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推荐 | 欢迎选修2022年北京大学“中国乡村教育:行动与反思”课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教育财政 Author CIEFR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中国乡村教育


2022-2023学年度《中国乡村教育:行动与反思》课程将于2022年9月至12月进行,授课时间为每周四晚上18:40-20:30


《中国乡村教育:行动与反思》(本科生课号:06736010)课程是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王蓉教授、宋映泉副研究员发起主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暨南大学韩嘉玲教授和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主任赵静等国内国际研究机构的专家共同参与授课的课程。因疫情防控的要求,本年度课程采用线下线上同步进行的形式。已返校的同学必须到教室上课。

01.

课程信息



本课程旨在通过历史回顾、理论和思考框架、案例及实证研究证据等方式对我国乡村教育进行图景式描述,使青年学生对我国的乡村教育有较为完整的历史性及跨学科性认识,进而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教育的热情,培育他们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投入乡村教育的能力。课程内容基于六位授课教师数十年来参与乡村教育的行动与反思,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引领大家对乡村教育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探讨:


(一)乡村教育的历史与体制;

(二)乡村学校发展与创新;

(三)乡村教育的教师供给与培训;

(四)乡村教育的教学与学生发展;

(五)乡村学校财政与治理;

(六)乡村教育发展的外援与教育公益组织。


每一专题由一到两位授课教师负责课堂讲授,其他教师参与课堂讨论,每次课堂讲授之后安排主讲教师与其余教师的“与谈”环节及学生和教师们的讨论环节。


除每周四晚上的课堂讲授与讨论外,本课程的活动还包括:对乡村学校或与乡村学校有关的NGO、国际组织和教育科技公司的专题调研与案例分析、由相关领域学者或实践者主讲的开放式专题讲座(课外时间)。可能的讲座主题包括:

(一)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监测结果;

(二)乡村学校的创新;

(三)县域高中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四)乡村学校的艺术教育;

(五)乡村建设与教育的问题;

(六)中英甘肃基础项目及反思;等等。


此外,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每年从上一年秋季《中国乡村教育:行动与反思》课程中挑选3-5名同学参与该所乡村教育相关课题研究项目,并提供相应的学术指导。

02.

授课教师



《中国乡村教育:行动与反思》课程的六位授课教师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即深度参与了我国乡村教育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大型乡村教育干预项目的一线实践。其中陈向明教授在教师行动研究与教师培训等领域,郑新蓉教授在特岗教师和免费师范生政策等领域,韩嘉玲教授在贫困弱势人群教育与社会发展及乡村学校创新领域,赵静博士在国际援助乡村教育项目,宋映泉副研究员在弱势群体的教育财政和评估领域,王蓉教授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领域,均有多年的行动参与和系统研究。作为一群具有丰富的实际行动经历的研究者,授课教师们将本次课程作为对个人的乡村教育行动过往经历及宏观层面的中国乡村教育经历的集体反思的机会。


参与授课的教师在乡村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各有专长。基于授课教师的研究与实践背景,课程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建构起一个理解乡村教育问题的多维度视角框架。


陈向明,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质性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课例研究协会(WALS)理事。

韩嘉玲,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讲座教授、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从1991年开始从事农村弱势人群的社会发展与支持网络的工作与研究,投入参与贫困弱势人群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等实践项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发展、人口迁徙、农村教育、社会发展等。研究成果有:《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一个多维的研究视角》《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农村扶贫政策改革30年》《城乡的延伸一一不同儿童群体城乡的再生产》 《相向的政策不同的实践一一北京、上海和广州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等论文。主编,《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变革故事》,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中国流动儿童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宋映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经济专业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弱势群体学生教育及财政问题,关注早期和学前教育、乡村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及相关财政问题等。多次承担财政部、教育部、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在Social Science Researc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China Economics Review, 《柳叶刀》子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研究》等国内外刊物。

王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教育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IEP理事会理事。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秘书长。研究领域包括教育财政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分析等。王蓉教授直接参与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高校助学体系建设等重大教育财政政策的设计,在作为北大财政所所长的过去十五年中与同事们一起参与了教育部、财政部的数个有关宏观教育财政体制、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级各类教育的财政政策和项目的咨询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公共教育解释》(专著)《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主编)《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05-2010)(2010-2015)(2015-2019)》(主编)等。曾经担任英国国际发展部、世界银行、联合国儿基会、欧盟等机构的教育顾问。

赵静,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主任。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任教,担任教育科学研究所(现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所长, 副研究员。后从事国际教育发展项目的咨询与管理,担任过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专家组副组长、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专家,深度参与及管理过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部、亚洲开发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在中国、蒙古、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教育项目,范围涵盖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阶段。

郑新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少数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第十三届至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要从事教育学,教育法与教育政策、基础教育改革、多元文化教育、性别研究以及妇女教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性别研究与妇女发展》《现代教育改革的理性批判》《性别与教育》等专著。

03.

