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风景文献计划Vol.30 —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由朱日坤先生于2003年在北京创立,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专业的纪录片电影节。截至2011年,“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共举办了8届,展映了300多部国内外优秀影片。并成功举办了小川申介回顾展、土本典昭回顾展、亨利·斯托克回顾展等纪录片大师作品展映活动。许多重要的独立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交流周上举行了在中国甚至全球的首映仪式。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目的是推广国内最新的优秀独立纪录片,为独立纪录片人、观众、研究者以及他们之间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同时也为创作、发行等外部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推动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目的是推广国内最新的优秀独立纪录片,为独立纪录片人、观众、研究者以及他们之间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同时也为创作、发行等外部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推动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
自2012年起,“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和“北京独立电影展”合并为“北京独立影像展BIFF”。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LOGO
首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前言
纪录片在中国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纪录片的许多方面的作用没有被人发掘,而且许多纪录片除了一些专业人士外,没有走进普通百姓或者一般电影爱好者的视野,甚至许多影视研究人员也对纪录片这个领域了解甚少。
在2002年12月7日至9日,现象工作室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青年导演作品交流周”,中国国内30位具有影响力的导演和他们的作品参加了展映,一半以上的导演参加了放映后的与观众交流。12月29日,作为“中国青年导演作品交流周”的一部分,现象工作室又联系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了“中国青年导演作品研讨会”。五十多位中国青年导演和中国的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研讨会讨论气氛无拘无束而且非常激烈。晚上多数导演和学者还出席了在盒子咖啡举办的酒会。在这些活动中,纪录片作品和作者也占了一小部分。
拥有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青年导演作品交流周”的经验后,现象工作室为了更好的推广中国纪录片作者的作品,计划在2003年3月29日至4月1日举办一次纪录片作品。本次纪录片将收集国内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来放映,并邀请作者参加放映后的交流活动另外,我们也将邀请本次活动的部分作品参加将在5月份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青年导演作品交流周”。我们相信这是一次有规模、有影响力而且有益的交流活动。我们希望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如同我们一向坚持的理想,本次活动将在学术和交流的范畴内进行放映。为了维持良好的观影秩序,同时筹集活动经费,本次观影活动将通过门票收入来获取活动的部分支出。如我们所了解,任何成功的电影节或者大型活动,经费来源都是最大的问题。这毕竟是我们尝试的开始,我们将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各种途径来营造电影发展的良好环境。国内缺乏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电影节一向是我们的遗憾,虽然我们离一流的组织和管理水平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朝着最好的方向努力永远是我们的梦想。
时间:2003年3月29日-4月1日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又名四百座,第七教学楼旁)
王府井书店六楼多功能厅
国家图书馆4楼音像中心
主办:现象工作室 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会
平凡的世界
第二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前言
继2003年“首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后,第2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于2003年的6月19日正式举行。
这次活动以学术交流为主体,来自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和纪录片制作人、发行人等,包括北京电影学院的司徒兆敦、美国加州艺术 学院的Berenice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迭亚哥的张英进教授、北京大学的李道新教授等都会参加这次活动的研讨。
这次活动在受到了各方的一致支持,包括中国各纪录片制作人 、专家学者、中国电视纪录片委员会、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都 向现象工作室提供了优秀的纪录片以做交流,此次交流周的规模也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有了大的飞跃,同时也对交流展映的单元进行了细致划分,从以前的单一的单元增扩到了“中国独立纪录片”、“ 经典回顾”、“中国电视纪录片”、“世界纪录片”、“日本纪录片”等多个单元,并且还专门做了一个专题“人文与社会关怀”。
