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师暑期课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
应北大哲学系方博老师邀请,我将于今年夏天在北大开设暑期课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课程号02313163),授课时间为2018年7月9日至30日,每周一至周五上午10:10–12:00,共16次课。
这门课北大校内与校外的同学均可选修。校内本科生的报名时间为今起至5月21日上午10点,校内研究生的报名时间为5月25日至6月28日上午10点,校外同学的报名时间为5月28日至6月28日上午10点。具体报名流程请参见北大暑期课程官方网站(http://summer.pku.edu.cn/)。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这个课程名,看起来再直白不过。不过同样名称的课程,由不同人来讲授,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可能大相径庭。出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起见,我这里以逐一解释课程名称中的几个词的方式,简要说明一下自己对这门课的设计与构想。
首先,既然名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这门课自然是围绕“当代”的政治哲学讨论而展开,阅读材料也因此尽量从二战以后、特别是冷战以后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中选取。之所以把“当代”的范围限定在二战甚至冷战以后,是考虑到二者极大地重塑了我们身处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当今诸多政治议题的轻重缓急。
当然,这并不是说“当代”与“现代”之间,真的有什么确凿无疑的分界点,可以将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生生割裂成互不相干的两个阶段。同样,对“当代”政治哲学的讨论,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开“现代”甚至“古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所以随着课程进展,我们多多少少会读到一些洛克、康德、密尔、马克思、韦伯,甚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但对这些“当代以前”的“经典”文献的理解,只是辅助我们进入当代讨论语境的工具,而不是这门课本身的目的。当代社会所切身面临的种种政治议题,才是我们的关注点和思考的出发点。
与“当代”类似,“西方”一词也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其一,政治哲学不可能也不应当画地为牢,无论滥觞于东西南北,一个好的政治哲学理论(或理论图景),必须能够因应来自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思想史脉络的挑战。尽管这门课的主题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但与诸如“中国模式”、“新儒家”之类现象相关的问题意识,一定会在我们的阅读和讨论中反复浮现、寻求辨析。
其二,本课程无法对“西方”范围内的所有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给予同等程度的关注,相反,会把不成比例的份量留给以英语书写的当代政治哲学。这一方面固然受我本人的学术背景和语言能力所限,另一方面也是英语在当代学术界的霸权地位使然。
当然,我在选取阅读材料时,会尽量确保视角的广阔和多元,避免陷入英语中心主义的窠臼。至少,像施密特、福柯、勒福尔、哈贝马斯、墨菲、阿甘本这些有重要洞见的当代非英语作者,不会被我们遗漏。
不过无论对于英语写作还是非英语写作的当代政治理论家,我们都只能选取其著作的只鳞片爪作为阅读材料;尽管我在课堂上会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总结其理论体系的要义和关键论证,但毕竟这门课叫“政治哲学研究”,不叫“政治哲学家研究”,所以我们的整个课程,根本上还是围绕当代社会面临的种种政治议题、而不是围绕对文本或人物的解读而展开(我在别的平台专门解读过罗尔斯的《正义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此查看收听方式:《如何正确地批评〈正义论〉?》)。
但凡关心时事者,不会不注意到这个世界在过去几年间的剧变,以及这些剧变在过去几十年间的暗中积累与铺垫。冷战的落幕并没有导致“历史的终结”,而是为一系列或者全新的、或者之前被掩盖忽略的议题腾出了空间,比如: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角力,
跨国资本流动与人口流动的失衡,
贫富分化的再度加剧,
资本主义与民主政治之间关系的重遭审视,
身份政治的崛起,
文化多元主义与文明冲突论之争,
领土争端与民族独立,
西方发达民主国家的右翼民粹主义回潮,
后主权模式区域政治经济共同体的法统危机,
威权政体的复苏及其对国际秩序的冲击,
宗教恐怖主义的兴起与反恐战争的后果,
转型正义与非理想社会的可行性约束,
性别观念与家庭结构的变迁,
言论自由与反歧视规范之间的张力,
全球气候变动和生态灾难的威胁,
互联网及社交媒体对隐私权的挑战和对公共信息场域的扭曲……
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实实在在需要面对的政治议题。倘若我们相信政治哲学并不是(或者不能甘于沦为)怡情养性的智力游戏或故弄玄虚的“秘传真理”,我们就必须要求它对现实世界中的棘手问题给出合理有力的回应。
但是政治哲学应当如何回应——又何以可能回应——当代的政治议题呢?
