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人专访 | 2017傅雷翻译奖背后的译者之声
2017年11月25日,第九届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奖作品在广州方所书店揭晓。作为文化摆渡人的译者们也从作品背后走出来,站在了读者的面前。
颁奖现场有什么亮点?译者们是如何看待翻译与语言学习的?评委眼中好译作的评选标准到底是什么?
在颁奖现场,众多评委老师都说出了自己的专业见解,法语人也有幸采访到部分入围或得奖的译者们,聆听了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见解。
请看法语人小编从现场发回的报道及译者专访内容吧!
摆渡无言,精神永存
——深切怀念林雅翎女士
译者之光不局限于奖项带来的鲜花与掌声,更体现在译者留下的作品与精神。
在正式揭晓获奖结果之前,评委们一起上台进行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环节——致敬已故的法国著名译者、傅雷翻译出版奖常任评委林雅翎女士。
早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奖之前,林雅翎女士便是第一位将其作品翻译成外语的译者,也是国内众多重要文学作品外译的媒介人。如果没有像她这样的文化摆渡人,便没有中国文学的顺利走出去。
本届傅雷翻译奖评委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副主任、法语译者王鲲先生是这样评价林雅翎女士的:“她会从文化的层面、作者的层面、受众的层面去考量我们的文化翻译。”
关于翻译,林雅翎女士曾用“un petit supplément d’ âme”总结一部好作品的重要成因——总会有一点译者灵魂的添加。
好的译者不仅好在外语水平,也好在其自身的文化精神内涵。对于林雅翎女士的怀念,是傅雷翻译奖给予译者的另一枚珍贵的奖章,因为它体现了奖项对于译者的尊重,对于翻译价值的诠释。
“荣耀属于译者!”
——2017傅雷翻译奖获奖结果揭晓
每一个群体都需要大众的关注,翻译群体同样如此。在很多时候,优秀的译者们都是在作者背后默默耕耘,因此他们更值得一个机会去接受鲜花与掌声。
在2017年的傅雷翻译奖平台上,是哪几位译者摘得奖项呢?下面请看结果揭晓:
文学类
获奖者:林苑
获奖译作
《重返基利贝格斯》
索尔•沙朗东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九久读书人联合出版
颁奖词
“ 索尔·沙朗东的《重返基利贝格斯》以回忆和纪实相结合的笔法,通过一个最终成为叛徒的战士形象展示了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爱尔兰共和军的奋斗历史,震撼人心。翻译这样一部小说不仅需要了解爱尔兰共和军的整个历史而且需要了解这个地区整个一段时期的历史,林苑的译本忠实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译本中,中国读者可以看到作者把虚构和史事,把故事和思考结合在一起的做法。这是一个很好的译本,文笔紧凑,配得上当年获得了法兰西大奖的原著。”
社科类
获奖者:张祖建
(出版社代表代领奖项)
获奖译作
《世界的苦难 : 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
皮埃尔•布尔迪厄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颁奖词
“ 本届社科获奖的这个著作分量很重,特别是用来理解法国当代社会很重要。而且这本书是代表法国社会学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派。布迪厄确立了理论,他的学生做了实地调查来树立老师的理论。这本书是很厚重的书,也就是说译者也下了很多功夫来翻译此书,而且翻译的非常准确。这很难,译者翻译了很多种语义,因为这本书的访谈涉及到了很多不同的人,包括一些基层的法国人,北非的移民。我们也觉得这本书对研究中国极具参考意义,特别是研究迁移的这部分内容。”
新人奖
获奖者:马洁宁
(出版社代表代领奖项)
获奖译作
《托克维尔:自由的贵族源泉》
吕西安•若姆厄 著
三辉图书、漓江出版社联合出版
颁奖词
“托克维尔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化家。如今还没有一部全面的介绍托克维尔的生平,探讨托克维尔整体思想脉络的专著,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译者虽为新人,但她已具备了处理重大题材的良好能力。整体把握准确,注释编辑完整,还原了书的原貌,令读者可以全面的体会该书的价值所在,从而加深对托克维尔思想体系的理解。”