这届论坛和纪录片交流的主题是“平凡的世界”。平凡是因为生活,生活却能折射出世界。在这个没有英雄的年代,我们透过真诚的摄像机,也必将看到一颗颗真诚的心。
第三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前言
第三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The 3rd China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Forum)将于2006年4月18日至22日在中国合肥举办,本次活动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和北京现象工作室联合举办。
来自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著名电影机构的负责人和选片人将出席本届交流周,与国内业内人士展开深入交流。中国优秀纪录片作者吴文光、王兵、黄文海、鄢雨、季丹等导演将出席本次活动,著名的纪录片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张献民等也将来参加研讨,部分学者还将开展讲座。
本届交流周采用放映、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分优秀纪录片展映、学者讲座、导演阐述与观众互动等三个阶段举行。搭建组织者和制作人之间、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研究者和创作者之间良好沟通互动的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普通的公民都能看到自身表达的愿望和权利,是新一届影展追求的一种新的尝试和目标。
在持续5天的活动时间内,将陆续首映近一年多来中国本土的最优秀的纪录片。导演沈晓闽的《798》、导演贺峥《青龙路十九号》、导演舒浩仑《乡愁》等二十多部纪录片将在安徽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分别放映。沈晓闽等部分纪录片导演届时将与现场观众做导演阐述并回答观众提问。
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协调人濱治佳,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办人之一金智爽、法国马赛国际电影节**让-皮埃尔·里姆将主要对本国纪录片电影节方面的情况向与会者作深入介绍。
讲座分作者讲座与学者讲座两种不同类型并列举行。《流浪北京》、《江湖》制作人吴文光,《渡口》、《迁镇》导演郭熙志,《铁西区》导演王兵,《淹没》导演鄢雨,《好死不如赖活着》导演陈为军,《食指》、《片刻》导演蒋志以及《喧嚣的尘土》、《梦游》导演黄文海等七位纪录片作者将就纪录片的创作方面深入阐述个人体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等三位学者将着重就中国纪录片现状与与会者交流探讨。
第四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前言
依然是在各种艰难困扰中,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开始了第4次未知的旅程。在这个时候,写一个前言是一件很令人犹豫的事。无论是感慨、描述、抱怨、焦虑、总结、回顾、批评、赞扬、咒骂或争议,在此时,只会显的太早而不知所谓。少说为好。就像往干涸的河床上洒一盆水,顺其自然而流动。明知这水流不了多远,它或渗透入地下,或蒸发于上天,或能汇入汪涌的大流,但那都可能已与我们无关。我们究竟是快乐的去做一件悲观的事,还是悲观的去履行一个乐观的诺言?这一切的仓促,迟延,简单,并不是我们的本意。无论如何,我们在理解和误解中潜行。让我们一起祝愿一个乌托邦性质的快乐结局。
人员结构
工作人员:Executive Team:
艺术总监:栗宪庭Art Director: Li Xianting
策划/选片:朱日坤 左靖Programmers:Zhu Rikun,Zuo Jing
美术总监:王我Graphic Design: Wang Wo
展务总监:卫丁Exhibition Manager: Wei Ding
画册设计:杨阳Catalogue Design: Yang Yang
宣传:佟鸿力Media Manager: Tong Hongli
外围展:胡新宇Parallel Activities: Hu Xinyu
文员:谭蔚萱Clerk: Tan Weixuan
主办:Presents:
宋庄美术馆 Songzhuang Art Center
栗宪庭电影基金 Li Xianting’s Film Fund
现象工作室 Fanhall Films
赞助 Financial Sponsors:
祁志龙先生 Qi Zhilong
段落空间画廊 Segment Space
媒体支持Media Supports:
雅昌网 artron.net
现象网 fanhall.com
地点:北京市通州区宋庄美术馆
时间:2007年4月30日至5月6日
第五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新闻通稿
第5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DOCHINA)将于2008年5月25日至31日在宋庄美术馆、现象工作室举行。本次影展得到艺术家王庆松、胡向东、徐晖等艺术家和其他一些机构的资助。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创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的纪录片专业电影节,也是持续至今的最重要的中国的电影节之一。在2007年的第4届影展中设立了中国纪录片竞赛单元,其中林鑫的《三里洞》,赵大勇的《南京路》冯艳的《秉爱》分获三个大奖。
在第5届的中国纪录片交流周中,除了重要的中国纪录片竞赛单元外,还将有一个日本纪录片电影人小川绅介的回顾展,以及两位当前国外最重要的电影人的专题影展。届时,在宋庄新建设完成的现象电影院将成为影展新的放映场所。
第5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前言
寻找独立电影在中国生存的可能性
——栗宪庭谈独立电影
问:我看了您写的第二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的序言,感觉您的关注点现在已经转移到了独立电影方面。现在在中国,独立电影的现状和当代艺术早期时一样,非常边缘,生存艰难,甚至连自身的“合法性”也没有,没有一个正常的面向公众展出、交流的渠道;而当代艺术则已经进入了美术馆,在拍卖会上创造了奇迹,成为了主流的文化现象。请问您目前的精力是否主要放在独立电影的推广和传播方面?
