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持续注射万古霉素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本文约1700字
文中多次出现的缩写:
间歇性注射万古霉素:IIV;持续注射万古霉素:CIV
婴幼儿万古霉素治疗缺乏统一标准
脓毒症是全球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较发达国家,感染革兰阳性菌是引起迟发性脓毒症的最常见病原体之一,其中又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病率最高。万古霉素自1958年以来,一直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因可以治疗一般抗生素无效的感染,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
万古霉素的常规管理方法是每日多次间歇输液。为确保抗生素达到有效杀死细菌的水平,万古霉素的治疗性药物监测是必要的。
在婴幼儿中,万古霉素的目标谷浓度是10-20mg/L。但是在这个年龄段,对于万古霉素的最佳给药方案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不同的指南有不同的参考和建议,主要反映在间歇性注射万古霉素(intermittent infusions of vancomycin ,IIV)的剂量方案的多样性上。
与IIV相比,持续注射万古霉素(continuous infusions of vancomycin,CIV)对婴幼儿来说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来自成人研究的数据表明,与IIV相比,CIV改善了万古霉素目标水平,降低了与药物相关的肾毒性发生率。CIV的另一个好处是血液样本的采集时间可以更加灵活,因为它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以稳定的状态采集,而不需要处于谷浓度。这使得TDM的采样与其他血液检测可以同时进行,这一点在NICU的血液检测中尤为重要。
CIV比IIV更容易控制剂量
于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研究。在这项为期40个月的多中心研究中,纳入了111名接受48小时以上万古霉素治疗的0~90天的新生儿,按1:1随机分配到IIV组和CIV组。IIV组54人,治疗计量参照British National Formulary for Children(上图中的第二项,英国指南),目标谷浓度10-20 mg/L;CIV组57人,治疗剂量见下表,目标稳态浓度15-25 mg/L。
CIV组剂量调整公式:调整计量=上次维持剂量×20 mg/L÷上次万古霉素浓度。IIV间隔调整见下表。
最终104人完成了实验(IIV组51人,CIV组53人)。结果在首次血药浓度稳定时,IIV组目标血药浓度达成率为41%(21/51),CIV组目标达成率85%(45/53),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超治疗浓度的案例。在研究结束时,IIV组目标浓度达成率为84%(43/51),CIV组则为97%(51/53),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IIV比CIV组达到目标浓度所需的时间更长(33.6±38.8h vs 27.1±10.8h),二者有极显著差异(p<0.01)。CIV组剂量调整比IIV组更少(p<0.01)。IIV组有6名患者(12%)血药浓度超过目标上限,CIV组有5名(9%)。IIV组达到目标浓度需要的万古霉素剂量(60.6±53.0 mg/kg)高于CIV组(40.6±10.7 mg/kg)。
两组在治疗结束后均无明显的平均肌酐水平增加,每组各有1名患者出现肌酐水平升高1.5倍。总体耐受良好,均未出现红人综合征和其他万古霉素相关不良反应。两组均未有患者死于脓毒症。
CIV比IIV更方便监测药物浓度
婴幼儿万古霉素治疗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如何监测万古霉素的浓度。
在IIV治疗中,需要定时抽血测量万古霉素谷浓度,实际上,只有24%的IIV血样是根据万古霉素的代谢周期抽取的,54%的患者需要反复测量才能确定万古霉素的谷浓度。而CIV则可以在更为灵活的时间点监测血药浓度。这使得在监测CIV浓度时不需要额外的抽取血样,可以与NICU或者PICU中的其他血液分析共用血液样本。
虽然CIV有一些明显的优势,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CIV的并未显著减少成本,也没有更为突出的疗效。加之万古霉素的不良反应报告本来就很少,临床上并未出现IIV被CIV取代的现象。
1.Vandendriessche A, Allegaert K, Cossey V, et al. Prospective validation of neonatal vancomycin dosing regimens is urgently needed.Curr Ther Res Clin Exp. 2014 Jul 14;76:51-7.
2.Gwee A, Cranswick N, McMullan B, et al. Continuous Versus Intermittent Vacomycin Infusions in Infa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Pediatrics. 2019 Feb;143(2). pii: e20182179.
大话儿童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邮箱:dahuaertong@126.com
您的关注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