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金叶 | 重大灾变下企业财务理论的缺陷与突破: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启示

许金叶 财务与会计 2022-01-10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摘要:理论的任务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当前的财务理论难以解释与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灾变下(环境失衡、个体失衡的双失衡状态)企业实际生存的财务问题,究其根源是财务学存在着理论的缺陷:不仅财务理论基本假设有缺陷,而且财务理论的构建也存在不足。重大灾变下财务理论的构建路径是财务学的研究范式从还原论转型到复杂性科学理论,从借鉴物理学的“机械逻辑”转变到借鉴生命科学的“生物逻辑”。关键词:重大灾变;新冠肺炎;财务理论;还原论;复杂性科学


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在此期间,除了抗疫对策外,各国政府及经济组织也采取了相应的财经对策。但是,这些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对策,对有些企业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对有些企业却收效甚微,“饿死”“困死”的企业不计其数。这里面,企业本身的财务状况和财务应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上述背景,特别是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本文对当前COVID-19疫情下的财务理论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思考像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下财务理论的缺陷及其如何建构重大灾变的财务理论。



一、生存问题: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下企业财务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环境失衡、个体失衡的双失衡状态

根据2020年全球的实际情况,COVID-19疫情对整个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造成了双重打击,社会供给由于劳动力供给不足受到严重限制,社会需求主要维持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更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受到限制;因为疫情,企业劳动力丧失,许多企业停工、停产,甚至陷入濒临破产的困局。可以说,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下的财务状况是环境失衡、个体失衡的双失衡状态。社会经济出现偏离正常的正态分布、走向极端的失衡状态;个体企业也偏离正常的正态分布、走向极端的失衡状态。根据系统正常与失衡的两个状态,个体正常与失衡的两个状态,本文构建系统与个体构成四个状态,如表1所示。系统状态与企业状态组合共构成四个状态。

(二)财务学如何看待“活着”问题——以一个案例来说明

失衡状态和正常状态下,企业的关注点并不相同。正常状态下,企业主要关注盈利及其财富创造;而失衡状态下,企业主要关注“活着”。下面以一个具体的订单为例,分析企业从财务角度应如何判断能否接受这个订单。企业生产A产品1万吨,需要100万元的设备(折旧为1万元),需要原料1万吨。A产品所需原料的市场定价为0.9元/吨,正常年份,生产A产品1万吨需要员工工资0.4万元。问企业是否接受销售定价1.2元/吨的订单?(为了便于分析,这里没有考虑其他因素)

根据系统、企业的状态,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分析(所适用的理论如图1所示):

在系统正常、个体正常状态下,根据财富创造理论,企业不会接受此订单。因为,如果接受订单,企业将亏损1.1万元(1.2-0.9-0.4-1=-1.1万元)。

在系统正常、企业个体非正常状态下,根据边际贡献理论,企业不会接受此订单。因为,在经营困难状态下,虽然不考虑固定成本的回收与补偿,但是,此时企业仍然不能够补偿变动成本,所以企业也不应该接受此订单。如果接受订单,企业将亏损0.1万元(1.2-0.9-0.4=-0.1万元)。

在系统失衡、个体失衡状态下,当前财务理论并没有告诉企业是否应该接受订单、应该如何接受订单。按传统财务理论,企业是不应该接受此订单。疫情下企业的有效需求将减少,企业的原料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将上升,那么,企业为了保证不亏损,不得不提升产品销售价格。而产品价格的提高,会导致企业的有效需求进一步减少,由于订单的减少,企业为保证不亏损,只能进一步提高产品价格。如此就陷入恶性循环。最终企业没有订单,只能停工、停产,直至陷入破产,同时也导致社会生产停滞、通货膨胀。

同样,在系统失衡、个体企业正常下,当前财务理论也没有给出正常企业财务活动如何处理订单的好建议。例如,疫情下与防疫产品(如口罩)生产相关的企业,由于企业产品关系到社会人员的生命健康,自然产品订单多;同时,因为产品需求远远大于产品供给,产品价格自然上升。那么,这种状态下,企业产品如何定价格?这些与防疫产品(如口罩)生产相关的企业如果提高产品价格,短期来看,这些企业不仅能盈利、甚至是暴利。但是,若不加限制,就会冲击到相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此状态下,这类企业通常会受到政府管控。

