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发现,冯小刚的微博已经设置半年可见,久不更新,3年没有新电影问世的他,现在连发声的管道也废弃了。2000年,在中影集团的会上,冯小刚被要求和大家说几句,分享一下他在票房上的宝贵经验。当时的冯小刚已经拍出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开创了“贺岁档”概念。当时的国内院线观众在流逝,国产电影票房受好莱坞冲击严重。《甲方乙方》以3000万夺得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都是3000万以上的好成绩。
又不是第五代的艺术路线,在探索民族性,革新电影艺术视听语言。选择和大众站到一起的冯小刚,竟然是那个孤独的人——电影这东西,主要是满足大众的一个,欣赏的一个需要。我基本上,是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来走。这个被广大的中国电影工作者,认为是不齿的,在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早年《永失我爱》《一地鸡毛》《月亮背面》,都是两性情感+批判现实。甚至《月亮背面》因为过于尖锐和大胆,遭到了冷处理。在《甲方乙方》之前,冯小刚和王朔成立的好梦影视公司接连遭遇重创,影片拍摄被叫停或遭禁,王朔也因遭到批判远走美国。但是,以前那样的别拍了,拍点人畜无害,让大家都开心的吧。所以拍的时候就拐了一个弯
弄这贺岁片
在这部拍摄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的纪录片里,冯小刚提到了另一个人。
当时的影视创作权,是掌握在少数文化精英手里的,文艺世家,大院子弟。
而张艺谋是78届里唯一的平民子弟,来自西安,还超龄了,但因为优秀的摄影作品被破格录取。
在上升通道极为狭窄的社会里,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最能靠得住的,就是有用。所以张艺谋先是鼓捣相机,入了行也先是给张军钊、陈凯歌等人当摄影。这种从底层生生砍杀出来的人,哪怕获得了话语权,也难以畅所欲言,总是习惯性看人眼色,不自觉地充当传声筒。不像陈凯歌的自恋,不像姜文舍我其谁的自信,那种底气是需要从小培养,总是自说自话,觉得理所应当让人来欣赏。我从一个小市民家里走出来,我最后要走上一条成功之路,也就决定了我的很多接人待物的方式,一方面我们内心非常主动,我们不断地要从内心的根本愿望出发,我们要出击,一方面呢我们又很被动,我们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你取悦别人的程度。我觉得这点呢,和这些子弟就不一样,和那些世家的孩子也不一样。
九十年代,第五代还在追求艺术,制片厂时代不负盈亏的创作方式,让他们没有什么票房负担和市场思维。这种“取悦”也决定了在中国导演里,冯小刚是最先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
他似乎一点不像大家印象里艺术家的样子,太俗,太功利了。《甲方乙方》里,冯小刚亲自演起满肚子生意经的钱康。有意思的是,在王朔的原小说《你不是一俗人》里,教四个人如何吹捧的大师,就叫冯小刚。如果不是有话想说,为什么会去拍麻烦又难赚钱的《归来》和《一秒钟》。把贺岁档喜剧玩得炉火纯青的冯小刚,又为什么执意去拍了让人根本笑不起来的《集结号》《1942》《唐山大地震》?当年拍《甲方乙方》前,领导韩三平找到冯小刚,想让他结合当时的下岗潮,拍一部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喜剧。这样的题材有人看吗?不是所有的社会热点都能成为电影的卖点。下岗工人是没有心情去看电影的,在岗的人又不能理解下岗人的心情。在现实中承受苦难的人,在电影里要获得解脱。
一个把大众心理摸得如此准确的人,却又屡次因为言论冒犯了大众。一个拍喜剧赚的盆满钵满的导演,却又屡次因为沉重的题材而赔了钱。谈起拍喜剧,他说其实重要的就是说人话,也就是让大家听得懂,还爱听。
把大家哄开心了,你再掺进去一句自己想说的,这样别人才有可能听得进去。其实早在拍冯氏贺岁档时期,冯小刚就一直在夹枪带棒。更重要的是欢笑中,藏着老百姓关心的现实问题与时代情绪。
《甲方乙方》里,市场经济发展中,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手机》,探讨了进入信息时代后,科技暴露的伦理问题。就如同是亲友宴会后,大家有说有笑,也会聊起工作、物价、国际局势,吐槽起领导,发一发牢骚。并且需要在回声中确认,自己能被听见,自己和更多的人能连接成一个整体。在Sir看来,这才是冯小刚喜剧的核心,而不是简单地抖包袱。近年来与冯氏喜剧效果最接近的,则是《我不是药神》。在商业化和自我表达之间,能做到平衡和自洽,才是它们成功的关键。“我对自己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既然我也不能避免说假话,但是我能不能在说假话的时候,表示出来我是心虚的,我别把假话说得那么掷地有声。”2012年再上《锵锵》时,冯小刚坦言,贺岁片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的观众缘,这也为他后来尝试不同类型奠定了丰厚的基础。这也才有了后面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那些年,很多人常以精英视角批评冯小刚的电影,认为其深度和艺术性不够。
你能从中看到的,解读出的,本就是一种应该被大众知晓、关心、理解的东西。冯小刚擅长的,他的“小聪明”,其实是一些能突然刺中你的佳句。
2012年,冯小刚积攒了多年的口碑、财富与人脉,终于攒了一个他梦寐以求多年的大饼《一九四二》。“我为此赌上之前12部影片积累的人气,我相信我对观众的判断。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输得精光也无憾。”十年前的贺岁档,满心欢喜的人们,哪愿意走进影院看这样一部惨烈的片子。因为《1942》票房惨败,冯小刚陷入深深怀疑——观众就是不想看用心的东西。于是,半是还债半是负气,他花一个月拍了《私人订制》。在《1942》获得华表奖的时候,他仍然愤愤不平说——“我不认真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了四亿元,我认真拍一部电影,结果不赚钱。”可是这部连冯小刚自己都嫌弃的悬浮、虚假、玩票式的电影,究竟怎么样呢?这样切入现实,懂你所想的台词,难道还不足以一骑绝尘?再看今年的喜剧片《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它们无一例外都隔绝了现实,不是淡化背景,就是进入外太空。他一直在试图在商业、有关部门、自我表达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它可以是主旋律,可以是大场面战争片,也可以让你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英雄形象。一个是谷子地没有走到兄弟们的坟前,手里还拿着半个馒头,冻死在路上;但那个戛然而止之后的圆满结局,总能让你意识到一些什么。他要告诉自己常说好话常问安,做人低姿态些,这是一种自我保护。2018年《手机2》事件后,冯小刚基本淡出了公众舆论场。他不再忙活了,几乎完全退回了私人表达的领域——拍一部纪念朋友的,温暖伤感的爱情片。你可以说,是冯小刚变了,自我了,上了年纪从心所欲了。没有了冯小刚,谁来接替他为庶民拍出真正心声的电影呢?但那个能牵动最大公约数、把集体情绪烘托到最大、成为全社会舆论焦点的机会,已经从冯小刚这样的导演和广大庶民的手中,转移出去了。2010年冯小刚参加《锵锵》时,一个细节让Sir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