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色金融:为发展减负 为经济添彩

2017-12-26 绿金会

核心提示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信贷、债券、基金、证券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尤其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探索,已为绿色金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提供了不少可复制的经验。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绿色金融将不断为发展“减负”,为经济添彩。 


发展绿色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这是继2016年国务院批准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将绿色金融纳入国家宏观战略体系既可充分发挥其突出的引导性优势,又是顺应绿色发展、实现国际接轨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信贷、债券、基金、证券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尤其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探索,已为绿色金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提供了不少可复制的经验。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绿色金融将不断为发展“减负”,为经济添彩。


政策护航绿色金融


政策给力是当前绿色金融得以蓬勃发展的最大保障。有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已具备从“规模赶超”到“制度引领”的政策基础,绿色金融的发展瓶颈正在被政策“组合拳”打破。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2016年8月,国务院批准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绿色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发表了峰会公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首次被写入;2017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部分地方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方案,意味着我国探索绿色金融的实践不再局限于个别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在区域开展绿色金融建设。


目前,浙江和广东作为我国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已初步形成了部分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江西、贵州立足自身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均衡发展方面成效显著,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筹兼顾;新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实现突破,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通过能源改革等措施降低了产业转型过程中的环境负担。


绿色金融的政策立足点主要集中于降低环保成本、推动环境风险显性化,从鼓励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构建绿色金融市场、完善政策支持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有力推动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


发展按下“快进键”

有了政策的支持,近几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按下了“快进键”,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有序推进,市场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


债券市场方面,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17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总量达到115.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93.9亿元),同比增长33.6%,占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20.6%。


贷款方面,各地银行业绿色信贷业务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以新疆为例,截至2016年年末,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1529.15亿元,较年初增长20.35%。贷款投向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运输及工业节能节水环保等领域。


基金方面,各省市地已经建立了20多个地方性绿色产业基金,包括绿色ABS、绿色PPP、碳金融、绿色保险等在内的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快速涌现。


此外,我国早在2013年就先后在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和重庆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经取得初步经验。


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初步形成了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环境压力测试、环境信息披露和绿色PPP创新在内的宏伟路线图,在绿色评级、绿色认证、绿色指数、环境压力测试等绿色金融分析工具的开发方面已经破题。


金融机构在行动

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投资周期长、效益低、回报不足等属性,无法实现收益对风险的充分覆盖,绿色金融项目面临“叫好不叫座”的问题。但是,随着政策导向逐渐明朗、先期项目投入逐渐实现有效回收,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担忧逐渐被消除,近几年来参与的金融机构明显增多,绿色金融产品数量也随之上升了一个量级。我国潜在的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巨大,而在可持续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修复、工业污染治理、能源与能源节约五大领域,绿色融资需求也在增加。面对如此广阔的蓝海市场,各类金融机构频频发力,布局绿色金融。


银行类金融机构注重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一方面,大力支持生态建设、产业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将信贷资源与绿色发展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碳排放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发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探索与地方政府、商业资本及保险机构合力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另一方面,银行在完善绿色金融制度建设方面则各出奇招,或单独设置了绿色信贷的规模,或将环境信息纳入客户评级,在授信时实行“一票否决”。总的来看,绿色金融已经成为现阶段银行发展的新风口,正引领绿色发展从理念向实践迈进。


与银行不同,券商在参与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其重心更多地集中于绿色债券的发行及承销。据统计,自中国证券业协会2016年11月发布绿色公益榜以来,已有十几家证券公司承销绿色公司债券或者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仅2017年上半年,就有8家证券公司作为绿色债券主承销商或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管理人(沪深交易所),共承销发行5只产品,合计金额82.5亿元。


总的来看,绿色金融以其突出的环境友好性特征及政策导向下的低成本优势,在引导资本流向与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实现平衡。在当前绿色发展成为各方共识的背景下,绿色金融综合了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传统金融改造两方面属性,其创新力度和覆盖广度将对我国绿色发展起到不可忽略的支撑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减轻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环境负担,降低资源消耗,实现经济绿色增长。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学习参考、交流之目的,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 绿色金融观察 | 一周要闻回顾(12.04-12.10)

 北京市发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及相应指标体系

★ 这三年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有什么变化?

★ 银行业绿色金融:五点不足与三点建议

★ 环保部:《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任务推进方案》

★ 两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附政策)

★ 王小江:对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