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了解那些幕后的故事
印象中,《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关注最多的是当代作家及其作品。继《深度对话茅奖作家》《以笔为旗》《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后,她的新著《深度对话鲁奖作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晋瑜一次次汇集体现文化记者使命担当的作家访谈,一次次用心用情绘就关于文学的心灵地图。能够想象出她快节奏、高效率下难掩疲惫的工作日常:不懈地阅读、思考,不倦地奔跑、写作,不停地积累、沉淀,她的职业生涯与当代文学联系在了一起。
《深度对话鲁奖作家》是舒晋瑜追踪采访7届49位鲁奖获得者和10位评委的访谈录。全书以备受关注的“鲁奖”为切入点,从创作和评奖两个角度透视中国作家与文学界。晋瑜用一双透彻的眼晴认知那些闪耀文坛的作家,带着深邃的思考走进作家和作品,让我们得以了解幕后的故事。
《深度对话鲁奖作家》舒晋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69.00元
每篇作家访谈前的《采访手记》,文字不长,视角独特,引人入胜。比如,她提到池莉“天生不善于应酬,也不乐于应酬。写《来来往往》的池莉,其实喜欢独来独往。” 她提到冯骥才“与时间赛跑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为此付出无比艰辛甚至悲壮的劳动。他把书桌放在了田野上,在大地上思考,让思想生出翅膀,长出双脚。”她提到,“刘庆邦不会玩花活儿,很多作品都是展现当下社会的生存状态,表现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困惑。”
当然,更多的文学信息藏在晋瑜的访谈稿中。比如,学医的经历对池莉一生的写作以及认识人性与生活本相,影响巨大。再比如,铁凝从小学就喜欢写日记。在当时中国文化荒凉的背景下,偷着读了很多禁书、书店里被下架的书,还读了一些被“批判”的名著,这些都成为她最初的文学准备。晋瑜的访谈,始终带着问题和思考。围绕问题和思考,她反复追问,如实记录,以或温和或犀利的文字介入文学,让我们走进作家真实的心理世界,看到文学的另一番风景与天地。比如,与何建明对话,她提到作家的立场问题。何建明认为:“心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才有乾坤。这样的写作标杆要树起来,这是作家应有的写作立场。”与韩少功对话,晋瑜提到,您曾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对中国的文学评奖怎么看?会不会觉得遗憾?韩少功答:“我没把获奖的作品读全,但相信大多数是实至名归,受奖无愧的。即便有的写得不够好,但得到一些鼓励也不是坏事。” 这样的对话,亲切坦诚,温婉透彻,有利于增强读者对作品的认识,也能弥补读者对作家人性的了解。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迟子建因此评价说:“舒晋瑜有一双美丽而忧郁的眼睛,她的访谈是这双眼睛对作家的一次次打量,也是对世界的一次次打量。”
面对如此多的作家和作品,该有多大的阅读量才能做好足够的采访准备?面对数十年来文学风尚的变化以及文学作品、文学评论的多样性、丰富性,该有多丰厚的专业素养和写作勇气才能担此重任?完成36位茅奖作家和10位评委访谈之后,晋瑜着手对话鲁奖作家。鲁迅文学奖评选门类多、获奖作家多,争议多,相对于茅奖更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挑战性,因此,有文学界的前辈善意地提醒过晋瑜:“这事儿做不好,可是要招骂的。”晋瑜还是坚定地去做了。如果说获奖作家在用作品讲述中国故事的话,晋瑜则用访谈录的方式讲述作家的故事,努力向我们展现他们的可信、可爱、可敬。二者笔下,皆为乾坤。对舒晋瑜而言,这字字句句浸透心血的写作,是责任所在使命使然。以文学的名义,过去,现今,将来,晋瑜都是坦然的。
晋瑜刚参加工作时,我们是同事,同在山东桓台报社担任编辑记者。编采工作之余,她将大把时间花在阅读上,许多作家的作品,为她熟知。我常想,她是否从那时起,就关注这些蜚声文坛的作家与作品?她为文学付出的准备是否从那时就已开始?她的对话之所以得到作家们的认可,大概与她对文学的长期热爱、对作家的持续关注有关。温婉柔弱的外表下,晋瑜关于文学的梦想始终如海浪般翻腾。她内心关于文学的主见,执着,坚韧,不可动摇。
“作文不振扬、不透切,只是悟处未到。悟从思入。”这是明代王之垣的话。舒晋瑜长期关注作家,用心走近作家,所思深刻、所悟通透。正如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认为,舒晋瑜的深度对话“超越了一般评论与报道,往往单刀直入,切中创作中某些症结,也涉及评奖背后的诸多史事。往后的文学史写作可能会看重此书。”
尽管这种采访和写作很累,晋瑜还是享受这一过程。正如她在该书后记中所说,“感谢文学,不知不觉陪伴我走过二十年的历程,我的生命因此丰盈且愉悦。”晋瑜一直在路上。一个柔弱女子,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接受种种挑战,作为看着她靠自己努力一路成长起来的同事、兄长,我为她的不俗成果感到高兴,但想到附着在上面的艰辛,依然感到有些心疼。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初审:江玉婷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排版|童 尚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