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林小札:修炼成顶尖学霸的笨小孩 | 靖尘
靖尘,现居美国西雅图。教师,兼记者。琴茶书画诗酒花,吃喝玩乐爱蹦跶,寻常行者,自在闲人。
文 | 靖尘
编辑 | 靖尘
我们先从一份档案开始。
小档案
姓名:文壁,字征明
别名:徵仲,衡山居士
民族:汉
配偶:昆山吴氏(真爱,没纳过妾)
学历:不好说,参加十次科举都没考上。
职业: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道家。
社会关系:
父-文林(温州知府,后来升南京太仆寺丞);
母-祁氏(主要工作是相夫教子);
师从-吴宽、沈周、李应祯(都是大牛);
好友-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组成文人偶像天团“吴中四才子”。
座右铭:坚持就是胜利!
主要经历:
1470年-1487年:一边随父亲到处出差,一边努力读书。
1488年-1494年:跟着父亲找来的高能教师团队学习(论拼爹的重要性)。
1495年-1522年:主要工作是不停考科举,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一般人没这毅力)。
1523年-1526年:被朝中大佬推荐去翰林院给皇帝做秘书(待诏),工作不太顺心。
1527年-1558年:辞官归隐,专心诗文书画,著书讲学,桃李遍地,名重当代。
1559年:给朋友的母亲题书墓志,写到一半将笔一搁,含笑离世。
在中国书画史上,以“明四家”沈周、唐寅、仇英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绝对是一个耀眼的存在。 “江南四大才子” 也在影视作品一演再演的影响下家喻户晓。其中,唐伯虎擅诗画,祝枝山擅书,徐祯卿擅文,文征明则被称为“四绝全才”,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搁现在,就是一不折不扣的斜杆青年。
《明史·文征明传》是这么介绍他的:“征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邪?”征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谏竟不敢言遗金事。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大凡流芳百世的人,各种正、野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特别的记载,比如出生时狂风暴雨,满室红光,星宿异象,又或者三岁从文,四岁习武,五岁诗词歌赋,六岁胸口碎大石,八岁通晓琴棋书画等等。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孩子和别人不一样。四大才子中,祝允明5岁能写榜书,唐寅16岁高中解元,徐祯卿18岁成了进士,可文征明的的特别之处有点不同……他幼年智力发育落后。与四岁还不会说话的爱因斯坦一样,征明自小身体孱弱,略显迟钝,七岁方能站立,八九岁说话还不利索。周围人都疑心他的智商有问题,只有亲爹文林坚信自家木讷的娃是不凡的——“儿幸晚成,无害也。”
都说“成名要趁早”,可文征明的成名之路不仅开始得够晚,还一波三折。19岁那年考秀才,因“拙于书”—字写得太烂,考官看不过眼,被置为三等,应试不中。从此文徵明开始刻苦临学,精研书法。
据《书林纪事》记载:“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逐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精妙。”(每天写千字文十遍以上,那可是一万多字,这得多自推啊!)
《千字文》-文征明
“文林自南京太仆寺丞移病归。每因寅之请谒,规其过失,不少假借。爱其才艺,不厌说项。盖所从往还如祝允明、钱同爱辈皆流连声色,惟文征明独能自外。然情尚不同,而交情不替。”——当唐伯虎、祝枝山等人流连于苏州城内寻欢作乐时,唯独文征明不为所动,终日专心致志地埋头苦学。
作为父亲,文林一生中最正确的重要举措,就是让文征明拜苏州画坛领袖沈周为师,又拉来老同学吴宽和李应祯教习诗文书法,此三人皆为精通诗文书画之饱学大儒。在超强师资阵容的打造和勤能补拙的努力下,文征明的生命打开了一扇扇崭新的窗。他用此后七十多年的时间,不仅以才华,而且以清正高洁的德行,收获了世人的仰望和同侪的服膺,修炼成那个时代最为全面,也最为纯粹的艺术家。
文征明诞生于官宦世家,考取功名、传承家族门楣自然是他的人生第一要务。他在19岁到53岁的二十几年里,坚持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应天乡试,除23岁娶妻未考以外,凡历十次,均名落孙山。
一根筋的他努力跟科举死磕,53岁最后一次与儿子文彭一起考试,儿子被录取,他仍旧落榜。
