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谆谆嘱托,奋力书写“强富美高”南京答卷
希望江苏的同志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提出的谆谆嘱托、殷切期望。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这是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今后五年勾画的目标方位。
南京作为江苏省会、长三角特大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诠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发展成效体现在全国大局中的责任与担当。
万里长江千古流,六年弹指一挥间,母亲河见证了南京这座古都前所未有的嬗变。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五个千亿台阶,2019年突破1.4万亿元,今年上半年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城市前十;在科技部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报告中,南京名列第4位。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乡居民收入连续跑赢GDP增速,教育现代化水平四年位居全省第一,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经验全国推广,在省内率先实现医保市级统筹,入选全国最具安全感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8.8微克/立方米,全市22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首位,成为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
❖社会文明程度大幅跃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测评成绩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三,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
触目可及,南京之变可观可感:六年之中,一条条过江通道把江南主城和活力四射的江北新区、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连接起来,紫东核心区建设拉开大幕,美丽古都“颜值”换新,“一江两岸”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九大城市客厅拉开帷幕……
细细品味,更多的改变蕴于城市内在的创新动力:410家新型研发机构落地,15家高新园区整合提升,遍布全市的城市硅巷释放出浓郁的创新活力,姚期智等全球顶级大咖和剑桥等世界一流名校资源纷至沓来,一座更具魅力的创新之城精彩呈现……
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南京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成绩源于实践,时间见证耕耘。奋斗者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推动“强富美高”谆谆嘱托不断转化为生动现实,在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对标找差、创新实干的深深足迹。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强”的动能更加充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对此,南京有着切身体会。
到2019年底,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8%左右,位居东部地区GDP过万亿元城市和全省首位;今年前三季度增长3.3%。
巨大经济韧性的背后,是创新驱动、动能转换练就的“内功”。
南京是全国科教中心城市,拥有普通高校53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2所),在校大学生80多万,“两院”院士80多名,国家级科研平台120多个。怎么把好资源变成强产业?南京坚持以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作为先手棋,建立一批以科研人员持大股、市场化运营、职业经理人管理为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
江北新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首创的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肿瘤等多管线药物正在加快转化为医药新产品。类似的新型研发机构,已在南京累计孵化和引进企业7248家,申请专利近7900件。
南京深刻把握总书记强调的只争朝夕抓创新等要求,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真正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现实发展优势。
2017年底,南京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连续3年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创新名城”建设大会、连续三年制定实施支持创新的市委一号文,在全国率先成立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员会,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整合提升高新园区并实施去行政化改革、完善人才服务政策体系……“创新”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号工程。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南京持续做好移大树、育树苗、老树发新芽“三棵树”文章,连续三年持续用力,高新技术企业从1800多家到今年底将有望突破7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台积电、阿里巴巴、小米江苏总部、中汽创智等一系列重量级项目落户南京,华为、中兴等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与南京的战略合作。
位于南京软件谷的南京华为软件基地二期。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突出创新引领、自主可控,在全国率先实施“链长制”,组织开展8条产业链补链强链行动,全力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南京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8.5%、23.1%、20.6%、14.6%。
增强经济核心动力,必须依靠更多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南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打造以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和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为关键支撑的重大科研平台。紫金山实验室启动建设以来,已在大网级操作系统、毫米波芯片和内生安全等一批“命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正在争创国家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则在以科技手段解决重化围江、长江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上形成一系列重要支撑。
“要舍得下本钱,宁可在其他方面紧一紧,也要拿出钱来搞创新。”对总书记的要求,南京坚决落实到位,近三年,市区两级财政直接投入创新资金共211.4亿元。今年疫情导致财政压力加大,南京仍然挤出10亿元资金,补贴10万研究生来宁见习。
从南京眼步行桥遥望前不久合龙的长江五桥,一条连接江北新区和河西新城的城市轴线跃然眼前。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南京坚持站位全局、服务大局,以南京都市圈建设为抓手,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确立“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及“东西南北中”全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
国家级江北新区大力推进基因之城、芯片之城、新金融中心“两城一中心”建设,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出台体制机制改革“1+9”制度文件,各板块、园区建立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示范园”。新区成立五年来,GDP增加1300亿元、年均增速达13%,常住人口增加80万。紫东地区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展开,正在成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的新增长极、支撑点。
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求,“富”的内涵更为充实
“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饱含着浓浓的民生情怀。南京牢记总书记“八个更”要求,积极推动富民增收,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今年10月,南京大阳沟30号667户居民告别了居住几十年的危旧房棚户区,顺利完成回迁,这是南京首例原地回购安置拆迁项目。
