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决战日德兰(下)---王权旁落

观雨大神经 观雨大神经 2023-05-08

顾问:谈书


注:本文与上一集连贯性较强,所以强烈建议先阅读上一集的内容


接上集:决战日德兰--欧洲海权的最后巅峰



绝 境

————————


误入英军火力网的德舰开始陆续中弹,队伍顿时乱作一团,公海舰队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鬼门关。


不过战巡分队指挥官希佩尔就比较淡定了,因为他早就在鬼门关的门口横跳了一整天了,现在对这种场面已经审美疲劳。



希佩尔自豪地看着自己的分舰队,这一天下来大家都不容易,本来只是被安排当诱饵,结果一仗下来挨的揍比谁都多。现在就等舰队司令下达撤退命令了,在这最后的时刻,希佩尔冷静地清点了一下自己麾下的这5艘战列巡洋舰:


  • “吕佐夫”号头部进水几千吨,头重脚轻船尾都翘起来了,现在只能撅着屁股慢慢漂。


  • “德弗林格”号也是一片狼藉,身上满是弹孔,主炮只剩一半能打。


  • “塞德利茨”号的主炮同样被炸毁了一半,再加上之前还中了一发鱼雷,所以现在和“吕佐夫”一样船头进水头重脚轻。


  • “冯.德.坦恩”号的屁股则是老早就被开了个大洞,现在也有近千吨海水在里面晃荡。4座炮塔有2座完全被毁,剩下的2座还时不时出现机械故障。


  • 只有自己乘坐的“毛奇”号相对受伤轻微一些。


被打穿的炮塔(德舰优秀的防火设施避免了殉爆):


现在除了“吕佐夫”号受损特别严重只能自生自灭以外,其他四艘基本都还能跑,只要舰队司令一声令下,哥几个逃出去还是很有希望的。


希佩尔中将:


然后希佩尔就接到了舰队司令舍尔的命令:


“命你队不计后果,向敌舰冲锋,掩护主力撤退”


舍尔中将:


舍尔的脱身之策就是卖希佩尔,让他率领战巡分队冲到皇家海军跟前去吸引火力,换取主力舰队掉头的时间。


这个办法虽然残忍,但也是无奈之举,战列舰体型庞大且动作缓慢,所以德军的整个主力舰队要完成原地掉头的动作,大概需要十分钟。


在这十分钟里,所有德舰都是任人宰割的固定靶,如果任凭皇家海军30余艘主力舰的300多门巨炮肆意蹂躏,那几乎不会有任何德舰可以全身而退。在这个过程中哪怕是只损失几艘主力,整支舰队就会因兵力劣势而逃不出包围圈。


但只要把希佩尔“卖掉”就不一样了,他一冲上去对着英舰重炮骑脸,那么英军就必然会把注意力先集中到他的那几艘战列巡洋舰身上。


皇家海军的巨炮虽然厉害,但要击沉这几艘皮糙肉厚又跑得快的2万吨级战列巡洋舰,怎么着也得打个十几分钟。而这十几分钟就是德军主力趁机掉头的时间窗口。



希佩尔接到命令后心领神会,他立刻在“毛奇”号上升起了自己的中将旗,然后便率领麾下这4艘还跑得起来的战列巡洋舰开足马力,向人类史上最庞大的巨炮火力网发起了自杀式冲锋。


这支战巡分队一口气就冲到英军阵前7000多米的地方。英国人看到这几只突然冲到跟前的钢铁巨兽,一时间也非常惊讶:


这群德国人就差把“来打我呀”四个字写脸上了。


于是皇家海军决定满足他们的愿望,将全部火力都倾泻到了这支德军分舰队身上。上百门巨炮的怒吼一下子就把这4艘战列巡洋舰打成了4个火球。


冲锋中的“塞德利茨”号:

 

刚冲过去的时候希佩尔分队还能象征性的边冲边开几炮,然而仅仅几分钟后,他们的炮塔就几乎全部被炸毁,事实上甲板上能掀翻的东西都被英军的炮火掀了个底朝天。


无穷无尽的爆炸声几乎要震碎希佩尔的耳膜,在重重水柱的包裹下,他也不知道沉没或殉爆会在哪一秒到来;如今目光所及之处满是火光和浓烟,时不时还会有爆炸掀起的钢铁碎块飞过眼前。


这支战巡分队举着一堆打不响的废炮,嚣张而又决绝地在英军阵前浪来浪去。



舍尔没有辜负希佩尔的牺牲精神,他抓住战友拼出来的这十分钟完成了主力舰队的敌前大转向,然后开足马力撤离战场,这下德国压舱底的22艘战列舰总算是全都保住了。


当然了,在自己逃出升天的同时,舍尔也没有忘记在前方挨揍的老伙计。他看见希佩尔分队居然还没沉,便立刻派驱逐舰编队冲过去对英舰发射鱼雷,争取把希佩尔捞出来。


这些驱逐舰非常勇敢,他们杀到英舰跟前抵近射击,结果一发不中,自己还沉了2艘。


不过这些鱼雷迫使英舰做出了躲闪的动作,暂时放松了对希佩尔分队的火力打击;后来德军队列末尾的几艘战列舰又过来帮衬了一下,希佩尔总算是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他在确认主力舰队安全撤退后,便抓住这个空挡溜之大吉了。


虽说是大难不死,但损失也非常惨重。希佩尔分队的4艘战舰都被打成了马蜂窝,甲板上的船舱到处透光,甲板下的船舱到处漏水,炮塔也几乎全部报废,全舰基本上已经没有能正常运转的设备。


它们的这个状态已经不能称之为“军舰”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群在水上漂浮的铁壳子。


已被炸成废墟的船舱:


