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On China:外语讲述的中国

教务部&国合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0-09-30

深 度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On China   课程建设   国际交流


在北大,有这样一些课程:中外学生共同上课,在英文教学的环境下,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科技发展……


这些全英文授课课程,不仅受到交换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很多本土学生的肯定。


2015年开始,它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

“On China/中国系列”


先来看看这三年的发展情况吧!

 三年不算长,

“On China”也还在成长路上,

 但这个年轻的项目,

背后其实有很多的故事……

诞生的动力

2006年,北京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研讨会”召开,会上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让更多北大学生“走出去”成为学校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目标。


自那时起,为满足学生在校期间海外学习的需求,学校经过多方努力不断拓展海外高校合作伙伴,成立了专门负责学生交流工作的“学生海外学习办公室”,签署校际学生交流协议数量迅速增长,派出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为学生在校期间拥有国际交流经验创造机会。


“走出去”与“引进来”是对等的,国际交流的蓬勃发展呼唤学校开设更多的英文课程。同时,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也对于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国际学生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喜爱中国,是北大理应承担的责任。调查发现,来华交换生学科背景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兴趣点多为中国相关的通识类课程。因此,学校开始了建设中国主题英文课的步伐。2009年,北大首次推出全英文授课暑期课程,吸引来校交换生在暑期选课。2012年,《关于设置本科生外文平台课的意见(草案)》出台,学校开始推动“外文平台课”建设。2014年,学校通过《北京大学本科非语言类外语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办法(暂行)》,鼓励和倡导教师在完善现有本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一批适应国际交流需要,并体现北京大学学科综合优势与学术水平的非语言类全英语教学课程,打造具有北大特色的国际跨文化交流平台。


上述措施对于增加来华交换生的课程多样化选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课程建设推动健康平衡的学生国际流动,同时实现中外学生同堂学习的“在校国际化”,这是“On China”系列诞生的动力。

成就与挑战

“On China”系列课程于建立之初,围绕“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政治与国际关系”、”中国经济与管理“等人文社会主题、以及涉及交叉学科的中国环境主题展开,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面向海外交换生和全校学生开放。自2015年秋季以来,课程数量从最初10门,扩展为一个动态的课程库。一些课程在春、秋学期固定开课,形成品牌效应,在海外交换生中口口相传,累积了不断增长的交换生选课人数。选课学生规模从最初的寥寥数人不断增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外交换生北大选课问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On China”课表


“On China“系列课程也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力和适应力、实施”在校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交换生,通过共同学习、开展小组讨论、完成团队项目,让北大课程成为真正国际化的课堂。课堂上有很多中国学生,和交换生一起用英语深入学习中国的国情。有一些中国同学因为这样的经历,进一步激发了相关学习的兴趣和国际交流的意愿。


挑战依然存在。根据对课程参与学生的评估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英文授课课程有多样化的需求,对于课程的满意度也有所差别。人文社科类课程数量能否进一步增加?部分课程的质量是否可以继续提高?能不能根据本土学生英文程度设立不同层次要求的英文课,以满足学生循序渐进的需要?能不能有更多中国学生、尤其是多样化学科的学生参加,以形成更加国际化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的是,全英文授课的课程是不是仅仅换了一种使用语言?是否能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平台?这些问题,无一不需要项目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持续努力。


三年成长,不忘初心。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将陆续推出“On China”课程系列推送,介绍几门风格各异的课程,以及可爱的老师们。看看在这些课堂内外,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吧…… 敬请期待!

 

如果你希望了解包括“On China“系列课程在内的北大英文平台课信息,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查看。




供稿 | 国际合作部  教务部

撰稿 | 邓倩如 

编辑 | 陈锦雯

制图 | 陈一芃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