栗宪庭:我目前的主要精力是在宋庄艺术园区的建设和独立电影“硬件”――资料收集、放映和开放的场地建设这两方面。我把精力放在这两方面,也不是因为当代艺术成为了主流我才转向更边缘的艺术,只是我喜欢“随遇而为”。其实,当代艺术在中国并没有成为主流文化现象,充其量只是被大众知道有这么回事而已,知道这回事,还不是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被拍出很高的价钱,之后又通过中国媒体的炒作,才被大众知道的吗?更糟糕的是媒体只是制造了一个假象,这个假象是因为中国媒体离开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基本的艺术价值,把艺术家当成了财富明星去炒作之后才被制造出来的,那是一个被歪曲了的当代艺术的形象。我以为当代艺术在中国,如果真正改变了中国的审美价值系统,改变了大众审美的习惯时,它才能成为主流文化现象,实际情况是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差得远呢。
问:您对目前电影基金的活动满意吗?
栗宪庭:不满意也得满意,现在需要的是怎样生存下去,让它继续发展下去,逐渐找到一种操作模式。在中国,文化基金是个敏感的问题,我这个电影基金只能是一种个人的方式。有两个麻烦,一是钱的问题,要坚持下去,就要找钱,能够坚持多长时间,我也不知道,现在只是维持。一个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去年春天的第四届中国记录片交流周,审查非常厉害,虽然我们顶着压力,但最后有个片子我们退了一步换地方放映了。
问:您去年12月举办的第二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呢?
栗宪庭:宋庄艺术节期间我们向宋庄艺术促进会写了申请,包括向他们申请资金,但是没有结果。我知道当地政府也为难,所以还是我们自己找的钱,时间安排上也放在了宋庄艺术节之后。等于说我还是退了一步。完全不讲策略,在中国可能行不通。我很在乎理想的现实可能性,独立如果只是你在自己屋子里的独立,就离开了我做电影基金的初衷。但是策略的临界点在什么地方,常常需要具体情形具体解决,不断的在为独立立场寻找一种现实的可能性,是我的电影基金能够存在下去最重要的关键,只有生存了,你才可以谈别的。生存说到底不是钱,还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来我想找一些投资做一个影院,以个人的工作室这种角度去放映独立电影,这样的话,把公共场合的放映,在名义上变成了个人工作室的艺术探讨,效果是一样的。这是不是能避免一些麻烦,还要走着瞧。
问: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栗宪庭:小范围的放映,而且要长期坚持,将来要变成一个不是一年两次的活动,最好做成每个星期都有,变成一个长期的有人想看就可以去看的交流空间,这样比较好。
问:对,因为在宋庄美术馆这个公共空间,您不可能不受制约的操作独立电影的交流活动。
栗宪庭:对,我得考虑一些实际问题。
问:比如说上面领导会给您提意见的。这次活动他们有审查影片吗?