其中“塞德利茨”号因为船头进水太过严重,一加速前进就会“呛水”,并造成船头下沉。所以该舰只能维持在15节以下的龟速缓慢爬行,能不能到家就听天由命了。



英军这边躲完鱼雷后,已经看不见德舰的踪影,这倒不是因为德国人跑得快,而是因为当时战场烟雾太多且夜幕已经开始降临,能见度降到了不足几公里。在这样的条件下,英军的索敌行动就非常困难了。


晚上8点半以后,海面上已经完全漆黑一片,皇家海军司令杰利科明白,如果再这么漫无目的的搜索下去,找到德军主力的概率就跟中彩票差不多。


约翰·杰利科上将


他必须想办法在黑暗中占据主动,而要想在这种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中占据主动,最关键的就是两个字:预判。


英国作为百年海军强国,专业水平毋庸置疑。总司令杰利科就是一个一流的航海专家,他在黑暗中冷静分析了德军的撤退方向和航行速度,并很快得出结论:


舍尔当前的位置,大致是在和自己平行的西侧。而大陆的位置,则在自己的东侧(日德兰半岛)和南侧(德国本土)。至于舍尔要回的母港,就坐落在东南角的海湾里(威廉港)。



理论上舍尔要回家,有三条路:


  • 第一条是先往东开到日德兰半岛沿岸,然后再往南开到母港。日德兰半岛沿岸的合恩礁附近有水雷,不过因为这些水雷是德国人自己布的,所以留了一条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安全通道。公海舰队只要开到合恩礁,开进这条安全通道就算是“上岸”了。


  • 第二条是先往南开到大陆沿岸,再往东开到母港。


  • 第三条是往东南方向开,直接开向东南角的母港。


但现实中如果直接往东南方向开,会经过一片没有安全通道的水雷区域,所以实际上只有前两条路可选



那么舍尔会选哪条路呢?



豪 赌

————————


要判断对手的想法,就要站在对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现在皇家海军就处在公海舰队东面的位置上,如果舍尔选择马上向东转向,就很可能会再一次撞上皇家海军。所以他大概率会继续往南走,等他自己觉得已经甩开英军后再调头往东。


基于这个判断,杰利科再次让皇家海军主力舰全部排成了一条的单纵列,这一次还把贝蒂的6艘战列巡洋舰也一起整合了进来。



这条阵列线由北向南延伸,以17节的速度保持向南航行,它们就如同一道篱笆,拦在了舍尔舰队东进的必经之路上。大家照这个速度开到南边大陆沿岸(赫尔戈兰湾附近)的时候,太阳也差不多该出来了,到时候皇家海军就可以轻松的在阳光照耀下找到公海舰队。



我们今天站在上帝视角来看,杰利科对局势的判断可以说是非常精准,当时的公海舰队确实就在皇家海军西侧十来公里的地方,而且航行方向和皇家海军几乎平行,都是在往南走,航速也和皇家海军十分接近:16节。


看起来一切都逃不过杰利科的手掌心。



而此时正在率队逃命的舍尔也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困境:虽然在夜幕的掩护下,公海舰队暂时获得了平静与安全,但这并不能改变德国人有家难回的窘况。



舍尔也知道最近的逃生之路是马上往东开到合恩礁附近,然后进入雷区的安全通道。


但此时英军就在附近,贸然东进很可能会和上次一样撞上英军,而这一次不会再有希佩尔分队去挡枪了,因为它们现在都已经是废铁形态,能勉强跟上大部队就不错了。


所以正如杰利科预计的那样,先往南走才是最稳妥的。


然而战场上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稳妥”,对于德军来说,往南看似稳妥,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它只是把问题推迟到第二天早上,寄希望于英国人不会一直追过来而已;而往东虽然凶险,但毕竟现在是晚上,干什么事都有个夜幕掩护,赌一把没准就冲过去了。


那么,赌吗?



说到赌一把,舍尔就不困了,事实上这一天下来他一直在赌。


早在凌晨接到有英舰出动的报告时,舍尔就赌了一把英军只是例行巡逻,自己无需改变计划。


结果人家是全军出击。


下午追击英军的女王分队和贝蒂分队追到一半,和前方战场的信息联络突然中断时,舍尔又赌了一把前方战场情况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放心继续追。


结果追到的时候,皇家海军的27艘主力舰已经在列队等着他了。


傍晚撤退的时候想调整航行方向,舍尔再赌了一把英军会因为战场能见度差而发现不了自己。


结果刚转完舵就迎面撞上了在到处寻找他们的皇家海军主力。


如果说日德兰战场是一个赌场,那么舍尔就是一盏“赌场明灯”,押了一天一夜愣是没一次押对的。现在他所有的底牌都已经打完,输得就剩条裤衩,再赌下去就是押上整个德国的国运了。


按理说手气不顺就应该及时收手,然而赌棍的逻辑从来都是“已经输了那么多把了,我就不信下一把还会输”。于是舍尔一不做二不休,再次坐到了赌桌前。


梭哈!不梭不是德国人!



晚上9点多的时候,随着舍尔一声令下,本来一直往南开的公海舰队突然调转船头,开足马力向东突进。一路上舍尔一直紧张地注视着前方,一个多小时后,皇家海军映入眼帘...


我擦!!



正所谓“赌”网恢恢“输”而不漏,舍尔此时的心头有一万匹草泥马奔过。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大家都是夜间行军,等看到对方的时候距离已经非常接近,转向或刹车都已没有可能,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冲。


公海舰队拉响了舰炮,咆哮着冲向皇家海军,巨大的火光瞬间点亮夜空。正列队前行的英舰猝不及防,阵型被冲得七零八落,眼睁睁地看着德意志的巨舰踩踏而过。


为啥英军突然这么不经打呢?


