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正理平治之世,济城镇乡野之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思 政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思政教育 经济学院
贯穿体系,精准“用料”
经济学院推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程度和不同专业同学的实际需求,开设了一系列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老师在谈到课程设计的理念时说,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要通过专业课和思政课结合,打破对政治课的固有标签和印象,使学生在学习各种原理的背后逻辑之后,发自内心地接受和认同它。
习总书记曾经将“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比作“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锁老师认为,思政教育也像盐一样,盐不能单吃,要用得恰到好处。既要在专业的课程中融入相应的比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观念,又要避免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形成抵触情绪。
为了让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系统的专业课之前能对经济学的不同的分支、领域、研究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院将《政治经济学》设置为大一一年的必修课。对大多数经济学院学生而言,这一年的政治经济学学习绝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和核心概念的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那些在高中翻来覆去背过的概念也变得鲜活。
第一学期的课程侧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介绍,老师会为同学们搭建一个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理清其底层逻辑;第二学期的课程结合中国所有制制度演变、市场化进程、产业结构演进、产权制度改革、对外开放等重要命题,将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利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让大家更加具体和生动地理解这种理论思想。
学习政治经济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要素,因此它也有一种价值观引领和塑造辩证思维的作用,而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也让学生们用更严谨、更学术的视角思考现实中的问题。
面向经济学专业的大三学生,经济学院还会开设《<资本论>选读》。在这门课上,学生们会通过阅读经典片段更深入地了解思想学说的成因和主要内容。此外,学院面向所有硕士生开设了《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在这门课中,学生会结合原有的理论基础进一步理解现在的制度安排、优势和值得深化改革的地方。对于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生,学院也会开设《高级政治经济学》。现在的经济学院已经形成初、中、高级贯通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体系,对所有学生开放选课。
扎根大地,窥见真实
秉承将专业学习与思政学习相结合的理念,经济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多次形式内容丰富多样的思政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基层考察调研、去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去乡村开展志愿服务,已形成“怀源计划”、“财童计划”、博士生服务团、经济学系暑期实践等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学院希望通过这些有专业老师带队指导的实践活动,给同学们带来更多专业的思考,从而使思政教育更加鲜活、更具影响力。
今年暑假,学院成立实践团队12支,其中线下团队5支,由学院领导、专业教师担任领队,在严格遵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分赴河北无极、山西翼城、福建仓山、福建南平和湖南茶陵开展实践活动。其中,锁凌燕老师带领一部分本科生到山西翼城县进行思政实践。
锁老师提到,实践中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厕所革命”。以前大家不愿意到农村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农村旱厕不便利、不干净,生活质量也就大打折扣。翼城县结合平川、丘陵、山区不同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同的厕所改造模式,既考虑节水设计、让老百姓用得起,还考虑与污水处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相结合,让老百姓愿意用。各方积极性调动起来,卫生条件也就明显得到了改善。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只有真的深入基层,才能看到社会最真实的状况。亲眼看到这种变化对学生的冲击要比在书本上读到“厕所革命”大得多,通过随行的专业老师的引导,同学们又能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与观察到的社会现象结合在一起,对专业领域产生兴趣和问题,也对国家的制度与政策制定有更多深入和具体的思考。
新时代中国青年经济论坛
北大经济学院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学研究重镇,老师们深知交流对于促进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00周年院庆之际,经济学院的老师们一致认为,应该牵头给本科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因此举办了第一届新时代中国青年经济论坛。
新时代中国青年经济论坛可以说是经济学院每年最盛大的活动,几乎学院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会参与到论坛的不同环节中。如今,新时代中国青年经济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八届,形成了学术论坛的品牌后,覆盖的学校也越来越多,甚至吸引了一批国际学生来参加。
从给全国各个院校发去邀请,到论坛当天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生到北大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个过程中凝结了无数老师和学生志愿者的付出。整个论坛的准备时间跨度非常大,发起、初选和论文挑选要花费大半年的时间,是一场耐力和毅力的挑战。
“论坛对于老师也是一场考试。”锁凌燕老师这样说道。评委老师们要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从几百篇论文中进行一轮一轮的筛选,最后选出几十篇优秀论文,并在论坛当天出席各个分会场听同学们展示,还要特别敏锐地捕捉到每篇论文的闪光点、提出问题和修改建议。
对于作为志愿者的经济学院同学们,论坛同样是一种历练。虽然没能在论坛上展示自己,但每一位同学们都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完成了一件件看似无足轻重的繁琐小事,而每个人的努力汇总在一起才成就了这样一个平台。同学们不仅看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学会了待人接物。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经济学院老师们对学术理想的执着、对教书育人的坚持、对北大经院精神的传承都辐射和传递着巨大的能量,而对于学生,这才是最好的“思政教育”。
在锁凌燕老师看来,学生们高考前的人生目标非常单一,也因此忽视了很多。而一旦进入大学,学生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如果不懂得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很容易陷入混乱和苦恼,因此利用思政课程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情、处理事情,也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经济学院非常重视思政教育中老师和“第二课堂”的作用,也一直认为,能力越大,能量就越大,引领力也就越大,因此应当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帮助和引导学生。一个老师怎么指导学生不只是体现授课上,更多体现在他表现出的长久的状态上,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被老师影响。思政实践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能够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社会关系,选择正确的道路。
“如果说思政教育是一盘菜,那么老师就是厨师,是上菜的人。”关于思政教育的发展,锁凌燕老师认为,还是要“钻研菜谱”,食材更精细一些,不断调整配料,最后上菜的人还要注意先后顺序,思政教育是值得不断完善的,因此这种调整是没有止境的。
受访者 | 锁凌燕
文字 | 孙咏洁、丁舒曈
编辑 | 孙咏洁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