栗宪庭:反正我退了一步,艺术上内部探讨嘛。
问:我觉得您做的这件事是非常有建设性的。里面放的片子我大部分很喜欢,有的影片非常真实的记录了中国的现状。
栗宪庭:对,我这次也在影厅里看了不少片子,有几部优秀的电影,关注的问题引人思考。
问:就目前来说,您的电影基金最大的困难还是钱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栗宪庭:目前钱还不属于大问题,要具体做得稍微大一点的话就有问题了,比如坚持每年放映两次,这个钱容易找;我现在已经把我原来住的房子腾了出来做电影基金办公室和收藏馆,免费对外开放我们的收藏,以及更进一步扩展独立电影和大众之间的联系。另外比如建立网站、发行等问题,就会遇到资金和扩展渠道的问题,尤其是找到一种合法的发行渠道,现在我们正在了解相关的法律,也正和一个公司探讨合作的问题。当然,保持公益性质依然是基金会的基本立场。
问:但是现在的独立电影,它本身的合法性还没有啊?
栗宪庭:这得争取。合法性是怎么来的?是靠争取来的,不是靠上面恩赐的。当代艺术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就是靠大家不断努力争取来的。这涉及到对中国独立电影的界定问题,比如,独立电影的提法在美国是针对好莱坞电影厂的商业垄断角度提出来的,在中国,这个语境发生了变化,国家意识形态成为独立电影主要的文化针对点。所以,我们会强调作品自由和独立的文化立场,我们在乎导演的基本文化态度,在乎导演是不是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表达对文化、生存环境以及对人生的独特感觉,而不是制造娱乐产品,这是我们选择作品的基本标准。
问:如果真做大了,被某些部门关注了,会不会反而可能把您现有的活动空间都丧失掉?
栗宪庭:走一步算一步吧。电影在中国,有一个比当代艺术还麻烦的管理体制,主管就是国家广电总局,与文化部平级吧,这就意味着政府首先不把电影这一类的东西当作艺术,而首先把它当做意识形态宣传。但是这里面也有界限不清楚的地方,比如DVD的发行就不属于广电部门的管理范围,它是属于文化部门管的,属于音像市场嘛,它和电影的院线发行不是在同一个部门审查。
问:电影的院线发行得有审批,比如广电总局的什么批文、公映许可证之类的。DVD的发行可能相对容易一些。
栗宪庭:对,所以这是一个我们可以合法争取立脚的一个渠道,或者说,DV电影的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自由和当代艺术家是一样的了,他们的独立制作尤其是纪录片的制作,和当代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几乎是一样的。
问:我看现象工作室不是做了三部片子的发行吗?这是基金会操作的吗?
栗宪庭:那是朱日坤现象工作室做的,是他自己做的一个尝试。朱日坤是我们基金会主要执行人嘛,将来他会探讨发行的具体问题。
问:朱日坤他是拿工资的吗?
栗宪庭:没有,朱日坤现在和我一样都是义工。
问:是义工?
栗宪庭:义工。我首先给自己定位是独立电影的服务人员,慢慢把自己变得有点内行,继续学习呀。
问:我觉得电影基金的整体运作全靠您一个人去拉钱,这个其实也是很困难的呀?
栗宪庭:不,朱日坤也找钱,目前钱还没有太大的困难,因为现在钱的需要量还没有那么大。目前电影基金主要在做两个工作,一是资助一些小型的纪录电影项目;二是收藏整理中国的独立电影资料,建立一个独立电影档案馆。其实我更在乎的是一个独立电影档案馆的建立,建立之后让它具有长期收藏整理中国独立电影的功能。因为这些电影大家不去收集,以后有可能会散失或者不容易集中看到。独立电影档案馆建立之后,可以对中外电影研究者和导演们开放交流或作学术研究,也会面对普通观众做些小的放映活动。慢慢的,我们的社会肯定也会不断的开放,更宽容,更多元化,但不能等到开放之后才动手搜集,那就晚了。
问:前一两年我没想过宋庄会出现像现在这样宽松的气氛。
栗宪庭:这里面也有当地各级领导在起作用。第一届独立电影论坛的时候,有两部片子比较敏感,我让领导自己去看,让他们协助我、帮我保护这些较敏感一点片子的放映工作,就像十几年前,当地书记崔大柏保护了宋庄的艺术家一样。如果没有他们的保护,宋庄的艺术家集群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到今天。正是这个经验,让我今天才可能不回避和更多地方领导配合的态度,这种配合的前提,是增加对话和理解,要让领导了解前沿的艺术是为了建设一个新的文化,要给中国前沿艺术争取更宽松的环境,而不是放弃自己的独立立场。当然,其中不可控因素是我甚至是领导们都无法解决的,更不能根本改变大的环境。但能宽松一点是一点。
问:这个做法是理性的,我认为有的艺术家只强调对抗,不强调对话的姿态是有问题的。
栗宪庭:对当代艺术,对独立电影的不理解乃至压制,首先是体制问题,改变整个体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争取一些领导个人的理解,争取局部的宽松环境是有可能的。而且和平地不断地争取宽容的环境,对当代文化是一种建设性的努力。在当代社会,艺术家的独立立场不是靠孤芳自赏获取的,而是靠不断地与整个审美大众的对话建立的。
问:您对电影基金的未来发展乐观吗?
