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服,偶像的偶像就他一个
1973年,香港。
民众集体走上街头,深情凝重,等候一辆灵车经过。
每个人都感觉,心里有一座山崩了。
李小龙,在香港拍片时猝然离世,年仅32岁。
他只留下了5部动作片,却成为至今影响最深远的功夫巨星。
星爷是他的骨灰级粉丝。
科比、“钢铁侠”穿着印有他logo的T恤。
埃米纳姆把他写进歌词里:
Cause all I wanted to do is be the Bruce Lee of loose leaf.
因为所有我想做的,就是要成为歌词纸上的李小龙。
——《The Monster》
就连斯坦·李也亲口承认,漫威参考李小龙的形象,才创造了铁拳、上气、功夫之手等超级英雄。
李小龙早已变成了今天的一个传说,一个符号。
但李小龙其人,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
一部新片,打算穷根究底,打捞波光下真实的底片——
Be water,my friend.
《若水》
Be Water
1940年,李小龙在旧金山的唐人街出生。
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名伶,母亲何爱瑜是名门闺秀,其叔叔何东爵士是香港第一个百万富翁(也是何鸿燊的伯父)。
在他三个月大时,举家回到香港。
据哥哥李振辉说,李小龙从小学习不好,打架是一把好手。
他还颇有演员天赋,9岁就演了电影。
青年时期,他学习武术,师从叶问。
说来好笑,最初学武术是为自保,因为学校里总有人上门来挑战他。
当时香港有个门派叫蔡李佛,是咏春拳的死对头,双方在天台对垒,李小龙常鼻青脸肿地回家。
父亲担心他卷入门派斗争,决定将他送回美国。
就这样,18岁的李小龙,口袋里揣着100美元,又回到了出生地美国。
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功夫还是一片空白。
Sir之前介绍过《亚裔美国人》。
当时的美国社会,亚裔被排挤,有根深蒂固的历史根源。
华人也因“顺从、默默无闻”的形象,没有社会地位。
△ 19世纪80年代,《排华法案》通过,一海报下方赫然写着“华裔必须离开”
当时空手道、柔道在美国很受欢迎,但唯独没有中国功夫。
李小龙做的第一件事,是开设武术班。
从一开始在车库授课,到1963年在西雅图正式开了第一间“振藩国术馆”,仅花了短短2年时间。
本着“有教无类”,课程对所有想学武术的人开放,包括各种肤色的人。
1964年7月,在长滩第一届国际空手道大赛上。
李小龙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展现了灵活连贯、简单制胜的招式。
这在当时属于“反传统”,却赢得在场很多武术家的支持。
他开创出新的武术风格——截拳道。
讲究简洁,直击要害。
快到什么程度?
来看一段慢放:
就算放慢到1/4倍速,镜头还是难以捕捉到他的拳头。
众所周知的是,他让西方人认识到神秘的东方武器,双节棍。
除此之外,更广为流传的实际是他的寸拳。
被称为“近身战的杀手锏”,距离短,速度快,穿透力猛,至今还有人用。
李连杰当年上节目,把截拳道形容得精准:
他的脚是跆拳道和空手道的脚,他的步伐有点跳舞,还有阿里泰拳的步伐,他的拳是咏春的拳。他把各家之长都集中在一起。
李小龙意识到,开国术馆,教中国功夫,只能教会眼前的人。
拍电影,当功夫明星,才可以影响千千万万人。
于是,李小龙把他的武术风格,美学,还有精神带进了电影。
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在李小龙之前,华人在银幕上的形象是什么呢?
要么悲惨,要么邪恶。
通常还病态,龅牙,小眼睛,身材矮小。
最著名的桥段则是,在《蒂凡尼的早餐》中,亚裔角色米基·鲁尼,粗鲁地大喊大叫,丑态毕露。
这种歧视亚裔的重灾区,便是好莱坞。
亚裔不能做主演。
亚裔男演员,不能亲吻白人女性搭档,但白人可以亲吻亚裔女演员。
向这种刻板印象发起挑战的第一人,就是李小龙。
他不但是银幕上第一位亚洲英雄,也打破了西方人眼中东方人的既定形象。
不少西方人甚至认为,他开创了全新的荧幕语言——
李小龙美学。
即,糅合东西方文化,将自己想表达的观点,融入打斗中。
昆汀说,他读过李小龙传记,里面李小龙叫嚣,说可以打败拳王阿里。
“他是个很傲慢的人。”
于是他把这样的李小龙,拍进了《好莱坞往事》。
不管你喜欢与否。
这个傲慢自大的形象,帮助我们理解了李小龙的另一面——
华人中从来不缺谦逊、内敛、驯服的人。
如果李小龙也是这种典型的“华人性格”,那么在充满歧视的好莱坞,他大概率也和其他华裔演员一样,一辈子只能演边缘的配角。
△ 黄柳霜是李小龙之前最著名的华裔好莱坞影星,她演的永远只有小偷、妓女、奴隶等不得善终的角色
当你否认李小龙的傲慢时。
别忘了,我们所赞扬的谦逊,在美国可不是吃香的品质,越谦逊,结果可能是越被打压和埋没。
在那段著名的试镜《青蜂侠》的片段中,我们看到,李小龙的精神面貌和当时乃至现在的中国人都很不一样。
表现出一种非常熟练的美国做派——
自信,健谈,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出自我。
每个提问,他都双眼直视对方,认真回答。
讲到要带小孩,三天没睡觉,他笑得眉飞色舞。
需要演示动作,讲到武术立马不困了,兴致勃勃演示——
鹤形,如白鹤亮翅;
虎形,开拳如虎爪。
这种内心的骄傲和不服气,也是李小龙成功的重要原因。
