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光影像笔记㊶ | 局部与放大 | 朱声仄《又一年》
41
朱声仄《又一年》
∨
编注
影片《又一年》,作者朱声仄,1987年出生,武汉人,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及新媒体专业毕业。朱声仄第一部影片是2012年在武汉一个打工子女学校拍摄的《虚焦》,《又一年》是第二部作品,片中拍摄对象来自第一部片中一个女孩,有关该女孩及她的家庭。片长3小时。
朱声仄《又一年》2017年入选日本山形影展,参加同一个影展回来的章梦奇(入选影片《自画像:生于47公里》)说起影展期间观看的印象深刻的中国作者影片,《又一年》是其中一部。
和朱声仄联系,询问是否愿意提供影片在秦家屯作者群作为学习交流放映,作者表示乐意。
《又一年》2017年10月31日在秦家屯放映并后讨论,之后还有继续分享感受者写文到草场地邮件组。我这篇文字是其中之一。
吴文光
2019.6
介绍《又一年》一片,可以一句话就说完:一个武汉打工家庭一年里13个吃饭时间。从影像构成方面说,是13个固定镜头,顺序是1月到12月,最后一个是轮回到次年开端。
看这部片子后,我最想说的一点是:局部与放大。
这部13个镜头构成的片子,内容是一个家庭的饭桌时间(基本是晚饭),13个月,一月一次,1月开始,顺序到12月。整部影片就13个镜头,一律固定,无任何变焦或推拉摇移变化,13个镜头,短约十几分钟,长约20多分钟。
直白说就是,这部3个小时片子要让观众看一个家庭吃13次饭,而且是“一个全景到底”方式的“13次吃饭”。
影片明显脱离常规纪录片路数,“观念植入”方式,我感兴趣的倒不是这个观念,当代艺术的“观念盛行”年代领教太多,我在乎的是作者决定了“观念”之后的“如何实现”。
作者明显是有足够准备的,一个家庭的选择,每月一次拍摄的选择,具体到“晚饭时间”选择,还有“实际拍摄素材”到“剪辑入片段落和时间”的选择,作者深知“要的是什么”。
我理解影片追求的就是:局部,局部,彻底局部。换句话说,既然不存在“全知全能广角”,何不如微观到最局部呢?
一间屋子(目测10平米左右),焦点中心是饭桌,靠墙有床两张,再有每次都少不了的电视(或声音),然后就是活动在这间屋子里的一家6口人,中年两夫妇,三个孩子(大女14、5岁,二女4、5岁,小儿子两岁左右)及奶奶,片中一家人大部分时间围桌而坐(吃饭时间)。目击“这一家人一年中的13次晚饭时间”镜头(或者说作者位置),是待在屋子某一处,位置每月不一样,或门边,或床上,或直接靠近饭桌。
然后我们看到的就是从1月顺序数下去到次年1月的13次“每月一家人吃饭”,13次吃饭,镜头一动不动,流动其间的是在场人说话,涉及今天挣钱多少、村里某个女人试图超生等等的对话,时不时的无主题东拉西扯,不断跳出的孩子突然喊叫,某件东西该不该给人或谁更辛苦之类的两口子争执,还有女人对婆婆的吼骂,大女儿顶嘴母亲……典型的贫寒之家油盐酱醋一地鸡毛。
这部影片给我们看的就是这个。看片前我大概知道这个,还是缺乏信心:作者凭什么把我摁牢在座椅上?
影片第一个镜头,“一月”里的一次晚饭时间,镜头位置在门边,画面右侧是饭桌及椅子上的五岁二女儿,她在看对面播放动画片电视,电视机两侧,一边是一个头发花白老人(后来知道她是家里最长辈,奶奶,也是话最少之人),一边是大女儿,老人没有看电视,大女儿在看。画面中开始是这三人,画外音传来旁边厨房做饭声音,还有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对话(诸如“康康乖,爸爸要回来了”)。画面进行下去,这个家庭的另外三个人(两夫妇及小儿子)陆续出场,围坐饭桌,吃饭,说话继续,动画片继续。
影片这个开头镜头大概20分钟左右,我经过了这么几个心理:有点难耐,想抽烟解闷(但我给自己立了“减烟令”:不在看片时抽烟),发愁如此继续下去该怎么熬过去。第二镜头,“二月”开始一会,我打了个小盹(约两分钟),缓过来后,精神头就好了,看下去,每个月继续,到春天,到夏天,再到冷天(从画面中人物穿衣来看),日子过得流水一样,我的看片也顺流水淌下去,我被席卷其中。到最后一个镜头,“又一年”的又一次饭,我发现我和饭桌旁的这家人竟然有点恋恋不舍感觉了。
我问我自己,如果这家人如此吃饭下去、作者也如此一年又一年拍摄下去的话,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我会愿意看下去吗?回答是:愿意。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表达了我对这部影片及作者的基本感情。要说理由,我最想说的是,“被放大”。一种艺术的最佳实现,可能就是,最为局部的呈现,而且是最为直接的手段,获得的是无限多的放大。这个“放大”就是影片核心所在。至于对其他看片人来说,有否被放大,放大或多或少,延展到何处止步,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