栗宪庭:整体上是悲观的,对前途不报多大希望,几十年我一直信守孔夫子的“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做事态度,尽我个人的能力,去做一些我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六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前言
我谨代表第6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组委会,以及电影节的主办机构栗宪庭电影基金欢迎来到北京宋庄参加本届影展的电影导演、评委、评论家、学者、观众以及我们所不能尽知的其他朋友们。多年来,这个电影节一直致力于促进独立纪录电影的发展,拓宽中国记录电影创作的宽度和深度,并扩充我们对于纪录电影的认识。这项工作,无论是对电影工作者,还是对于众多的观众来说,都是意义极大的。因为这么多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略比过去良好的创作和交流的情况。不少新的电影创作者从前人的作品里面看到新的可能。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深知所有的一切都不容乐观。在一个黑暗和依然充满恐惧和威胁的年代里,纪录电影依然和这个社会的一切一样,无法独善,并在充满问题和危险中前进。这些问题来自外界,同时也存在每一个创作者以及我们的中间。我们所有的懦弱,对自身的放纵,以及以艺术的名义的对他人的剥夺,道德上的沦落,都是跟这个社会息息相关的。有人数次问过我对中国的独立电影,包括独立电影人的看法时,我几乎都这样回答:他们,我们,其实就是这个社会的一个部份而已。当这个社会有了丝毫的变化的时候,这个方面的作品,以及人,也同样在相应的变化中。这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所能做的一切。这呈现的似乎丰盛的节目,代表了一些人对历史、现实、他人的观察和看法。其中也包含著一些大事记。在一个坏的年代里出现好的作品是不出奇的事情。这似乎包含著一种逻辑或者价值判断:再差的年代,也有一点好的东西的。但愿这是其中之一。
朱日坤
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致辞
春季的四五月,是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在宋庄举办的时间。过去一年中国新出现的优秀纪录电影,以及来自海外的诸多重要作品即将在这里展映。纪录电影创作者们和从业人员、评论家、策划人以及电影爱好者们汇聚在这里,形成一个电影交流的盛会,也使宋庄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独立电影基地之一。我甚至看到,一些过去并不熟悉纪录电影的艺术家们,在通过这个电影节了解纪录片后也有一部份人开始进行电影创作。我为此感谢所有携作品参加本次电影节的导演和制片人,也感谢具体组织这次影展的策划人和我们的整个团队,包括众多的志愿者们。特别感谢为本次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的荷兰Jan Vrijman Fund基金、中国的设计师丁勇先生和他的达衣岩企业。北京原008艺术区维权艺术家们也提供了部份资金协助,在此一并感谢。
再次欢迎所有来到这个边缘小村庄参加本届纪录片电影节的国内外朋友们。
艺术总监 栗宪庭2010年4月
前言
今年的影展我们在节目的总体规划上做了一定的调整。增加了国际单元的影片,主要由瑞士纪录电影,金东元回顾展、原一男作品展、新加坡纪录电影四个部份组成,一共17部影片。中国的影片裏面,多數是最近一年内新完成的作品,甚至多数是最近几个月刚刚完成的。我们原计画中国纪录片单元(含竞赛和非竞赛)的数量是不超过15部,结果最终是选择了22部。其中包括一個特別展映,“吴文光记录片专辑:私影像”。即使如此,我们未选的影片里面还是有一些质量不错的作品,但是因为我们的影展的容量的关系,只能放弃掉一些可能也值得推荐的影片。或许这也不是遗憾,它说明了一年来的中国的纪录电影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提高,另外对质量的严格也使影展的面貌更加清晰,更加接近 “我们选择的任何一部影片都是好作品” 的目标。纪录片导演里,一半左右是新面孔。这更加让人惊喜。我们更乐於在这个影展中发现新作品,推出新导演。
