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古】灣仔,依舊五光十色

2017-07-23 鳥取 香港薈

由於公司的辦公室要從灣仔搬到尖沙咀,所以今日是在灣仔工作的最後一日,雖然在灣仔上班還不到一年,但這些日子卻令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希望更了解、更熟悉灣仔。



下班後,我最愛由皇后大道東,經蘭杜街走莊士敦道,走過修頓球場,然後到灣仔地鐵站;又或者休閑地從日、月、星街,經聖佛蘭士街到皇后大道東,走進春園街或利東街(囍帖街),然後到達灣仔地鐵站。


兩條路線都各有特色,沿途有很多介紹附近歷史的路牌,也有很多被翻新的古舊建築物、店鋪,就像走進一個歷史博物館一樣。




富有特別的人情味



其實、灣仔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該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港英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雖然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但亦富有一種人情味。


灣仔的涼茶鋪依舊樸素。


該區的大部份食肆都提供價廉物美的食物。區內有很多港式茶餐廳,售賣奶茶、菠蘿包及蛋撻等地道美食。更有涼茶鋪售賣涼茶和廿四味等有藥用療效的飲品,使居民能節省看醫生的金錢。前香港總督彭定康更於返回英國之前品嚐過灣仔的涼茶。


舊貌風情 保留如昔


昔日的大排檔已買少見少。


另一種港式食肆大牌檔(大排檔),則是昔日灣仔常見的食肆。雖然用膳環境既炎熱又不衛生,但很多居民都享受那些既便宜又新鮮的中式食品,如腸粉、粥及炒麵等。不過,由於香港政府有意取締大牌檔,故灣仔以至於其他地區的大牌檔已所剩無幾,或搬到街市的熟食市場內。


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素食餐館東方小祇園已營了逾一世紀。


較有消費能力的居民則較喜愛光顧酒樓(昔日是茶樓)「飲茶」,在喝中國茶之餘品嚐一盅兩件的點心。灣仔區內有三間歷史悠久的著名酒樓,分別為龍門大酒樓、雙喜樓和英京大酒家已走進歷史,1920年代開業、為全港第一間海鮮酒家的新亞怪魚酒家也早已消失,意味著傳統的舊式大酒樓將完全消失於灣仔區。但灣仔亦擁有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素食餐館東方小祇園,已經營了逾一世紀。


華洋雜處 尤如香港縮影


1950年代,西餐廳波士頓餐廳開業。


西式餐廳方面,灣仔早年並不算多,當時較為出名的是售賣牛扒為主的波士頓餐廳。1980年代起,各種地區特式食肆的逐漸踴現於灣仔,常見的有日式、韓式、越式、泰式和印度式。區內亦有很多港式和美式快餐店,謝斐道和駱克道亦有很多酒吧。灣仔可以算是香港作為美食天堂的一個縮影。


謝斐道和駱克道酒吧林立。


而且,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昔日「小海灣」近在咫尺


今日皇后大道東,大王東街和大王西街「洪聖廟」附近一帶,就是原來名爲「灣仔」的小海灣所在地。


灣仔之名來源於現今灣仔洪聖廟(1847年落成)一帶原來的小海灣地貌,故當地村民稱呼該海灣爲「灣仔」。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持續的移山填海,昔日的「小海灣」早已不復見。今日皇后大道東,大王東街和大王西街「洪聖廟」附近一帶,就是原來名爲「灣仔」的小海灣所在地,也是當時是居民捕魚的主要地方。惟經過多年的填海,海岸線早已北移數百米,現時皇后大道東一帶已被商業大廈及住宅大廈包圍。



1881年港英政府根據民俗將「下環」之地正式命名爲「灣仔」。


在香港開埠後,灣仔附近成爲華人的聚居地,而當時的香港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有「四環九約」的通俗分區,而現今灣仔到銅鑼灣禮頓山以東一帶被稱爲「下環」,爲「四環」其中一環。至1881年港英政府根據民俗將「下環」之地正式命名爲「灣仔」。


相關連接:【港古】香港曾有殖民地「首都」?


豪宅春園變妓寨

寶順洋行東主顛地所建的私邸「春園別墅」。


1840年代,英國人到來以後,春園街(Spring Garden)附近很快就開始發展。起源為寶順洋行東主顛地(Lancelot Dent)在此建一私邸「春園別墅」,其範圍由灣仔道伸展至大王東街。別墅內有一小湖供划舢板之用,其水源乃由石水渠街所引入。春園英語本來的意思是指花園內有一泉水(Spring)。至於春園街附近的汕頭街和廈門街等,當時則為儲存準備運到不同的口岸城市的貨品倉庫。而船街、麥加力哥街則為停泊及維修船隻的碼頭及船塢。後來顛地破產,春園亦於1867年消失。


1925年春園街妓寨。


上述地段於1930年代前是繼石塘咀後另一妓女流連之地,她們在一些稱為大number(號碼)妓寨的唐樓(唐樓門牌大大地鬆在柱上而得名),但與石塘咀不同的是有洋妓提供,甚至西片《蘇絲黃的世界》亦於灣仔取景。


香港首家發電廠


香港首家發電廠在春園街以西的日、月、星三街附近


至於在春園街以西的日、月、星三街附近是香港首家發電廠的舊址。至於灣仔道以東、今日活道一帶原為一小山丘摩理臣山,曾經是石礦場。石礦至戰後方才開採完畢後,摩理臣山亦被夷平。現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理臣山分校至今仍有一角石牆為紀念。


從香港開埠到20世紀中葉,港英政府對維多利亞城的官方分區可分爲東、中、西三區,根據維多利亞城界碑所示,維多利亞城東界在現今跑馬地黃泥涌道,故可肯定灣仔一帶屬於當時的「東區」。1963年,港英政府對香港島北岸及九龍半島重新分區,灣仔之地被確立爲「灣仔區」。到了1982年香港建立區議會制度,原「灣仔區」與「銅鑼灣區」和「跑馬地區」合併成「灣仔區」,即包括了銅鑼灣、天后、跑馬地、大坑、渣甸山及灣仔峽等地,並沿用至今。



尚有相關【港古】故事,可按以下連接:

【港古】百年的香港立法制度

【港古】皇后碼頭——見證香港跨越殖民地時代

【港古】添馬艦中的添馬

【港古】香港曾有殖民地「首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