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 | 探书院教育之道,寻多元发展之途——走进生命科学学院“鹿鸣书院”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生命科学学院  鹿鸣书院

北京大学鹿鸣书院是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首批启动的生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瞄准国际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面向生命科学领域未来发展和方兴未艾的生物医学技术革命,培养具有深厚的数、理、化、信息、工程基础,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和研究技术,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具有人文修养、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型、开拓型人才,使之成长为生物科学、生物信息、生物医学技术、脑科学、生态科学等前沿领域的领军人才。

“鹿鸣书院强基班”是鹿鸣书院“3+5本博联通”培养项目。从招生到培养,统筹本、博阶段的学业发展,根据认知科学原理和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名师引领、学科交融、本博联通、国际竞雄”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加强交叉学科综合素质培养,探索创新型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的中国理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支撑未来三十年生命科学发展的学术领袖。

我们采访到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世强老师,以及2020年进入鹿鸣书院强基班的李婷同学,对鹿鸣书院的培养理念、发展目标与实践成果进行了深入了解。

01 溯古鉴今,创特色书院

创立鹿鸣书院的出发点,在于落实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探索书院制人才培养。2018年,教育部在拔尖计划2.0的规划中,提出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的书院制拔尖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教育部进一步强调探索“汇古、今、中、外于一处,融浸、养、熏、育为一体,化学问探究和人格养成于一身”的新时代书院制。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争取首批进入拔尖计划2.0,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广泛调研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与多个学院合作创立了“鹿鸣书院”,率先进行书院制本科教育探索。2020年,鹿鸣书院根据教育部强基计划设立“强基班”,在以往探索“本博联通”的基础上制定了自主培养高级生命科学创新人才的方案。

中国传统的书院文化与北京大学的教学传统相结合,构成了鹿鸣书院的文化底蕴。王世强老师认为国际上现有的书院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模式:一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书院模式,是学者们谈经论道、切磋学术的殿堂;二是英国、中国香港高等院校的人文社区书院模式,是生活在书院、学习在学院。北京大学的宿舍制度已经为同院系学生提供了共同起居的生活环境,因此鹿鸣书院主要是提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术交流和切磋的平台。王老师回忆起自己在北大就读的时期,当时的班级人数很少,与老师的交流机会也更多。可以在教室、实验室上课,也可以围坐在阳光和煦的草坪,与老师交流讨论;同学们获得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学术熏陶和人生启迪。创立鹿鸣书院,也是对中国和北大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02 多措并举,育创新人才

鹿鸣书院旨在培养兼具广博知识、创新思维与自信心,并且能够把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的高级生命科学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书院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实践。

1、学术活动

在鹿鸣书院,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展着不同内容、频率和形式的学术活动,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目前,鹿鸣书院已经开辟了总面积400余平方米的学生活动空间,并仍在拓展进程中,为学生开展各类活动提供了物理空间的保障。王世强老师认为,各专业活动的风格差异有助于同学们丰富体验、灵活选择,同时兼顾对生物学多个分支学科方向的兴趣。书院开展的学术活动包括:邀请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学术人生;邀请高年级同学介绍自己的科研体会与心路历程;组织已经参与科研的同学交流体会与进展,探讨国际前沿的科学突破;组织同学进行野外实习考察与相关场馆参观等等。这些书本之外的学术活动同样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书院还鼓励同学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书院里进行自我管理、自发组织学术活动。

2020年强基计划开始后,“强基班”的同学通过书院的学术活动,与老师接触交流,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进而选择自己本科阶段的导师,与“3+x”本博连通机制形成衔接。李婷同学参与了书院组织的每周讲座后,既感叹于科研领域的奇妙、佩服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又深感自己此前竞赛知识的粗浅。刚刚接触书院的各个专业方向,她难免觉得迷茫和犹豫,但也有了更强的学习驱动力。关于书院生活,她最期待的是挑战班的活动,希望能够在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中感受学术切磋的魅力,也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

