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纪事 | 知有晋:志宏自叙十七岁前学书历程
编者按:
志宏,幼时随大学毕业支边的父母来到新疆。在那里,获得书法的启蒙。从志宏细密的个人回忆碎片中,不仅窥见那个时代文化传承的一种可能,也成为代际之间生命的回望和守候。文 | 志宏
编辑 | 云在
诗云
1、我生于江苏如皋。爸爸杨文质,妈妈杨明生。我不足百日的时候,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看二尺长的我,来到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一个绿州农场下野地134团。此后住土坯房,吃深井水,眼前尽日广阔的农田、沙包滩、碧绿的苹果园,整齐的杨、柳、沙枣林带,林带中间的大渠,茫茫白雪,蓝天,以及夏日的白雪冠盖的南山,偶尔游牧民转场经过的羊群、骆驼群,深夜的繁星。从1969年到1985年,我在那里直至十六岁到石河子,得到了书法的启蒙教育。
2、父母在农场学校工作。家里住的土坯房顶是麦秸、树枝及大小枝干上抹黄泥而成的坡,房顶下面有一层报纸糊的顶棚。布满了字。我快5岁的时候,忽然一日悟出顶棚上一图形是字,是文。糊顶棚的《文汇报》的报头的文。从此开始识字。
3、在幼儿园,年轻老师在一个屋子里,下面一屋子孩子。没有黑板,老师用手臂张开对空向孩子们讲述例如我爱北京天安门怎么写,孩子们抬臂跟着动作。然后对着田字格本子写字。我埋头,不懂田字格的四小格合起来写一个字。只用田字格里的一个象限。所写的字都糊到一起。耳边还听到年轻老师褒奖我认真云云。想来令人失笑。
4、过了一年,妈妈请求教导主任姜宁老师准我上学。九月开学,十一月开始过冬。土墩子上架水泥台课桌,手僵。座位不足,加座位。走道上设可以放下来的黄色木板,上课时坐学生,课下抬起走人。心中很羡慕有木头桌面的同学。
5、语文老师汪筑英是上海人,六十年代高中毕业。板书写字结体大方端正。我看多了写得像。此时爸爸妈妈已经注意到,我写字的间架结构好。上海上世纪最早进入现代社会,科教发达,沪上书法教育普及,绵延流转,我受惠于此。
6、至三年级,开始上大字课。用大字本,一页二十字。那时的语文老师兼作大字课老师。父母请学校里的上海老师探亲的时候带回来周虎臣毛笔。水紧张,不每次洗笔,用后用塑料套或者空心竹管套回,至笔后端常硬结。妈妈文革前曾经练字,购有欧体雷锋语录字帖、明拓曹全碑、小楷纪念白求恩等字帖。
7、爸爸教语文。教我每天写二十个字,钢笔抄成语辩析二十分钟,诵读课文半小时。我坚持爸爸的方法一年多,书写颇得老师同学喜爱。每至春节,爸爸必寄一页我的大字给三叔四叔。此时约1979年,妈妈带弟弟探亲回江苏,和从江苏回江西的四叔会合。四叔途中经过上海,特选购一方石砚,砚上寸大的蓄墨池,旁边雕一只鹅,交给妈妈带回新疆给我们。从此置于我的书桌上。大方好用。四叔1988年车祸去世。40多年后,这方砚台仍在父母寓中。爸爸常对此念及自己的家世。
8、爸爸直接教我的时候不多,他教我写钩,不要特意顿一下,然后再出来,觉得太啰嗦。间接传递他的审美。他亦看我是否能自然写直成列,自然写横成行,认为是写字该有的修养。他是教导主任,缺课时他去补。一次给我们全班上语文课的时候,叫大家做了一次平生唯一的,两分钟写多少字的小测验。我大约是三秒钟一个。