因为舍尔正好从皇家海军主力舰队的尾部穿过,碰到的是处在外围的弱小的驱逐舰编队,也算是踩了狗屎运。


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军就安全了,实际上他们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毁灭的边缘,因为他们在英国的人眼皮底下彻底暴露了位置。皇家海军现在只要一个回头就能把德国人全部吃掉。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整个日德兰海战中最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一直在苦苦搜索德军的皇家海军,却在德军真正出现的时候无动于衷,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大摇大摆地往前开。


难道英国佬都睡着了吗?并没有,事实上所有英国官兵都看到了海上亮起的火光,包括舰队司令杰利科在内。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英舰的战列线拉得很长(10公里左右),杰力科站在队列的中部回望遥远的队列尾端,虽然看到了火光,但无法判断战斗的规模。



对于杰利科来说,如果火光下面仅仅是轻型舰只之间的小规模战斗,那当然就没必要全队回头。因为一旦回头,而最终抓到的又并非主力,那么就会耽误对敌方真正主力的追击。这个险杰利科冒不起。


再说了,谁知道会不会又是舍尔专门派出来欺骗英军的“诱饵舰队”呢?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堂堂皇家海军司令在做决策的时候只能立足于猜?


那倒不是,杰利科虽然离得远,但主力队列末尾的那几艘战列舰离得近啊。那些战列舰上的指挥官对这场战斗看得比杰利科更清楚,只要他们及时把真实情况向上报告,亦或自己临机决断冲过去迎敌,那舍尔便插翅难逃了。


然而这些指挥官屁都没放一个,眼一睁一闭,舍尔就过去了。


大佬们你们这是通敌了吧???



其实这些舰长对大英帝国的忠心还是值得信赖的,他们的这个操作虽然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在对于他们来说却非常合理。


皇家海军是一个巨大的组织,这个组织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已经呆了一百年。长期高高在上的生活让这里面充斥着大量打卡上班的老油条和擅长甩锅的官僚。用我们熟悉的词语来形容,就是“体制”。



体制内的第一行为准则很简单:听上级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整支皇家海军都看到了交战区域的火光,包括总司令在内。既然如此,大家安心听总司令的命令就好了,是不是德军主力让他自己去判断,其他人又何必节外生枝给自己找麻烦呢?


如果因为你的报告改变了总司令的决策,那么报告对了,功劳是总司令的,错了,锅就是你的。


关键时候大家的小九九都打得飞起,最终结果就是在这个歼灭德军的最后时间窗口里,总司令杰利科没有收到任何详细的战场报告,以至于他觉得远方的火光并不是什么大事,自己干脆回屋睡觉去了,毕竟明早“还有一场大战等着自己”。



其实这也是杰利科在整个日德兰海战中的处境的缩影。


在这场战役里,他自始至终得到的情报都非常有限,属下大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摸鱼达人,极少向他主动汇报战况。国内情报部门的情报也非常滞后,因为每份情报都要走完一整套复核和审批流程才能发出,等发到杰利科手上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于是背靠全球最大海军的杰利科,在战场上却只能孤独地依靠自己的计算和分析来做出决策,出现疏漏也在所难免。


就这样,在大英官僚体系的配合下,“赌棍”舍尔有惊无险的带队穿过了皇家海军队列的屁股,中间只碰到了一些小插曲:


0点左右,和大部队走散的英舰“黑王子”号万吨级装甲巡洋舰在黑夜中隐约看见一队模糊的黑影。该舰舰长打算确认一下对方的身份。然而他“确认”的方式是开到距离对方1公里处发信号盘问是敌是友...


结果对方的探照灯一打,英国人才发现面前的正是德军主力。这下羊入虎口,他们还没来得及向上级报告就被德舰的一波齐射撕成碎片,全舰857人无一幸存。


后来还有一支英国驱逐舰编队也撞上了德军主力。不过这一次的英国人很聪明,他们放了鱼雷后转身就跑,结果德军的一艘老式前无畏舰“波美拉尼亚”号不幸中雷被炸成两截。


因为担心英舰回去报信引来皇家海军主力,所以德军没有停下来营救“波美拉尼亚”号,而是撒腿就跑,导致该舰上的844人全部阵亡。


尽管各种小摩擦不断,但双方的主力舰队终究是没有再碰上。一夜惊魂之后,舍尔终于开到了合恩礁,进入了雷区的安全通道。



而杰利科在差不多凌晨四点的时候才收到关于德军位置的确切情报。此时他虽然立刻掉头回追,但为时已晚,最终只能在合恩礁的雷区外眼睁睁地看着德军远去。

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巨舰大炮之战,就这样虎头蛇尾的落下了帷幕。


德军在优势敌人的包围下以较小的代价逃出生天,创造了海战史上的奇迹。他们最大的遗憾是“吕佐夫”号这艘最新式的战列巡洋舰因为受伤过重而无法拖回,德军只好在人员疏散后用鱼雷将其自裁于海上。


沉没的“吕佐夫”号:

 

英国人则对这场战争的结果感到非常郁闷,一百多年前纳尔逊率领皇家海军以弱胜强一战摧毁法西联军,今天的皇家海军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让对手全身而退,自己还被打得鼻青脸肿,说是“丢人现眼”也不为过。


在这场战役里,英国沉没3艘主力战列巡洋舰,3艘老式装甲巡洋舰,8艘驱逐舰,损失总吨位高达11万吨,阵亡6094人。


相对而言,德国的损失要小不少,他们只沉没了1艘主力战列巡洋舰,1艘老式前无畏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总吨位6万吨,阵亡2551人。


战斗中为保护主力舍身堵抢眼的希佩尔成为了德军中的MVP,他本人也获得嘉奖,在名字里面加了个“冯”(弗兰茨·瑞特·冯·希佩尔),从此成为了贵族。


众星捧月的希佩尔(中):


