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这一年,这些文化名人离开了我们!

好书探 2024-01-29

2022年走到尾声,多位文化界名人相继离世。


他们有的在自己的艺术领域有所建树,有的用文字陪伴了几代人的青春。在文艺界,我们失去了创作出“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写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叶茂中、两度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张洁。热爱书籍、诗歌的模范书局创始人姜寻的逝世更令人痛惜,他在库房搬书过程中意外身亡,享年51岁。


翻译界,噩耗也接连传来。罗新璋、屠珍、张玲、易丽君、“萨特研究第一人”柳鸣九等翻译家们,曾用自己的笔触和思想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如今,他们的脚步永远停在2022,我们不得不一一作别。


赵葆华(1945年~2022年1月2日)


2022年1月2日,编剧、作家赵葆华因病去世,享年77岁。


赵葆华1945年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作家、编剧,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1978年,开始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总编室编辑,艺术办副主任。1982年,担任爱情电影《蓝天鸽哨》的编剧。1989年,创办报刊《中国电影周报》(后改为《中国电影报》)。1996年,出版小说《爱情为你遮风雨—赵葆华电视剧作选》。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至爱亲朋》。2005年,担任传记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的编剧,该片获得第7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2009年,担任剧情电影《守护童年》的编剧。2015年,担任剧情电影《因为谷桂花》的编剧,该片入围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原创剧本奖,获得第6届中国影协杯优秀电影剧本奖。2017年,由其担任编剧的医疗题材电影《你若安好》上映。2018年,担任首届运河主题国际微电影展评委会主席。

(环球网)


姜寻(1970年2月~2022年1月16日)


模范书局创始人、诗人、图书装帧设计师、雕版收藏家姜寻,因不慎跌落意外身亡,于2022年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51岁。


姜寻,辽宁沈阳人。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历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大型美术展数十场。近年来专注于图书封面设计,为国务院国管局、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协和医科大学、中华书局等单位设计图书封面及相关产品千余种,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书展,并获得“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装帧设计奖”“中国最美的书”等多个奖项。曾任中国出版艺术委员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文津雕版博物馆常务馆长、煮雨山房艺术总监。

(新京报)


张洁(1937年~2022年1月21日)


2022年1月21日,作家张洁在美国因病逝世,享年84岁。


张洁,辽宁抚顺人,中共党员,中国当代作家,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文学创作一级。张洁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性作家,是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作家。她是我国第一位获得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三项国家奖的作家,也是唯一两度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张洁写作的《沉重的翅膀》《无字》《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获意大利骑士勋章及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多国文学奖。

(光明网)


张北海(1936年~2022年8月17日)


美国纽约当地时间8月17日,《邪不压正》原著作者张北海逝世,享年86岁。


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1949年随家人迁往中国台湾,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随后前往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攻读比较文学硕士学位。他曾师从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学习中文。1972年,张北海定居纽约,此后在联合国工作了20余年,担任翻译与审校工作。

(新京报)


西西(1937年~2022年12月18日)


作家西西因心脏衰竭于2022年12月18日8时15分逝世,享年85岁。


西西是香港文学重要作家,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7年生于上海,1950年随父母移居香港,曾任教职。西西的著作多元,包括诗、散文、长短篇小说、书评等四十多种。代表作有《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候鸟》《飞毡》《哀悼乳房》等。2022年5月23日,西西获第十六届香港艺术发展奖之“终身成就奖”。

(澎湃新闻)


王贵忱(1928年~2022年10月26日)


2022年10月26日晚,知名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收藏家王贵忱先生辞世,享年95岁。


王贵忱,1928年生,辽宁铁岭人,是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被潘景郑先生誉为“魁奇之士”。他早年参加革命,1949年随军南下,寓居岭南七十余载,先后担任粤东交通银行经理、汕头地区建设银行行长、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负责人,以及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广东省钱币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广州大典》顾问、广东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顾问等职。

(澎湃新闻)


叶茂中(1968年~2022年1月13日)


中国营销策划专家和品牌管理专家,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创始人兼董事长叶茂中,因癌症晚期,于2022年1月13日在上海去世,年仅54岁。


1997年,叶茂中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陆续服务了“圣象地板”“北极绒保暖内衣”“真功夫快餐”“大红鹰”“柒牌男装”“雅客V9”“361度”“红金龙”、“蚁力神”等多个品牌,这些品牌的知名度和销售业绩得到极大的提升。其中真功夫快餐从东莞几家小店6年达到全国直营店540多家,成为全国中式连锁快餐第一品牌。

(北京青年报)