这当然不是因为智商问题,在个人努力和名师指点下,青年文征明的学识和才华已颇为不凡,在书画诗文方面均小有所成。只是,擅长刷题的人不一定有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一定擅长考高分。满腹经纶的他虽有心科举,却无意程朱理学和八股文等科考主流,故而屡考屡败。
54岁那年,知他怀才不遇的工部尚书李充嗣看不下去了,大力举荐他入翰林院做了待诏(皇帝众多秘书之一),协助编修《武宗实录》。
按明朝惯例,历来只有科第前三甲才有资格进入翰林院这样的清贵之地,这点从文征明共事的同僚阵容可见一斑:姚涞-嘉靖二年状元、杨方城-正德十六年状元……科班出身的同事们很是看不起文征明这个空降兵,甚至放言:“我衙门不是画院,乃容画匠处此。”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记载此事时为文征明辩护,这两人除了会考试中状元以外什么本事都没有,“然衡山自作画之外,所长甚多”。
耿直忠厚的文征明既玩不转官场权术,也不肯曲意讨好他人。在翰林院工作期间,他非但不被重用,还屡遭排挤。又或许是出于对“大议礼”而起的诡异政治气候的忌惮,三年后,心灰意冷的文待诏索性辞官还乡了。
老天有时候很调皮,发给你一手烂牌,让你看不到翻盘的希望,但也时常将心比心,从不亏待每一个努力的人。
此时,绝意仕进的文征明尚不清楚,不久后,自己将和师友沈周、唐寅等人开启中国绘画举足轻重的一门流派——吴门画派,这一画派将取代浙派,掀开中国书画史上另一段灿烂的篇章。而他本人也将以杰出画家、文学家、书法家的身份,成为复兴文人绘画的一代宗师。
嘉靖五年(1527年),辞官归隐的文征明回到苏州 ,此时距唐伯虎去世已有三年,吴门书坛的领袖人物祝枝山也刚离世,文征明成了吴门书派的定海神针。几十年来屡试不第和官场失意严重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也使他更加投情于书画之中。
没有了世俗羁绊,文征明更加专心致志地在他的玉磐山房里临摹古帖,精研诗文书画。六十岁后他以过人的精力进入了鼎盛期,在艺术创作上全面开花,书法绘画皆有厚积薄发的精进。其诗词、书法和绘画的代表作品,大多来自于这段黄金时期。
《浒溪草堂图》
晚年的文征明声誉卓著,广授门徒, 号称“文笔遍天下”,被视作黄公望、赵孟頫等元代大家的当世传人,任何一件从他案头流到市面的作品都让人们视若珍宝。
然文老夫子的规矩有“三不应”,宗藩、权贵、外夷也。
“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 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明史·文征明》
“衡山先生于辞受界限极严,人但见其友里巷小人持饼饵一箬来索书者,欣然纳之,隧以为可浼,尝闻唐王曾以黄金数笏,遣一承赍捧来苏,求衡山作画,先生坚拒不纳,竟不见其使,书不肯启封,此承奉逡巡数日而去。”——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求购他书画的人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但名满天下的文征明似乎不愿把自己的艺术与金钱划上等号,他不许家人把他的画作拿到市面出售,富贵人家轻易买不到他的字画。艺术家与生俱来的清高耿介也使他不屑与皇室权贵迎送酬酢。周王、徽王等贵胄拿珍宝古玩送给他,他原封不动退还;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建书院,以重金厚礼聘请,被他断然拒绝。可普通街坊邻居送来糕饼吃食,他却会写上满满几张墨宝作为回礼;拙政园主人王献臣邀请他作画,他欣然应允,亲自将园内三十一处景点绘制成图,为每幅图赋诗一首且亲笔书写,成就“诗书画三绝卷”的《拙政园图咏》。
《拙政园图咏册》第四开-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所谓“字如其人,笔性如心性”,一件书法作品,从点画的温润程度,线条的张力把握,到空间结构的疏密变化,神采气息的格调气质,都可直抵书者的内心世界。温润如文衡山,自身性格本就严谨认真,狷介不俗,又在半生挫磨中修得稳正平和。故所书作品多有谦谦君子、清雅圆和之风,而无激进狂躁之火气。清人评之:“衡山太史书画瓣香松雪,笔法到格,乎入吴兴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闲适之趣味,别敞逕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洁所至”。
在《跋李少卿帖》中,文征明谈及书法: “自学书不讲,流习成弊,聪达者病于新巧,笃古者泥于规模。公既多阅古帖,又深诣三昧,遂自成家,而古法不亡。”
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他:“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明散文家王世贞《艺苑言》也评:“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文征明书法的微妙变化,以其出世入世为界,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泛学众家,受其师吴宽的启蒙写苏体,又受李应祯的影响,取法宋元并博飞专精,风格多样,但却牢守法度,用笔尖利外露,较多棱角。