走进傅雷奖项,倾听译者之声
群访环节
(各媒体提问)
Q1:请问毕飞宇老师,您觉得法国的文学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在哪里?(南方晚报记者)
A1: 我是一个法国文学爱好者。个人非常喜欢法国的文学和作家,这可能跟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有关,也应当说是跟傅雷先生他们这一代优秀的法语翻译家有关。许许多多的大作家,如果遇不到好的翻译,是很容易被埋没的。法国文学正是因为有了傅雷先生等一群译者,对众多中国当代作家都有很大的影响。
Q2:各位老师好,请问傅雷翻译奖的评奖标准是什么?(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记者)
A2(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董强先生):
翻译的标准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因为翻译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技巧,同时又跟阅读、跟人对文字的感觉连在一起。我想翻译还是有一定的评判标准的。比如,去年社科类奖项空缺,原因就是社会科学中有些根本性的概念没有通过译著传递出来。
我在讲课时,经常跟学生讲到“作品跟作者的核心价值,有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如果让我一句话来回答,这个就是(评奖)标准。一个作品能够让那么多人去阅读,肯定有一个核心价值在另外的语言里体现出来。所以,当我们从译文当中感受不到在原文里的这种东西时,我会认为他是不太好的译文。反之,我们认为它就是好的。在翻译中,完美不存在,总是有值得批评的地方,但是核心的东西需要在新的语言氛围、文化氛围中再次复活,这个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评判标准。
A2(2017傅雷翻译出版奖评委会主席:端木美女士):
在傅雷翻译奖里我们提出了四个要求。第一,原著在法国的影响力和它的水平高低,因为水平和影响力是相关的;第二,中文译文的准确性,中文译文要好;第三,书的编辑和出版要到位,要非常标准;第四,这本书有可能在中国读者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依靠我们大家对各界的了解。所以一般地说,我们坚持这四个标准。
译者专访
(法语人提问)
受访者:黄雅琴
2017傅雷翻译奖文学类奖项入围者
入围译作:《语言的第七功能》
A1:一些读者评价您的译作内容具有一种"未来感"。说到未来,想请问您:作为译者,您对于语言翻译工具是怎么看的?或者说您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会如何影响翻译?
Q1:我没想到有读者对作品的评价是有"未来感",听了之后会觉得有灵魂相撞的感觉,很雀跃。
其实,我是业余做翻译,也会为SCIENCE&VIE杂志翻译一些科普文章,本职工作是做出版。
我比较倾向:科技会进步,会在翻译方面越做越好。我是持一个比较乐观、比较善意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因为我觉得它可以解决大家的很多麻烦,解放劳动力,其实做翻译有时是很辛苦的,如果有科技的帮助,我们何乐而不为?也有很多译者会问“你不怕失业吗?”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就像几百年前蒸汽机发明时,的确很多人失业了,但是它减轻了整个人类的劳动。
我相信,时代进步后,工具可以为我们腾出更多的时间。我还是可以继续当翻译,但工具可以帮我解决很多繁琐的事。前不久我为SCIENCE&VIE翻译时,也曾了解过法国人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应该只发展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不要将其发展得太完全。但我认为科技发展是超乎想象的。机器翻译会进步,可能它一开始会先取代文书公函类的翻译,但文学翻译是比较靠后的种类。一个译者曾说过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观点:说不定机器深度学习会学习得更好,更加理解译者的意图。既然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那我们就应该拥抱它。
Q2:在翻译作品时,比如《语言的第七功能》,如果涉及到专业性强的内容,您是会对读者有所要求还是会翻译得更加通俗易懂?