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也有新的进步。依然重视对放映的要求。无论是放映环境、观众组织和交流讨论等方面,都希望按照一个比较高的标准来安排。为了更好的安排放映,我们本届影展开始尝试售票。可能这个举措会引起部份人的误解。但是对我们来说这是迟早必须尝试的一步。门票收入未必是最重要的,即使按照最乐观的售票情况,收入也不会超过影展预算的5%。但是我们必须尝试为以後独立电影寻找一定的经纪上的可能性。而影展仅仅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实验。如果我们的电影爱好者连在影展购票的兴趣都没有的话,所谓的独立电影发行、艺术电影院等只能是空谈。
当然,这个影展仍是在实验的阶段。或许正是这种实验性,才是我对它依旧抱有热情的缘由。 谢谢所有支持本影展的朋友们。
朱日坤 节目总监
第八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郑汉良
已经连续举办了7年的中国纪录片交流周,今年突然无故停办。组委会网站发出告示虽然没有解释停办的理由,但据官方媒体《环球时报》报道,停办是因为气氛紧张所致。
第八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组委会的网站发出告示指称:“预定于2011年5月1日至7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因故停办。因此而给您带来的诸多不变,敬请谅解。麻烦互相告知。深切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
网站虽然没有解释停办的理由,但据官方媒体《环球时报》报道,停办是因为气氛紧张所致。
由栗宪庭电影基金发起的交流周活动,原订在上述时间于北京通州区宋庄小堡的现象艺术中心举行。报道引述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徐辛表示,他对交流周突然停办感到非常意外。
徐辛最著名的一出纪录片是《克拉玛依》,他本来已经将他的新作向大会报名,届时并将举行世界首演,但本周初,组委会方面却告诉他有关停办的消息。
根据栗宪庭电影基金在豆瓣的官方网站,组委会从去年底已经开始筹办第八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并且从今年起,纪录片交流周将成为一个研讨型、学术型的纪录电影活动。前5天的活动只接受事先报名并得到确认的参与者。临时参与者,需要事先联系并确认后方可参加。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创立于2003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专业的纪录片电影节。在过去的7年中一共放映了300多部国内外的优秀影片,并成功举办了小川绅介回顾展、土本典昭回顾展、亨利斯托克回顾展、金东元回顾展等纪录片大师作品展映活动。
徐辛的《克拉玛依》是中国享誉世界的纪录片作品,片长6个小时,详尽记录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发生大火、导致200多名学童葬身火海后,学童家长们10多年来痛苦不堪的生活与回忆。由于题材敏感,该片在内地成为禁片,只能在去年3月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和远在瑞士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映。
编后:独立风景文献计划档案基于互联网络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已具备公共性,部分文献涉及访谈类文章未向相应涉及对象获取授权,如有版权方问题烦请私信公众号后台),本计划所有梳理档案均保持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所有作品详细信息均未与相应作者核实,读者如有信息反馈,烦请评论或私信公众号后台)不代表项目小组的所持观点,独立风景项目公众号仅呈现出梳理文献的文字部分,详细视觉文本将在“独立风景文献计划”常规展览中展出。
特别推荐(栗宪庭电影学校独立电影制作短期班)