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法律诊所:面对真实,做冷静而有温度的法律人

思 政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法学院 思政课程 法律诊所


在“法律诊所”中,学生接触的业务其实是社会空间和事件的缩影。基于公共利益和社会服务的角色立场,他们可以更加超脱地以法治的理想和精神上的标准去面对案件中的人和事。通过告诉学生真相,把学生引入一个真实的空间,引导他们在冲突的价值存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模式,形成真正的内心力量,让其能经受社会现实的考验,这是法律诊所正在做的,也可能是思政教育真正需要去努力实现的。


在北大法学院的课程体系中,有“民法总论”、“刑法总论”等学科基础课,有“民法案例研习”、“刑法案例研习”等案例研习课,也有“合同法实务”、“刑事辩护实务”等邀请律师以学生或老师身份共同参与的实务导向课程,法律诊所作为整个实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是让学生以法律执业者身份真正代理案件、直面当事人的课程,进而接触真正的实务


20年前,法律诊所课程在北大法学院正式建立。自2004年起,杨晓雷老师回到北大法学院工作,就开始参与法律诊所的建设和课程授课。在他看来,诊所教育宝贵和有魅力之处就在于让学生接触并真正了解社会现实。相对于理论教学课程而言,在课程思政上,法律诊所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作单方的思想理念灌输,而是扎根社会现实,让学生亲手处理案件,切身认识中国社会现状,从而体会到课程所欲传达的法治思想理念的正确性,进而教会学生理性、相对客观地面对现实,并基于合理的思维模式和正当价值观,去面对职业生涯设计。


虽然多数人对法律实务的印象停留在“打官司”层面,但法律诊所并不限于此,而是分设立法诊所、诉讼诊所、小创企业法律服务诊所(以下简称“小创企业诊所”)等各种业务场景相关的课程,通过构建全景式法律职业群体的经验呈现,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前,就有机会接触到不同业务领域的经验和逻辑。



(杨晓雷老师为同学代理案件提供指导)


01 | 立法诊所:先良法而后善治


在法学院,学习、研究对象通常是文本化的法律和制度,往往脱离立法实践;并且主要研究现行法律适用,很少探究法律的形成。比如,一名法学生可能熟谙相关法律法规的各条文的规定,却不清楚某地生活垃圾如何管理,乱扔垃圾如何处罚最符合当地实际、能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在从法律形成,到法律研究,再到法律适用、执行的过程中,立法诊所可以很好地弥补立法者视野的缺失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形成的过程,立法诊所采取从理论教学到实地调研、再到立法起草的阶梯式课程设计。课程由具有立法实务经验的老师执教。在理论教学单元,指导老师基于其立法实践,讲授地方立法的方位、立法权限、立法程序、立法调研与起草、我国城乡规划法律体系等立法原理和基本知识,告诉学生法律如何形成;实地调研单元则由学生赴地方基层,通过行政部门跟班调研了解行政实践和立法需求,通过行政部门座谈会、基层群众座谈会听取立法意见和建议。立法起草作为实战环节,要求同学基于实地调研情况,起草调研报告、拟定立法架构,进一步运用立法人工智能系统起草法规草案,最终整体讨论修改,形成法规草案建议稿,并提交有关部门参阅。




2020年春季学期

立法诊所修改地方立法意见所收回函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黄贤达是2018级法学博士,他在2020年春季学期成为唯一一名选修立法诊所课程的博士生。在他看来,法律诊所作为一门实践课程,为同学们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平台。通过实际参与地方立法,从理论研究转变为理论加实践的研究,可以从更全面、开阔的视野认识、理解法律。比如,学习立法诊所后再审视法条,会发现有的法规可能不存在抵触上位法的合法性问题,但在立法语言学层面可能存在法律结构、语言表达的不足;或者忽视地方监管特殊性,存在正当性或合理性不足。这一过程也让其更深刻地体会到,制度以实践为基础,在上层建筑不符合经济基础的时候,上位法可以并应该为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提供一定的空间。



02 | 诉讼诊所:在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法律确定的价值间寻求平衡



(诉讼诊所课上开展的模拟法庭练习)


与立法诊所关注法律的社会治理功能不同,诉讼诊所的同学聚焦于运用法律解决具体纠纷。为了对客户负责、“不打无准备之仗”,诉讼诊所邀请经验丰富的诉讼律师执教,向同学们讲解诉讼程序,传授文书写作技巧和案件代理的实战经验;并组织同学走进法院旁听庭审,分组开展模拟法庭训练;最终才面向当事人代理真实案件。除此以外,诉讼诊所的同学还负责值班,接受群众来访并提供法律建议。