对于这些问题,当前财务学并没有给出好的策略。这就需要构建重大灾变下的财务理论。



二、重大灾变下传统财务理论暴露的缺陷



企业财务理论是关于财务运行的知识体系。狭义的企业财务理论是关于企业管理层如何制定投资、筹资与股利分配、企业运营等财务决策,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理论。广义的企业财务理论包括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金融市场学,关注个人、企业和投资机构选择外部投资组合的投资决策,同时也涉及企业内部融资、投资、股利分配、企业运营等财务决策与管理。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的理论,作为一个不断累积的知识体系,都不是“购物清单”,不是分离、独立的观点集合,而是“观点拼图”,是相互交织、相互关联,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观点体系(理查德•德威特,2019)。财务理论作为“观点拼图”,应该包括核心层面理论与外围层面理论。核心层面理论相对稳定,难以改变,一旦改变,将影响整个财务理论的改变;而外围层面理论的修改、替换不影响核心层面理论,整个财务理论不会改变。现在普遍认为,财务基本假设是财务核心层面理论,由财务基本假设发展出来的财务理论是财务外围理论。通过对上述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下(环境失衡、个体失衡的双失衡状态)企业实际生存财务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财务理论无法解决上述财务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财务核心层面理论存在缺陷,也就是现代财务理论的基本财务假设存在缺陷。

当前,国外学者提出的财务假设主要有资本市场完全有效、信息完全对称、资本市场所需资金能充分保证、不存在交易费用、风险和收益配比等。我国学者也对财务假设有所关注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最早始于王广明和刘贵生(1989),之后陆建桥(1995)、王棣华(1997)、王化成(1999)等也一直对财务假设进行研究与思考。我国财务基本假说主要有财务管理两个假设、财务管理五个假设、财务管理七个假设,以及基本假设和派生假设组成的层次性假设等。

本文认为,疫情下财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等财务假设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假设未能把握疫情下的实际情况,都存在缺陷,而且,财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也存在缺陷。

(一)理财主体假设的缺陷

财务主体假设是对财务活动的主体性质及其特征提出的基本假定。财务主体不清晰,对财务运行规律的认识必然模糊。财务主体假设一般包含自主理财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自主理财假设认为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理财主体一定是法律实体。理性理财假设认为理财主体具有理性的理财目的,能理性选择理财行为和具有纠偏能力等。然而,理财主体假设具有下列两个隐藏的假设,导致财务理论无法解决疫情等重大灾变下的财务问题。

一是理财主体假设是同质的、抽象的主体,而不是实际的主体。这一假设下的理财主体不是一个实际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公司或企业),而是所有经济活动中公司或企业的一般性主体,或称之为具有“代表性个体”。或者从数学角度来说,它是所有经济活动中公司或企业符合概率分布的期望状态的个体。这些假设下理财主体具有同质性的个体,其行为应该是一样的。而实际上,这种“被平均化”的个体并不能够说明个体的真正属性。例如,富人与穷人的经济行为就具有质的差异。异质性是理财个体的基本状态。本文提到的疫情环境下不同象限中的理财主体,其经济行为是不一样的。

二是理性主体假设是孤立的单一主体,而不是协同的多主体。从理财主体的内部来说,理性主体假设没有考虑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不区分企业股东、经理人、职能部门、员工等,皆以企业法人财产权为基础进行理财活动。从理财主体的外部来说,理性主体假设没有考虑实体企业与产业链上供应商、消费者等,或没有考虑区域内各个经济生态圈,如金融业、物流业、社区组织等,皆以企业的权责利为边界进行理财活动。

正是由于理财主体假设是自然发生下符合概率分布的期望状态的“代表性个体”,理性主体假设是孤立的单一主体而不是协同的多主体,这两个特征导致财务理论缺少现实性,导致财务主体假设强调同质性、缺乏多样性,从而也导致财务主体假设不能够解决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下的财务问题。

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下财务主体假设应该也包含自主理财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但是,这个理财主体并不是概率分布的期望状态的“代表性个体”,而是非同质、差异性,呈现理财主体自然性状特征的个体;同时,这些理财主体并不是独立的单一主体,这些主体相互作用,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着。系统并不是这些个体行为的简单加总,而是会呈现出个体并不存在的特征,即涌现性现象。