2、“3+x”本博联通

生命科学学院关于本博联通学制的探索,始于2014年的“4+4”学制。“4+4”学制将博士一年级与本科四年级合为一年,使本科的毕业论文与博士阶段的开题报告统一,实现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2020年,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响应教育部倡导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3+X”学制。鹿鸣书院已经进行的书院培养模式与“4+4”或“3+x”学制结合为强基计划的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当然,“3+x”学制并不限制强基班学生的发展路径。强基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继续深造,也可以选择去其他院系、其他学校继续学习。

注:图为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Frances Arnold正与鹿鸣书院师生交流

3.交叉学科

鹿鸣书院即将推动“有圆心的交叉学科”,即以学生各自的兴趣方向为圆心推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王老师提出,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个产生问题的学科,而其研究方法通常是物理的、化学的,现在也包括计算机的、数学的。以细胞生物学为例,显微成像技术的的不断发展推动着这一学科的长足进步,而认识并发展新一代的显微镜需要电子学、光学和信息学及图像分析;如果掌握了数学建模知识,就能够利用数学模型来表现细胞内的复杂细胞信号过程。因此,未来想要在生物学研究中开拓创新,还需要将这些周边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解决生物学问题的目标有机结合。数理化信工哲学学科与生物学的交叉融合不仅有利于在本学科发展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还能够为其未来多元化发展带来更多选择机会。

03 自我发现,谋多元发展

风格多样的学生活动,本硕博联通的学制创新,丰富有趣的交叉学科……这些创新探索实际上都折射出鹿鸣书院教育模式背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

 “多元化”是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在未来的社会上创造不同价值。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书院教育,鹿鸣书院传承了中国古代知识界所推崇的推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轨迹。“正心”就是自我发现、树立理想;“修身”是为理想而储备知识、锻炼能力;“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承担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是小我与大我的的统一。“多元化发展”的教育理念恰恰有助于实现这一理想。王世强老师认为,进入书院的学生都是全国高中生中的佼佼者,应当避免“内卷”。“唯GPA”的观念极易摧残学生的自信心,而缺乏自信心的人难以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因此,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尽可能保护所有同学的自信心,避免陷入以绩点为单一标准的评价体系。“成才”的标准是多样化的,并不局限于投身科研工作。国家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工作者,同样需要投身于不同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例如,化学学院的校友叶永烈先生致力于科普文学创作,培养了一代代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其贡献不亚于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依然留在脑子里的东西。”王老师认为,这些“留在脑子里的东西”正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思维能力,也是鹿鸣书院希望通过教给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出的终身受用的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支持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鹿鸣书院提出了“名师指点,自我发现,多元发展,人人成才”的培养理念。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导师引领下的自我发现历程,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探索自身发展路径,并为之培养相应的能力。在本科阶段的科研尝试中,学生们可以跟随导师切身体会科研过程,从而发掘自身兴趣所在。针对同学们不同的发展意向,导师也会给出具体的选课或学业上的指导。为了支持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书院还开设了一系列创意实践课程,包含理工类、艺术创意类、信息科学类等类别,同学们在学期初提出自动加样机、脉搏记录仪等创意目标,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工程设计,利用智能模块、激光切割、3D打印、编程控制等完成工艺制作;或者在学习生物绘图、科普写作、动漫设计的基础上,从生命世界中提取创意,完成文创作品,由此激发出学生的不同志趣。

提及未来规划,李婷同学希望能够顺着强基计划完成本科与博士学业,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行走。在工作之余,她希望自己能够从事科普文章、视频或游戏的制作,让更多人感受到生命科学的魅力。

鹿鸣书院以探索中国特色的书院教育为初衷,在促进师生学术交流互动、打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推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着重于学生志趣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融通古今、面向未来,相信鹿鸣书院的学子们通过学术切磋、创意实践、科研锻炼,定能学业扎实,视野开阔,心怀家国,行稳致远。

*文中李婷为化名。


受访者 |  王世强老师、李婷

编辑 | 林牧阳、田艺萱

资料来源 | 生命科学学院


推 荐 阅 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