9、冬日闲时,爸爸述及他的爸爸,我的英年早逝的爷爷,1926年南通师专毕业,喜欢写字,喜欢收集碑帖字画,惜均毁于社会变动中。笔迹惟存老屋梁上,起屋上梁时写的几个字。
10、那时家里也常常收到四方家人来信。三叔杨文育在如皋老家当老师。他的字英俊流利,有当时新魏体的特征。信封上的杨字用繁体,横弯钩有特色。多年以后我学集王圣教序,认出踪迹。表姑陶之元在柳州,写字亦流利,结构合理,较三叔的宽。堂哥陶敬阳时在上海交通大学,寄信到学校传达室,字迹规整优美,布局大小合理如平面设计。我想能够手眼协调,心摹手追,大概有点遗传因素。祖辈中年龄最小的舅爷爷陶廷弼也常给我们写信,字迹工整,书风和时人不一样。他探亲经上海,也给我家寄来于右任先生写的草书心经字帖。
11、1981年冬天,中国少年报上登出漂亮工整的通栏楷书,全国少年儿童大字比赛。是刘炳森题的字。顿时让我的寒假忙碌起来。这时候上中学,任课的老师多。我看老师板书机会也多,写字风格自然地从每个老师那里都学了一点。此时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常用字字帖家里有一、二两册。我尤其喜欢胡问遂先生的行书。我翻出家里七四年七五年的一堆红旗杂志,一页纸一个字,开始写“大”字。红旗杂志硕大的白底红字,红旗,好看。我就这样,一个寒假,把一直写的楷书放成了行书。
12、爸爸的同事李戈尘老师善书,另一个老师杨和也善书,我能看出两个人的风格不一样,李老师的飘逸有节奏,杨老师的稳当中和。有个冬天,他两个人本来是为学校的事情到家里来,看见我在写字,就饶有兴趣地指导起来,花了很久给我讲怎么写家。还告诉我一句话,“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鼓励我,把三点水这样连起来已有自家面貌。称赞我,听得认真,一个小时的时间听人讲话,竟然听出汗。半个响午,犹在眼前。
13、他们也教我写字不可有习气。例如教体育的吴纪安老师,也是上海来的,写很漂亮的字,当冬天雪太大,无法在室外上体育课的时候,就在市内讲体育知识,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顾拜旦等。吴老师板书极漂亮,是练过的,可是横折的时候,总有一个向外的耸肩。李、杨二师说这是个有点遗憾的习惯。这是我最初受到的书法批评的训练。
14、此时起每年夏天去石河子参加数学竞赛辅导。妈妈带我住在妈妈同学好友于尔健阿姨处。于阿姨的先生万栓成老师善书。大人聊天,言及我爱写字,万叔叔并未在意,于阿姨为我敷设纸笔,我走到万叔叔写字案边,赫然见到一个一尺见方的大砚,拿起笔来就写,刚写完遥字之䍃,走之未起笔,万叔叔来,惊喜。其余一晚上,就跟我讲书法,一直没有完成走之。
15、1982年冬,父母工作调动到134团1中。彼时学校人才汇聚。爸爸教务处徐茂华老师也是一个上海青年。她在钢板上蜡纸刻考卷,均整漂亮无习气。比我后来所见,所有的硬笔字帖都好看。人亦如其字。二中校长张廷俊,想给学生老师发报告发通知的时候,自己拿起毛笔就写,白纸黑字一张告示,个性跃然纸上。记得一中校长名为郭砚田,由郭校长的名字,可见毛笔汉字影响之深。徐茂华老师因为家庭出身,被降级考上了石河子医学院,但不愿就读,第二年又来新疆支边。
16、但此刻我已开始叛逆,不遵守爸爸的嘱咐,不是每天20个字。虽然想起来还是会写。这时候中学美术课本也变成16开大书,其中就有书法作品的展示。我记得,在某册美术书中,第一次见到颜真卿祭侄文稿。也见到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字帖,而非雷锋语录字帖那样的,黄自元式的欧体字。
