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发展绿色金融的挑战
《雄安新区绿色金融规划报告》发布!央行马骏详解“一中心、一示范、一体系”
据机构测算,未来五年,雄安新区绿色投资总额将达万亿。面对如此规模的投资总额,如何在雄安新区开辟一条绿色金融发展之路?
8月19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主任马骏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和北方新金融研究院(NFI)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天津绿色金融论坛”上发布了《雄安新区绿色金融规划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提出对雄安发展绿色金融的三个具体设想——“一中心、一示范、一体系”。
《报告》是北方新金融研究院(NFI)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由马骏及绿金委副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牵头,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央行研究局、中央财大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工商银行城市研究所、兴业银行、绿金委及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等机构。
《报告》指出, 雄安新区的绿色投资需求主要源于三大方面: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保护性开发;绿色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建筑;清洁能源及资源节约利用。雄安新区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主要有政策性贷款和和商业贷款、债券、信托、 融资租赁、股权融资(包括基金投资、IPO 等)等。
但雄安新区发展绿色金融,面临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初级、融资缺口巨大、金融总体发展水平低等诸多挑战。
马骏指出,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需吸引绿色金融机构入驻雄安。“估计未来90%的规模投资都会来自于非雄安的其他地方。”
首先,产业基础薄弱、高污染特征明显。
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腹地,规划地域包含的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现有经济规模小,开发程度低。从总体看,雄安三县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且最近两年三县国民生产总值占河北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下降、财政收入严重下滑。
雄安新区现有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5%且多集中于重污染行业,“小散乱污”的企业格局进一步增加了污染集中治理的难度。可以说,雄安三县目前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结构现状决定了雄安新区未来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根据中央政府的规划定位,雄安新区将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的绿色智慧城市,需要谋划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实施“千亿绿色智慧城市”、“千亿旅游大健康”、“千亿先进制造业”、“千亿绿色交通”、“千亿新能源”和“千亿基础设施”等千亿乃至万亿工程,在经济基础薄弱的背景下,要满足以上巨大的融资需求,对于雄安新区未来的绿色金融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同时也意味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当地金融机构环境风险敞口较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区金融结构单一,金融产品和业务种类匮乏。现有金融机构以国有银行县支行和农信社为主,其它类型的金融机构数量极少。另外,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二是民间融资多依赖非正规金融渠道,市场监管困难。新区内很多污染型小微企业多依赖民间借贷等形式获取资金,其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监管和控制。
三是当地银行对污染性企业贷款的存量占比较大。截至2016年末,制造业和采矿业企业的银行贷款余额在雄安新区全部企业贷款占比中超过50%,其中不少属于污染性企业。
随着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逐步明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现有中小微企业大多面临关闭、搬迁、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如何实现存量贷款从污染行业稳步有序退出、如何应对环保监管升级后的不良贷款上升风险、如何适应新区的新定位和新产业拓展绿色环保的金融业务,是雄安新区金融机构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绿色金融需要实现快速跨越发展,亟需外部资源和政策支持。
雄安新区经济基础、金融业基础相对薄弱,整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雄安的金融业务和金融资产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市场,债券、保险、基金、信托、租赁、期货等金融市场和业态基本属于空白。另一方面,雄安新区建设由于是中央政府全力快速推进的国家战略,新区的快速发展、实体经济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规模倍增,以及当地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均会对雄安新区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提出更快更高的要求。
由于目前雄安当地的金融和人才有限,要实现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雄安必须主要依靠外部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外部专家协助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区外金融机构在雄安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投资的形式支持当地绿色项目,区外金融机构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区外大中型绿色企业到雄安投资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等项目,区外科技创新团队到雄安开展绿色技术的应用。
如何构建雄安新区绿色金融的“一中心、一示范、一体系”?
