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骂死那个提问题的

毒Sir Sir电影 2023-12-14

许知远又被骂了。


最近《十三邀》采访费翔这一期,网友听得很不舒服:


干嘛一直冒英文。



费翔说,自己在台湾念美国学校时,好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泡泡里。


许知远接:bubble。



费翔说,自己读书时是(台湾)当地的一个奇观。


许知远补充:outsider。



当然,许知远挨骂也不是第一次了。


采访俞飞鸿,因为问了为什么没结婚的问题,以及穿着拖鞋不修边幅经常夸赞女神“你真的很好看”。


被骂油腻猥琐。



采访马东,他吐露自己的困惑,马东回答:“我没那么自恋。”


于是许知远就是自恋、矫情。



为什么许知远老是挨骂?


Sir刚想这么问。


不过反过来一想——被骂的只有许知远吗?


今天能做到出名的访谈者、记者,有几个是不挨骂的。


有的还在做新的内容,但已经没有以前那样频繁、深入的人物访谈了,比如窦文涛、鲁豫。


有的彻底消失,过去做过非常有影响力的新闻栏目,今天连名字都已经无法提及。


所以许知远又又又被骂了的背后。


也许是——


提问,越来越不合时宜了。



01


还是要先从许知远说起。


或许一直被吐槽装,但许知远也不是总爱对人夹杂英文。


为什么对费翔就这样?


有人已经提前不爽了:瞧不起daddy的中文水平。


但是。


哪怕中文再好,语言之间一些微妙的地方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就如同一些顶级的作家,哪怕再熟练掌握外语,也不可能如母语写作一样自由而灵性。


费翔的一些表达,其实是始于英语的思维,再转译成中文。


许知远英语词汇点出——


我get到你的那个出发点是什么了。


比如说泡沫。


中文里这个词的习惯用法是什么?我们会说经济泡沫,“如梦幻泡影”,或者“全都是泡沫,如一刹的花火”。


侧重的泡沫的脆弱性,看上去很美很大,但不可维持,转瞬即逝。


英文里的泡沫的比喻,虽然也有相似的地方。


但它有一个中文里不常使用的含义,那就是舒适圈



它强调真实的世界隔绝,自己安乐过活。


当它表达这个含义时,其实在中文里不接近“泡沫”,形容成“温室”或许才更合适。


费翔把他念的那个处在台湾却从不与台湾社会交流,只教授纯正美国文化的学校,比喻为泡沫。




当许知远听到这里的时候,他明白过来,哦,原来你说的不是中文的那个泡沫,而是英文里的泡沫。


所以他点出——bubble。


费翔呢?


你看表情,他显然也很认可。




所以这不是单纯地在背四级词汇,更不是什么“尬聊”或“装逼”。


在Sir看来,许知远是在认真倾听,仔细确认对方的意思,而这恰恰是采访的成功所在。



而且很简单——


被采访者自己也感到满意。


费翔说起年轻最崇拜的作家安·兰德,许知远一秒接话,快速总结出这位作家最大的特点。


于是费翔感慨:




俩人谈天说地,从纣王这个角色,聊到当下这个时代,比如内向的年轻人与社交媒体的关系。


最兴奋的时候,费翔甚至像好奇宝宝,反过来追问许知远。




最后还不忘对许知远“表白”:




当然,这次对话并不完美。


就像许知远说的——


费翔“非理性机制的运行始终没有被展露”,他“保留着完美偶像的神秘感”。




但许知远也不像过去那么偏执。


他自嘲,过去《十三邀》的深刻“是伪深刻”;


他感叹,跟费翔共度的时光,就像住在了童话里;


他深信,费翔即便只袒露了部分的自己,但足够让人回忆起那个风华正茂的年代,能成为抚慰人心的力量。



总的来说。


这次采访费翔是《十三邀》最近质量比较高的一期。


嘉宾有料,提问有意思,交流也很同频和融洽。


可为什么到了一些网友的眼里。


只看到了翻车和打脸——


费翔就是松弛感、优雅、有文化。


而许知远就是猥琐自卑,“人丑多读书”。



所以Sir一开始才会说,绝不只是许知远的个人原因。



02


事实上,今天任何一个主持人,不管他的提问技巧是否高超,不管他是否成功挖掘到嘉宾意外暴露的真实。


他们无一例外,都要接受观众的审查。


上面说到许知远《十三邀》第一季采访俞飞鸿“翻车”。


其实另一位主持人也因为多年前采访俞飞鸿的视频被翻出,网友骂上过热搜。


《锵锵三人行》里窦文涛问:


“过去咱们以为阴阳相配,人总得有一个家庭……你觉得老一个人待着,精神正常吗?”



于是——


老男人,直男癌。



但问题是。


第一,窦文涛也单身。


其次,注意窦文涛在提问时,在低头念稿。


显然这是引用网上一些荒谬的言论,让俞飞鸿来进行反驳,这不代表他个人的真实观点。


怎么就变成主持人冒犯女神和低俗猥琐了呢?