出于国家脸面的考量,两国在嘴炮上都对外宣称自己获得了胜利,杰利科也在该年年底被调去内阁当部长,皇家海军司令的位置则由戴维.贝蒂来接任。


戴维.贝蒂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人逐渐发现结果其实也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糟,虽然这一仗放跑了德军主力,但皇家海军在纸面上的优势地位并没有任何改变,因此整个北海仍在英军的封锁之下。


而德国人虽然可以庆贺自己漂亮地对皇家海军来了一记虎口拔牙,但拔完牙后自己还是被封锁在港口里。而且虽然成绩不小,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一仗赢得有多侥幸,大家其实是捡了条命回来。皇家海军27艘战列舰组成的那堵绝望之墙,从此成为了德国海军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之后他们也再难做出有效的出击行动了。



声势浩大的日德兰海战并没有直接给一战形势带来太大的改变,不过它却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间接影响:刺激德国人去打开了一个颠覆世界的潘多拉魔盒。



巨兽出笼

—————————


一战开始以来,德国就一直在为英军的海面封锁而感到郁闷。德国人因封锁而无法与美国交易,这相当于让美国这样的工业大国成为了协约国的专属后勤工厂,资源的天平歪到姥姥家了。


对于德国人来说,想要把这个资源的天平扳回来有两条路子:


  • 一个是比较直接的,既然你英国海军封锁我,那我就打败英国海军,粉碎你的封锁。按照这个思路,走到最后就是我们看到的日德兰海战。


  • 还有一个思路是逆向思维,要平衡资源的天平,不一定是我和你一样获得交易权利,也可以是剥夺你的交易权利,让你和我一样无法交易,这也是一种平衡。


但问题是德国海军并没有能力封锁海面,如何剥夺英国人的交易权利呢?


德国人的答案是用潜艇偷袭商船,一直到所有的商船都不敢运货为止。


备受德国重视的潜艇部队:


所以德国从一战开始就对大西洋的商船展开了无限制潜艇战,也就是说所有靠近英国的商船都可能成为德军潜艇袭击的目标。不过这种不经警告见船就射的打法难免会伤及无辜势力,比如说美国。


德国人终于在1915年5月7日捅出了个大篓子。在这一天,一艘从美国开来的名叫“卢西塔尼亚”号的英国邮轮正驶入爱尔兰海,结果被蹲在这里的德国潜艇用鱼雷一发入魂,沉入海底。船上1900多名平民死了1100多个,其中包括了115个美国人。


被击沉的“卢西塔尼亚”号邮轮:


德军给出的攻击理由是“据他们的情报,这艘邮轮里运有送给英军的军事物资”。美国人闻讯后暴跳如雷,立刻向德国提出了严厉的抗议。


要知道美国在当时是一个完全中立的国家,他们在卖货的时候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虽然现实是美国成为了协约国的专属后勤工厂,但这不是美国人的错,他也想卖给德国,只是货运不过去而已。为此美国甚至还一直抗议英国对德国的封锁(毕竟耽误挣钱)。


所以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美国是一个有钱有粮有工业而且对德国态度还不错的这么一个国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应该因为一条不怎么确实的情报就把一艘从美国出发,载有美国人的邮轮炸得个底朝天。


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欧洲人的傲慢。在他们眼里,美国人“不过是有几个破钱而已”,并不是什么值得尊重的对象。怀疑就怀疑了,打就打了,怎么滴?



当然了,事毕竟是个大事,一家伙干掉1000多个平民的“壮举”在任何现代国家看来都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在各国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德国官方还是道了个歉,并承诺停止这种无限制潜艇战,算是“给了美国一个面子”。


美国人倒也能忍,德国认错了这事也就过去了,他们骂骂咧咧的又回去安心赚自己的小钱钱去了。


然而日德兰海战后,一切都变了。这场战役让德国人彻底失去了从海面上突破英军封锁的信心,从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艘艘商船抵达英国,而自己的港口却空空如也。


到1916年下半年的时候,德国国内的物资已经紧缺到开始进行全民粮食配给了。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德国人的心态彻底崩溃。最终他们决定豁出去孤注一掷,重启“无限制潜艇战”封锁英国,要饿大家一起饿!


在一些德国军官看来,只要坚持这个策略干他6个月,就足以让英国经济崩溃,所以完全值得一赌。没错,这里面喊得最大声的就是舍尔。


正所谓不怕英国战舰多,就怕舍尔上赌桌。



1917年1月31日,德国公开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而且这次的攻击范围比之前更大。德国人把丑话说在了前头:不管是交战国还是中立国的商船,只要是去英国的,都不经警告直接击沉。


如果能通过一纸公告就吓退所有的商船,那自然是最好的。当然这不可能,正所谓亏本的买卖没人做,杀头的生意抢着做。只要有钱赚,再大的风险也会有人去冒,所以德国人的恫吓并没有吓退头铁的生意人,他们依然驾驶商船继续发货,然后一艘艘被送入海底。



后来经过统计,仅1917年这一年里,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就多达2500多艘。这样的举动当然沉重打击了美欧贸易,让美国人怒不可遏。不过压垮美国人心态的最后一根稻草是1917年2月3日,德军居然把一艘美国军舰也给击沉了。


埋头挣钱的美国人莫名其妙的挨了一记老拳,他们茫然的望向那片烽火覆盖的大陆:我特么招谁惹谁了?


可以说这个事件给美国人好好上了一课。


表面上看,美国人在一战时期大发横财靠的是你情我愿的公平交易。所以美国人认为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因为自己工作努力,造出来的东西物征服了市场而已。



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发的这个财其实是个“球难财”。美国人工作努力生产力高确实不假,但他们也不再往深了想一想:在欧洲混战的时候去卖货,赚的都是些什么人的钱?