中期:少波磔,多温润。一面受“台阁”时风的影响尚工整。一面受欧体影响,谨严劲健,却又失之紧密板滞,初成一家。
晚期:回归晋唐,主宗二王,又深受赵孟頫影响,在对“法”的实践认识中升华。用笔从健劲工整趋于超逸灵动;章法布白由紧密峻峭趋于宽展舒和,于方正平稳中寓多变体势;一般艺术家晚年难免眼花手颤,文征明晚年却仍精神矍铄,尤以蝇头小楷最为人称道。“征明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忘学,亦未尝一日忘取友以自益。”观其八十岁以后的作品,心手相忘,出神入化。温润精良的文氏书风至此独立与成熟,被称“明楷第一”。
《琴赋》—文征明74岁书
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传世墨迹也很多,所作诗、文、书、画数量之巨在古代无人能及。小楷《前后赤壁赋》、《琴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落花诗册》等,可谓笔笔精熟,字字隽雅;早期的行书《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琵琶行》等皆是精妙老辣,意态生动。
《张一川小传》—文征明90岁书
《行书张一川小传》书于1559年,是文征明存世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晚的一件,全篇笔力遒劲奔放,酣畅淋漓,字里行间动势飞扬,丝毫不似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所书。--此作完成4天后,他应求为御史严杰之母题写墓志,书未毕即“置笔端坐而逝”,时年90岁。
四大才子中,徐祯卿早亡于34岁,唐伯虎只活到54岁,祝允明67岁离世,而文征明一口气活到了90岁,这在平均寿命46岁的明代绝对是高寿中的高寿。人生开挂,不在朝夕,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里都有着自己的节奏。历经挫折后选择归隐的文征明,终于找到了心之乐园,翰墨自娱,精研艺文,把生活过成了理想的样子。他一生自束甚严,坐卧笑谈,怡情养性,愉快且充实,所以也得永年。
除了自身艺术成就极高以外,文征明还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桃李天下。吴门派系世代相传,极大程度影响了明清两代。其中,文征明的学生和子孙即达30多人,他的儿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孙子文元发,曾孙文从简,玄孙女文俶 ……等等等等都是著名书画家。在文征明去世的26年后,他孙子的两个儿子出世,一名文震孟,继承了曾祖遗风,一生十进考场,年五十始成进士,做了崇祯皇帝的老师。一名文震亨,不负门楣,有傲骨,有正气,官至中书舍人,先是跟魏忠贤做对,又遭阮大铖、马士英等排挤,索性也学曾祖撂担子辞官,退隐姑苏,专心收藏赏鉴诸法。选声伎,调丝竹,日游佳山水,在琴棋书画中把生活过成诗,成了明朝头号古玩文青,他写了一本明代士大夫阶层的风雅生活指南--《长物志》,被奉为文玩清供的传世之作。
纵观古今历史,个人品德和艺术成就在不少大师身上都表现出了不统一,然而文征明却是当之无愧的“德艺双馨”。在关于文征明的史料记载中,他的一辈子,没有为功名溜须拍马过,没有为个人私利苟且过,没有做过对不起自己原则和理想的事。少数批评者对文征明颇有微词,认为封建传统思想影响了他的处世,使得他的书法过于严正拘谨,甚至认为他的谨言洁行是一种局限,官至翰林也无甚政治抱负,辞官归隐无非是为了明哲保身……可是,谁说人的抱负非要通过政治成就来达成?“政治”在很多时候明明就是天下最大的私利,最阴暗的游戏!而抱负,是一个人的最大格局,是胸有大爱,怀容天下。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是抱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古开太平是抱负;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谋幸福也是抱负。从这个角度来说,文氏以丹青妙笔流芳天地,为吴门书画开山立派,为文人学子传道受业,何尝不是一种大抱负?
明人冯梦龙说:“人有早成,也有晚达。早成者未必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有人恒速前进,有人虎头蛇尾,有人或许一开始跑得很慢,却能够蓄力持久。哪怕前路漫漫,波折坎坷,只要一直在努力,涓滴成流,集腋成裘,命运自会给予你应得的奖赏!
往期精彩回顾
艺林小札:世界以痛噬我,我要报之以歌——唐寅的真实人生 | 靖尘
微信号:Sihaishuyuansua
四海书院以书会友
共享书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