17、升高中,学校教学楼外墙抹水泥,刷黑漆而成墙报。记得中间一分,一班二班。我在二班,王冰同学在一班。同学和我颇花时间踌躇写字。我尤喜粉笔磨擦墙面的感觉。一班王冰他们则用红粉笔做出了篆刻印章的感觉。
18、林毓民老师是我高一、高二的语文老师。林老师上课,是语文课,也是写字启蒙课。每一节课,他总在黑板的正中最上方,一笔一划用正楷大字书写课文题目。然后,留空行,从左边开始,稍小字行楷,依次写人物、主题、思想、作者、文体风格,等等。一节课下来,一块黑板就是一幅书法作品,即使只存在45分钟,每堂课如此。
19、这时,教数学的妈妈常常提醒我注意整幅作品,我则不得其要,茫茫然不知道她所指。也曾买过章法的书,但均无所悟。现在五十多了,才有所体会。当年思想太单纯,视野不够开阔,只习惯用力攻坚,无法领略布局谋篇、体势节奏速度之妙。但自带气息纯正,笔画交代清楚,绝无蒙混取巧之心,堪足自立。
20、在一中时,爸爸妈妈也给我订阅《书法报》。报头三个字漂亮极了。此后多年才知是集王義之的字。这报内容丰富,碑学帖学,历代人和时人的书法作品很多。因是湖北报纸,讲湖北书家的很多,例如张裕钊。我也循其中报缝广告,买了人生中第一刀宣纸,实际是四川产的。
21、说到报头,也注意过《参考消息》,知是集鲁迅字。这两个报头造型之美,铭记心中。也记得读过《光明日报》“史学”专栏两字由来非出康生。毛题《新疆日报》、“向雷锋同志学习”,《光明日报》等,令我体会墨迹书写之与前造型不同,积累了很多需要理解的材料。《文汇报》报头也改成集孙中山先生字。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周恩来总理书写风格相似,庄严肃穆,令人敬仰。
22、行文至此,也不禁想起各种书名书法。例如新版语文课本的语文两字,是郭沫若先生写的,花了点时间理解。搬家到134团一中后,学校的井水混浊无法饮用。我每天去旁边一所医院的家属区一个父母并不算熟悉的朋友家挑水。这家男主人刘叔叔嗜好读书,家里有藏书几大架。工作似乎是医院的不甚重要的保安,上夜班。为人淡泊,很少讲话。白天竟日读书。我不知道他的工作和他的读书,是什么样的因果。从他家自来水龙头中接满两桶的时间,我到他的书架上任意取书看。例如鲁迅全集的集字,第一次看到竖贯穿上下,应该是沈尹默先生的手笔。
23、1985年,父母工作调动,从下野地到石河子五中。教导主任曹琼林善书。学校里很多励志标语是他写的。爸爸请他批评我的字,他说,一幅横写的字,下端要齐。确实,任政先生在他的书里也传授了这个诀窍。
24、一日我回家赫然见到一幅很大的对联,字迹精美。原来曹琼林老师告诉爸爸,他弟弟善书,是专业书法家,作品曾赴日展出。他家有他弟弟的书法作品,爸爸因此殷切诚恳的向曹老师借来,让我观摩学习,我平生第一次见到写在宣纸上的,装裱完成的作品,印象深刻。
25、五中的家是在一间旧的大教室里,有一面墙是黑色的水泥板壁,我把它利用起来,蘸水在上面写字,非常快意。后来读到五代时,杨凝式曾这样写字,觉得很自然。愿意写字的人总是有办法找到书写空间。
26、当时经济刚刚开始搞活,石河子也有空间辟出私有经营,记得市里第一间文房四宝商店,翰云阁,就是那时开的,我和同学曾经去访,把商店当成博物馆,好好看个够,但是价钱非我所及,根本想也没有想过购买。