是英法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的魔王们的钱。


这些国家的行事风格向来是能抢劫就绝不赎买,那么他们现在看中你的东西,为什么不开着军舰过来直接拿走?他们现在凭本事打给你的借条,为什么以后还要真正地去偿还?



难道是因为你们的东西物美价廉?他们欧洲人诚实守信吗?


呵呵。


美国人之所以能在战争时期有恃无恐地去发“球难财”,从这些魔王们的口袋里捞钱,靠的不是什么物美价廉和契约精神,而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1907年打造出来的那支强大海军。(延伸阅读:从北美肥宅到海洋帝国,美国是怎么走上霸权之路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支世界前三的海军,那些手上沾满鲜血的欧洲列强才不敢对这片富饶之地造次,他们现在缺的货只能乖乖地买;现在欠的钱以后也会乖乖地还。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无缘无故的公平交易,任何大规模的自由市场都只能建立在舰炮的射程之内。所以想要在这颗星球上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你就不可能永远作壁上观。否则在你埋头挣小钱钱的时候,随时会有人随便找个理由就给你一拳,这就是现实。


大国崛起,哪有不沾血的?


如今德国人连绵不绝的鱼雷终于把美国人从岁月静好的迷梦中炸醒,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


美国一战时期的征兵广告:

 


最后的反击

—————————


德国人一直认为美国的实力大概和丹麦、荷兰之流差不多,在谈及美国的战争威胁时,德国高级军官的原话是:“美国在军事上等于零”。


结果美国一家伙来了200万人。


就在英德拼命竞争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的时候,美国已经不声不响的坐上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宝座。



1917年底,美军战列舰队“纽约”号、“怀俄明” 号、“佛罗里达”号和“特拉华”号战列舰编队抵达英国斯卡帕湾,与皇家海军组成联合舰队,后续还有更多舰只抵达,这使得德国海军彻底陷入绝望。


陆地战场同样随着美军的加入而彻底失去平衡,于是德国的失败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坦克:

 

1918年,协约国联军发动了夏季攻势,在9月底强攻突破了兴登堡防线,把德军从法国国土上赶走,并将战火烧到了德国境内。一时间德国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之前的1918年8月,舍尔升职去中央当了海军部长,同时也把海军司令的位置让给了希佩尔。


希佩尔是英雄,每次行动都是“送死先锋”,他坐上这个位置自然是众望所归。但此时的德国已经穷途末路,所以这个位置其实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果不其然,希佩尔上任还不到2个月,这屁股还没坐热呢就接到了舍尔从海军部发来的命令:“命你率全军出击与英美联合舰队决一死战,如失败就自沉。”



希佩尔都当上总司令了,“送死先锋”的工作性质还是一点都没变,他的这个司令宝座怕是要一屁股坐到海底去了。


舍尔可真是个“好兄弟”啊。


不过接到命令后的希佩尔非常坦然,甚至还有一丝欣慰,在他心目中,这大概就是德意志海军和自己最好的归宿了。


视死如归的希佩尔司令:


然而水兵们并不是这么想的。对于普通士兵来说,为了保卫国家去拼命没话说,但毫无意义的送死谁都不乐意,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不香吗?


1918年10月25日,自杀任务的消息走漏了风声,基尔港的8万名水兵拒绝起锚,并把军舰抛锚熄火。


水兵闹罢工,这个任务自然也就无疾而终了。事后虽然德国政府抓捕和处决了大批闹事分子,但并没有扑灭起义的火苗。很快基尔港的起义浪潮就蔓延到德国全境,并诱发了德国11月革命。舍尔和希佩尔这对德国海军的“卧龙凤雏”也因镇压起义不力而双双下岗,面面相觑。


到11月8日的时候,革命者已经占领了德国议会,并开始为“议会共和”作最后的准备。一天后,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荷兰,从此再也没回来,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式灭亡。又过了两天,德国正式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个时候的协约国联军其实只攻到德国的边境区域,最后的决战尚未开始,谁也想不到德国人自己就突然哑火了。


在海军方面,希佩尔下课后,接替他担任公海舰队司令的是路德维希.冯.鲁伊特。


鲁伊特少将


如果说英德的海洋战场是一个舞台,那么这个刚上任的鲁伊特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临时演员。他的上任不过是走个过场,把这座刚刚演完一场大戏的舞台打扫一下。


然而鲁伊特硬是凭借一己之力,在大戏落幕的最后一刻站到了舞台的“C位”。


二十世纪初,一个国家的军队里最值钱的装备就是海军的主力战舰。所以在德国投降后,各国都对德军的战舰垂涎三尺。


英国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德国投降后的第一时间就把公海舰队里最值钱的家伙什连人带船一起押到了自己的地盘。这里面包括了11艘最新的战列舰、5艘战列巡洋舰、8艘巡洋舰、50艘驱逐舰和整支潜艇部队。


德舰上的德军无可奈何地降下德国旗帜,然后开着自己的战舰跟随英舰前往斯卡帕湾。而鲁伊特作为舰队司令,自然也在舰上和自己的舰队共进退。


跟随英舰开往斯卡帕湾的德舰队:


不过英国人虽然把这些战舰都攥在了手里,但当时的各路列强还没有对这些战舰的处理方式达成共识。所以英军也一直没有登舰正式收编这些战舰,直到1919年初召开的巴黎和会上,这些战舰具体怎么分赃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于是这些军舰上的德军官兵只能在司令鲁伊特的带领下,边吹着冷风边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巴黎和会的谈判非常激烈,其中最尖锐的矛盾集中在德国的投降条件上。


德国人认为自己并没有被打败,只是自己不想打了而已,所以他们提出了很高的投降条件;但协约国阵营则认为没有必要跟败军之将浪费口舌,一门心思要求德国接受苛刻的条件。


双方僵持不下,协约国干脆给了德国一个最后通牒:6月21日之前如果不按要求投降,那就接着打。



在协约国的重压下,德国被迫认怂,接受了苛刻的停战条件。然而这整个过程中有个问题:没有一个人想起来去把这个结果通知给还在斯卡帕湾喝西北风的德军官兵。


于是这些被扣押的德军官兵只能通过报纸来了解巴黎和会的进展。


搞媒体的嘛,写起东西来自然是“流量为王”,报纸编辑们为了吸引眼球,经常会对事实进行夸大。比如说在协约国发出最后通牒的时候,各大报纸就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写出了这样的新闻标题:停战谈判破裂!


