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海博物:潘良桢《令兄帖》和函三楼的回忆 | 李跃林

李跃林 四海书院USA 2020-02-01

潘老师的隶书,基于三大汉碑:《张迁碑》、《礼器碑》和《石门颂》,且在对这三个形态气韵卓然相异的汉碑杰作的考察中,体会到一种一以贯之的汉隶笔法。记得潘师一次作隶书碑铭,有人赞云:一通新汉碑。by 跃林







文 / 李跃林

编辑 / 云在





潘良桢  令兄帖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跃林老弟:


令兄嘱书四字横批今勉为写就。寒舍无大书桌,故挥毫殊觉局促。以隶书,稍好。虽犹有不称意处,一次成功,尚差可自慰。当即寄出,春节中或能收到,亦稍添喜色也。25日晚君堪即来否?


盼盼,匆此,并祝学祉。


良桢手泐。

元月十八日晚。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潘师此札作于1990年1月。这里所称的“寒舍”,指的是潘师当初在上海虹桥香烟桥横路的“函三楼”。居住环境十分逼仄,是典型的上海弄堂,其风格大概如图所示。

上海弄堂


其弄堂结构复杂,犹如迷宫。第一次拜访潘老师就深深领教,一路上,问了无数人,走了N圈,始终在弄堂口徘徊。幸好,潘老师在楼上久候不至,神机妙算,估计我已迷路,就下楼到巷口,凭了我先前寄的一张照片,发现了彷徨的我。


函三楼在一幢老楼的二楼。进大门之后先盘纡黑暗陡峭的木质楼道方得入其狭门。居不过二室,无煤卫之便。潘老师与夫人、爱女共居之。楼小而居三人,是不是“函三”?


潘师家里当时仅有一张三、四尺见方的木桌,吃饭时是饭桌,读书写字时是书桌。这样的桌子,写一尺、半尺高的手卷还算舒坦,所谓矮纸斜行闲作草,徐写徐推,不太局促。但是四尺的条幅和大字横批,若无人牵纸,就确实费劲了。所以潘老师云“无大书桌,故挥毫殊觉局促。”


可惜居然没有在老师的寒舍留下一张照片。只有这张老师的照片,从仅有的背景上看,是老函三楼临街窗前长沙发右侧所拍,那时老师刚四十不惑,而如今已经是耄耋之年。

潘老师一九八二年在函三楼留影


信中提到的横批,乃是为兄长求的“自强不息”四个大字。那时他大学毕业未久,事业刚刚起步。如今三十年过去,他成了高级工程师,而这件四尺励志横批,几经搬迁,暂时不知所踪,遗憾。但愿还在某个角落里,如《五马图》一样,等待重见天日的一天。


潘老师的隶书,基于三大汉碑:《张迁碑》、《礼器碑》和《石门颂》,且在对这三个形态气韵卓然相异的汉碑杰作的考察中,体会到一种一以贯之的汉隶笔法。记得潘师一次作隶书碑铭,有人赞云:一通新汉碑。这个书法作品透出的精神,略可从1993年所书《唐人诗》中感受到。


现在,香烟桥附近弄堂片区都改建成了现代高层住宅,香烟桥横路已经不复存在。记忆中的函三楼自然也不再有踪影,唯有书法的血脉,无论函三楼何在,都一点一滴,在世事沧桑变幻中,仍在流淌。

潘良桢隶书 王昌龄 《从军行》





作者简介:

李跃林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博士,曾获中科院研究生院长特别奖。有物理学专著论文近二百篇,现任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员,为多家SCI专业杂志客座编辑、审稿人,美国能源部等研究基金评审人。幼好书法,曾获北京大学书法竞赛一等奖。大学毕业后经白谦慎先生介绍拜著名书法家复旦大学潘良桢先生为师学习书法。现任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学术导师,四海书院院长。发表多篇书法史及书法美学研究论著。






往期精彩回顾


学书纪事:走海学书琐记 | 李跃林

四海博物:潘良桢之达览帖 | 李跃林

四海博物:潘良桢《逍遥帖》 | 李跃林

南山何在——米芾《逃暑帖》佚字补并释意 | 李跃林




长按二维码关注四海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