近些年来,诉讼诊所的同学常常处理劳动用工纠纷案件,他们代理的当事人大多数是普通老百姓,有的当事人甚至处于十分窘迫的境遇。直面这样的案件和当事人,有的同学一开始可能会十分情绪化,比如气愤乃至落泪。加之在矛盾冲突交织的案情下,有的当事人急于倾诉其境遇而不能冷静地提供事实,或者通过自行学习相关法律而隐藏部分于己不利的事实,同学们可能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难以理智、敏锐地梳理案件事实、寻找突破点。面对这样的瓶颈,有丰富执业经验的老师往往能冷静、克制地引导同学探求事实、见微知著,树立专业法律人的榜样,并帮助同学突破思维定式、优化法律文书、提升实务能力。


有的案件中,当事人的立场也可能是坚决甚至极端的,比如只考虑理想化的情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提出现有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无法支撑的不合理诉求。周元松同学在诉讼诊所就曾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是来访当事人,我们会根据当事人提供的事实分析法律关系,尽量解释清楚证据与诉求的关联,并抽取出合理诉求以回应他们的预期。如果是代理案件当事人,我们会把握多次见面交流的机会,不断发现、修正、补充案情,同时向他们解释法律规定、展现诉讼逻辑。”



(同学在老师指导下接待来访群众)


杨晓雷老师认为,这恰恰体现了普法活动贯穿于法律业务处理的过程。“教育不仅仅是学生教育,也是公民教育。北大老师带着学生处理这些业务,是为了人才的教育和成长,为了服务社会,为了一个正确的方案乃至正义的实现、法律制度的贯彻落实、法律精神价值的追求。所以在执业过程中,可以摒弃非正当利益的干扰和杂音,执着地实现法律的理念和价值。面对不正当的诉求,或对法律功利的理解和偏颇认识,我们会引导学生面对对象做出适当的沟通和处理。这是一种真正有效的普法,即每一个学生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执业过程中的言行都携带着普法的元素。”


诉讼诊所中这些折射社会现实的案件,既是对专业性的考验、也是对心性的磨砺。人情、民情、社情、国情交织出复杂的事实和法律关系,让同学们在厘清这张网络的过程中,认识到,不仅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要有冷静的思考和敏锐的判断。在法律面前,需要根据法律确定的价值,来帮助服务对象,需要合理认识和处理一般伦理道德与职业伦理价值可能存在的冲突。



03 | 小创企业诊所:是服务者,也是规范者


诉讼诊所聚焦于解决冲突,小创企业诊所则关注预防冲突,比如在设计合同条款时琢磨更准确的表述以避免可能的纠纷;立法诊所着眼于社会治理,小创企业诊所则落脚于企业治理,比如为企业设计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服务企业发展,也规范企业运作。


在为期十五周的小创企业诊所,十余位经验丰富的非诉律师作为指导老师,根据自身业务专长讲授专题课程,涵盖企业初创及发展过程中的融资交易、资本结构设计、治理结构设计、知识产权等问题,也关注中英文合同起草修改、法律尽职调查、会见客户及商业谈判等实务能力训练。小创企业诊所的实践形式与诉讼诊所相比,显得更为平和:三位同学一个小组,由指导老师带领,每周完成一次线下值班,在中关村创业公社为小创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小创企业诊所课程讲授客户沟通案例)


王依娴同学在2019年春季学期的小创诊所课程期间,共服务了4家企业,包括两家教育公司、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一家科技公司,具体服务包括起草、修改业务合同,起草合作协议,提供知识产权问题、资本结构设计问题咨询等。她如今在一家律师事务所的非诉团队实习,接触到的客户相比于小创诊所具有更为成熟的业务和组织结构,但法律问题、执业场景却是共通的,比如小创诊所的实务课程为解决商事法律问题打下基础,小组协作的模式也接近于律师事务所的项目团队合作。


在她眼中,小创法律诊所的特色在于,通过为大学生创业企业、社区小微企业等解决法律需求,可以在步入职场前,磨练独立思辨的自由意志、严守程序的理性思维以及勤奋敬业的专业精神。


在职业选择方面,上过法律诊所的同学,有的表示不愿意从事某个法律职业,有的则坚定地表示要从事这样的职业。这并不意味着法律诊所对学生的职业选择没有影响或者影响效果不佳,相反,法律诊所让学生拥有了选择的认识基础和力量。作为教育者而言,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告诉学生真相,把学生引入一个真实的空间,让学生在现实和理性的基础之上构建理想、作出选择,法律诊所就是如此。


法律诊所

引导学生了解有形的社会现实和无形的政治思想,在执业经验赋予和真实场景的切身感受中,在理想、价值和能力的平衡关系上,自主作出职业以及价值实现的道路选择。正如杨晓雷老师所说,“思政教育并非专业教育的背书或补丁,专业教育也不是思政教育的调味品或‘ 客户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融汇始终。”



受访者:杨晓雷、黄贤达、周元松、王依娴

采访:林雨弦、田炼

撰稿:田炼

编辑:林雨弦

推 荐 阅 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