《报告》对雄安发展绿色金融,提出三个具体设想——“一中心、一示范、一体系”。
首先,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投资中心。
在雄安建立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创新资源平台,吸引一批世界领先绿色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落户雄安新区,形成世界顶级的绿色技术研发、展示与应用的平台,并吸引一批绿色技术领域的天使、VC和PE 投资基金落户,辅之以科技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资源,将雄安新区打造为全国乃至国际的绿色技术创新投资中心。
具体如何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中心,马骏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以开放创新的思维放开市场准入。绿色技术创新投资中心要积极利用外资和推动中外合作研发联盟的发展,要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优势领域逐步建立起我国在技术标准中国呢的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绿色技术产业竞争优势,并以符合发展中国家国庆的领先、适用绿色技术标准辐射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形成中国绿色技术创新引领、双向开放的全球战略格局。
他举例说,“要把全世界最好的、适应我们的绿色技术都引进来。像以色列搞节水技术全球第一,雄安又是缺水的地方,何不把这样的技术引进来。”
二是打造技术科技和绿色科技人才洼地,要把国内外领先的技术企业、高端的科研院校的人才聚集起来。
三是打造绿色技术和绿色金融的对接平台。将该机构打造成“绿色技术库”和“资源汇聚平台”,集聚全球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要素,创新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新机制。还要打造“绿色技术金融平台”,促进绿色科技与绿色金融的对接。同时,要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提供从研发、转化到产业化“一站式”服务,实现群体技术产业化。他说,“银行业要一定介入,如果搞技术银行或者是技术银行支行的话,也可以通过提升银行对绿色技术的偏好也可以支持到雄安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
其次,建立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投融资示范区。
世界银行的专家估计,全球 70%的碳排放来自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因此绿色金融未来支持的重点应该是低排放、低能耗的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推动这些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节能减排。
雄安作为新区,未来几年的主要投资将集中于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项目,金融支持该领域的节能减排将大有作为。
建议在雄安创新绿色金融支持模式,保证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等渠道提供的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具体来说,要通过绿色金融创新,推出一套支持污水和固废处理、清洁能源、地铁轻轨、城市管廊、分布式光伏、绿色建筑等项目的融资模式,将雄安打造成为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投融资示范区。
作为绿色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试验田,雄安新区未来拟投建各类绿色项目,具有不同的资金需求特点,典型的融资模式也各有不同,特别是其中投资规模大、周期较长的项目占比较大,需灵活采用综合性的融资方案。
马骏在会上举例说,最近保尔森基金会准备推出绿色建筑保险,“这个绿色建筑可以节能30%,万一节不到30%怎么办?人家是否愿意出高10%的钱买一间建筑或一间房子?”这种情况下,就用征信的办法,如果达不到节能标准,保险公司就会赔付顾客。保险公司有钱可赚,同时让绿色建筑用更高的价格卖给今后的业主,而且业主可以通过节能减排减少未来支出(耗电量),通过绿色金融的创新是可以做到三方得利的。
最后,构建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
《报告》建议,为支持绿色金融发展,雄安新区应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基础上,构建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主动集聚全国和全球的绿色金融资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具体内容可包括构建绿色担保和贴息机制、通过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绿色项目、发展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创新包括外资在内的绿色PPP 模式等。
这里面包括六条:第一,出台一系列的绿色金融激励政策,包括绿色担保、征信、贴息机制等,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提高项目回报率,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绿色行业。
第二,大力吸引绿色金融机构聚集。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吸引绿色金融机构入驻雄安。“估计未来90%的规模投资都会来自于非雄安的其他地方。”马骏说。
第三,充分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推动绿色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参与雄安投资的绿色企业利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发行绿色债权。推动绿色产业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扩展绿色融资渠道,包括资本市场的各种方法,还有债券、各种基金,包括成立雄安新区绿色产业投资基金。
第四,引入新型融资工具。推动传统金融工具的绿色创新。加强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区内企业合作,发挥保险资金周期长的优势,通过保险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雄安区内投资规模大、期限长的基础设施建设或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探索绿色资产证券化融资。
第五,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鼓励雄安新区积极与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和其它外资机构合作,引导国际资金投资于雄安绿色项目。支持参与雄安投资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发行绿色债券。鼓励设立合资绿色发展基金支持雄安绿色产业发展。
第六,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和使用。强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引导资本市场将更多的资金配置于雄安新区的绿色产业,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持。
马骏指出,“企业的环境表现和商业信誉其实高度相关,因此环境信息也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判断该企业未来的违约风险。”
【相关阅读】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马骏 ,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学习参考、交流之目的,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拇指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