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当你格局不够时,世上的破事最多
来源:苏墨读书(ID: suxiaomo0330)
当一个人有高度、有格局,自然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心情舒爽;
反之,看到的是生活的一地鸡毛,各种破事烂事,心情不爽。
所以,生活中你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很烦气,感到诸多不爽,往往是因为自己格局不够。
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胸襟就有多大,心境就有多美。
正如歌德所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看得开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著名作家周国平说:
“人生许多痛苦的原因在于盲目较劲。”
越是心小的人,越容易掉入较真的泥淖,常常太执着于眼前的事、那些明明已经过去、无法改变的事。
可是,人生很短,发生的已经发生,过去的无法改变,为何不放开。
要知道,跟生活较劲,白费力气;跟别人较劲,浪费精力;跟亲人较劲,受伤的是自己。
心宽方能事达,心静才能人和。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收到老家的求救信,原来老家和邻居,为了三尺宅基地,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愿意后退一步吃亏,恳请他帮忙。
张英看完后,莞尔一笑,回信道: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老家人看到信后,马上不争了,还让出了三尺地。
而,邻居知道后,竟然也退后,让出了三尺地。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尺巷美谈”。
真正的远见是心胸豁达,不负光阴、不负韶华,真正的胸襟是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破事太多,是因为你的格局太小。
当你心思狭隘,看到的都是纠结与鸡毛蒜皮。
当你看得开,所有的烦心事就变成了风轻云淡,活得豁达。
当你看得透,就懂得包容那些不和谐的声音,活得从容。
当你看得远,就懂得没有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生活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活得坦然。
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会碰到大大小小不等的许多的烦恼。
即使你现在过得再怎么顺遂,恐怕内心里面,总是难免还有烦恼。
况且随着人生岁月的演进,毕竟都是会有许多许多无常的事情会逐渐的演变发生。
在这个状况之下,眼前的顺遂,并不表示永远的顺遂。
所以烦恼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有这样一个很多人都听过的故事:一个人烦恼太重了,找到一位智者,询问道:我如何才能放下呢?智者让他拿着一个杯子,往杯子里倒满了果汁。
许久,那人问:我可以放下了吗,手很酸,于是将杯子放下。
当然,放下远不如这么简单。杯子是杯子,一个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物品,很容易就放下。
而那些已经长在我们心里,植入骨髓的种种种种,放下,谈何容易。
真正要做到,我们看看佛法的智慧教我们如何真的放下,修行过程不容易,但只要如法去修行,一步一步终能做到。
这里我们不妨拿朝山这件事情做一个比喻。假设在山上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善知识,我们要去朝拜他,那么在朝山之前我们首先就是要起信,真的相信山上的那位善知识,对我们真的有帮助,所以我们才愿意花时间、力气去朝拜。
那么对于放下这件事,就是要先相信自己能够放下。我们举的例子:提起了重物,然后手酸了之后,就直接把它放下。
还有世间人告诉你面对事情的时候要面对它、处理它、要放下它,都是起信的范围,要你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接下来下的阶段,就是要做上山前的准备了。
为了放下,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无常的观行,观行我们的身心以及周遭的事物都在不断的演变。
透过那样的观行,你就会卸除了对于世间的事物,有所谓恒常不变的这样的迷失。实际上,你所放不下的烦恼也不是恒常的。
卸除这样的迷失的时候(朝山的准备做好),接下来,你就可以开始上山了,也就是进到佛门,来修习真正的佛教的义理。
第一个要修习的佛教的义理,当然就是如何去解脱于你所放不下的烦恼。
学解脱道的方式很多,但是有两大的核心,第一个就是要如何去观行五蕴空?
我们说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空这个里面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没有你所以为、你所执著的性质存在。
所以五蕴空的观行,就是你要去观行、观看、观察这个五蕴里面都没有你所以为、你所执著的性质存在。
接下来是因缘法,因缘法就是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等等,这个里面的详细的观行。这个观行跟五蕴空是相辅相成的观行,刚好是一个是在横的层面,一个是在时间的纵的层面,提供了解脱道很好的观行。
透过这两个观行之后,等于是解脱道的基础都已经打稳了。
接下来就要是最后一段了,走一段非常陡峭的路,上去就是山门,对于学佛来讲,就是要参禅了。
参禅这一段很辛苦,可是非常的值得。值得注意的是,“参禅绝对不是放下”,参禅实际上是要透过善知识的开示,知道了入处之后,然后努力参究而找到自己那个恒常不变的本心。
所以我们才说:最后的一段山路最陡峭,是需要大家坚持、有毅力地去把它爬过。一旦爬过之后到达山门,那个时候山门打开,才会看到佛法之中,佛所开示的种种的法,是多么多么的胜妙。
此时的你,已然找到值得永久依祉的本心,还会去依祉那些五欲世间你放不下的事了吗,答案不言而喻。
更多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