这种标题党文章在吃瓜群众看来不过是一阵激动和兴奋,但在斯卡帕湾的德国官兵看来那就是晴天霹雳:合着又要开战啦?



德军虽然选择了投降,但人家也是有底线的。他们之所以愿意老老实实地把军舰开到英国,是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些军舰就算被夺走,也不会用来攻击德国。


而如果又要开战的话那就是另外回事了,在战争状态下把这些军舰送给英国无异于资敌。


鲁伊特当然不能忍受这样的屈辱,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反击,阻止英军收编这些被扣押的德军舰船。不过决心虽然坚决,但现实非常骨感,鲁伊特真正开始行动的时候才发现,“反击英军”这个事根本就没有可操作性。


作为一支被扣押的舰队,这些舰上跟战斗有关的设施自然早就被阉割得七七八八。


首先,它们几乎没有什么剩余的煤,跑不了几步就会趴窝;

第二,还没有弹药,甚至连炮栓都被卸了;

更糟的是,人员配置也被精简到了极限,一艘船上也就两百来人。


就这还反击?拿头反?


不过办法是人想出来的,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鲁伊特终于想到了一个最后的办法。


1919年的6月21日,英国舰队按计划出海训练,这正是鲁伊特期待已久的行动时机。具体的行动安排早在几天前就已经布置好,此时的鲁伊特只是平静地向整支舰队发出了一道密令“彩虹行动开始”。


各舰上的德国水手们立刻心领神会,他们在自己的战舰上升起了之前被迫降下的德国旗帜,然后打开了所有的通海阀,海水瞬间汹涌而入。


这就是鲁伊特的办法:集体自沉。



看着这些德舰一边升起旗帜一边东倒西歪地沉没,港内的英军惊呼大事不好,他们连忙划小船过来阻止资产流失,双方爆发激烈冲突。英军在冲突中开枪击毙了德国海军少校舒曼和8位德国官兵,这些人也成为了一战中最后一批阵亡的官兵。


最终公海舰队的16艘主力战舰除1艘被英军紧急拖到岸边搁浅外,其余的全部沉入冰冷的海底,一起沉没的还有几十艘轻型舰船,自沉总吨位高达40万吨。


德国人这场跨世纪的海军大梦就此灰飞烟灭。英国人闻讯后则捶胸顿足,好不容易抢来的“金疙瘩”就这么无了。


鲁伊特少将后来被释放回国后,他在国内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被誉为“保全德国海军荣誉和尊严的民族英雄”。这位老哥半天内沉掉40万吨战舰的“战绩”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没钱汉子难

——————————


英国为维持欧洲均势奋斗了几百年,一直保持着自己在欧洲的超然地位,并最终统御七海,成为日不落帝国。


然而也正是拜这个“欧洲均势”所赐,欧洲的内斗和混乱一刻也没有消停,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把这片大陆从大航海时代积攒起来的优势轰成了渣渣。


不过此时的英国人仍然认为只要干掉了德国,就消除了自己最大的威胁;只要遏制了欧洲统一,就依然可以保证自己站在世界之巅。


早在1916年刚刚打完日德兰海战的时候,英国人就开始针对海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军舰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新一轮的造舰计划,继续做着统御七海的美梦。


1916年开工的“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胡德号):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两个欧洲以外的国家也开始做起了同样的事情,他们就是美国和日本。


美国海军在参战前一直维持着稳定年产2艘战列舰的节奏,慢慢也积攒起了不少家底。一战参战后,财力和工业实力雄厚的美国突然发力,推出了规模庞大的装备406毫米(16英寸)主炮军舰的造舰计划:


他们先是开工4艘3万吨级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然后又开工了6艘更强大的4万吨级“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和6艘4万吨级“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这16艘主炮口径都达到406毫米。无论是吨位还是主炮口径均碾压英国皇家海军现有的战舰。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日本在日德兰海战后也推出了由八艘战列舰和八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八八舰队”计划。


其中12艘全部装备410毫米以上级别主炮,后4艘甚至达到460毫米。吨位也达四万吨左右甚至更高。


“八八舰队”计划的首舰“长门号”战列舰于1917年开工,它比英国的王牌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口径更大,航速更快。后续舰更是一个比一个大。


“长门”号战列舰:


美国人现在不仅要在海军建设上赶英超日,还对全球海洋秩序动起了心思。


当时的总统威尔逊早在一战快结束时就提出了14条和平纲领,其中的第二条明确要求以后各国无论在和平还是战时都不能私自封锁除自己领海以外的海域。很显然美国人对一战时没能赚到德国人的钱一直耿耿于怀。


美国总统威尔逊:


而在英国人看来,美国佬的这个行为就属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这是企图要分享我的海洋啊!


为了对付这个“图谋不轨”的乡巴佬,英国人就针对美国的造舰计划升级了自己的计划。而美日两国一看英国在升级,自己也赶紧跟上...。


在那个年代,所谓升级战舰技术其实就是加更厚的装甲,更粗的炮管,更多的锅炉。终于,经过反复的内卷,各国军舰的纸面设计已经来到了排水量接近5万吨。



美国在技术升级上受限于巴拿马运河的宽度和自身炮管技术的落后,所以单舰的各项指标都略微落后于英国升级后的计划。不过美国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堆量。他们在1919年更新了造舰计划,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8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以及140多艘辅助舰只。


质量不行我就用数量怼死你,工业大国就是这么蛮不讲理。


1920年,三国海军百舰其发,各自的造船厂都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开启了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造舰竞赛。


美国群众围观新舰下水:


然后经济就危机了...


