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人白谦慎 | 高翔
2019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白谦慎先生的《武氏祠真伪之辨》一书。该书译自白老师撰写并在美国发表的一篇辩论长文。既为辩论之作,定有辩论产生的缘由。四海书院副院长高翔老师在2016年3月发表于南方周末上的《冰冻人白谦慎》一文中,恰好提及了这段往事。高老师此文,将帮助我们进一步走进白老师的“士人”之精神世界,再读《武氏祠真伪之辨》,白老师其文其人交相辉映,将带来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文 | 高翔
编辑 | 云在
2015年夏的某日,我習慣性打開手機微信朋友圈,竟然滿是白謙慎先生海歸消息。此景讓我恍然回到九年前的夏天。其時,白先生的《傅山的世界》在大陸出版,橫掃各類暢銷書排行榜,網上人人盡說白謙慎。這本書對於中國書法史有里程碑的意義。因為此前書法類研究著作基本上是躲進小樓,滿足於書法圈中人的交流、互相喝彩。但在這本書中,白謙慎把書法升華成為一個文化符號,進而放置在明清朝代更迭、中西文化碰撞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討論,因此獲得了藝術史、文化史乃至社會學史學者眾口一詞的推崇。
白謙慎,福建人,生於天津,長於上海,入北京大學、美國羅格斯大學學國際政治,後轉投耶魯大學班宗華門下治書法史。我是2003年認識白先生的。那時候,我在波士頓的塔夫茨大學讀營養學博士。讀書之餘,感於書壇以不讀書為榮、以丑為美、以猥瑣為性情、以官階大小評判書法水平高低之陋風,與朋友牛子合辦了家叫「書法江湖」的網站。我們會集了書法圈一批志同道合的讀書人,懷澄清書壇流弊之大志,張揚古典書風,提倡臨帖,推介學者書法。「江湖馳雅望,慷慨聚英雄」,我們這個網站立刻成了中國最大的書法網站,我也因此認識了不少書壇潛龍,包括執波士頓大學教席的白謙慎先生。
2004年,白谦慎先生(中)、本文作者高翔(左)、书法江湖元老山居读易生(右)
我高中時候即知白謙慎先生大名。我的家鄉是新疆石河子,能看到的書法書籍屈指可數。於是常坐四五個小時公車,去烏魯木齊淘書。某次在南門的一家書店發現一本《全國中青年書法家22人集》,如獲至寶,載欣載奔地回到石河子。其後手不釋卷,日夜揣摩,還悄悄臨摹數幅(那時覺得學現代人是可恥的),其中就有白謙慎先生的一張橫幅「寧靜致遠」和帶八大山人味道的對聯。
認識白先生後,我們迅速熟了起來。差不多每個月,我都會到白先生家,欣賞他新寫的書法,聽他聊藝壇掌故。白先生為人剛直嚴峻,有俠氣,對學術圈、書法圈中投機者未嘗假以顏色。不平則鳴,每每拍案而起。早在1980年代時,先生就不畏權威,直指當時流行的劉炳森書法有俗格。2005年,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舉辦了題為「重塑中國的往昔:『武氏祠』的藝術、考古與建築」的展覽,並出版了一本厚達600頁的論文集。其中有些西方漢學家,無視史料憑空做翻案文章,誣武氏祠漢畫像為偽作。雖然不少亞裔學者私底下對Michael Nylan等人的研究持反對態度,但多不願意公開得罪對方。當然也有學者覺得「清者自清」,無需論辯。與他們相反,白先生卻「僵仆無所避」,寫下一篇長文據理力爭,遂使一樁冤案得以昭雪。明人蕭伯玉自況:「事事認真,骨體不媚,真勢力,假聲氣,全不為動。」先生或得之。
白先生有豪情,更有素心。遇有才者,縱不相識,亦竭力推之。而他對門人弟子,更是呵護有加。十餘年前某日,我發現手機有數通先生的未接電話,尚未來得及回復,先生電話又至。原來他在網上遇一博客,博主玉吅讀書極豐,且有見識。後來他也多次向友人推薦。此玉吅就是後來以書壇、印林點將錄名噪一時的王家葵先生。白先生對於我和朋友辦的書法江湖網站亦不遺餘力地扶持。我們曾經開闢一個《名家在線交流》欄目,在世界範圍內遍邀書法家、學者與網友交流。先後來此網站做客者有邱振中、陳振濂、鮑賢倫、河內利治、盛昊(波士頓美術館亞洲部主任)等人。先生多次親自出馬,幫助聯繫老友,參加我們的在線交流。一次蘇州華人徳先生來美,在白先生家小住兩日。先生於是趁機邀請華先生在線書法江湖,並親自打字,回答網友問題。後來,白先生又托我把他的多篇紀念長文,無償首發於書法江湖。這些文章洋洋洒洒萬餘字,配上先生親自遴選的老照片,讓書法江湖網友了解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書壇往事。
書法是白謙慎生命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因此在1990年代初放棄了政治專業,去耶魯大學讀藝術史博士,研究傅山書法。後因晉升的壓力,暫停書法數年,但2003年先生獲得終身教職後,每日臨書不輟。「書為心畫」,先生好修姱,書法亦不為世俗所染,純凈而蘊書卷氣。和為人處世之真情率直一樣,先生也以赤子之心對待書法。遇善書者,無論長幼,先生儘量利用有限回國機會謀求一晤,並邀請對方示範用筆。而先生對於自己書跡極為珍惜,雖片紙亦一絲不苟地收集起來,尺幅稍大者,即卷存之,故其作品往往無一絲摺痕。但他對友人頗為慷慨。比如先生喜看武打片,他曾經以一幀精美的小行楷書扇面,向我友連福治換《射鵰英雄傳》連續劇VCD一套。
西方有個詞叫冰凍人。形容一些人由於一些特殊經歷,性格和思維方式依然保留在多年前的狀態。這個詞後來被用以形容1980、1990年代出國者,形容這批人為人處世都深深帶有出國時的印記。白先生1986年出國,他1980年代養成的博謇好修、遇事激昂的性格歷三十年不改。雖然年過六十,卻尚未、或不屑學習「飾意待人」。今先生歸國,或能為國內藝術史領域帶來久違了的純真。
(本文首发于2016年3月《南方周末》之“学人事纪”)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