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文光影像笔记之51| 人民啊人民!|(《柬埔寨之春》克里斯·凯利,英国)

草场地工作站 草场地工作B站 2022-07-15




吴文光影像笔记51| 人民啊人民!  


《柬埔寨之春》A Cambodian Spring

导演:克里斯·凯利Chris Kelly英国

121分钟/2017


编注

2018年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有两部涉及“人民”的片子想写,一是智利片子《亲密正义》,追寻调查智利皮诺切独裁统治残暴历史,调查以“历史切片”方式展开,影片导演追寻调查的是自己的小姨与前统治者“不光彩的历史”。二是英国导演克里斯·凯利拍的《柬埔寨之春》,以金边郊区民众为土地家园被粗暴开发占有而抗争投影出一个“新柬埔寨”。


想说这两部片子,前者是对影片内容与处理手段使用有些感受,后者则是因为被影片内容刺激,这篇笔记取名“人民啊人民!”。

 

吴文光

2019.9

 

《柬埔寨之春》这部片子,导演是英国人克里斯·凯利(Chris Kelly),看影展手册介绍,导演好像是一个常住柬埔寨的外国人,做自由记者,给外国媒体写稿,“影片创作简历”上只有2017年完成的《柬埔寨之春》一部。这部两个小时长度的片子,凯利花6年时间拍摄,再花3年时间完成后期制作,一部片子花9年时间。

 

片子看了,的确是一部“跨年代”的追踪拍摄,一次抗争运动的起落跌宕,各种事件及不同人物登场,没有若干年的跟踪拍摄,难以展示出其脉络线索。

 

影片手法来看,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直接电影”手法,摄影机镜头始终固守一个“外部观察者”位置,静观默察人物活动与事态变化,当然导演的立场是明显的,即站在“反抗民众”一边,至少片子的三分之二是这样,之后“反抗民众”内部出现分歧和裂缝,镜头选择了“中立旁观”。看片到这里,我体会到拍摄者藏而不露的内心,似乎可以归为一声感喟:人民啊人民!


 

柬埔寨这个国家,一向被描述成“苦难深重”,远的不说,70年代初军人政变,西哈努克国王流亡,接着残暴红色高棉兴起,之后越南入侵,再之后内战,直到90年代初,逐渐稳定开始重建。2000年我去柬埔寨,金边大街上还有持枪士兵拦住车辆检查。在别的国家碰到70年代从红色高棉逃难出来的柬埔寨华人,说起当时的柬埔寨,脸上发白,不停摇头。

 

定居法国的柬埔寨电影人潘礼德,就是当年从红色高棉劳改营逃出来的幸存者,逃出来时他14岁,先在泰国难民营,后到了法国。有这段个人经历,是他在2003年回到柬埔寨完成《S21-红色高棉杀人机器》一片的重要原因。

 

我是在看了潘礼德这部片子后,对红色高棉历史有了细节并形象了解,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子,以后再看到的有关柬埔寨纪录片,基本上是“历史曝光与揭露”,《柬埔寨之春》给我打开的是另一道门,看看“民主后”的柬埔寨人如何。

 

按时间推算,《柬埔寨之春》拍摄于2008年至2014年之间,起因是金边郊区一片居民区被征地做房地产开发,本地居民不干,拆迁机械与人马强行进入,当地男女老少奋起抗争,政府警察介入,镇压,抓人打人捕人,百姓持续抗争……

 

这类拆迁与反拆迁版本在我们这边早已被读烂了多少本,而且至今依然续本不断,我想看这部片子,是有兴趣“柬埔寨版本”有什么不同。我看到的主要不同有:这是一场持续6年(影片结束故事并未完)的马拉松抗争,而且不是单个的“钉子户”,是一大群组成的“钉子众”;还有就是,抗争领头人是女人,片子中唯一个闪亮抗争男性,是一个从寺庙赶来支持的僧侣。也许这是出于影片作者叙事塑造,总之我在影片中看到的出彩人物都是女性,她们冲在抗暴前列,她们在示威集会上激昂发言,她们被抓捕入狱,之后,下一代——这些女人的女儿(七八岁至十几岁)前仆后继冲上来……柬埔寨人!柬埔寨女性!


 

影片的英文名是A Cambodian Spring,“春天”,是“柬埔寨的”,限制为单数“一个”,合在一起是,“一个柬埔寨的春天”。我的理解,这个“春天”是特定的,单指的,在一个所谓的“柬埔寨春天”到来之时,这个曾经伤痕累累的国家与人民在“民主后”怎么度过?这大概也是涉及亚洲不少国家“转型正义”时的人民处境。

 

这部影片有众多人物“出场”,抗议,集会,示威,街头抗暴,都是大面积人群并且纷乱嘈杂场面,但片子紧扣住三个人物,其中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僧侣,一个穿黄色袈裟的光头和尚,他是越过寺规(不介入或参与世俗争斗),加入到抗争人群,并且不惧寺庙开除威胁(结果是被赶出寺庙,取消僧侣身份),始终站在反抗者中,并成为无形领导者,让人心生敬佩。另外两个人物就是抗争领头女性,30多岁,有儿有女,面目柔软,举止却坚硬,嘘嘘的是,反抗运动后期,内部分歧出现,两个女领袖反目,各自为阵,还肉搏撕打。

 

影片开始,是两女性领袖之一,她在家里,翻开运动期间照片,由她的回忆开始影片。影片结尾,也是同一场景和人物,谈到这些照片,她说这是她的珍贵纪念。猜测这是影片收尾时的特意拍摄,大约想以此建立影片的“叙述线”。

 

当然这是一部明显“外国人看柬埔寨”的片子,这个倒也无所谓,不管什么人“看”,有其“看”,才有我的“看”,我感激这些影像作者。我是想说,身在其中的柬埔寨人呢?他们怎么看呢?潘礼德?他是有相当优秀影像创作能力的柬埔寨人,但他人在法国,不可能花6年时间追踪一个事件。去年初我在日内瓦电影节看他的新片《流放》(Exile),看之前我很期待,但看完后感觉失望,一个曾经以镜头针一样扎在柬埔寨身体上的电影人,在这部片子“玩影像”到飘在空中地步。失望情绪影响了我,和这个认识好多年的老熟人面对面我不知该说什么。

 

潘礼德不在现场,那其他的柬埔寨人呢?那些年轻的柬埔寨人呢?影片上看到,人群抗争纷乱现场,有不少手持摄像机人,其中就有柬埔寨面孔,他们拍的素材做什么用呢?

 

写到这里,脑子里跳出影片主角之一,那个身穿黄袈裟的僧侣,在影片中出现,他大部分时候是手持摄像机的,是的,他也在记录。我渴望着看到这个僧侣能做出片子!一定是完全彻底不一样的片子。



吴文光影像笔记

吴文光影像笔记㊼ | 审查与被审查 |《电影剪查》(导演:柴鲁恩·尼萨,印尼)

吴文光影像笔记㊽ | “好看的纪录片”|《透明世界》(导演:瓦多·库策夫,格鲁吉亚)《丑车上路》(导演:舍帕尼亚克,波兰))

吴文光影像笔记㊾ | “这绝不是一部电影” | 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

吴文光影像笔记㊿| 隔岸观“火” | 《纪录片:历史、美学、制作、伦理》序(李道明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