(二)持续经营假设的缺陷

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财务主体财务活动的时间假设,假设财务主体财务活动可以无限持续经营下去,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而这个假设,并不适合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的情况。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很容易导致财务活动主体面临破产或清算等财务问题,这使得持续经营假设受到重大挑战。

其实,持续经营假设的核心问题是财务理论如何看待时间。时间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然而,时间是个非常古老的问题,却也是至今尚未真正解决认知的问题。财务管理理论一般是遵循伽利略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时间观:时间是同质的,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没有区别;时间是等价的;时间是可逆的,通过过去可以预测未来。正是这种时间观导致企业经营分期,而且在每个分期内可以进行经营的比较分析。然而,热力学物理定律所带来的时间观恰恰相反:时间是不可逆的,过去与未来的时间不等价。时间不可逆原理,主要是指时间运动不是双向或无序,而是单向流动,时间无法失而复得。时间一旦丧失,则会永远失去(许金叶,2006)。例如,一个人无所事事地过了一天,第二天说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这种补回来的说法实际上是利用提高效率来弥补没有完成的工作,他失去的这一天是永远不会直接补回来的。而且,弥补也是有成本的。“时间不可逆”阐明了物质运动次序不混乱的原理。一切违背时间不可逆性的理论都是错误的,一切想回到过去的做法都是徒劳无功的。

因此,与建立在伽利略与牛顿经典物理学时间观上的财务可持续假设不同,建立在热力学物理定律基础上的时间观应该是不可持续经营假设,即假设财务主体财务活动不能无限持续经营下去,随时可能会面临破产和清算。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的财务假设应该是不可持续经营假设,即重大灾变下财务活动主体面临破产或清算等财务问题。正是因为面临不可持续经营,各个理财主体之间才需要进行竞争、协同或协同竞争等行为的选择。

(三)有效市场假设的缺陷

有效市场假设是关于企业理财环境(空间)的假设,它是指资金市场是健全和有效的,任何财务主体都能够公平、有效地利用市场信息进行资金筹措、资金投资。有效市场假设包含公平市场假设和有效财务环境假设。西方学者认为,有效资本市场假设是资本市场完全有效、信息完全对称、资本市场所需资金能充分保证、不存在交易费用、不考虑税收经济环境、风险和收益配比等假设。这也就是前文所提到,当前主流财务理论是建立在系统是正常的假设,即财务环境是正常、有效的。或者换个角度说,理财环境是符合正态概率分布的。

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下理财主体环境假设,不应该是有效市场假设,而应该是根本不确定性假设。根本不确定性当前并不存在严格的定义,主要是指理财主体不仅不知道事件,而且不知道事件发生的概率,未来存在理财主体所未知的事。理财环境不是能够由拉普拉斯数学模型描述的,不是机械性和可预测性的,而是充满不确定性,不能用模型描述的。同时,资本市场并非完全有效、信息完全对称。市场与理财主体之间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不仅变化的环境影响着企业理财的决策选择,而且企业的变化也影响着市场的变化。除此之外,市场是有记忆的,企业与市场的发展与变化是有路径依赖的。前面的决策与行为影响到后面的决策与行为。这些特征是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下理财环境的重要特征。

(四)财务原则的缺陷

经营原则决定企业生命力,适合企业的经营原则才能激发出企业深层的生命力。当前企业财务理论建构的原则是倡导个体利益最优化原则,而不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群体富裕原则。这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代表性个体”(企业)内部,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并未真正体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和共享。从经济理论上,风险收入-风险成本=风险收益=剩余控制权,而实际上,企业内部剩余收益(利润)=收入-企业内部各个利益主体的契约收益(即工资、产品价格、租金等)。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只有企业股东承担经营风险与盈利收益。这与上述提到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群体富裕原则相违背。

其次,在“代表性个体”(企业)外部,强调个体利益最优化原则的个体理性。一方面,个体利益最优化原则的个体理性并非必然带来集体理性。例如,囚徒困境就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表现。另一方面,倡导个体利益最优化原则主要是强调资源关系忽视联动关系(凯文凯利,2010)。特别是“代表性个体”超过2个以上时,由于联动关系,必然产生复杂性。那么,倡导个体利益最优化原则就不能够实现。例如:物理学上宇宙天体运动的“三体问题”和寓言“三个和尚没有水喝”都是复杂性现象的例子。