哲学,至少当代分析哲学,是一门着力于对概念和论证进行推敲的学问。这样的推敲,在讨论政治议题时尤为必要,因为我们在政治议题上的分歧,往往并不只是在相关事实认定上的分歧,而是关于如何界定和理解相关议题所涉重要概念(比如自由、平等、正义、民主、宪政、法治、参与、权利、权力、爱国、主权、秩序、发展、贤能、中立性、紧急状态……)的分歧,以及关于如何对相关议题所涉重要价值进行排序的分歧。
譬如当我们在争论“某某政策是否侵犯自由”时,争论的往往并非“某某政策是否对个体的选择和行动造成某类具体的限制”,而是“什么是自由、到底怎样类型的限制可以视为构成对自由的侵犯、凭什么要这样定义自由及其侵犯”。此外,对自由的定义之争,又与对权力、平等、民主、正义、秩序等其它重要政治概念的定义之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之亦然。只有就关于这些概念的种种直觉加以澄清和分辨,围绕相关公共议题的思考和讨论才能获得实质的推进。
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单凭书房里的哲学思辨,就可以理解甚至解决现实问题;一个好的政治哲学思考者,必须对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相关经验研究的论断,具备起码的了解与好奇。
但与此同时,当我们在运用这些经验论断着手处理政治议题时,有必要注意到,这种运用过程往往并非想象中那么显然无疑,而是埋伏着一层又一层亟待追问的概念直觉、价值预设、溯因推理。政治哲学的工作,就是通过一层层抽丝剥茧的追问,在各个现实政治议题上找到贯通既有经验论断与合理价值判断的反思平衡。
基于上述考虑,这门课将以若干关键的政治概念为授课单元,每次课从围绕其中之一展开的定义之争切入,剖析不同理论主张背后的论证逻辑;同时以若干重要的当代政治议题为串联线索,考察不同理论主张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与指导力。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名为“研究”,但在实际讲授过程中,这门课的难度或许会更偏向于“导论”或“入门”。毕竟,受暑期课程这一形式所限,我们必须连续三周每天一课,因此不可能照搬常规学期内对学生时间精力投入程度的要求。
所以,尽管我会提前放出课纲、列出每节课的阅读材料,但并不会强求你在课前完成这些阅读,而是为了让你在听课过程中有所参考、以及课程结束后若有兴趣可以继续深究。相应地,我在讲课过程中,会尽量保证让同学们首先对相关争论的背景与全貌、以及其中各个主要派别的基本立场和关键洞见,能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以免迷失在随后对论证细节的层层剖析之中。
无论如何,希望这门课有助于你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既有论述,培养分析的敏锐与论证的技巧。不论将来你是否从事政治哲学研究,希望这门课都让你有能力和兴趣去深入思考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政治议题,并给出知情合理的判断。
最后,为了免去大家回头查阅的麻烦,在此重复一下课程信息。欢迎报名,也欢迎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朋友: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课程号02313163),授课时间为2018年7月9日至30日,每周一至周五上午10:10–12:00,共16次课。
北大校内与校外的同学均可选修。校内本科生的报名时间为今起至5月21日上午10点,校内研究生的报名时间为5月25日至6月28日上午10点,校外同学的报名时间为5月28日至6月28日上午10点。具体报名流程请参见北大暑期课程官方网站(http://summer.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