27、这基本上是我在新疆石河子和下野地的学书历程,没有拜过名师,只是汲取百家精华。那些教过我写字的老师,我此后也没有继续访问他们,也没有机会给他们展示我现在的作品。惭愧自己是个不懂表达的人。现在年过半百,把他们的名字一一写出:姜宁、汪筑英、李戈尘、杨和、徐茂华、万拴成、林毓民、曹琼林。还有我的父母,杨文质、杨明生,三叔杨文育、四叔杨文源。如果有人说我写了很好的字,赞扬我是很好的老师,我希望他们知道我曾经被怎样的老师教过。
28、离开石河子后,只在几年间寒暑假回去过。最后一次是1994年寒假。那年写春联,我抄了一付: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父母及来往亲友均称好。
29、我的书法老师里,姜宁老师、李戈尘老师、杨和老师、已经做古。如果活着,该九十几了。李戈尘老师的儿子李英会哥哥去年还来过我父母家。汪筑英、吴纪安、徐茂华老师先后回了上海颐养天年。他们的年龄比我父母小个五六七八岁的,最小也七十多了。曹琼林老师也不在新疆了。万拴成老师和于尔健阿姨在北京。万叔叔有帕金森,不习书了。他们俩时不时和我父母互相走动。这些老师,他们种下的文化的种子,留下的精神财富,敬业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态度,是永恒的。
30、诗云:
一、
我生己酉春 如皋石庄镇
世代耕读家 爷爷教语文
父名杨文质 母名杨明生
赐女名志宏 冀望长且深
二、
长在下野地 绿洲大漠中
南山白冠盖 条田林带拱
识文顶蓬上 学字臂凌空
又得慈姜宁 允我进二小
三、
书法普及广 渊源流转长
任政胡问遂 沈尹默以降
启蒙汪筑英 受教于沪上
板书字架正 我临筑基广
四、
九岁遵父命日抄数行书
雷锋语录帖 欧体简化字
父母托人带 周虎臣之笔
四叔杨文元 上海赠砚石
五、
三叔杨文育 魏碑兼行楷
家书亦流美 杨字尤称靓
表姑陶之元 硬笔亦工丽
舅爷去上海 于右任心经
六、
全国大字赛 我亦练习忙
旧报杂志纸 笔墨任流淌
我既随天性 不意脱篱藩
写字是何事 偶尔亦思量
七、
父母同事中 善书李戈尘
杨和徐茂华 蜡纸钢板上
油印刻考卷 字迹源二王
体育吴纪安 板书亦清朗
八、
李杨二师长 飘逸兼浑厚
寒假莅我家 指点我挥毫
赞我凝神学 喜我有规模
一晌学家字 情景犹在昨
九、
善书万拴成 长为母亲友
案上尺余砚 胆大我试手
适作遥之䍃 走之尚未收
即惊笔法精 一晚殷教导
十、
高中林毓民 语文讲解深
板书见章法 书法批评真
同学出板报 王冰巧思斟
红粉笔做篆 怡养性情纯
十一、
八五石河子 安家老教室
蘸水书黑板 杨风子亦是
父借法书对 母促研章法
又订书法报 殷殷期我齐
十二、
我心思叛逆 不愿循旧典
软件精设计 探幽计算玄
热爱生活中 抒发与表现
传统与现代 常于心中悬
十三、
水清墨虽淡 心中书常在
昔日帝王藏 尽在移动端
华夏大纽约 继续笔墨砚
又遇友王晖 网上四海缘
十四、
硅谷非沙漠 见山楼上看
书画古今作 常常在展览
亚艺博物馆 日韩均可瞻
伯克利藏拓 洋洋几千片
十五
帕罗阿图村 艺术中心宽
八方立大木 来把书艺研
有晋亦有美 时间与空间
练艺亦练心 期望出新篇
致谢:感谢文友曹钰详细批改文字、富春江南修改五言古风。
往期精彩回顾
艺林小札:從執卷書和伏案書之辯談圖像資料釋讀的誤區 | 李躍林
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