COVID-19疫情带给财务理论的最大启示就是抱团抗疫。抱团就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但是,传统财务理论最缺乏的就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五)财务理论推演的缺陷

人类有两种途径获得知识,一种是归纳法,一种是演绎法。由于归纳法无法穷尽世界上所有的可能,所以通过归纳法所获的知识不一定是真的。只有基于必定为真的基本原则的演绎推理,才能够获得真的知识。为了防止出现“无限逆推”与“循环论证”,人们希望建立不证自明的公理知识体系,并由这些公理逻辑推导出定理,再根据定理推导出合乎逻辑的具体知识体系。这个理念应用到财务理论,就是由财务公理系统所构建的理论模型。要探讨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可以借助逻辑学来明确现代科学的公理化体系。当前财务学教材所介绍的核心理论主要是规范研究财务理论。例如:莫迪格利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的MM理论,马科威兹(Markowitz )的投资组合理论、市场效率理论、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结构MM1及MM2理论、股利政策理论、OPM 期权定价模型、代理理论、APT套利定价理论、股利信号理论等。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借鉴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而建立的。

公理化思想与建立公理化系统能够促进知识的积累与发展。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对财务领域的公理化思想与建立公理化系统进行形式化,推进学科推理的严密性,使学科表达精炼优美。但是,过分推崇形式化公理化系统,会导致“主流”财务学者热衷、迷信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思路,迷恋于最优化的模型构建,而忽视财富的生产及其相应的分工和协调机理。当前整个财务学充满着形式主义风气,但是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财务学与经济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与物理学和数学不一样,利用数学模型,难以证明隐藏在人文中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中的规律。财务学应以提高对社会财务的认知来增进人类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财务的贡献应该依据财务理论对财务政策的理解和指导的贡献来衡量,而不是数据形式的完美,更不能照搬照抄“不言自明”的公理化体系。

计算不可化约的问题是形式化公理化系统中存在的一个致命问题。公理化系统依据逻辑或数学的力量,找到计算捷径,无须计算所有步骤,经历所有过程,缩小问题,就可观察其系统的机理。然而,不可化约的情景随处可见。理查德•布克斯塔伯在《理论的终结》中指出,计算不可化约系统是指难以用数学公式在任何指定的时刻计算达到,而只能必须按时间完成每一个步骤的系统(理查德•布克斯塔伯,2018)。计算不可化约系统是社会随处可见的系统,如物理学中的“三体问题”,经济学中的“三个贸易主体和三种商品的交易问题”(理查德•布克斯塔伯,2018),还有我国古代的寓言,“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COVID-19疫情更是计算不可化约的问题。COVID-19疫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未来的结局,这些问题对当前世界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未知的问题,都是难以应用数学模型求解的问题。同时,财务数学模型是标准经济模型或新古典经济模型,是不以互动行为为前提的。互动与不可化约,是一个没有数学捷径的问题。当经济运行主体从单一主体向多主体变化(而这才是真正的社会经济运行情景),计算不可化约便产生了。财务理论所面对的社会组织系统是多元的、互动的系统。想知道社会系统互动的结果,只有顺着时间过一遍。世界不能够“解”,只能“过”。解决COVID-19疫情危机只能是通过极大地改变环境以及人们的互动,逐步解决下去。这正如《预测与经济理论》中提到的,预测个人选择与人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是复杂问题。把个人选择约化为极大化原理和人在社会中的互动抽象为“一般均衡”都是财务学与经济学的致命缺陷。

总之,COVID-19疫情重大灾变下的财务理论不能够遵循数学形式化公理化系统来构建,而应该遵循生物学的演化规律,适者生存,而不是追求最优者生存。



三、重大灾变下财务理论的重塑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同样,很多财务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果经济学无法解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学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同样,如果财务学无法为COVID-19疫情下的企业提供财务服务,财务学也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当前有理论从信息技术发展等角度探讨了财务管理的转型与发展(谢志华等,2020,2021;王化成和刘金钊,2020),不过更重要的是进行财务理论本身的调整(杨有红,2020)。重大灾变下财务理论的重塑有两条思路。