往期课堂


师生对话


小组讨论


课堂发言


和学长对话

(2021年9月30日,课程邀请北京大学校友、新疆呼图壁县县委副书记于洋与同学们分享对话)


实地调研走访乡村学校


最后一次课:辩论赛之后的师生合影

04.

同学反馈


最初看到课程大纲时,我曾担心这会是一门由不同老师开设的若干讲座拼贴而成的专题性课程;因此第一节课最让我感到激动的,正是多名老师的同时在场与所许诺的开展讨论的可能。在前半学期的课程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第七周韩老师的课堂上王老师感情丰沛地提出的质疑与引起的讨论。这次并未能预知与设计的讨论,不仅本身即是我们课堂所富于的激情活力与人文关怀的鲜明表征,也以一种从实求知的恳切态度,引导我们思考两位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教授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与关切的分歧究竟在于何处。

——宋昊坤

最大的收获是,在课堂当中老师同学们时不时地抛出一些深刻的问题和独到的见解,引发大家的进一步思考、讨论甚至争辩。我很喜欢这么强大的授课教师阵容和活跃的课堂形式,能够新颖地去接触不同的看法,尤其是看到郑新蓉老师课上王蓉老师心情激动的那次分享、争辩,我觉得,这才是思想的碰撞嘛!

——张政男

若要谈我对这门课的最大感受, 6 位老师的授课用心教学让我深受感动,能够选修这门课,我感到很荣幸,也很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一门不属于“必修课”的精品好课!可以说,这是我本科四年以来,唯一一门每节课上都有多位老师参与的课程,在别的课程上,尽管也有多位老师联合授课的方式,却鲜少能同时见到几位老师,而在这门课堂上,半个学期以来的每节课都能看到多位老师的身影,老师们坐在学生之中,一起听课、一起讨论,我们不仅可以听老师授课,还可以看到老师们观点的碰撞(甚至是较为激烈的辩论), 在碰撞之中迸发出更有意义、更加深刻的见解,老师们对待课程的态度,对待“乡村教育”的人文关怀,都让我深受触动,当然也激励了我的学习热情。此外,“参与式教学”的授课方式也让我感触颇深,每周四晚上的课都让我又喜又惊,喜的是课堂氛围很活跃,惊的是源源不断的小组讨论让我必须要头脑风暴,一节课下来确实有点累,但的确让我很有参与感且收获颇丰。

——林子桦

作为选课学生,我觉得每节课堂的参与和互动方式是很少在其他课程中体验到的,每节课老师们准备的内容也很丰富,可惜的是没能参与学校调研,错过了一次观察教育真实生态的宝贵机会。课堂上,在与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也学到很多,让我感受到参与式教学的魅力!

——李悦闻

从第一次课程上到现在,各位老师传递给我的,除了系统性的乡村教育知识和教育理念, 还有老师们对待教育的情怀,似乎擎举着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开花落英于每一寸中国大地,借此光明行走在启蒙的漫漫长路,这是最迷人,也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这种情怀是当下性与理想性的结合,实践就在当下,理想亦不可或缺。

——袁续航


05.

报名信息



2022年秋季的《中国乡村教育:行动与反思》课程将于9月至12月进行,第一次上课时间为2022年9月8日(周四)晚上18:40-20:30


本课程适合对乡村教育有浓厚兴趣,或有志于从事相关工作的同学选修,欢迎全校各院系同学选课。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将组成小组分工合作,参与实地调研、课程讨论和论文写作。


本次课程将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并允许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其他校内人员选修/旁听。有意选修/旁听且能保证充足时间投入的同学请于9月13日17:00前将以下两份材料以附件形式发送给王蓉教授(rwang@ciefr.pku.edu.cn)并抄送课程助教(1106582190@pku.edu.cn)报名:


(1)个人简历

(2)对乡村教育的看法(不低于300字)


邮件标题请以“乡村教育+姓名”格式命名。通过选拔的同学将于9月15日10:00前收到通知邮件及详细的课程信息。


欢迎选修本期课程,期待与大家共同关注和参与乡村教育。



转载自 | 中国教育财政

编辑 | 陈一芃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