这些造船厂刚开了个头,各国的经济指标就急转直下。这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大佬们才刚刚拼完国力打完一场世界大战,兜里怎么可能还有闲钱去培育这些吞金巨兽?


日本首当其冲,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十分依赖国际市场,打仗的时候欧洲列强是战时经济,所以可以不计成本到处买买买,于是日本就跟着好好蹭了一把。现在仗打完了,列强家里也没有余粮了,一个个都开始勒紧裤带还债,日本货自然也就没人买了。


1921年,日本海军预算占到了日本财政总支出的32%,再加上陆军支出,日本一半以上财政都砸到了军力上,穷兵黩武到了极致。


财力有限的日本最终不堪重负,被迫紧缩银根,宏伟的造舰计划也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了。


英国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他们在战争中烧掉了大量的财富,英镑购买力暴跌至战前的三成。更糟的是,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还被美日两国趁乱抢去了不少。


这下日不落帝国是真的缺钱了,造舰计划便成了无米之炊。


英国人造舰一缺钱,就会想到去找对手聊一下“理性消费”的事,一战前他们就曾经跟德国聊过,结果被人家轰了出去。不过大英帝国有一点好:脸皮厚。上次被打脸,不妨碍这次再试试。



1920年3月,英国海军大臣维斯考特.朗表示希望通过公开协商的方式确保美英两国维持同等力量的海军。这标志着英国正式放弃了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开始认清现实退而求其次,和美国搞“G2”。


那么美国人会给面子吗?


按理说没必要,因为当时美国的国力已经明显超过英国,经济状况相对来说也没他们那么窘迫,所以这个时候的美国完全可以像一战前的德国那样把英国人轰出去,然后一鼓作气把海军干到世界第一。


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确实是这么想的,在他看来,趁着战后欧洲列强集体趴窝,美国得赶紧抓住机会登上世界领导者的宝座。为此他还特地倡导组建了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自己帮自己把舞台都搭好了。


现在一切准备就绪,然后美国的选民们说了NO。


尽管美国通过参加一战攫取了大量的国家利益,但普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因为掺和另一片大陆上的战争而造成大量伤亡是非常不划算的。所以战后的美国人重新回到了孤立主义中,对掺和美洲以外的事务非常反感。


结果美国不要说趁机扩张海军争做世界第一了,连自己倡导组建的国际联盟都没能加入(被参议院给否了)。人们并不感谢率领美国打赢一战的威尔逊总统,他所属的民主党在年底的总统大选中惨败,接替他们上台的是共和党的哈定。


美国总统哈定:

(该总统任上丑闻不断,并在上任2年多后离奇去世)

作为和民主党针锋相对的对手,哈定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减军费。这下美国彻底踏实了,只能老老实实地和包括英国在内的一帮穷鬼聊起了理性消费的事。


1921年11月12日,为限制列强海军的竞争和协调国际关系,各国在美国华盛顿大陆纪念馆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参会的有9个国家,美英法日意比荷葡中,但其中真正说得上话的只有5个:美英法日意,这5个国家就是当时世界上仅存的还没彻底趴窝的列强。


这场会议除了处理巴黎和会遗留下来的问题外,主要内容就是限制这5个大佬的海军规模。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提出来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大家在未来十年内都不要再造新的主力舰了(标准排水量超过一万吨,主炮口径超过203毫米的战舰定义为主力舰)。


然后美英日法意5国的主力舰维持在5:5:3:1.75:1.75的比例,超出比例的部分各自销毁拆除。


对于这个比例,法国一开始是拒绝的。


这个国家历史悠久,江湖地位很高。结果这比例一出来,整得跟意大利一个档次了,这不就三流了么?


然而外交场上最终讲的是实力。法国人在一战中元气大伤,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与英美日讨价还价的筹码,所以英美日敷衍了一下后法国也就认命了。


事实上在华盛顿会议中,真正关键的问题都是由三个人关起门来讨论决定的,他们是美国国务卿查尔斯.休斯,英国枢密院大臣亚瑟.巴尔福,以及日本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



除了限制主力舰吨位比例外,条约还规定各国都不得对自己占领的西太平洋岛屿进行军事化建设。


撕逼三个月后,各国最终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海军条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限制军备竞赛的条约,有效期为15年,其中1921-1931这10年里禁止新建战列舰,1931年后可以缓慢建造不超过3.5万吨,口径小于406毫米的战列舰。


此约一签,各国海军造船厂的订单瞬间归零,不仅图纸上的计划全部凉凉,甚至很多造到一半的新舰也要废弃。最后连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这样的军工巨头也关门大吉。而列强们的国土则因此享受到了15年的和平时间,史称“海军假日时代”。



不过后来为了避免浪费,条约还是允许各国将一部分造到一半的主力舰完工,但是不得在上面安装主力舰标准的舰炮。于是各国只好在这些半成品上架起宽阔的甲板,用来放置负责侦察的飞机,这类“别扭”的军舰被称为航空母舰。(延伸阅读:“福建”号航母下水,全球海权格局进入新篇章



王权旁落

—————————


从表面上看,华盛顿条约是对英国的巨大打击,他们被迫从王座上走下,开始了和暴发户美国平起平坐的日子。


不过实际上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体面的结局,因为大英帝国的钱包早就被世界大战烧出了一个大窟窿。现在签署海军限制条约,表面上看是英国做出让步允许美国崛起。实际上如果不签这个条约,用不了几年,美国完全可以直接踩到他们的头上。