(一)财务学研究范式从还原论到复杂性科学的转型

理查德•布克斯塔伯在《理论的终结》提到,“危机不是一种平衡态,不是黑天鹅,不是概率分布状态的偏离,是一种不符合正常分布的新的分布,是一种具有计算不可化约性、非遍历性、根本不确定性、涌现性(或层展性)的状态”。世界比我们能够假设的更奇特,它不遵循概率分布。COVID-19疫情及其他重大灾变都呈现复杂性现象。要解释及解决COVID-19疫情及其他重大灾变的现象及问题,财务学研究范式需要从还原论到复杂性科学的转型。

还原论(Reductionism)是化整体为部分、化复杂为简单的一种寻根探源的研究模式。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是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具有非线性、涌现性、不确定性、自组织等特征。由于耗散结构、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以及分形理论都被归入自组织理论,因此,构成复杂性科学的核心理论主要有6个,即涌现生成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进化计算理论、自组织临界性理论、人工生命理论、复杂网络理论。

(二)财务学应从借鉴物理学的“机械逻辑”(或精确逻辑)转变到借鉴生命科学的“生物逻辑”(进化逻辑)

人类从自然界(大到天体,小到汽车或钟表)的结构与运行中获得精确逻辑的认知,也就是机械逻辑的认知,从而认为世界像钟表一样,具有精密的结构和准确的运行规律,只要准确把握钟表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理,就能够进行维护和调控。很多人认为,世界上的人造物都是遵循物理学的机械逻辑原理,包括经济系统、企业组织。因而,财务理论也应该依据机械逻辑进行构建。实际上,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也逐渐认识到,生命组织,比如森林、草原、细胞、大脑等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具有自我适应、自我复制、自我组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进化,甚至自我创造等能力。这就是生命领域的“生物逻辑”(或进化逻辑)(朱迪亚•珀尔和达纳•麦肯齐,2019)。企业组织不仅是人造组织,更是由人组建、人参与的社会组织,更呈现生命组织的特征。那么,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财务理论,必须遵循生命科学的“生物逻辑”(进化逻辑),而不是借鉴物理学的“机械逻辑”(或精确逻辑)。 



四、保证经济生态圈共同“活着”——解决重大突变下财务问题的思路



COVID-19疫情是全球公共问题,全球各个组织只有抱团抗疫才能够解决危机,才能够加速社会经济复苏。所谓抱团就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解决类似重大灾变情况下的困境,不仅需要解决单个经济主体的“活着”的问题,而且需要解决经济生态圈共同“活着”的问题。

我们回归到前文所述的案例,在这个简单的案例中,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及员工等必须共同承担COVID-19疫情下的社会经济生产成本,恢复生产。因此,企业产品A承担抗疫成本,产品定价不是销售定价1.2元/吨,而是付现金1元/吨;A产品需要原料供应商承担抗疫成本,原料的市场定价不是0.9元/吨的市场定价,而是付现金为0.8元/吨;疫情下A企业员工承担抗疫成本,员工的工资也从原来的1万吨员工工资0.4万元,转变为产品1万吨员工工资0.2万元。那么,企业产品A的生存订单:1-0.8-0.2=0万元。这个状态下,企业A承接1元/吨的订单,保持着企业“活着”的问题,这也间接解决了社会的“活着”问题。

因此,只有抱团防疫才能够解决疫情防控下所有企业的生存问题,而传统的财务理论无法解决COVID-19疫情下企业“活着”的问题。具体见表2。

在系统正常、企业正常状态下(双常态下),企业经营方针是财富创造方针,依据理论是当前企业财富理论,即公式:利润≥0,收入-成本=利润。企业接受订单的标准是产品定价大于产品完全成本,确保企业有盈利。着眼点是收入对成本的补偿,量化依据是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原则;资产效率考核是资产收益率。这就是双常态下企业财富创造的财务理论。

