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刚,南京与名校联手,发布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毛庆 紫金山观察 2021-05-01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

  • 南京与南大、东大分别签署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依托共建协议;

  •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分别发布重大原创科技成果;

  • 南京与重庆大学签署共建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框架协议,不仅培养专业人才,还致力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12月8日上午, “共建重大创新平台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会在宁举行。这是南京市委市政府聚焦校地合作、深化校地融合、助推校地发展,全面加快创新名城建设的又一务实举措。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重庆大学党委书记舒立春致辞,市长韩立明,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出席。

 “共建重大创新平台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会现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庆 摄


校地合作,融合共赢。


紫君(紫金山观察微信号:njzjsgc)梳理发现,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一大批高校积极参与、深度融入,包括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批校地融合项目在南京落地开花,现场发布的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更是体现了优势学科、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而此次与重庆大学共建研究(生)院的合作模式,更是在联合培养人才、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校地融合创新模式的又一探索实践。


01

南大东大深度融入南京创新名城


近年来,南京聚力推动创新名城建设,在顶层设计、转化渠道、创新生态、市场主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时间追溯到3年多前。


2017年9月底,南京启动“两落地一融合”(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工程,作为建设创新名城的具体抓手,由此拉开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大幕。


“两落地一融合”工程。资料图片


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目前拥有普通高校53所(不含军事院校)、其中有“双一流”建设学科高校1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所),独立科研机构136家、其中中科院系统独立科研院所6家。


在“两落地一融合”中,高校是绝对的主角。


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例,南京鼓励科技人员依托高校院所优势学科资源,人才团队持大股组建市场化、社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有效转化科技成果、持续孵化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业深度融合。剑桥大桥、中科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深度参与,成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南京大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这群融入南京创新名城的高校中,南大和东大表现抢眼。


此次与市政府签署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依托共建协议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是南京校地融合的老朋友,在重大平台建设、新研机构发展、人才培养、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除了高质量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外,南京市与南京大学签署共建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协议,首批重点事项合作计划已经正式启动,南大落地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也位于各高校首位。


而“江宁区环东南大学知识创新圈”“东南大学玄武设计产业园”“东南大学江北新区创新研究院”等“一圈一园一院”正稳步推进,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后劲和动力。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表示,南大、东大一直积极参与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此次推进会的召开,标志着南京与南大、东大的深入合作又开启了新的篇章。


接下来,南大和东大将继续集成优质资源力量,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加强名城、名校、名师的联合攻关,持续探索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努力打造成国际领先的研发基地,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贡献力量。


东南大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推进会上,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副主任尤肖虎教授发布东南大学与紫金山实验室联合创新重大成果:5G/B5G基带电路自动生成软件系统。


5G移动通信系统具备“大带宽、大连接、高可靠与低时延”等技术能力,正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具备向各行各业深度渗透的巨大潜力,已成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

尤肖虎介绍


科研人员在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的微波暗室内工作。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东南大学与紫金山实验室联合团队,依托前期5G无线传输技术及AI技术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开创性地研制出“5G/B5G基带电路自动生成软件系统”,为5G垂直行业应用定制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主可控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


该软件系统可根据5G客户在技术指标、成本和功耗等方面的关键需求,自动生成客户所需的5G基带电路,从而使客户能够快速、敏捷地完成5G基站或终端基带处理芯片的定制化研发。


该成果为移动通信领域EDA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是我国在EDA基础技术的重要突破。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副主任李爱民发布南京大学与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联合创新重大成果。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中心供图


其中,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利用微米级高能气、液涡流能量转换将大规模多相工业反应器内毫-厘米尺度的传质界面高效调控为微米尺度,实现反应压力减半、排放减半、投资减半、成本减半和效率倍增,推动绿色化学制造。


该技术已申请专利500余件,达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已在炼油、石化、制药、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推广应用50余项,合同额超亿元。在长江沿线和全国全面推广应用,将会直接带动万亿GDP增长与安全环保水平大幅上升。


eDNA精准生物监测技术,打破传统以生物个体为主的监测模式,通过监测生物释放在环境中的基因信息,仅需一杯水等少量环境介质,即可准确、快速识别环境中生物多样性,实现监测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较传统生物监测技术,准确性提高50%,工作量下降90%,效率提高3倍,现已推广应用于长江、太湖、淮河等中外30多个重大应用场景。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展厅。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


