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林小札:画分三种:真迹、赝品、不入流 | 刘九洲

刘九洲 四海书院USA 2020-01-31




|刘九洲

编辑|李戎




大家一直以为,古画分为真迹与赝品两类,其实,更大的一类,是第三类,就是“不入流”那一类。


什么是真迹?就是名实相符,画家亲笔画的,那就是真迹。以往大家以为真迹一定是好看的,事实上,古往今来的大家真迹,大多数倒是不太好看的,只有真迹中的少部分,一看就是好,其余大多数真迹,都带着弯弯曲曲的心思,一般人绝对不可能一下子看懂。真迹摆在那里看不懂,是“常态”。


什么是赝品?无非三种类型,对着真迹的临本,对着真迹的摹本,张冠李戴的情况(拼凑的古画,不是大宗,本文不论)。前人已经说过,临本的笔墨比较活,但是失之于位置。摹本则笔墨比较僵化,一看就能看出来。张冠李戴其实最是难以鉴定,需要对被鉴定画家有深刻认识,才会发现这一类赝品。前两种,是依托于真迹,真迹的理念,总还是有所留存的,通过赝品也看得出来。第三种,张冠李戴,那就全靠艺术史功夫,没有取巧余地了。


看了上述的说法,就可以知道,真迹与赝品,其实都是围绕真迹展开的。


南宋  马远 《蹴鞠图》(传)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馆藏


第三类,与真迹毫无关系的“不入流”这一类,才是绘画中的一个大宗,就是篮球中的投篮三不沾。


怎么理解呢?用篮球来打比方,职业球员也会投不进,甚至也会三不沾,但是与没有训练的球员,总是三不沾,不是一回事。不能说,我们都是投不进去,所以水平一样。


绘画上怎么理解呢?先说个高级的,张大千如果是临摹石涛,那是赝品,张大千造的假宋画,其实就是“不入流”。特别是张大千东搬一点、西搬一点,凑起来的假古画,以为笔墨还秀润,可以蒙混过去,其实这些画没有依托,又不理解古人绘画的主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不入流”,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好多人看老一代鉴定家们,互相争论,真的假的,吵成一锅粥,以为可以参加争论。他们以为,最多讲错了,那也是“一派”。


南宋 佚名 《憩息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 


其实鉴定家讲的是真迹与赝品,不会争论“不入流”,外行一来,张嘴一说真伪,不小心就会充分展现“不入流”。这是一个危险的毛病,虽然一些人已经贵为“专家”,也难免犯。


买画的人也会犯这个毛病,以为反正任何古画,都会有争论,哪怕买了一流大真迹,也有争论,那我买了赝品也不怕。貌似逻辑是这样,但是他忘记了,还有一类,不是“赝品”,而是“不入流”,如果求真迹可能会买到赝品,那么,不怕赝品,估计只会买到不入流。


特别是买卖之前,很多鉴定家对一些古画,都不发表意见,一片安静,买家竖起耳朵一听,怎么没有人说坏话呢?以为这是好画,大家“无争议”!其实,这画可能是“不入流”,根本谈不上真迹赝品。只有一流好画(或者怕被人误认为一流好画),才会引起大家面红耳赤去争论,因为这是“入流”的东西,是个人,一定要开口讲话的,讲了才体现学识。谁会对着“不入流”体现学识呢?


选画也是一回事,有人以为编书、选画,搞点赝品不怕,反正真伪都有争论的。事实上呢,在一定学术范围内,选点赝品确实不怕,前人都有争论。但是如果搞了不少不入流,那就麻烦了。



明代 刘俊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艺林小札:提起他,连书圣王羲之都服气 | 李跃林



艺林小札:修炼成顶尖学霸的笨小孩 | 靖尘
曹全碑(上) ——文本辨史 | 叶展




没看够?

长按二维码关注“四海书院USA”微信公号

更多好文在等着你



四海书院

以书会友

共享书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