A2:因为我本身是学过语言学的,所以觉得理解这本书并不难。而且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学术性也不算太强,所以基本没做什么处理。不过这本书人物非常多,在对人物做注解的时候,我会写出:为什么会提到这个人,他和文章有什么关系。
受访者:马振骋
2017傅雷翻译奖文学类奖项入围者,2009傅雷翻译奖文学类奖项获奖者。国内著名翻译家。代表作:《蒙田随笔全集》、《小王子》、《人都是要死的》。
入围译作:《搅局者》
Q1:您觉得“语言天赋”存在吗?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
A1:我觉得是存在的,但还需要从小就启蒙。我了解到,有一个小孩,没有学过英文,但看到英文他可以读出来。我觉得关键还是要启发小孩,做家长的买书回来,可以提醒他哪些地方有趣,引导他去看(而不是命令)。启发使孩子获得的能力,可以说是天赋,也可以说是后天养成的能力。这是一个很模糊的界限。
Q2:您觉得语言学习者要达到什么标准才能够提笔翻译?
A2: 这个跟你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你可以把你的思想讲清楚,那么你就可以开始翻译了。翻译就像游泳一样,尽量写,越写越会写。有的学生做题做得很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做题做得很顺。
关键是练习,没有前面的练习,就不存在后面的进步。我写东西,训练的办法就是跟朋友写信。以前的人用纸张写信,很容易就写出来;现在的人用电脑写信,觉得把事情说出来就完了,然而抒情的部分就没了。民国文人写的书信,都是很有感情的,它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慢慢书写才有的。所以,在翻译中,技术是一个方面,感情也是一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Q3:您在翻译当中有什么长久以来坚持的习惯?
A3:不要太犹犹豫豫,想到就去做;做做就会感兴趣,做得顺了就有兴趣了。我在家里做翻译的时候,桌子总是是打开的,书、字典都准备好了,我一下高兴了就坐下来翻译。不要像练气功一样,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开始。可能你一个早上做的东西都是白费功夫,但白费功夫本身也是一种锻炼。
第一,要培养兴趣;第二,要坚持;第三,一直得不到成果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人家问我为什么翻了那么多书,其实都是靠零零碎碎、一步一步坚持下来的。
受访者:马洁宁
2017傅雷翻译奖新人奖获得者
获奖译作:《托克维尔:自由的贵族源泉》
Q1:Traduire, c'est trahir. 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A1:我觉得这句话并没有说错,毕竟概念从一个语境到另一个语境的迁移势必会伴随不少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走虚无主义的极端,认为翻译就失去了意义。一方面,没有人能够精通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因此要接受外国文化就必须通过阅读译本。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其他选择。另一方面,一个译本相对于原始文本来说,无论如何都已经成了新语境下的新文本。因此,新语境应当被纳入到对后者的考量范围内。而如何在新语境下驾驭文本,这主要取决于译者的主观判断。译者翻译正如西西弗斯将大石推往山顶,明知到不了,却仍值得一试。人免不了一死并不等于人生不值得一活。翻译是否意味着背叛,这句话并不值得讨论。
Q2:您作为读者时,判断一本书翻译质量的标准是什么?
A2: 就是看译文的“翻译腔”是不是明显,有时候看到译文能够猜到原文(英文,法文)的句子结构。
翻译在读者与作家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我们在书籍中感受到的阅读的与文化碰撞的快乐,其中凝聚了大量译者默默耕耘时的心血。
关注傅雷翻译奖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关注奖项花落谁家,而是将读者的目光投射到译者身上,关注译者,关注更多为中外交流贡献力量的人。
文字/编辑:法语人编辑沐橙园、 Irène
图片来源:法国文化
更多「对话法语人」:
法国导演Philippe Calvario:当古典戏剧邂逅甘斯布现代音乐
……
更多法语人精彩分类文章,请查看公众号菜单栏中的“分类锦囊”。
如果你想加入「法语人留学交流群」等各类交流群,或者想获得更多资源,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法语人的资源和群组后,可加“法语人主页君”个人微信(ID : francophone123),申请入群和资源哦。
你最亲密的法语朋友
微信号 : fayuren123
新浪微博:@Franco法语人
知乎:Francophone
▼▼▼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获得法语资料&加入法语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