02

重庆大学与南京探索跨区域校地融合


这次推进会上,南京市人民政府与重庆大学签署共建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框架协议。与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相比,重庆大学是个新面孔。


紫君(紫金山观察微信号:njzjsgc)梳理发现,南京和重大已有多项合作,而且推进力度非常快。重大与50多家在宁企业开展了科研项目合作,组建了南京可信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系”新研机构,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10月22日,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会见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一行。双方围绕深化跨区域校地融合、共同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进行深入交流。距离此次框架协议签订仅一个半月时间。


重庆大学A校区第一教学楼。图片来源:重庆大学


与以往校地合作项目不同,此次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项目是双方共同探索的跨区域校地融合创新实践。


重庆大学党委书记舒立春说,重庆大学长期坚持产学研合作办学道路,这一项目是重庆大学与南京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也是重庆大学首个异地研究(生)院,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下一步学校将以此签约为新起点,主动加强与南京市浦口区的沟通配合,锁定时间表、挂出作战图、吹响集结号,充分整合重点师资资源,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朱才朝介绍,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选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南京高新区(浦口园)范围内,将重点建设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重庆大学南京研究院,培养一批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搭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成果,规划用地约145亩。


研究生院建成后将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培养培训各类国际化适用型人才为辅,5年期内逐步达到1000人研究生培养规模。除了教书育人,南京和重庆大学还将以研究生院为载体,共同探索跨区域校地融合创新实践,包括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构建具有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创新型校企(地)合作模式。 


03

下一步

校地合作推动重大创新平台

尽快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


推进会上,张敬华深度分析校地融合创新面临的重大机遇、担负的重大使命。


他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加紧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


“共建重大创新平台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会正是落实总书记重大讲话精神的务实成果。面向未来发展,创新是唯一出路,也是制胜一招,我们要把校地融合作为创新的一项核心工作抓紧抓实。




要共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意识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加紧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

要共同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担当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需求、民生需求,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支撑力量。



要共同强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

校地双方要通过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探索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有效衔接的新模式,在科技体制改革上探新路。

蓝天白云下的南京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紫君(紫金山观察微信号:njzjsgc)获悉,下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我市将着眼高质量、对照高标准、实现高水平,坚持“三个导向”、做到“四个共同”。


工作思路上,要坚持“三个导向”。

坚持目标导向,提升发展追求



◆紫金山实验室要瞄准国家实验室定位,在攻关前沿技术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扬子江中心要紧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态文明实践中心和美丽中国展示中心;

◆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要努力打造跨区域合作创新实践的样板项目。





坚持协同导向,促进优势互补



扩大创新名城和“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交融点,通过科研人员“双聘制”、专业技术职称代评、科技设备资源共享等举措,放大资源叠加效应,打造创新共同体。
◆南京将为高校和平台营造更优创新生态和产业化环境;◆高校要把人才集聚培养、优势学科建设的力量向平台集中;◆平台要提升整合应用的能力,聚集资源为我所用。



坚持改革导向,增强机制活力



在任务凝练、人才培养、运行模式、评价考核、开放合作等方面拿出更多走在前列的探索举措,抢占国家重大科技布局调整的先发优势。


紫金山实验室。实验室供图


运行机制上,要做到“四个共同”。




日常运作要共同协商建立常态化会商机制,加强高校、实验室、理事成员的互动交流。当前,要做好加强“十四五”规划编制的衔接。

政策资源要共同争取校地双方要立足各自条线,积极主动向上汇报沟通,争取承接更多国家级的重大任务和龙头项目。

支持举措要共同保障

市科技、财政、人社等部门和相关板块要在平台建设、人才安居、教育医疗等方面全力支持。


希望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资源和科技管理服务等方面优势,加快形成科研要素双向流动、良性互动格局。



收益成果要共同享有完善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确权和收益分配机制,在科技奖励、学术论文、专利著作等成果共享方面探索拿出更多制度性办法。


(紫金山观察:南京日报社打造的南京第一时政公号)



往期精彩回顾



总书记两次参观的这个纪念馆打造“升级版”!

溧阳、金坛,欢迎加入“南京都市圈”

市委书记带头,这个高规格“学习小组”学了什么?

南京八成以上高新技术和高成长性企业,他们办!

南京这个“组织”力量大

7年来最好,南京怎么做到的?

南京:“智”在下一个五年

“十四五”怎么干?南京市委书记问计专家学者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 毛庆

编辑:紫金山观察编辑 王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