郑敏(1920年~2022年1月3日)


2022年1月3日,诗人、诗歌评论家、学者郑敏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郑敏,1920年出生于北京,福建福州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读哲学系。在西南联大就读期间开始创作诗歌,1943年开始陆续发表诗歌作品,得到当时诗歌评论界的高度肯定1949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确立了她在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1955年,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工作,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从上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的80年间,郑敏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1981年《九叶集》出版,“九叶”诗派由此得名,郑敏也成为“九叶”诗派中的一员。“九叶诗派”成为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青年报)


刘先平(1938年~2022年1月10日)


安徽省文联退休干部、省作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刘先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10日在合肥去世,享年84岁。


刘先平1938年11月出生在安徽肥东县,他1961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合肥师专、合肥六中、合肥十中教师、合肥市文化局干部、《安徽文学》编辑部主编、安徽文艺出版公司经理、《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杂志社主编、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省儿童文艺家协会主席。2012年5月退休。作为大自然文学的开创者,他曾经两次横穿中国,从南北两线走进帕米尔高原,两赴西沙群岛探险、三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四次探险怒江大峡谷、六上青藏高原,被誉为“中国当代大自然文学之父”。

(大皖新闻)


冯德英(1935年~2022年1月17日)


2022年1月17日,作家冯德英因病医治无效在青岛逝世,享年86岁。


冯德英,山东乳山人,1935年出生,曾在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通讯学校学习,毕业后到华东空军航训大队深造,历任空军某部报务员、电台台长、雷达指挥排排长等职,1959年调至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任专职创作员,1980年转业回山东工作,历任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兼党组书记等。


冯德英为众人所熟知的作品是《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苦菜花》是他22岁时出版的长篇小说,也是其处女作,后被改编成电影,作为抗战胜利20周年献礼片上映,他也成为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北京晚报)


罗新璋(1936年~2022年2月22日)


2022年2月22日17点13分,法语翻译家罗新璋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5岁。


罗新璋先生生于1936年,浙江上虞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法语专业。1963年在外文局《中国文学》杂志社从事法国文学翻译工作,1980年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译审。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罗新璋著有论文《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外翻译观之“似”与“等”》《钱锺书的译艺谈》《释“译作”》《译艺发端》,校读《傅雷译文集》十五卷,译著有《列那狐的故事》《特利斯当与伊瑟》《红与黑》《栗树下的晚餐》等,编辑有《翻译论集》。罗新璋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概括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认为中国译学理论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并能够在国际占据一席之地。他的翻译实践和研究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翻译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作家网)


屠珍(1934年~2022年9月21日)


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京剧研究家,梅绍武夫人屠珍女士,于北京时间2022年9月21日下午因病在洛杉矶逝世,享年88岁。


屠珍1934年3月8日生于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语系,毕业后分配到对外经济贸易部任英法语翻译。她不但自己翻译了多部英法名著,还协助先生梅绍武整理了难以计数的梅兰芳中外文献资料。20世纪80年代,她调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梅兰芳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在担任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期间,屠珍心系梅兰芳艺术思想的研究和传承,全力支持并参与梅兰芳纪念馆相关活动,数次代表梅家捐献梅兰芳文物文献,为梅派与京剧艺术的传播和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

(澎湃新闻)


任溶溶(1923年~2022年9月22日)


出版家、作家、翻译家任溶溶2022年9月22日晨在沪离世,享年100岁。


任溶溶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儿童文学大家、儿童文学泰斗,也是第一位100岁的儿童文学作家。他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儿童文学的翻译和创作。他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后最优秀的短篇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儿童成长的经典作品。任溶溶一生获奖无数,他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宋庆龄樟树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翻译奖、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等奖项。

(中国日报)


程树榛(1934年~2022年10月30日)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编辑家,《人民文学》杂志社原主编程树榛于2022年10月30日下午一时零九分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程树榛1934年7月生于江苏邳州, 自少年时代开始发表作品,从事文学事业七十余年,迄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文学剧本等800余万字,出版《程树榛文集》十卷本,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钢铁巨人》《大学时代》《遥远的北方》《生活变奏曲》,中篇小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散文集《人间沧桑》等,自传《坎坷人生路》。其中,《钢铁巨人》被改编为电影上映,报告文学《励精图治》获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北京青年报)


张玲(1936年~2022年11月1日)