“十三五”期间,南京自加压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计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431个,改造房屋面积约1940万平方米,直接受益群众约8.5万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南京把保就业摆上突出位置,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0.28万人,同比增长20.6%。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0.95万人。活跃的就业创业成为收入增长的源头活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7283元增长到2019年的57630元。
农村居民收入曾经是短板,而今,农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宽。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最初试点1000亩标准化养殖蟹塘,今年将扩大到21000亩。3000多农户组织起来,走上了“共避风险、共享品牌、共谋发展、共同富裕”的强社富民之路,每户蟹农年均增收3000多元。
江宁区黄龙岘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和茶园风光,对村庄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整体改造提升,通过发展民宿和休闲旅游,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推动富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南京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860个,17个村庄入选全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全市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2019年底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百姓富,必须加法减法一起做,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减轻支出负担。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南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顺应城乡居民美好生活期盼,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推进为民办实事,一年一年制定目标,一步一步实现惠民承诺。
民生实事关系到全面小康成色。回应群众美好生活诉求,“富”的内涵更加丰富充实:
针对二孩增多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矛盾,5年来,南京新开办高中8所、中小学106所、幼儿园271所,较“十二五”分别增长14%、18%、26.8%。全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98.6%。
着眼夯实基本民生保障,兜住社保安全网,5年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达到470元/月,较“十二五”末增加160元;城乡统一低保标准达945元,比“十二五”末提高245元。失业保险金最低发放标准由“十二五”末的858元/月提高到1417.5元/月。
积极化解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5年来,积极推进“颐养南京、幸福养老”建设,养老服务满意度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19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排名第一,南京的养老模式在全国推广。
推动生态与人文相得益彰,“美”的成效愈加彰显
“长江病了,病得还不轻”。作为江苏唯一跨江发展的城市,南京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把长江大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大刀阔斧实施整治。
秋冬季节,湛蓝天空背景下的江心洲、长江大桥、燕子矶,成为南京人微信朋友圈里晒得最多的美景。
与以前对比,南京生态环境的变化令人惊叹:5年前,南京的空气优良天数全年只有235天,而现在比当年增加了2个多月。
水质黑臭长期被市民吐槽抱怨,是城市一大痛点。2018年起,南京市启动水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河湖长制”,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人认领一条黑臭河道,一线督导、每月调度、定期研究,不见成效不收兵。
当年,金川河等建成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次年,全市域消灭黑臭水体。三年水质消黑消劣,这曾经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南京成为现实。今年,南京正向着市域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的目标迈进。
昔日厂棚林立的 “十里造船带”蝶变滨江生态风光带,江豚保护区沿岸恢复湿地公园,废弃露采矿山宕口200多亩土地变成了樱花和海棠的观赏胜地。
拆除生产型码头,推进沿江产业优化调整,主城区35公里长江岸线生产性功能基本退出,“一江两岸”九大滨江城市客厅加快打造,飞鸟凌空、江豚嬉戏、绿意葱茏,正在蜕变成为城市“绿带”和市民生活休闲的空间。
南京不仅有着山水城林的生态美,还有着六朝古都的人文美。
今年国庆前夕,长江路历史文化旅游街正式开街,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1800米的长江路串联着上起六朝、下及当代的历史。
南京系统梳理了从六朝、明清到近现代的历史文脉,编制完成11片历史文化街区和22片代表南京不同时期最具特色的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城墙保护条例》等相继颁布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历史街区完整保护,街巷建筑有机更新,行走在南京城中,常常有新旧时空穿越之感。老门东、小西湖等不少老街巷开展“微更新”,实现设施嵌入、功能融入、文化代入,空间品质和文化魅力得以提升。
生态与人文相得益彰的美丽古都,展现着更加动人的城市魅力。
培育践行文明新风尚,“高”的步伐不断加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南京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不断打造文化新高度。
南京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梅园新村、渡江胜利纪念馆、王荷波纪念馆是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期间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南京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发扬,出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组建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深入挖掘提炼雨花英烈精神的时代内涵,推动雨花英烈精神成为新时代教育干部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位于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的李巷,曾经是中共江南区党委扩大会议旧址。近年来,溧水区投入数亿元对李巷进行整体改造并对外开放,如今红色李巷声名渐起,全国各地来参加党性教育和学习的人流不断。
公共文化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近年来,南京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际和平城市、世界文学之都等称号。作为全国最早开办读书节的城市之一,南京读书节至今已成功举办25届,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南京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英模人物和平凡好人体现着城市的温度。疫情防控期间,南京20万志愿者同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不顾危险、不计报酬地投入到艰苦卓绝的阻击战中,涌现出了以4名“最美防疫志愿者”为代表的先进人物。2019年,南京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299.85万人,志愿服务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线。
近年来,南京一批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和作品也取得新的成果。话剧《雨花台》、图书《因为爸爸》相继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电视剧《于无声处》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并斩获“飞天奖”,纪录片《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获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南京文艺精品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六年砥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强富美高”美好图景结出累累硕果,已融入百姓生活,日益清晰可见。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谆谆嘱托、勇担时代使命,早日让“强富美高”在南京大地转化为现实模样。
(紫金山观察:南京日报社打造的南京第一时政公号)
往期精彩回顾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 刘晓
编辑:紫金山观察编辑 刘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