何况。


窦文涛和俞飞鸿,人家关系好着呢,能传绯闻的那种。



所以说不是访谈本身有问题。


因为这些采访已经播了好几年了,当时大家看了也没觉得有问题。


而是今天不少人已经开始用饭圈思维来看采访:


只能问正面问题。


但凡是稍微有争议性的,就是“抹黑”。


接着自动开启捧一踩一的模式——


费翔、俞飞鸿是男神女神。


许知远、窦文涛被秒杀,被碾压了。



可笑的是。


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夸费翔真有文化。


看了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夸俞飞鸿真的很独立女性。


今天能看到他们这些闪光点,不就是主持人问出来的吗,怎么反过来又把主持人打成了恶人?



还有一段舒淇关于早期写真的采访,今天被反复考古。


评论区一边夸舒淇霸气、有个性、大女主,却一边炮轰主持人:挖疮疤、阴阳怪气、咄咄逼人。


可是舒淇明明自信从容。




这样的访谈展现了她的洒脱,也是对当时质疑的最好回击。


这,是她和主持人共同达成的效果。


可是我们今天,也已经不会有这样的访谈了吧。



主持人往往需要是藏起自己,把表现的舞台让给采访对象。


他们的工作就是抛砖引玉。


但今天许多人就是喜欢借着别人的“玉”,去霸凌那块“砖”。


把这种不去深入了解,非黑即白的饭圈思维,当成了“三观正”。


访谈节目的消失,更残酷地来说是——


那种平等自由交流的氛围,消失殆尽了。



03


2016年,许知远做《十三邀》的初衷是:


带着偏见看世界。


不同于传统的访谈节目主持,许知远的鸟窝头、人字拖,和坚持自说自话的书生气,让他每一期节目都显得和主流格格不入,甚至是辣眼睛。


从作家转型媒体,刚开始做《十三邀》的许知远,确实不是优秀的提问者。


因为我们对提问者的期待,是善于观察与共情,制造出让嘉宾放松舒畅、愿意打开的场域。


许知远不属于这行列。


即便今天的他学乖了,但面对费翔这样的完美偶像的时候,他仍然忍不住追问费翔的遗憾、费翔对纣王这个角色的不满。


还有他一如既往的,对时代潮流的担心。


我们生活中的那种朴素消失了

每个人都很变形

而且习惯了这种变形




可以说。


许知远对嘉宾的所有问题。


都是根植于他内心深处,不愿被轻易写上句号的疑惑——


你怎么看这个时代?


你能够适应这个时代吗?


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反思、对抗、影响这个时代?


许知远注定是不受欢迎的。


因为他没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没法讨大众欢心,而他毕业于北大的精英身份,又特别容易惹来“傲慢”的指责。


当然访谈节目的大范围消失,不是我们造成的。


毕竟普通人也没有权利,让许知远这样一个“装逼”的主持人闭嘴,让一个带着偏见看世界的访谈节目下架。


但就像《娱乐至死》里说的——


人类终将死在自己迷恋的、浅薄且舒适的东西手上。


当我们习惯了,用功利、犬儒、不真诚对抗发问,就是碾压秒杀。


当我们麻醉于,被认可过的权威,不能被非权力拥有者挑战质疑。


这不就是另一个“楚门的世界”?



访谈节目的基础,是尊重、平等、真诚。


任何对话和提问,只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哪怕翻车了,尬聊了,不舒服了,都是常态。


就像去年凭客串《脱口秀大会》口碑反转,曾经被黑成“最不会采访”的鲁豫。


多年以前,她采访山区儿童的一段画面被反复批评。


女孩说,(我们)没有吃肉。



鲁豫明知故问——“肉很容易坏吗?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在今天的互联网语境里。


类似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提问,不仅是“蠢”、“伤人”、“低情商”的代表,甚至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何不食肉糜”。




提问技巧的不高超、不完美,或许是一种遗憾。


但更大的遗憾恐怕是——


我们用汹涌的民意赶走了提问者。


并同时隔绝了,自己和那个真实且无解,“非主流”世界的连接。



对话不是比赛,没有你死我活的输赢。


提问不是报告,无需斩钉截铁的答案。


它们真正的价值,是承认你与我即便地位不同,观点悬殊,但依然能够接近彼此,了解彼此,补全彼此的盲区。


一个健全的社会,一个成熟的舆论场,一个真正能娱乐人的圈子,最不该惧怕的,就是翻车、尬聊、争吵。


真正要惧怕的是——


今天我们轻率地捂住不完美,捂住发问本身。


而明天被捂住的,将是想要看见真相的眼睛。


毕竟。


当人心甘情愿走进《楚门的世界》,无条件信服完美的人造景观。


那么等待我们的。


也只能是重复一万遍的车轱辘话。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老板娘没有假期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忍不了,她都要被剪20分钟

面对PUA,你真得跟狗学学

唉,胡歌写的满分作文

隐姓埋名的郭敬明,赢了通胀

这国片,今天绝无竞品

她还没脱,先惊呆世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