2022年11月1日,我国著名翻译家张玲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张玲1936年生于北京,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求学期间即开始发表诗歌、散文,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伦敦)狄更斯博物馆荣誉中文顾问。张玲编审有“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等大型丛书,著有《榆斋弦音》《旅次的自由联想》《哈代》《英国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画家宗其香传》等,其译作《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牧师情史》《孤寂深渊》《卡斯特桥市长》《双城记》等一版再版,已经成为众多翻译论文的研究对象。英国文学翻译家杂志《换言之》(In Other Words)2008年夏季刊专文介绍她,称其为“极为成功的女翻译家”。

(新京报)


李国文(1930年~2022年11月24日)


2022年11月24日1时30分,《小说选刊》杂志社原主编李国文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李国文生于1930年8月24日,江苏盐城人,1986年至1989年任《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后转任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花园街五号》《冬天里的春天》,短篇小说集《第一杯苦酒》《危楼纪事》《没意思的故事》,散文随笔集《骂人的艺术》《楼外谈红》《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唐朝的天空》以及《李国文新评三国演义》《莎士比亚传》等。


李国文的历史文化散文内容宏富,神游千古,语言精炼老到,融学识、性情和卓见于一体,深受读者喜爱。他在担任《小说选刊》主编期间,为推动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作家网)


柳鸣九(1934年~2022年12月15日)


法国文学学者、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柳鸣九因病于2022年12月15日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柳鸣九193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79年,柳鸣九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多次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考察。2006年,柳鸣九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2018年,荣获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柳鸣九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化译介工作,笔耕不辍,早年曾提出文学欣赏“共鸣”说;在译介和评价萨特及存在主义方面引起学界很大反响,被视为中国“萨特研究第一人”;同时在法语文学和重要作家、流派的译介及研究方面成就卓著。

(北京青年报)


陈志华(1929年~2022年1月20日)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20日晚1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陈志华1929年9月2日生于浙江鄞县,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教研组最早的教师之一,是新中国进行系统的外国建筑史研究和教学的先驱。陈志华开展的融合建筑学和社会学方法的乡土建筑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乡土建筑学科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陈志华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介绍到中国文物保护行业,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教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物保护理论的建设,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陈志华思想敏锐,他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批评为中国建筑评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张祥龙(1949年~2022年6月8日)


2022年6月8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祥龙去世,享年73岁。


1949年,张祥龙生于中国香港,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广泛研读西方哲学、道家思想,并对现象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6年负笈海外,六年后以博士论文《海德格尔与道家》获得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欧洲大陆哲学(以现象学为主)、儒家哲学与东西方哲学比较。在他看来,哲学作为对终极问题的边际理喻,其源头在先于或后于主客二分的实际人生之中。而他从西方哲学复归于儒家哲学的道路,正是这一哲学理解的体悟与展开。治学三十余年来,著有《现象学导论七讲》《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海德格尔传》《中西印哲学导论》等。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乔羽(1927年~2022年6月20日)


2022年6月20日,乔羽在京逝世,享年95岁。其代表作《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难忘今宵》等传唱多年。


1927年,乔羽出生于山东,幼时受其父文学熏陶。1946年春,经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引荐,乔羽秘密进入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就读,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和小说,还写过秧歌剧。他的作品歌颂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歌唱美好生活,呼唤人间真情。乔羽与其合作者所创作的歌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依然拥有很好的艺术魅力。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任鸣(1960年2月~2022年6月19日)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导演、艺术委员会主任任鸣,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19日19时2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1960年2月,任鸣出生在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不远的史家胡同。受从事文艺工作的父母熏陶,5岁时他已经上台演过戏。任鸣为了报考每隔三年才招生的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高中毕业后主动“待业”三年。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后,他最喜欢待的地方就是排练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张小鼎(1937~2022年7月3日)


2022年7月3日凌晨,学者、编辑家张小鼎辞世,享年86岁。


张小鼎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鲁迅博物馆资料员、鲁迅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学史料》编辑、资料室与现代文学编辑室副主任、副编审、编审。曾任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斯诺研究中心委员、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鲁迅全集》修订编委会委员,参与校注、编辑《瞿秋白文集》《茅盾全集》《老舍全集》《鲁迅全集》。他1957年开始发表短诗,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崔道怡(1934年~2022年7月17日)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文学编辑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杂志社编审、原常务副主编崔道怡,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7月17日14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崔道怡1934年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历任《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小说组长、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常务副主编。1985年崔道怡接受百花出版社邀请,编辑了1979—1983五年间获奖以外引人瞩目的优秀短篇小说集《小说拾珠》。1987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获全国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1996年获出版总署颁发的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证书,2020年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致敬资深文学编辑奖”。1983年起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小说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中央宣传部主办的“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出版总署主办的政府期刊奖评委,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审委员会主任。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刘统(1951年~2022年12月21日)


