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只有中国人,才看得懂的浪漫!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耳朵先生 Author 我是王耳朵
张大春记得,那大概已是60年前的一个夏夜。
住在他家斜对面的小子林茂民,忽然一本正经抛来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在地上走,天上的月亮老是跟着?
那时的张大春还没成为小说家,更没获得后来各种各样的文学奖,离当上台湾名校辅仁大学的中文系老师,也还远得很。
他只是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罢了,根本答不上来。
但林茂民比他小一岁,小弟发问,当大哥的张大春不能说自己不知道。
只得随口编了个故事:
每个人头顶上都有个看不见的神,牵着月亮跟着我们走。
小孩被糊弄过去了,但好奇也在张大春心里种下了。每当他抬头望向月亮,总在想:
是啊,为什么它会一直跟着我呢?
十多年后,张大春上了高中。
读到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时,突然像被击中一样怔住。
难道李白小时候也常抬头望月亮,久久思忖着和自己一样的问题?
那一刻,张大春感受到一种让人兴奋的连接。
好像真的看到翩翩少年李白,立于月下,像一个久违的朋友,等待他的到来。
这些年,我经常听到一个词:教育的滞后性。
读书时急着赶路,囫囵吞下书上的字句,从不细想其中的滋味。
多年后年岁已长,某一刻有了感悟,却猛地意识到它早已写在书里,恍然大悟。
子弹命中的瞬间,教育方算完成。
那些年我们读过的唐诗,不也正如此么?
人到中年回头再看,原来我们读过的每一首唐诗,都是为自己而作。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那日黄鹤楼上,群贤毕至。
李白刚想作诗,正看到崔颢的《黄鹤楼》。
读罢,骄傲的诗仙竟自愧弗如,转身离去。
那时的黄鹤楼,热闹非凡,数不尽的才人来此提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那时的大唐,也绚烂恣意,如诗人们的才气一样鼎盛。
可再盛大的宴席也有散场的时候,千年之后,物是人非。
时间就是这么残忍。
年少时谁不曾以为时光是单独为自己流逝的?
长大后才恍然发觉,时光会快到一回头,那个你以为会一直在的人就已离去。
有网友发出对比照。
2017年,老房子里有爷爷奶奶,两老坐在一起笑着,温馨的窗台上开满了鲜花。
2023年,爷爷奶奶不在了。
老房子里家具没了,鲜花没了,只剩斑驳的墙壁,和从空空的窗洞里透进来的一去不返的光阴。
成年的我们不再敢说永远,因为明白了说再见不一定还会再见,世上也没有那么多来日方长。
时光的河,只向前流。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都要好好爱,好好活。
别等到追忆时,才觉惘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身于官宦人家的杜甫七岁能作诗,出口成章,年纪轻轻就名扬洛阳。
唐玄宗的亲弟弟岐王李范也奉他为座上宾,风光无限。
那时的杜甫风华正茂,登上五岳之首,忍不住发出“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年轻时的我们,好像也曾带着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劲头,横冲直撞。
以为只要是想去的地方,再高都能顺风顺水登顶。
以为自己生来注定要成为了不起的人,做了不起的事。
可当象牙塔的大门在身后关上,被推搡进川流不息的人群才发现,其实啊,自己也挺平凡的。
是的, 我们都在平庸的现实里摸爬滚打。
但做好一个普通人,过好这普通的一生,难道不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吗?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年,李白被流放夜郎。
悲戚之时,行至白帝城,忽然遇赦,写下这首名篇。
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道尽了哀荣悲喜。
在网上看过一张图。
突如其来的暴雨,街上人群做鸟兽散,水果摊小贩无处可逃,只能蜷缩在小推车底下,形单影只地捱过这场大雨。
评论区一句扎心:
人到了一定岁数,自己就得是那个屋檐,再也无法另找地方躲雨了。
无论是谁的人生,或许都曾有一段至暗时刻。
就像一场不知多久会停的暴雨,你必须自己熬过去。
熬过去,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
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再回首时,轻舟已过了万重山。
那些咽下的眼泪,都化成了铠甲。
小时候无法理解,为什么总要背唐诗,还特别烦那些拗口的文字。
可长大后无论到了什么样的人生路口,遇到什么样的事情,脱口而出一句唐诗,竟能与此情此景契合无比。
所以当我看到昨晚抖音“中秋登楼夜”晚会时,真的眼前一亮。
首先是场地非常有意境,来到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里的黄鹤楼。
这个总在唐诗里读到的地方,似一秒将人拉回一千多年前的大唐。
在高悬的满月下,在1800岁的黄鹤楼下。
赏古人赏过的月,感今人延续的情。
有什么比在月下相聚一堂、开怀歌唱更浪漫?
晚会的主题我也特别喜欢,叫做“每一首唐诗都为我而作”。
在“古人的唐诗”和“今人的唐诗”两大篇章里,我见证着唐诗以不同艺术形式演绎,跨越古今的情感被紧紧联结。
“古人的唐诗”篇章里,古风歌曲《骁》和《风林火山》唱得人心潮澎湃。
一曲《踏雪》,唱着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当演员车保罗演绎的李白出场时,我恍惚看到那个吟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仙。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老师,聊了“孤篇盖全堂”的神秘诗人张若虚。
前阵子大热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为青年李白配音的演员凌振赫为我们分享他和小伙伴们,是怎么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动这个项目的。
非遗唐音诗诵《春江花月夜》,美到弹幕纷纷说着泪眼婆娑。
“今人的唐诗”篇章里,我看到古人的诗篇,是怎样流到我们今人的血液里、基因里。
李白《将进酒》被谱成摇滚,诗中的豪迈洒脱被唱得淋漓尽致。
“千古第一写月诗”《静夜思》被编曲新唱,我的DNA瞬间动了。
更为触动的,还有很多专家学者、抖音知识达人分享的唐朝文化历史和唐诗中的情感。
很喜欢文化博主都靓聊到的一段:
公元前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杜甫锒铛入狱。
在一个月圆之夜,他给远方的妻子写下一首小诗《月夜》: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他念着心爱的妻子,念着一双儿女,念着那美丽的月亮妻子只能独看,念着不知何日他们再能团圆。
其实那些年,他颠沛流离,在大牢里,受尽苦难。
他不言,只在诗里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
是不苦吗?
不,是再辛苦,心里有支撑、有思念,就能挺下去。
今时今日,今物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或许生活很难,或许聚少离多,或许这佳节亲人并不在畔。
但心里念着亲人、爱人、友人,那月色就从不孤寂。
主持人王刚老师也感慨:
“为什么那么久远的诗我们听得还那么入心?
因为自古至今我们都顶着同一轮明月。”
唐诗,让中国人的感情有了具体的表达。
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千年前的情感语言,辨认出彼此。
据抖音刚发布的《2023抖音唐诗数据报告》,过去一年,近百万网友在抖音发布短视频,分享唐诗之美。
唐诗朗诵、直播对诗、方言读诗、戏曲演绎、国风变装……年轻人正通过不同方式演绎和传播唐诗。
抖音还联合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书局,邀请叶嘉莹等23位名家学者用短视频讲读唐诗。
最近根据名家讲稿整理的《唐诗三百首(名师抖音共读版)》实体书也正式出版了。
不管是短视频、纸质书还是精彩的晚会,唐诗正借助新的传播形式重新走红。
什么叫千里共婵娟?或许这就是。
千年未变的月亮,相同地照在古人和今人身上。
中国人共有的精神情感,相同地流淌在诗人和我们身上。
原来每一首唐诗,真的都是为我们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