如果系统正常,个体企业处于失衡状态时,企业经营方针是边际贡献方针,依据理论是经营困境下财务理论,即公式:边际贡献≥0,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企业接受定单的标准是产品定价大于产品变动成本,确保企业有边际贡献。着眼点是收入对变动成本的补偿,量化依据是管理会计、业务量与成本的依存关系,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原则;资产效率考核是资产产品产出率。这也是系统正常、个体企业失衡下的边际贡献财务理论。

在系统失衡、个体企业失衡的双失衡状态下,企业经营方针是“活着”的方针,当前尚未有系统的财务理论。笔者认为应采用如下公式:净现金≥0,付现收入-付现成本=净现金。企业接受订单的标准是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实现产品付现收入大于产品付现成本,确保尽可能多的企业“活着”,从而确保整个社会“活着”。要实现企业产品付现收入大于产品付现成本,是需要整个产业链、整个社会的共同抗疫,共同“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着眼点是付现收入对付现成本的补偿,量化依据是收付实现制原则;资产效率考核是资产现金产出率。这或许可以称之为双失衡状态下现金为王的“活着”财务理论。



五、结语



COVID-19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着实深远,疫情下财务理论的缺陷会逐渐显现出来。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下当前财务理论无法解释与解决企业实际生存的财务问题,其根源在于财务学存在着理论的缺陷:不仅财务理论基本假设有缺陷,而且财务理论的构建也存在问题。

财务理论基本假设有如下缺陷:当前财务主体假设是符合概率分布的期望状态的“代表性个体”,孤立的单一主体而不是协同的多主体,而重大灾变下财务主体应该是非同质、差异性,呈现理财主体自然性状特征的个体;同时,这些理财主体并不是独立的单一主体,这些主体相互作用,并与环境也相互作用着。系统并不是这些个体行为的简单加总,而是会呈现出个体并不存在的特征,即涌现性现象。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下不存在持续经营假设,而是不可持续经营假设,即重大灾变下财务活动主体面临破产或清算等财务问题。COVID-19疫情等重大灾变下理财主体环境假设并不是有效市场假设,而是根本不确定性假设。

当前财务理论的构建存在如下缺陷:当前财务理论倡导个体利益最优化原则而不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群体富裕原则;当前财务理论倡导形式化公理化系统的规律而没有考虑到经济生态圈的影响。

COVID-19疫情虽然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但在全球范围内还远未结束。即使COVID-19疫情得到有效解决,未来也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些都需要人们去思考并构建重大灾变下的财务理论,将财务学的研究范式从还原论转型到复杂性科学理论,从借鉴物理学的“机械逻辑”转变到借鉴生命科学的“生物逻辑”(进化逻辑),应该遵循生物学的演化规律,适者生存,而不是追求最优者生存。




作者简介

许金叶,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管理会计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直在探索信息的内容(管理会计)、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会计的复式记账、三式记账法)及其融合的内在规律,旨在于推动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与充分利用的目标,共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重要学术贡献有:提出基于网络管理会计,解决企业信息技术生产率佯谬的思路(2004,2009);发现管理会计性质(企业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价格信号机制)(2006)、揭示了管理会计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006)、界定了管理会计边界(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会计,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会计)(2009,2015)、阐明管理会计内容(提供以机会成本为核心的面向未来经济活动的价值信息)(2016);构建了管理会计体系(基于内容维、时间维、技术维的立体框架体系)(2016),并形成《面向未来会计:管理会计理论》(2021);提出管理会计软件的判别标准(2018);提出区块链“数字货币”设计者(中本聪)仅解决了技术属性却未能解决金融属性,因而不是货币(2019);提出区块链大规模应用需要解决技术与价值问题(2020);提出序时记账是单式记账成为科学的内在原因(2019);提出商誉不应该进入资产负债表而应进入利润表(2020);等等。


引用本文请复制此条目:许金叶.重大灾变下企业财务理论的缺陷与突破: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启示[J].财务研究,2021,(6):15-21.


长按识别小程序订阅《财务研究》杂志



▷原文载于:《财务研究》2021年第6期

▷责任编辑:周愈博

▷值班编辑:任宇欣 樊柯馨

▷版式设计:刘莹



往期精彩回顾



黄世忠:ESG视角下价值创造的三大变革
《财务研究》2021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财务研究》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财务研究》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大家都在看▼



声明:“财务与会计”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文章、图片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88227096,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学习/创造/分享

分享财务与会计之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