60年代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马丁·路德·金被枪击,民权运动达到高潮。
在这种背景下,李小龙接拍了《青蜂侠》。
他饰演的加藤是青蜂侠的司机、助手,甚至不能露脸。
作为客串角色,最初连一句台词都没有。
李小龙哪肯罢休,给片方写信:
加藤是青蜂侠机灵的伙伴,而不是一个沉默的跟随者,我不是在抱怨,一个机灵的伙伴会给《青蜂侠》带来一个能力更出众的加藤。
这才给了他台词。
然而拿到工资表,立马傻眼,同样是客串,摆明了华裔演员的报酬比别人少一半还多。
那之后,因拒绝参演任何有损华人形象的角色,他能接到的角色非常有限。
试镜这条路是走不通了,要想实现影响力,除非自己创造角色。
他带着自己的剧本找上华纳兄弟,表达了自己想做一部电视剧的想法,还自创了一个词——
Kungfu(功夫)。
但好莱坞不敢冒险让亚裔挑大梁,这部叫《功夫》的剧集,主角还是给了白人。
而李小龙则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什么叫“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1971年,他重回香港,遇到香港大牌制片人邹文怀(嘉禾影业老板),拍了五部动作片。
不夸张地说,部部是爆款。
第一部《唐山大兄》。
拍摄成本都不到十万美金,却打破当地票房纪录。
第二部《精武门》。
怒踢“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匾的一幕,掀起爱国狂潮。
第三部,《猛龙过江》。
他和空手道冠军在罗马竞技场的打戏,被武术迷奉为经典。
第四部,《龙争虎斗》。
成了全球大爆款,也让他成为当时最成功的功夫明星。
《死亡游戏》,是他最后一部未完成的电影。
虽只拍了十几分钟的片段,但他穿着黄色运动服的银幕形象,永留影史,被后世致敬。
他架起的中西方文化的桥梁,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
并让那桥梁保持畅通,不同的人都得以通过。
或许对粉丝来说,以上很多信息,已不算新鲜了。
但Sir还是想在今天,借助这部纪录片中透露的珍贵资料,来说说生活中的Bruce Lee是个怎样的人。
他心态开放。
学习不同风格,不受流派限制,酷爱研究拳王阿里的拳法。
他好学。
是个舞蹈天才,第一次学双旋转舞,只是看别人跳,就迅速学会。
他很感性。
父亲的过世给他带来重创。
据哥哥说,他虽然怨父亲将他独自送到美国,却还是觉得“父亲永远是为了他好”。
虽然他高傲,鄙视好莱坞的陈规。
但他为人也非常踏实。
《精武门》里,他和当时做特技演员的成龙有过短暂交手,因追求真实,所有特技动作李小龙都亲自做,其间无意中把成龙打伤。
导演喊“卡”,他大飙脏话,立马上前反复和成龙道歉,还作势要么么哒去安慰成龙。
对武术的理解,李小龙反复提到一句话:
Be water(像水一样)。
何为“若水”?
少年时,叶问教李小龙,武术的重点不是体能,而是气度。
正所谓“舍己从人、来留去送、甩手直冲”。
年轻的他理解不了。
18岁回美国后,一次,在行船的甲板上,他朝着水面打了一拳,突然脑中闪现一个念头:
水,不正代表着功夫的真谛吗?
柔软,却可击穿岩石。
1971年他接受电视采访,这也是他少数以英语受访的访谈,他首次解释了这个概念:
放空心思,忘记形态和形状。就像水一样,倒入杯中就成为杯子的形状,倒入瓶中就成为瓶子的形状,倒入茶壶就成为茶壶的形状。潺潺流水,也可以是冲天巨浪。
像水一样,反应在武学上。
是保持弹性、流畅,不拘泥于一种形态。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 振藩国术馆的宗旨
《龙争虎斗》里,有一段著名的台词,将哲学思考带进了作品:
正如标月之指
不要只看手指
不然你会错过明月住空的光华
李小龙几乎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这句,Be Water。
在美国被排华势力质疑时,他意气风发;
在香港最风光的时候,媒体问他爆红感受,他却很清醒:
“这种变化就像蹲监狱,我就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人们可以肆意挑逗我。”
不因落魄而失意。
也不因功成而自满。
人的生命,同样处于不断的流动、转化之中,像“水”一样。
1973年7月20日,本是平常的一天。
李小龙在工作室,和同事商量去洛杉矶宣传《龙争虎斗》。
因头疼,他吃了一颗止痛片,却再也没有醒来。
验尸结论认为,死于止痛片引起的脑水肿。
10天后,《龙争虎斗》上映。
当天,格劳曼中国剧院外舞龙游行,华纳为此关闭了好莱坞大道。
首映后,剧院外全部用本片的艺术品装饰,绕街区排成一行。
遗憾的是,这一幕,他无法亲眼看到了……
《龙争虎斗》在全球收获9100万票房,相当于今天的5.21亿美元。
李小龙死后,他对全世界的影响力,达到空前高度。
他架起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自我与现实的桥梁。
时至今日,依然在告诉人们:
不要被刻板印象限制,找到心之所向,大胆表达自己。
他已是桥梁本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布拉德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