的。这由于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认识不同。

 

当初,我看到这部小说的时候,年纪很小。后来又看了许许多多的小说,大部分看过以后就忘了,但这部小说却一直难忘。说这部小说影响了我的“三观”,并不夸张。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部作品其实有不少稚嫩生硬之处,时代特征——或者说局限性——也太强。比如政治运动后发还存款等事,今天的人已经完全无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小说的主题思想,其实并不过时。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日益繁荣,现在,很多人也活得越来越精细和仔细了。举凡衣食住行方方面,都力求尽善尽美,身体健康,更是重中之重。为了事业奉献、牺牲等等说法,被认为是愚蠢和被利用。“时时都要把自己摆在生活的首位”才是天经地义。不这样做,那不是大傻冒么?

 

当然不能说这种生活方式不好,但这部小说中那个在蒙蒙细雨中打着伞坚持早起跑步的形象,可能给我留下了某种“阴影”,让我对这种全心全意、不厌其烦让自己活得更舒服、更惬意的人,总有不好的感觉,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一个时时把自己摆在生活首位的人,势必会“越活越小”。不管他的生活表面上看多么精彩纷呈,但底色终究是苍白的。这种人的生活,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活力。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大话题,大家平时并不经常涉及,甚至会有意回避。经常摆弄这些话题,也像是鸡汤,很讨人嫌。可是,每个人实际上都跳不出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在生命的某个时刻,你必定会产生对此的思索和相关的决断:我到底为什么而活?

 

让自己的生活更舒服、更惬意,当然很好,没什么错,祝你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但这毕竟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对人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自己这一生要做的事,或者说,知道自己人生的使命和意义,并为此而奋斗到底。

 

这个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做到,任何“精彩纷呈”的人生,其实都是一种掩饰,掩饰其内在的空虚、无聊和不安。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中国的大扩展 ——元和清的历史地位

华夏是怎么扩展到南方的

再论为什么要解放台湾

“两世为人”看世界

中国历史的深层规律 ——曹丕的焦虑

从一件小事看周总理应对危机的能力

古人怎么对付“躺平”

原子弹确实有用

中华文明一个不为人知的强项

中国外交面临的战略大挑战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看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