可以说华盛顿条约给大英帝国的面子又续了15年的有效期。



日本人则普遍认为自己吃了亏,华盛顿会议不仅让他们吐掉了不少在华特权,还把他们的海军规模限制在了一个较低的水平。


按照日本人自己的计算,他们需要保持美国海军7成的战力才有与之一战的资本,结果现在条约只给了他们6成的份额。更糟的是,条约还不允许他们对一战期间占领的西太平洋岛屿进行军事化建设,这搞得日本人感觉很不踏实。


于是它们回去后越想越气,以至于其国内很多人甚至认为华盛顿会议是日本的“屈辱外交”。


但今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这个条约,日本人当年纯属闷声发大财,得了便宜还卖乖。


虽然从纸面上看,条约对日本的军舰数量进行了限制,但军舰这玩意,就算不限制你,你也得有能力造才行。日本的工业实力远不如英美,如果大家都不限制放开了造,日本海军不要说美国的6成了,能不能维持在美国的2成都不好说。


而正是因为华盛顿条约的存在,英美这样的强国才会躺平,给了日本海军一个和他们保持战力接近的机会。


然而人们很容易把平台的机会当成是自己的能力,日本人在这之后就真的认为他们和英美的实力差距一点也不大。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5:3的纸面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按照“一片海域的制海权只属于域内最强海军”的海权规律,日本在太平洋依然还是要唯美国马首是瞻。


但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现实的情况往往比理论要复杂得多。


条约下英美海军的战力虽然比日本高出一大截,但美国海军搞的是两洋战略,要同时兼顾太平洋和大西洋;英国也是类似的全球战略,世界各地一大堆殖民地要看着。所以这两国海军虽强,但力量是分散的。


而日本的力量只需要覆盖西太平洋海域,这就导致在日常状态下,日本海军在这一带海域对英美海军形成了相对优势。



另外刚刚提到过,条约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定,就是西太平洋岛屿的非军事化。日本人对这个规定很不爽,但这个规定并非针对日本,而是对所有国家都一视同仁,于是这也同时导致了英美所占岛屿的非军事化。


既然岛屿都“裸奔”了,那自然就是军舰说了算了,所以这个规定在客观上增强了日本海军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力,这也为二十年后日本横扫东南亚埋下了伏笔。


当然了,可能会有人发出疑问:虽然一战后日本海军在西太平洋取得了优势,但军舰的机动性很强,可以全世界到处跑,日本人要真敢搞事,美国把大西洋的舰队调过来一起打不就行了吗?


这里又有一个现实的问题了:军舰虽然可以满世界跑,但毕竟不是瞬移,它航行起来需要时间。所以华盛顿条约下的海权格局就在客观上给了日本人一个打时间差的机会:


他可以出其不意,趁美军完成舰队调动之前,先把他的太平洋舰队吃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华盛顿会议开始后没几天,日本大正天皇就因病重而无法处理“朝政”。于是在这个决定日本未来命运的当口,该国的皇太子就走到了台前开始摄政。他经历了华盛顿会议的整个过程,对这个会议给日本带来的制约和机会都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


这个皇太子的名字,叫裕仁。


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掌握了世界事务的主导地位,并削弱了日本在东亚的特权,还通过英美日法四国公约瓦解了英日同盟,玩了一把全球版的离岸平衡。


这对于美国来说是非常大的收获,他成功限制了日本在东亚的发展速度。


但美国在海军限制方面就比较吃亏了。因为就当时的国力而言,美国不仅远超日本,而且也把饱受战争冲击的英国甩在了身后,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完全不怕跟这两个国家进行军备竞赛。


如果美国不作茧自缚,用不了几年他们的海军规模就能远远甩开对手,轻松保障自己势力范围内的长治久安。结果现在签了个华盛顿条约,生生把自己的海军实力摁在了和英国并列第一的位置上,即使是跟日本相比也强得有限。


那么美国为什么这么“蠢”呢?


其实这也不是蠢,正如上文所说,这是美国人的一个利益选择。普通美国人对海上的军事风险没什么兴趣,他们只看到各国都在为了省钱而裁军,便觉得美国也应该“跟国际接轨”。


造舰?不安逸!搞钱?安逸!


最终这个国家在巨大的威胁面前蒙上了自己的眼睛。新一届政府“阉美国之力量,结列强之欢心”,主动签约裁军。


而正所谓“忘战必危”,美国人本来手握一把好牌,却因为贪图躺平而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未来他们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英国人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愿以偿地压制住了最大的对手德国,但等他们回过头来,却发现欧洲文明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华盛顿会议不仅标志着英国统御七海的百年霸权落下帷幕,也意味着世界的中心开始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这个时候的人们打开世界地图,会看到美国虎踞东太平洋,日本手握西太平洋,英国控制印度洋,同时英美还共享着大西洋。


至此,人类世界王座易主,全球海权格局形成了英、美、日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



全系列完


海权系列:

王座还是绞架?四百年前的英国差点没了

从岛民到霸主,通往日不落帝国的命运决战

从风帆到蒸汽,美利坚的大一统之路。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从北美肥宅到海洋帝国,美国是怎么走上霸权之路的?

曾经在东北打响的一场世界大战(上)

曾经在东北打响的一场世界大战(下)

欧洲惊雷,一个帝国的起死回生

一百多年前的那场疯狂内卷......

世界大战是怎么打起来的?

决战日德兰--欧洲海权的最后巅峰


附录:海权系列主要国家简明大事件编年表





欢迎大家把本号设为“星标”,这个公众号更新频率不高,平时不会过多打扰,设为星标后可以及时获得公众号的更新信息。感谢大家的支持~

(注:如果之前申请过开白的朋友不需要重复申请,因为我开的都是长白)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

加入后可以进入观雨的微信讨论群


作者和顾问的微博,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