2022年12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刘统因病医治无效,享年71岁。


刘统是国内著名的历史地理、中共党史和军事史专家。1988年至200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副研究员、研究员,大校军衔,《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门类责任编辑。2004年,刘统进入上海交大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研究教授、党史党建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刘统先后出版了《唐代羁縻府州研究》《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等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2021年获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称号。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倪震(1938年7月~2022年12月)


2022年12月22日,编剧倪震逝世,享年84岁。


倪震,1938年7月生于上海,江苏吴县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曾创作电影剧本《大红灯笼高高挂》,该片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第64届美国奥斯卡奖外语片提名。他创作的剧本《红粉》获第45届柏林电影节视觉效果银熊奖,《鸦片战争》获金鸡奖最佳影片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还著有《探索的银幕》《改革与中国电影》《北京电影学院物语——第五代电影前史》等作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曹凤岐(1945年~2022年12月21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副院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曹凤岐,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1日12时许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曹凤岐1945年7月12日生于吉林省松原市,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金融学会副会长,是最早提出在中国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学者之一。

(光明网)


蓝天野(1927~2022年)


“七一勋章”获得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导演艺术家蓝天野,因病于6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蓝天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导演艺术家,曾出演《北京人》《茶馆》《关汉卿》《蔡文姬》《王昭君》等70余部话剧,执导《贵妇还乡》《吴王金戈越王剑》等十几部剧目,出演《封神榜》《渴望》等影视剧,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中国文联“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表彰、“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全国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2021年获得“七一勋章”。

(澎湃新闻)


王志冲(1936年~2022年)


2022年5月21日下午,翻译家、作家王志冲因病去世,享年86岁。


王志冲,笔名冰火、天飞。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1962年出版第一本译著《第一个劳动日》。王志冲笔耕不辍,六十余年来翻译、创作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著有《不是神童也成才——我与命运抗争》《还你一个真实的保尔: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评传》《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传》,译有《地球女孩外星历险记》《入地艇》《独闯金三角》《大战微型人》等。2018年翻译出版《王志冲译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全集》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中诞生的》《文章·演讲·谈话》及近80万字的《书信集》(上、下)。

(澎湃新闻)


郑榕(1924年~2022年)


12月24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发布讣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艺术委员会顾问郑榕,因病于2022年12月24日8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郑榕,1924年6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自1950年,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先后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塑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如《胆剑篇》中的伍子胥、《武则天》中的裴炎、《明朗的天》中的赵树德、《耶戈尔·布雷乔夫》中的耶戈尔·布雷乔夫、《丹心谱》中的方凌轩等。特别是在北京人艺保留剧目《茶馆》《雷雨》中饰演的常四爷和周朴园,堪称话剧舞台上人物塑造的经典。

(新京报)


张凤铸(1936年~2022年5月26日)


2022年5月31日,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发布讣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奠基人之一,影视理论家、教育家张凤铸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5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张凤铸于1936年2月27日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1979年,张凤铸调入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主持创建了文艺编辑专业和文艺编辑系,曾长期担任文艺系主任。张凤铸面向国家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需要,鼓励师生加强影视创作实践,开启了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先河。

(新京报)


岑桑(1926年~2022年2月26日)


岑桑,1926年生,广东顺德人。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工作后历任广州市影剧场公司副总经理,广州文化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广东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副主任及主任、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等职。


作为广东出版界的元老,岑桑发掘、培养出一大批作者,出版了诸多优秀图书,声誉卓著,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是编辑出版还是文学创作,岑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5年他被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和省版协授予“南粤出版名家”称号,2006年摘得“中国出版韬奋奖”,2007年入选“读者喜爱的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2015年荣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光明网)


易丽君(1934年~2022年2月7日)


2022年2月7日下午4时35分,波兰语翻译家易丽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易丽君自1962年起便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今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任教,一生译著颇丰,她在《世界文学》杂志引进翻译了不少20世纪的波兰名家作品,包括诗歌《亚当·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切·米沃什诗抄》《尤·杜威姆诗选》《维·席姆博尔斯卡诗选》,中短篇小说塔·鲁热维奇的《我的女儿》《在外交代表机构》,雅·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等等,著有专著《波兰战后文学史》。2018年11月19日,易丽君荣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澎湃新闻)


来源: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等

初审:邹春江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 ◆ 往 期 精 选 ◆ ◆

持人情性,让关怀诗学返归本真

沈从文: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

“被看见”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词

排版|邹春江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2022这一年,这些文化名人离开了我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