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推荐 | 汇通古今,融贯中西,博雅人文讲堂开讲啦!

专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博雅人文讲堂 强基计划

编者按


      为进一步践行北京大学“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育理念,自2020年起,人文学部在学校强基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在学部相关院系、教务部、教务长办公室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下,组织人文学科的顶尖师资,为强基计划学生及全校对于人文学科及相关领域有学术志趣的学生,开设了“博雅人文讲堂”系列课程。

      2022年第三期“博雅人文讲堂”邀请了8位人文学科知名学者,以人文经典和学术前沿为主题,展现学科奥秘,让学生在学术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提升问题意识、反思能力与创新精神,期待培养一批能融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未来的中国文化建设。

      2022年秋季学期“博雅人文讲堂”即将开讲。本学期课程将有哪些内容?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1

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02035210

课程名称:博雅人文讲堂

负责教师:何晋(历史学系教授)

上课时间:双周周四18:40-20:40

上课日期:2022年9月15日-12月22日

上课地点:哲学楼101教室

2

教学安排

时间

报告人

院系

主题

9月15日

韩水法

哲学系(宗教学系)

意识研究

9月29日

秦大树

考古文博学院

从宋代的民窑生产看商品经济的发展

10月13日

彭小瑜

历史学系

争论正义战争与误读奥古斯丁——思想史研究的案例和方法

10月27日

姜涛

中国语言文学系

五四时期的新诗与新文化

11月10日

王中江

哲学系(宗教学系)

智慧之源的哲学的特性和角色

11月24日

尚小明

历史学系

袁世凯研究漫谈

12月8日

漆永祥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一样心事的为谁?——古籍学习与鉴赏方法

12月22日

曹大志

考古文博学院

贸易网络中的黄土丘陵

3

讲座内容

讲座主题:意识研究

内容简介意识研究的主题、领域和范围;意识研究与哲学其他基础领域的关系;意识研究的历史;意识研究的不同派别和方法;当前意识研究的新趋势。

主讲教师:

韩水法, 1958年,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人。现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康德暨德国哲学、政治哲学、韦伯理论;最近从事汉语哲学和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等前沿研究。

讲座主题:从宋代的民窑生产看商品经济的发展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转折时期的宋代,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商品经济发展了起来,河北磁县磁州窑是宋元时期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窑场,在生产方式和产品特征上都可以看到经济生产的模式和强烈的庶民阶层的审美追求。对于研究当时广大民众的审美取向和民间手工业生产的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及宋代的文化和艺术,现在的人们主要关注皇家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观念,以极简主义来概括宋代的文化。但宋元时期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城市经济形成的时期,代表当时审美的主流是以磁州窑为代表的庶民艺术。通过1987年北京大学开展的磁州观台窑址的发掘工作,揭示了一个完整的宋元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心的面貌,提供了一个探讨民间窑场生产模式和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标本。讲座将介绍磁州窑的主要特点和发掘的主要收获及其代表的商品生产水平。同时,宋代的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并非是均衡的,北京大学两次发掘河南禹州钧窑遗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制生产,并可能季节性生产的制瓷手工业的生产模式。

主讲教师:

秦大树,男,1957年11月出生于北京,1985年,1988年和1997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元明考古和陶瓷考古的教学与研究。多次主持过对中国古代著名瓷窑址的发掘,推进了相关的研究,主持过多项宋元墓葬的发掘与整理工作。承担了商务部资助的非洲考古发掘项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持了社科基金重大和一般项目、教育部、北京市社科基金、国家文物局以及中外基金会项目20余项。撰写、编著专著十余本,发表论文250余篇。

讲座主题:争论正义战争与误读奥古斯丁——思想史研究的案例和方法

内容简介西方的正义战争理论往往在媒体上被理解和表达为简单的口号。面对这一庞杂、历史沉淀深厚的理论体系,思想史学界不得不采取慎重甚至迟疑不决的态度。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通常被认为是正义战争理论的创始人。学者们对他的这一观点提出过截然对立的解读,政治家对之的态度经常是歪曲和玩世不恭的利用。奥古斯丁社会和政治思想的复杂性来源于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对正义战争理论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奥古斯丁本人需要承担责任吗?

主讲教师:

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世纪教会法、欧美天主教会历史。出版有《教会法研究》《基督教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社会的恶与善》等著作和相关学术论文,参加撰写和主编《世界史(古代卷)》等多部外国历史教材。

讲座主题:五四时期的新诗与新文化

内容简介北京大学,是五四新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新诗诞生的摇篮。新诗之“新”,不只体现在语言工具的变革上,也体现在新的自我意识、新的社会观和世界观上。讲座将以五四时期若干代表性诗人的创作为例,在五四新文化的整体背景中,讨论内在于“新诗”美学的文化政治意涵。

主讲教师:

姜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为现代文学、中国新诗等,出版学术及批评专著《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公寓里的塔》《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等。

讲座主题:智慧之源的哲学的特性和角色

内容简介东西方文明中都有一个亘古常新的故事,它的名字叫“哲学”,轴心时代的希腊称“爱智”,东周称“明哲”或“为道”。这个故事源于人类的强烈冲动、抑制不住的好奇心和想知道天上地下一切的求知欲;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个人生活遇到的各种困惑和如何过一种好的生活的追问;源于人能够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和值得做什么的自我反思;源于人类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创造欲和严密思考和论证的理性精神。东西方的众多先知、先贤和哲学家不断地超越历史的过去,为许多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提供了众多的回答,深思熟虑地创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思想体系,用智慧的链条造就出了人类伟大理智的传统,一直不断地塑造着人类的社会和自我。研习和体证哲学的智慧,令人冥想和神游,令人深刻和洞察,令人明辨和清晰,令人达观和安祥。谁一旦拥有了哲学的智慧,他就拥有了无限的精神世界和价值。

主讲教师:

王中江,主要致力于先秦哲学、儒家和道家哲学、出土文献和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老子学研究会会长,新近著有《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等,主编《中国儒学》(合作)、《老子学集刊》《哲学中国》等。

讲座主题:一样心事的为谁?——古籍学习与鉴赏方法

内容简介本课通过十个古籍撰写、刊刻、流布、鉴定、收藏与考校的故事,说明一部古籍的流传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其流传史即是一部书的生命史与阅读传播史。书籍的形成与流传,与当时及后世社会生活、兴趣爱好、学术文化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护惜古籍,保护传承,是当代青年必须承担的责任与应尽之义务。

主讲教师:

漆永祥,男,1965年生,甘肃漳县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考据学、东亚学术与文化研究,以及大中小学语文教育与高考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撰著有《乾嘉考据学研究》《燕行录千种解题》《〈汉学师承记〉笺释》《全宋诗》(合作)、《欲觅金针度与人——语文教育与高考论集》等十余种,主编教材有《大学国文》《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等,已发表学术论文并散杂文诗歌等二百余篇。

讲座主题:贸易网络中的黄土丘陵

内容简介20世纪以来,贫瘠的黄土丘陵地区陆续出土了几百件晚商时期精美的青铜器。讲座将通过剖析黄土丘陵的本地社会、研究青铜器的产地、分析黄土丘陵的跨地区互动关系,来观察北方边地社会的变迁、理解中原文明的成长。

主讲教师:

曹大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

编辑 | 刘慧玲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